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二 (3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36)

1. 咳嗽

不飲酒人,白湯亦可。……。

九仙散(局方),治一切咳嗽、久嗽,乃擊其惰歸之藥也。

人參,款冬花,桑白皮,桔梗,阿膠(炒成珠),五味子(各一錢),烏梅(一個),貝母(五分),罌粟殼(去穰蒂蓋,蜜炙,二錢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水二盞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三拗湯(局方),治風寒咳嗽喘急。

麻黃(不去根節),甘草(生用),杏仁(不去皮尖,另研細,各一錢五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五片,棗二枚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,痰清乃止。

溫肺湯(局方),治肺感寒邪,咳嗽吐痰。

半夏(泡),陳皮(去白),五味子,乾薑(泡),桂心(各五分),杏仁(去皮,炒研,五分),北細辛,阿膠(炒成珠),甘草(炙,各二分半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
愚按:此方乃冬月寒冷之時,觸冒寒邪而未鬱熱者,極效。如久嗽鬱熱者,切不可用。

杏蘇飲(局方),治上氣喘嗽,面目浮腫。

紫蘇葉(七分),五味子,大腹皮(酒洗淨),烏梅肉,杏仁泥(各五分),陳皮(去白),桔梗,麻黃(去根節),柔白皮(蜜炙),阿膠珠(各二分半),紫菀茸(三分半),甘草(炙,一分)

上細切,加生薑五片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(丹溪活套)云:二陳湯治咳嗽,去痰代病根之藥也,除陰虛血虛火盛乾咳嗽者勿用。如血虛有痰者,本方合四物湯,加五味子、麥門冬、栝蔞仁之類。如傷風邪咳嗽,本方加南星、枳殼、防風、荊芥、前胡、細辛、旋覆花之類。如傷寒邪咳嗽,本方加麻黃、杏仁、桔梗、乾薑、桂枝之類。

如傷熱邪咳嗽,本方加黃芩、薄荷、知母、石膏、桔梗之類。如先傷風寒鬱熱,久嗽不已,欲成勞者,本方加知母、貝母、款冬花、紫菀、五味子、天麥二門冬、馬兜鈴、當歸、生地黃之類。如傷風寒,喘嗽並作,本方加麻黃、杏仁、防風、荊芥、枳殼、桑白皮、桔梗、地骨皮、紫蘇之類。

如咳嗽聲嘶,引兩脅痛不可忍者,本方加芎、歸、芍藥、青皮、柴胡、草龍膽、黃芩、竹茹之類。如年久喘嗽,遇風寒則發作者,本方加紫菀、款冬花、桑白皮、杏仁、五味子、知母、石膏之類。不問風寒鬱熱,勞嗽久嗽,曾先服麻黃、杏仁、防風等藥,病雖退減而病根未除者,本方加粟殼、烏梅、阿膠、五味子、栝蔞仁之類,可一服而愈。凡諸嗽,須分氣虛、氣實、新、久用藥。

如新咳嗽挾虛者,可用人參;風寒邪甚者,則不可用;如久嗽已鬱熱者,切不可用人參,反增喘滿嗽劇。如肺虛久嗽,加五味子、款冬花、紫菀茸、馬兜鈴之類以補之。若肺實而有火邪者,宜桑白皮、片黃芩、天花粉、杏仁、枳殼、桔梗之類以瀉之。

白話文:

不喝酒的人,喝白開水也可以。

九仙散(出自《局方》),能治療各種咳嗽、久咳,是將病邪驅趕走的藥方。

藥材包括:人參、款冬花、桑白皮、桔梗、阿膠(炒成珠狀)、五味子(各一錢)、烏梅(一顆)、貝母(五分)、罌粟殼(去除內部穰蒂及頂蓋,以蜂蜜炙烤過,二錢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作為一劑,加入生薑三片,用水兩碗煎煮至剩下一碗,溫服。

三拗湯(出自《局方》),治療風寒引起的咳嗽、喘急。

藥材包括:麻黃(不去根部及節部)、甘草(生用)、杏仁(不去皮尖,另外研磨成細粉,各一錢五分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作為一劑,加入生薑五片,紅棗兩枚,用水一碗半煎煮至剩下一碗,溫服,等到痰液清除就停止服藥。

溫肺湯(出自《局方》),治療肺部感受寒邪引起的咳嗽、吐痰。

藥材包括:半夏(泡製過)、陳皮(去除白色部分)、五味子、乾薑(泡製過)、桂心(各五分),杏仁(去除皮,炒過並研磨,五分),北細辛、阿膠(炒成珠狀)、甘草(炙烤過,各二分半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作為一劑,加入生薑三片,大棗兩枚,用水一碗半煎煮至剩下一碗,去除藥渣後溫服。

我認為:這個藥方在寒冷的冬天,對於感受寒邪但還沒有轉化為熱證的咳嗽,效果非常好。如果咳嗽很久,已經產生鬱熱,絕對不能使用此方。

杏蘇飲(出自《局方》),治療氣喘咳嗽,臉部和眼睛浮腫。

藥材包括:紫蘇葉(七分),五味子、大腹皮(用酒洗淨)、烏梅肉、杏仁泥(各五分),陳皮(去除白色部分)、桔梗、麻黃(去除根部及節部)、柔白皮(以蜂蜜炙烤過)、阿膠珠(各二分半),紫菀絨(三分半),甘草(炙烤過,一分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入生薑五片,用水一碗半煎煮至剩下一碗,溫服。

(出自丹溪的活用經驗)說:二陳湯是治療咳嗽,去除痰液,根本治療的藥方,但不適合陰虛、血虛、火盛引起的乾咳。如果血虛又有痰,此方可以和四物湯一起使用,並加入五味子、麥門冬、瓜蔞仁之類的藥材。如果是因為外感風邪引起的咳嗽,此方可以加入南星、枳殼、防風、荊芥、前胡、細辛、旋覆花之類的藥材。如果是因為外感寒邪引起的咳嗽,此方可以加入麻黃、杏仁、桔梗、乾薑、桂枝之類的藥材。

如果是因為外感熱邪引起的咳嗽,此方可以加入黃芩、薄荷、知母、石膏、桔梗之類的藥材。如果是先感染風寒,產生鬱熱,咳嗽很久不好,快要轉成虛勞,此方可以加入知母、貝母、款冬花、紫菀、五味子、天門冬、麥門冬、馬兜鈴、當歸、生地黃之類的藥材。如果是因為外感風寒,又同時出現氣喘咳嗽,此方可以加入麻黃、杏仁、防風、荊芥、枳殼、桑白皮、桔梗、地骨皮、紫蘇之類的藥材。

如果咳嗽聲音嘶啞,牽引兩側脅肋疼痛難忍,此方可以加入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青皮、柴胡、龍膽草、黃芩、竹茹之類的藥材。如果長期氣喘咳嗽,遇到風寒就發作,此方可以加入紫菀、款冬花、桑白皮、杏仁、五味子、知母、石膏之類的藥材。不管是風寒、鬱熱、勞嗽、久咳,曾經先服用過麻黃、杏仁、防風等藥,雖然病情有所減輕但病根還未去除,此方可以加入罌粟殼、烏梅、阿膠、五味子、瓜蔞仁之類的藥材,可能服用一次就會痊癒。所有咳嗽,都需要區分是氣虛還是氣實,是新咳還是久咳,然後再用藥。

如果是新發咳嗽並且夾雜虛證,可以使用人參;如果是風寒邪氣很盛,則不能使用人參;如果是久咳並且已經產生鬱熱,絕對不能使用人參,反而會加重氣喘、胸悶和咳嗽。如果是肺虛引起的久咳,可以加入五味子、款冬花、紫菀絨、馬兜鈴之類的藥材來補益。如果是肺實而且有火邪,應該使用桑白皮、片黃芩、天花粉、杏仁、枳殼、桔梗之類的藥材來洩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