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二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19)

1. 濕證

加味五苓散(元戎),治濕勝身痛,小便不利體重發渴者。

本方中,加羌活一倍是也。

除風濕羌活湯(東垣),治風濕相搏,一身盡痛。

羌活(七分),防風,升麻,柴胡(各五分),藁本,蒼朮(各一錢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
羌活勝濕湯(東垣),治肩背痛,不可回顧。此手太陽氣鬱而不行,以風藥散之。脊痛項強,腰似折,項似拔,此足太陽經不通行,此藥主之。

羌活,獨活(各一錢),藁本,防風,甘草(炙),川芎(各五分),蔓荊子(三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,食前。如身重腰痛沉沉然,經中有寒濕也,加酒洗漢防己五分,輕者附子五分,重者川烏五分。

茯苓滲濕湯(東垣),治濕鬱成黃疸,寒熱嘔吐而渴,身體面目俱黃,小便不利,不思飲食,莫能安臥。

黃芩,黃連,梔子,防己,白朮,蒼朮,陳皮,青皮,枳實(各四分),赤茯苓,澤瀉(各五分),茵蔯(六分),豬苓(去黑皮,一錢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
茵蔯五苓散(局方),治濕熱大勝,黃疸發熱。五苓散內,加茵蔯一倍即是也。

(祖傳方)

白朮酒,治中濕,遍身疼痛,不能轉側,及皮肉痛,難著席。

白朮(一兩)

上細切,作一服,無灰老酒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
(丹溪活套)云:濕本為土氣,火熱則能生濕土,故夏熱則萬物濕潤,秋涼則萬物乾燥。夫熱而怫鬱,則生濕也,因濕生痰,故用二陳湯加酒芩、羌活、防風,去風行濕,蓋風藥能勝濕也。大抵治濕宜利小便為上策,故曰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如一身盡痛或無汗,是濕流關節,邪氣在表,宜五苓散加羌活、蒼朮以微汗之,不可大汗,恐汗去而虛濕仍在也。若自汗多者,宜白朮甘草湯。

若小便自利清白,大便泄瀉,身痛自汗,此為寒濕,宜五苓散加生附、蒼朮、木瓜。如風濕身痛,微腫惡風,宜杏仁湯:官桂五錢,大門冬、芍藥、麻黃各二錢五分,杏仁七個,水三盞,姜十片煎,分二服。又治濕,消腫脹,利小便,健脾胃,葶藶木香散:葶藶子、茯苓、豬苓、白朮各一兩,木香、澤瀉、木通、甘草、桂枝各五錢,滑石三兩,為末,湯調服。然以上諸方,乃略示其端倪耳,全在活法加減而用之,不可執一論也。

夫治濕者,固當以二術為君,以補脾為主治。然亦有濕盛氣滿膨脹者,又當以利水行氣為先,補脾藥又未可遽用。或以二術為君,而利水藥為臣使;或以木通、澤瀉、葶藶、草前子等利水藥為君,而以茯苓、白朮、人參等補脾藥為臣使。有本而標之者,亦有標而本之者。看緩急而施治,則萬舉萬全之功,可立而待也。

白話文:

加味五苓散(元戎方),治療因為濕氣太重導致全身疼痛,小便不順暢,身體沉重又口渴的狀況。

這個方子是在原本的五苓散中,將羌活的用量加倍。

除風濕羌活湯(東垣方),治療因為風邪和濕邪互相搏擊,導致全身疼痛的狀況。

藥材組成:羌活(七分)、防風、升麻、柴胡(各五分)、藁本、蒼朮(各一錢)。 用法:將藥材切碎,加兩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,去除藥渣,溫服。

羌活勝濕湯(東垣方),治療肩背疼痛,無法回頭的狀況。這是因為手太陽經的氣鬱結不通,所以用有發散作用的藥來疏通。若出現脊椎疼痛、脖子僵硬、腰好像要折斷、脖子好像要脫落的狀況,這是足太陽經不通,這個藥方主治此症狀。

藥材組成:羌活、獨活(各一錢)、藁本、防風、炙甘草、川芎(各五分)、蔓荊子(三分)。 用法:將藥材切碎,加兩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,去除藥渣,飯前溫服。如果身體沉重、腰痛有沉重感,是因為經絡中有寒濕,可以加入用酒洗過的漢防己五分,輕微者加附子五分,嚴重者加川烏五分。

茯苓滲濕湯(東垣方),治療因為濕氣鬱結而形成黃疸,出現發冷發熱、嘔吐、口渴、身體和臉部都發黃、小便不順暢、不想吃東西、無法安睡的狀況。

藥材組成: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防己、白朮、蒼朮、陳皮、青皮、枳實(各四分)、赤茯苓、澤瀉(各五分)、茵陳(六分)、豬苓(去黑皮,一錢)。 用法:將藥材切碎,加兩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,去除藥渣,溫服。

茵陳五苓散(局方),治療濕熱太盛,導致黃疸發熱的狀況。這個方子是在五苓散中,將茵陳的用量加倍。

白朮酒(祖傳方),治療因濕邪侵入身體,導致全身疼痛、無法翻身、皮膚肌肉疼痛、難以躺臥的狀況。

藥材組成:白朮(一兩)。 用法:將白朮切碎,用無灰老酒一碗半,煎煮至剩下一碗,去除藥渣,溫服。

丹溪說:濕氣本來是土的性質,火熱會產生濕土,所以夏天熱的時候萬物濕潤,秋天涼爽的時候萬物乾燥。如果熱氣鬱積,就會產生濕氣,因為濕氣會產生痰,所以使用二陳湯,再加入酒芩、羌活、防風,用發散的藥來去除濕氣,因為發散的藥可以勝過濕氣。大體來說,治療濕氣最好是利小便,所以說治療濕氣不通利小便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如果全身疼痛或沒有汗,表示濕氣停留在關節,邪氣在體表,應該使用五苓散,加入羌活、蒼朮,微微發汗,不可大量發汗,因為怕汗發散了,但濕氣還在體內。如果本身就容易出汗,應該使用白朮甘草湯。

如果小便順暢清澈,大便稀瀉,身體疼痛又容易出汗,這是寒濕的症狀,應該使用五苓散,加入生附子、蒼朮、木瓜。如果是風濕導致身體疼痛、輕微腫脹、怕風,應該使用杏仁湯:官桂五錢、大門冬、芍藥、麻黃各二錢五分、杏仁七個,加三碗水、十片薑煎煮,分兩次服用。另外,治療濕氣、消除腫脹、利小便、健脾胃,可以使用葶藶木香散:葶藶子、茯苓、豬苓、白朮各一兩,木香、澤瀉、木通、甘草、桂枝各五錢,滑石三兩,磨成粉,用熱水調服。以上這些藥方只是簡單說明,重點在於活用加減,不能執著於一個固定的方法。

治療濕氣,一般以白朮和蒼朮為主,主要以健脾為治療方向。但也有濕氣太盛導致脹滿的狀況,這時應該先利水行氣,健脾的藥不能馬上使用。有時以白朮、蒼朮為主,再用利水藥為輔;有時以木通、澤瀉、葶藶子、車前子等利水藥為主,再以茯苓、白朮、人參等健脾藥為輔。有先治本再治標的,也有先治標再治本的。要根據病情的緩急來治療,才能達到萬無一失的效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