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二 (3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31)

1. 痰飲

上為細末,湯浸蒸餅入薑汁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、五十丸,食遠溫水下。忌酒及濕面。

蠲飲枳實丸(丹溪),逐飲消痰,導滯清膈。

枳實(麩炒),半夏(泡),陳皮(去白,各三兩),黑醜(半斤,取頭末三兩)
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薑湯送下。

十棗湯(仲景),治懸飲內痛。

芫花(醋炒黑色),甘遂(麵包水煮),大戟(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以水一升半,煮大棗十枚,至八合,去渣,調藥末,強人一錢,弱人五分,平旦服之。不下,更加五分。下後,以糜粥調養之。河間曰:芫花之辛以散飲,大戟之苦以泄水,其甘遂直達水氣所結之處,乃泄水飲之聖藥也。然亦有大毒,人虛者不可輕用。

三花神祐丸,治一切濕熱沉積痰飲變生諸病,或風熱燥郁,肢體麻痹,走注疼痛,風痰涎嗽,氣血壅滯,不得

宣通等證。人壯,氣實者,可服。

甘遂(依前制),大戟,芫花(醋拌濕炒,各五錢),黑醜(二兩,取頭末),大黃(一兩),輕粉(一錢)

上為細末,滴水為丸,如小豆大,初服五丸,每服加五丸,溫水下,日三服,加至快利,利後須服,至病根盡除為度。痞悶極甚者,若便多服,則頓攻不開,轉加痛悶,則當初服二丸,每服加二丸,至快利即止。

控涎丹(三因方),治患胸背脅頸項及手足腰胯隱痛不忍,筋骨牽引釣痛,時時走易,乃是痰涎在胸膈間,隨氣升降,於經絡中作楚而然。或手足冷痹,氣脈不通,誤認為癱瘓者。

甘遂(去心,依前制),大戟(去皮),白芥子(主上氣發汗,胸膈有冷痰)

上件各等分,為細末,糊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淡薑湯下,食後臨臥服,量病人虛實加減丸數。一方名妙應丸,治驚痰,加硃砂為衣。痛甚者,加全蠍。酒痰,加雄黃、全蠍。驚氣痰成塊者,加穿山甲、鱉甲、玄胡索、蓬莪朮。臂痛,加木鱉子霜、桂心。熱痰,加盆硝。寒痰,加丁香、胡椒、肉桂。

半夏丸,治肺熱痰嗽。

栝蔞仁(另研),半夏(湯泡七次,去皮臍焙開,各一兩)

上為細末和勻,薑汁打糊為丸服。

取竹瀝法:大治熱痰,及能養血清熱。有痰厥不省人事幾死者,得竹瀝灌之遂蘇,誠起死回生藥也。

用水竹、早筀竹(俗名雷竹。蘇東坡曰:淡竹對苦竹為文耳,除苦竹之外,皆淡竹也。我丹溪先生存日,只用此二竹。蓋取其為諸竹中之最淡者,以其筍味之甘淡也),截長二尺許,每段劈作四片,以薄磚二塊排定,將竹片架於磚上,兩頭露一、二寸,下以烈火迫之,兩頭以盆盛瀝,六分中加薑汁一分服之。痰熱甚者,止可加半分耳。

取荊瀝法:能治熱痰,功勝竹瀝,但不補耳。

白話文:

[痰飲]

將藥材磨成細末,用熱湯浸泡蒸餅,再加入薑汁製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三十到五十丸,飯後用溫水送服。忌飲酒和食用濕麵。

蠲飲枳實丸(丹溪):此方能驅逐痰飲,消除痰液,疏導腸胃積滯,清利胸膈。

藥材包含:枳實(用麩炒過)、半夏(浸泡過)、陳皮(去除白色內膜,以上各三兩)、黑醜(半斤,取頭道細末三兩)。
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,用麵糊製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

十棗湯(仲景):此方用以治療懸飲(胸脅積液)引起的內部疼痛。

藥材包含:芫花(用醋炒至黑色)、甘遂(用麵包水煮過)、大戟(以上各等分)。
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,用水一升半煮大棗十枚,煮至剩八合時,去除棗渣,加入藥末攪拌,身體強壯者服用一錢,身體虛弱者服用五分,早晨空腹服用。若服後未見效,可再加五分。瀉下後,食用稀粥調養。河間先生認為:芫花的辛味能散飲,大戟的苦味能排泄水濕,而甘遂則能直達水氣積聚之處,是排泄水飲的良藥。但此方藥性猛烈,具有毒性,身體虛弱者不可輕易使用。

三花神祐丸:此方用以治療因濕熱積聚而導致的痰飲,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種疾病,例如風熱燥郁、肢體麻木、遊走性疼痛、風痰咳嗽、氣血壅滯、呼吸不暢等症狀。體格強壯、氣血旺盛者可服用。

藥材包含:甘遂(按前法炮製)、大戟、芫花(用醋拌濕炒,各五錢)、黑醜(二兩,取頭道細末)、大黃(一兩)、輕粉(一錢)。
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,滴水製成藥丸,大小如小豆,初次服用五丸,每次增加五丸,用溫水送服,每日三次,直到大便通暢為止。腹瀉後仍需繼續服用,直到病根徹底消除。如果胸腹部脹悶嚴重,若一次服用過多,反而無法排泄,反而會更加疼痛,此時應從每次服用二丸開始,每次增加二丸,直到大便通暢即可停止服用。

控涎丹(三因方):此方用以治療胸背、脅肋、頸項、手足腰胯等部位隱痛難忍,筋骨牽引抽痛,疼痛部位時常變化,這是因為痰涎停留在胸膈之間,隨著氣機升降,在經絡中作怪所致。或者出現手足冰冷麻木,氣血不通,被誤認為是癱瘓的情況。

藥材包含:甘遂(去除心部,按前法炮製)、大戟(去除外皮)、白芥子(主要用於向上發散氣機,發汗,治療胸膈有寒痰的情況)(以上各等分)。
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,用糊狀物製成藥丸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淡薑湯送服,飯後臨睡前服用,可根據病人身體虛實情況增減藥丸數量。此方又名妙應丸,可治療驚嚇引起的痰症,加入硃砂為衣。疼痛劇烈者,可加入全蠍。因飲酒引起的痰症,可加入雄黃、全蠍。因驚嚇導致痰結成塊者,可加入穿山甲、鱉甲、玄胡索、蓬莪朮。手臂疼痛者,可加入木鱉子霜、桂心。熱痰者,可加入盆硝。寒痰者,可加入丁香、胡椒、肉桂。

半夏丸:此方用以治療肺熱引起的咳嗽痰多。

藥材包含:栝蔞仁(另外研磨)、半夏(用熱水浸泡七次,去除外皮和臍部,烘乾,以上各一兩)。
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,攪拌均勻,用薑汁調和成糊狀,製成藥丸服用。

竹瀝的提取方法:竹瀝大治熱痰,且能養血清熱。若有人因痰厥而昏迷不醒,危在旦夕,用竹瀝灌入,便能甦醒,實為起死回生的良藥。

選用水竹、早筀竹(俗稱雷竹。蘇東坡說:淡竹是相對於苦竹而言的,除了苦竹之外,都可稱為淡竹。丹溪先生在世時,只用這兩種竹子。因為這兩種竹子是眾多竹子中最清淡的,竹筍的味道也最甘淡),截取約二尺長的竹段,每段劈成四片,用兩塊薄磚鋪好,將竹片架在磚上,兩端露出約一兩寸,在下面用猛火烘烤,兩端用盆盛接滴出的竹瀝,每六份竹瀝加入一份薑汁服用。痰熱嚴重者,最多只能加入半份薑汁。

荊瀝的提取方法:荊瀝能治療熱痰,功效勝過竹瀝,但不能補益身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