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二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23)

1. 火熱

人有氣如火從腳下起入腹者,此虛極也,蓋火起於九泉之下也,此病十不救一。治法以四物湯加降火藥服之,外以附子末,津調貼腳心湧泉穴,以引火下行。

愚按:此條言猶有未悉者。如果勞怯陰虛之人有此,固為作陰虛治;若壯實之人有此,則是濕鬱成熱之候也。愚嘗冒雨徒行,衣濕得此證,以蒼朮、黃柏加牛膝、防己等藥,作丸服之而愈,後累醫數人皆驗。若誤作陰虛治,即成痿證,劇矣。

(以上丹溪方法二十一條)

左金丸(一名回令丸),治肝火。

黃連(六兩),吳茱萸(一兩,湯泡浸半時許,焙乾用)

上為細末,粥丸,煎白朮、陳皮湯下。

大補丸,治陰火。

黃柏(去粗皮,細切,用新瓦盛鹽酒炒褐色)

上為細末,粥丸或水丸,煎四物湯送下。又云:氣虛,四君子湯;血虛,四物湯送下。

抑青丸,治肝火。

黃連(不拘多少)

上為細末,粥丸,白湯送下。

石膏丸,瀉胃火,並食積痰火。

石膏(煅)

上為細末,醋丸綠豆大,清米飲送下。

四物湯加白馬脛,骨,降陰火,代芩、連用。

陰虛發熱,四物湯加炒黃柏、知母,乃降火補陰之妙劑。甚者,加龜板。兼氣虛,加參、耆、白朮。

手心熱,屬熱鬱,當用火鬱湯,或用梔子、香附、白芷、半夏、川芎,曲糊為丸服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三條)

火鬱湯(東垣),治四肢熱,及五心煩熱。因熱伏土中,或血虛得之,或胃虛多食冷物,抑遏陽氣於脾土之中。

羌活,升麻,葛根,芍藥,人參(各七分),柴胡,甘草(生,各三分),防風(二分半),蔥白(五莖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稍熱服。

升陽散(火湯東垣),治男子婦人四肢發睏熱,筋骨間熱,肌表熱如火燎,捫之烙手。此病多因血虛而得之,或胃虛過食冷物,郁遏陽氣於脾土之中,火鬱則發之。

升麻,葛根,獨活,羌活,白芍藥,人參(各六分),甘草(炙,一分),柴胡(三分),防風(三分半),生甘草(二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熱服,忌生冷等物。

瀉陰火升陽湯(東垣),治肌熱頭熱,面赤食少,喘咳痰盛,右關脈緩弱,或弦,或浮而數。

羌活,甘草(炙),黃耆,蒼朮(各一分),升麻(八分),柴胡(一錢半,去蘆),人參,黃芩(各七分),黃連(酒炒,五分),石膏(五分,秋冬勿用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滋腎丸(東垣),降腎火。

黃柏(二兩,酒拌陰乾),知母(二兩,去毛,酒浸陰乾),肉桂(一錢,去粗皮)

上二味氣味俱陰,以同腎氣,故能補腎而瀉下焦火也。桂與火邪同體,故以寒因熱用。凡諸病在下焦,皆不渴也。上為細末,以熟水丸,百沸湯下。

白話文:

火熱

有人感覺一股氣像火一樣從腳底升起進入腹部,這是身體極度虛弱的表現,因為這種火是從最深層的地方來的,這種病十個有九個都救不活。治療方法是用四物湯加上降火的藥來服用,外用附子粉末用唾液調和,貼在腳底的湧泉穴,引導火向下走。

我認為:這裡說的還不夠詳細。如果是身體虛弱、陰虛的人出現這種情況,應該按照陰虛來治療;但如果是身體強壯的人出現這種情況,則是體內濕氣鬱積變成熱的表現。我曾經冒雨行走,衣服濕透得了這種病,用蒼朮、黃柏加上牛膝、防己等藥,做成藥丸服用就好了,後來給好幾個人看病,都有效。如果誤以為是陰虛來治療,就會變成痿症,那就嚴重了。

(以上是丹溪的方法共二十一條)

左金丸(又名回令丸),治療肝火。

黃連(六兩),吳茱萸(一兩,用熱水浸泡半小時左右,烘乾使用)

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粥做成藥丸,用白朮、陳皮煎的湯送服。

大補丸,治療陰火。

黃柏(去除粗皮,切細,用新瓦片盛著,用鹽酒炒至褐色)

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粥或水做成藥丸,用四物湯送服。另外,如果是氣虛,用四君子湯送服;血虛,用四物湯送服。

抑青丸,治療肝火。

黃連(用量不拘)

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粥做成藥丸,用白開水送服。

石膏丸,瀉胃火,並治療食積痰火。

石膏(煅燒過)

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醋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,用清米湯送服。

四物湯加上白馬脛骨,可以降低陰火,可以代替黃芩、黃連使用。

陰虛發熱,用四物湯加上炒過的黃柏、知母,是降火滋陰的好藥。如果情況嚴重,可以加上龜板。同時有氣虛,可以加上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。

手心發熱,屬於熱鬱積,應該用火鬱湯,或者用梔子、香附、白芷、半夏、川芎,用麵糊做成藥丸服用。

(以上是丹溪的方法共三條)

火鬱湯(東垣方),治療四肢發熱,以及五心煩熱。是因為熱悶在脾胃之中,或者血虛導致,或者脾胃虛弱吃了太多生冷食物,抑制了陽氣在脾土中。

羌活,升麻,葛根,芍藥,人參(各七分),柴胡,甘草(生的,各三分),防風(二分半),蔥白(五段)

以上藥材切細,做成一服,用水一碗半,煎至一碗,稍微熱的時候服用。

升陽散(火鬱湯東垣方),治療男子婦人四肢困倦發熱,筋骨間發熱,皮膚表面發熱像火燒一樣,摸起來燙手。這種病多是因為血虛導致,或者脾胃虛弱吃了太多生冷食物,把陽氣悶在脾土中,陽氣鬱積就會發熱。

升麻,葛根,獨活,羌活,白芍藥,人參(各六分),甘草(炙過的,一分),柴胡(三分),防風(三分半),生甘草(二分)

以上藥材切細,做成一服,加上生薑三片,用水一碗半,煎至一碗,熱的時候服用,忌生冷等食物。

瀉陰火升陽湯(東垣方),治療肌肉發熱、頭發熱、臉色發紅、食慾不佳、喘氣咳嗽痰多,右關脈象緩弱,或者脈象弦,或者浮而數。

羌活,甘草(炙過的),黃耆,蒼朮(各一分),升麻(八分),柴胡(一錢半,去除蘆頭),人參,黃芩(各七分),黃連(用酒炒過,五分),石膏(五分,秋冬季節不要用)

以上藥材切細,做成一服,用水兩碗,煎至一碗,溫服。

滋腎丸(東垣方),降低腎火。

黃柏(二兩,用酒拌勻陰乾),知母(二兩,去除毛,用酒浸泡陰乾),肉桂(一錢,去除粗皮)

以上兩味藥材氣味都屬陰,可以與腎氣相合,所以能補腎並且瀉下焦的火。肉桂與火邪同屬陽性,所以要用寒性藥材來治療熱症。一般來說,所有病在下焦的人,都不會口渴。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熟水做成藥丸,用剛煮沸的開水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