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二 (3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35)

1. 咳嗽

肺脹,郁遏不得眠者,難治。

凡嗽,春是春升之氣,夏是火炎於上,秋是濕熱傷肺,冬是風寒外束,用藥發散之後,必以半夏等藥,逐去其痰,庶不再作。

早晨嗽多者,此胃中有食積,至此時火氣流入肺中,以知母、地骨皮降肺火。上半日嗽多者,胃中有火,知母、石膏降之。午後嗽多者,屬陰虛,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先降其火。黃昏嗽多者,火氣浮乘肺,不宜用涼劑,以五味子、五倍斂而降之。

嗽而脅痛,宜以青皮疏肝氣,後以二陳湯加南星、香附、青黛、薑汁。一云:實者,白芥子之類。

嗽而心煩不安,六一散加辰砂服。

嗽而失聲,潤肺散。

訶子肉,五倍子,五味子,黃芩,甘草(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蜜丸噙化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三十八條)

嗽而無聲有痰方(河間)

半夏,白朮,五味子,防風,枳殼,甘草(各等分)

嗽而有聲無痰方(河間)

生薑,杏仁(泡去皮尖),五味子(九枚),升麻,防風,桔梗(各等分),甘草(炙,二分)

嗽而有聲有痰方

白朮,半夏,五味子,防風

久不愈,加枳殼、阿膠珠各等分。

寒熱交作而痰嗽者,小柴胡加知母之類。一方加白芍藥、五味子、桑白皮。

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咳嗽嘔吐喘促,瀉白散加青皮、五味子、人參、茯苓、粳米。

熱嗽胸滿,,小陷胸湯方見傷寒門。)

治嗽劫藥,,五味子湯

五味子(五錢),甘草(一錢半),五倍子,風化硝(各一錢)

上為末,蜜丸噙化。或用訶子、百藥煎、荊芥穗、蜜丸噙化。

治嗽最要分肺虛肺實。若肺虛久嗽,宜五味子、款冬花、紫菀、馬兜鈴之類以補之;若肺實有火邪,宜黃芩、天花粉、桑白皮、杏仁之類以瀉之。

東垣曰:治嗽必用五味子為君,然有外邪者驟用之,恐閉住其邪氣,必先發散之,而後用之可也。

治嗽用呵子,味酸苦有收斂降火之功。五味子收肺氣,乃火熱必用之劑。杏仁散肺氣風熱,然肺實有熱因於寒者為宜。桑白皮瀉肺氣,然性不純良,用之多者當戒。或用馬兜鈴,以其去肺熱補肺也。多用生薑,以其辛能發散也。栝蔞子甘,能補肺潤肺降氣,胸中有痰者,以肺受火逼,失降下之令,今得甘緩潤下之助,則痰自降,宜其為治嗽之要藥也。

瓊玉膏(丹溪),治虛勞、乾咳嗽。

人參(十二兩),沉香,琥珀(各五錢),白砂蜜(五斤,煎沸去沫),白茯苓(去皮淨者,二十五兩),生地黃(去蘆淨者,十斤,洗淨銀石器內,杵細,取自然汁,大忌鐵器)

臞仙曰:今予所制此方,加沉香、琥珀二味,其功效異於世傳之方。

上以人參、茯苓、沉香、琥珀俱為細末,先將地黃汁與白砂蜜攪勻,用密絹濾去細渣,入藥末攪勻,入好瓷瓶或銀瓶內,用綿紙十數層,外加箭箬包封,扎瓶口,入砂鍋內或銅鍋內,以長流水浸沒瓶頸,用桑柴文武火煮三晝夜取出,換蠟紙數重包紮瓶口,浸沒井中半日,以出火毒,提起,仍入前鍋內煮半日,以出水氣,然後收藏。每日清晨及午前、後,取一、二匙,用溫酒一盞調服。

白話文:

咳嗽

肺部脹滿,因為氣機鬱結而無法入睡的,這種情況很難治療。

凡是咳嗽,春天是因為春季升發的氣機,夏天是因為火熱之氣向上炎熱,秋天是因為濕熱損傷肺部,冬天是因為風寒束縛體表。用藥發散外邪之後,一定要用半夏等藥物,去除體內的痰液,這樣咳嗽才不會再發作。

早上咳嗽比較多的人,是因為胃裡有食物積滯,到了這個時候火氣流入肺中,可以用知母、地骨皮來降低肺火。上半天咳嗽比較多的人,是因為胃裡有火,可以用知母、石膏來降低胃火。下午咳嗽比較多的人,屬於陰虛,可以用四物湯加上知母、黃柏來先降低火氣。傍晚咳嗽比較多的人,是因為火氣上浮而侵犯肺部,不宜使用寒涼的藥物,可以用五味子、五倍子來收斂並降低火氣。

咳嗽而且胸脅疼痛,應該先用青皮來疏理肝氣,然後用二陳湯加上南星、香附、青黛、薑汁來治療。另有一種說法是,如果屬於實證,可以用白芥子之類的藥物。

咳嗽而且心煩不安,可以用六一散加上辰砂來服用。

咳嗽而且聲音嘶啞,可以用潤肺散來治療。

訶子肉、五倍子、五味子、黃芩、甘草(各等分) 以上藥物研磨成細末,用蜂蜜製成丸子,含在口中慢慢融化。 (以上是丹溪的方法,共有三十八條)

咳嗽沒有聲音但是有痰的藥方(出自河間): 半夏、白朮、五味子、防風、枳殼、甘草(各等分)

咳嗽有聲音但是沒有痰的藥方(出自河間): 生薑、杏仁(去皮尖,泡水)、五味子(九枚)、升麻、防風、桔梗(各等分),甘草(炙,少量)

咳嗽有聲音又有痰的藥方: 白朮、半夏、五味子、防風 如果咳嗽久治不癒,可以加上枳殼、阿膠珠各等分。

如果咳嗽時而發冷時而發熱而且有痰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上知母之類的藥物。有一個方子,會加上白芍藥、五味子、桑白皮。

如果陰氣在下,陽氣在上,出現咳嗽、嘔吐、氣喘等症狀,可以用瀉白散加上青皮、五味子、人參、茯苓、粳米。

如果因為熱邪導致咳嗽、胸悶,可以用小陷胸湯(方子記載於傷寒門)。

治療咳嗽的急救藥方:五味子湯 五味子(五錢)、甘草(一錢半)、五倍子、風化硝(各一錢) 以上藥物研磨成細末,用蜂蜜製成丸子,含在口中慢慢融化。或者用訶子、百藥煎、荊芥穗,用蜂蜜製成丸子含化。

治療咳嗽最重要的是要區分肺虛和肺實。如果肺虛導致久咳,適合用五味子、款冬花、紫菀、馬兜鈴之類的藥物來補益肺氣;如果肺實而且有火邪,適合用黃芩、天花粉、桑白皮、杏仁之類的藥物來瀉火。

東垣說:治療咳嗽必須以五味子作為主要藥物,但是如果有外感邪氣,馬上使用五味子,恐怕會把邪氣閉在體內,一定要先發散外邪,然後再使用五味子才可以。

治療咳嗽使用訶子,味道酸苦,有收斂、降火的功效。五味子可以收斂肺氣,是治療火熱咳嗽的必用藥物。杏仁可以疏散肺氣中的風熱,但是適合用於肺實而有寒邪導致的發熱。桑白皮可以瀉肺氣,但是藥性不夠純良,不宜大量使用。或者可以使用馬兜鈴,因為它可以去除肺熱並補益肺氣。多用生薑,因為它辛散可以發散邪氣。栝蔞子味甘,可以補益肺氣、滋潤肺部、降低氣機,胸中有痰的人,是因為肺部受火邪逼迫,失去了降下的能力,如果得到甘味藥物的滋潤和幫助,痰液自然可以下降,所以它是治療咳嗽的重要藥物。

瓊玉膏(出自丹溪),可以治療虛勞、乾咳。 人參(十二兩)、沉香、琥珀(各五錢)、白砂蜜(五斤,煮沸後去除浮沫)、白茯苓(去皮乾淨的,二十五兩)、生地黃(去蘆乾淨的,十斤,洗淨後在銀或石製的器皿內搗碎,取其自然汁液,忌用鐵器)。 臞仙說:現在我所製作的這個方子,加入了沉香、琥珀這兩味藥,它的功效不同於世間流傳的方子。 將人參、茯苓、沉香、琥珀都研磨成細末,先將地黃汁和白砂蜜攪拌均勻,用細密的絹布濾去雜質,加入藥末攪拌均勻,放入好的瓷瓶或者銀瓶內,用棉紙包住瓶口數層,外面再用竹葉包紮,扎緊瓶口,放入砂鍋或者銅鍋內,用長流水浸沒至瓶頸,用桑柴文火和武火煮三天三夜取出,換上數層蠟紙包紮瓶口,浸入井中半天,以去除火毒,取出後,再放入先前的鍋內煮半天,以去除水氣,然後收藏。每天早上和上午、下午,取出一到兩匙,用溫酒一小杯調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