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二 (20)
卷之二 (20)
1. 燥證
論
《內經》曰:諸澀枯涸乾勁皴揭,皆屬於燥。原病式曰:經云風、熱、火同陽也,寒、燥、濕同陰也,又燥、濕少異也。然燥金雖屬秋陰,而異乎寒濕,故反同其風熱也。故火熱勝,則金衰而風生,緣風能勝濕,熱能耗液而反寒,陽實陰虛,則風熱勝於水濕而為燥也。凡人風病多因熱甚,而風燥者為其兼化,以熱為其主也。
蓋肝主於筋,而風氣自甚,又燥熱加之,則筋大燥也。燥金主於收斂,其脈緊澀,故為病勁強緊急而口噤也。或病燥熱太甚而脾胃乾涸成消渴者,或風熱燥甚怫鬱在表而裡氣平者,或善伸數欠筋脈拘急,或時惡寒筋惕而搐,又或風熱燥並而鬱甚於里,故煩滿而或秘結也。及風癇之發作者,由熱甚而風燥為其兼化,涎溢胸膈,燥爍而瘛瘲昏冒僵仆也。
凡此諸證,皆由熱甚而生風燥,病各有異者,由風熱燥各微甚不等故也。所謂中風筋緩者,因其風熱勝濕而為燥之甚也。然筋緩不收而痿痹,故諸膹郁病痿皆屬於肺金,乃燥之化也。如秋深燥甚,則草木萎落而不收,病之象也。是以掌得血而能握,足得血而能步。夫燥之為病者,血液衰少,不能榮養百骸,故若是也,學者不可不知。
脈法
脈緊而澀,或浮而弦,或芤而虛。
方法
丹溪曰:皮膚皴揭拆裂,血出大痛,或肌膚燥癢,皆火爍肺金,燥之甚也,宜以四物湯去川芎,加麥門冬、人參、天花粉、黃柏、五味子之類治之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條)
(以下皆臞仙方)
瓊脂膏,治血虛、皮膚枯燥及消渴等證。
鹿角膠(一斤),生地黃(二十斤,洗淨細搗,取真汁去渣),白沙蜜(二斤,煎一、二沸,掠去上沫淨而止),真酥油(一斤),生薑(二兩,搗取真汁)
上先以文武火熬地黃汁數沸,以絹濾取淨汁,又煎二十沸,下鹿角膠,次下酥油及蜜同煎,良久候稠如餳,以瓷器收貯,每服一、二匙,空心溫酒調下。
瓊玉膏,治證同前,及肺熱咳嗽甚者。(方見咳嗽門。)
天門冬膏,治血虛肺燥,皮膚折裂,及肺痿咳膿血證。
天門冬(新掘者不拘多少)
上一味,淨洗,去皮心,細搗,絞取汁,澄清,以布濾去渣滓,用銀鍋或沙鍋,慢火熬成膏,每用一、二匙,空心溫酒調服。
地仙煎,治諸燥證。
山藥(杵細,一斤),杏仁(去皮尖,一升),生牛乳汁(二斤)
上件將杏仁研細,入牛乳、山藥拌勻,絞取汁,用新瓷瓶密封,重湯煮一日,每服一、二匙,空心溫酒或湯調下。
和血益氣湯(東垣),治口燥舌乾便數,舌上赤脈。此藥生津液,除乾燥,生肌肉。(方見消渴門。)
當歸潤燥湯(東垣),治消渴,大便秘澀乾燥結硬,兼喜溫飲,陰頭退縮,舌燥口乾,眼澀難開等證。(方見消渴門。)
白話文:
燥證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所有乾澀、枯竭、乾燥、僵硬、皮膚粗糙開裂的現象,都屬於燥證。」《原病式》中提到:「經書說,風、熱、火都屬於陽,寒、燥、濕都屬於陰。燥和濕雖然有些不同,但是燥屬於秋天的陰氣,卻與寒濕不同,反而和風熱性質相似。所以,當火熱過盛時,就會使肺金衰弱而產生風,因為風能夠勝過濕氣,熱能夠消耗津液而導致身體發寒。當陽氣過盛而陰液不足時,風熱就會勝過水濕,從而形成燥證。一般來說,人們得風病大多是因為熱太過,而風燥證則是熱病兼帶燥化,以熱為主因。」
「肝主導筋,如果風氣過盛,再加上燥熱,就會使筋過於乾燥。肺金主導收斂,其脈象是緊澀的,所以病症表現為筋脈強硬、繃緊,甚至口噤。有些人因為燥熱太過而使脾胃乾涸,形成消渴病(糖尿病);有些人則是風熱燥邪鬱積在體表,但內部氣機平和;有些人會頻繁伸懶腰、打呵欠,筋脈拘攣;有些人會時常怕冷、筋惕肉跳、抽搐;還有些人是風熱燥邪一起鬱積在體內,導致煩躁、腹脹,甚至便秘。至於風癇發作,也是因為熱太過,而風和燥邪兼化,導致口涎外溢,阻塞胸膈,津液被燥邪耗損,進而出現抽搐、昏迷、僵仆等症狀。」
「以上這些病症,都是因為熱邪過盛而產生風燥,只是因為風、熱、燥邪的輕重程度不同,所以病症表現也各有差異。所謂的中風導致筋脈弛緩,是因為風熱勝過濕氣,導致燥氣過盛的結果。但是,筋脈鬆弛無力,無法收縮,進而導致痿軟麻痺,所以所有出現這種氣機阻滯、痿弱的疾病,都屬於肺金(肺系統)的病變,是燥氣所導致的。就像秋天深了,燥氣過盛,草木就會枯萎凋落無法收斂,這就是疾病的徵象。手掌得到血液的滋養才能握物,足部得到血液的滋養才能行走。如果得了燥病,是因為體內血液衰少,無法濡養全身各處,才會出現這些症狀。學醫的人不可不知這些道理。」
脈象
脈象表現為緊而澀,或者浮而弦,或者芤而虛。
治療方法
朱丹溪說:「皮膚粗糙開裂,甚至流血疼痛,或是皮膚乾燥瘙癢,都是因為火邪燒灼肺金,導致燥氣過盛。應該使用四物湯去除川芎,再加入麥門冬、人參、天花粉、黃柏、五味子等藥物來治療。」
(以上是朱丹溪的治療方法,共一條)
(以下是臞仙的藥方)
瓊脂膏:治療血虛、皮膚乾燥以及消渴等病症。
藥材組成:鹿角膠(一斤),生地黃(二十斤,洗淨搗碎,取汁去渣),白沙蜜(二斤,煎煮一到兩次後,去除浮沫),真酥油(一斤),生薑(二兩,搗爛取汁)。
製作方法:先用文火和武火熬煮生地黃汁幾次,用絹布過濾取淨汁,再煮二十次左右,加入鹿角膠,然後加入酥油和蜂蜜一同煎煮,等到濃稠如麥芽糖時,用瓷器盛裝。每次服用一到兩匙,空腹用溫酒調服。
瓊玉膏:治療與瓊脂膏相似的病症,以及肺熱咳嗽嚴重者。(藥方請參見咳嗽門。)
天門冬膏:治療血虛肺燥,皮膚乾裂,以及肺痿咳膿血的病症。
藥材組成:天門冬(新鮮的,不限量)。
製作方法:將天門冬洗淨,去除皮和芯,搗爛取汁,澄清後用布過濾去渣,用銀鍋或砂鍋,用慢火熬成膏狀。每次服用一到兩匙,空腹用溫酒調服。
地仙煎:治療各種燥證。
藥材組成:山藥(搗成細末,一斤),杏仁(去皮尖,一升),生牛乳汁(二斤)。
製作方法:將杏仁研磨成細末,加入牛乳和山藥粉拌勻,絞取汁液,用新的瓷瓶密封,隔水蒸煮一天。每次服用一到兩匙,空腹用溫酒或湯調服。
和血益氣湯(李東垣的方子):治療口乾舌燥,大便次數增多,舌頭上有紅絲的病症。此藥能夠生津液、去除乾燥、生長肌肉。(藥方請參見消渴門。)
當歸潤燥湯(李東垣的方子):治療消渴病,大便秘結乾燥,喜歡喝溫水,陰莖頭萎縮,舌燥口乾,眼睛乾澀難以睜開等症狀。(藥方請參見消渴門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