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二 (18)
卷之二 (18)
1. 濕證
論
《內經》曰:諸濕腫滿,皆屬脾土。又曰:濕勝則濡泄。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肉筋脈、原病式曰:諸痙強直,積飲痞膈中滿,霍亂吐下,體重,跗腫肉如泥,按之不起,皆屬於濕。夫濕之為病,所感不同,有從外感而得之者,有從內傷而得之者。若居處卑濕之地,與夫道途沖斥風雨,或動作辛苦人,汗沾衣裳,皆濕從外感者也。
或恣飲酒漿湩酪,多食柑橘瓜果之類,皆濕從內傷者也。大抵宜發汗及利小便,使上下分消其濕,是其治也。經又曰:因於濕,首如裹,濕熱不攘,大筋緛短,小筋弛長,緛短為拘,弛長為痿。因於氣,為腫,四維相代,陽氣乃竭。丹溪釋曰:濕者,土之濁氣。首為諸陽之會,其位高,其氣清,其體虛,故聰明系焉。
濁氣熏蒸,清道不通,故沉重不利,似乎有物蒙之。失而不治,濕鬱為熱,熱留不去,熱傷血,不能養筋,故為拘攣,濕傷筋,不能束骨,故為痿弱。王注曰:素嘗氣疾,濕熱加之,氣濕熱爭,故為腫也。邪氣漸盛,正氣漸微,陰氣衰少,致邪代正,氣不宣通,故四維發腫,諸陽受氣於四肢也。
但今人見膝間關節腫痛,全以為風,治者多誤矣,學者宜詳察之。
脈法
《脈經》曰:濕家為病,一身盡疼,發熱而身色似熏黃也。
脈浮而緩,濕在表也。脈沉而緩,濕在裡也。或弦而緩,或緩而浮,皆風濕相搏也。
方法
丹溪曰:六氣之中,濕熱為病,十居八九。
濕在上,宜微汗而解。經曰濕上甚而熱,治以苦溫,佐以甘辛,以汗為故而止也。不欲汗多,故不用麻黃、乾葛等劑。濕在中下,宜利小便,此淡滲治濕也。一云:濕在下,宜升提之。濕有自外而入者,有自內得者,陰雨濕地,皆從外治,宜汗散,久則疏通滲泄之。
蒼朮治濕,上下部都可用。一云:上焦濕,用蒼朮,其功甚烈。
二陳湯加酒芩、羌活、蒼朮、木通,散風行濕最妙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四條)
防己黃耆湯(金匱),治風濕,脈浮身重,汗出惡風,或周身疼痛。
防己(三錢),甘草(一錢五分),白朮(二錢),黃耆(三錢五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水二大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喘者,加麻黃。胃氣不和,加芍藥。氣上衝,加桂枝。下有寒,加細辛。濕勝身重,陽微中風,則汗出惡風,故用黃耆、炙甘草以實表,防己、白朮以勝濕。
甘草附子湯(仲景),治風濕相搏,骨節煩疼,掣痛不得屈伸,近之則痛劇,汗出短氣,小便不利,惡風不欲去衣,或身微腫而痛者。
甘草(炙,二錢),白朮(二錢),附子(一錢五分),桂枝(四錢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煎。《金匱》方:無桂枝,加生薑、大棗,名曰白朮附子湯。
白話文:
[濕證]
《內經》說:「各種因濕氣引起的腫脹,都屬於脾土功能失調。」又說:「濕氣過盛會導致大便稀溏。」大地的濕氣侵襲人體,會傷害皮膚、肌肉、筋脈。原病式說:「各種抽搐僵硬、積飲導致胸腹痞悶脹滿、霍亂吐瀉、身體沉重、腳踝腫脹如泥,按下去難以回彈,都屬於濕邪引起的病症。」濕邪致病的原因有很多,有從外部感受而來的,也有從內部損傷而來的。像是居住在潮濕低窪的地方,或者在路上淋雨受風,或者從事勞累的工作,汗濕衣物,這些都屬於外感濕邪。
或者過度飲酒、牛奶、乳酪,多吃柑橘、瓜果之類,這些都屬於內傷濕邪。治療濕邪的原則,大致上應該以發汗和利小便為主,使體內上下濕氣分別排出,這是治療的方法。《內經》又說:「因為濕邪,頭部會感覺像被包裹一樣;濕熱沒有被排除,大筋會攣縮變短,小筋會鬆弛變長,攣縮變短導致拘攣,鬆弛變長導致痿軟無力。因為氣滯,會導致腫脹,四肢的腫脹會相互交替出現,最終導致陽氣衰竭。」朱丹溪解釋說:「濕氣是脾土的濁氣。頭部是各陽氣交會的地方,位置高,氣清,體質虛弱,所以聰明才智寄託於此。
濁氣蒸騰,清陽之氣無法上升,所以頭部感覺沉重遲鈍,好像被東西蒙住一樣。如果不及時治療,濕邪會鬱積化熱,熱邪久留不去,會損傷血液,導致筋脈失養,所以會出現拘攣;濕邪會損傷筋脈,導致筋脈無法束縛骨骼,所以會出現痿軟無力。王注說:「原本就有氣病的人,又加上濕熱,氣、濕、熱相互爭鬥,所以會導致腫脹。邪氣逐漸強盛,正氣逐漸衰微,陰氣衰少,導致邪氣取代正氣,氣機無法暢通,所以四肢會發生腫脹,因為各個陽氣都接受四肢的滋養。
但現在的人看到膝關節腫痛,都以為是風邪引起的,治療的人常常因此而誤診,學習醫術的人應該仔細辨別。」
[脈法]
《脈經》說:「濕邪引起的疾病,會導致全身疼痛,發熱,而且身體顏色看起來像被煙熏黃了一樣。」
脈象浮而緩,表示濕邪在體表;脈象沉而緩,表示濕邪在體內;脈象弦而緩,或者緩而浮,都表示風邪和濕邪相互搏結。
[方法]
朱丹溪說:「在六種外感邪氣中,濕熱引起的疾病佔了十之八九。」
濕邪在上方,應該用輕微發汗的方法來解除。經書說:濕邪在上而又夾帶熱邪時,應該用苦溫的藥物來治療,再佐以甘辛的藥物,達到微微發汗的目的即可。不宜大量發汗,所以不使用麻黃、葛根等藥物。濕邪在中下,應該用利小便的方法來治療,這就是用淡味滲濕的方法來治療。還有一種說法是:濕邪在下,應該用升提的方法來治療。濕邪有從外部侵入的,也有從內部產生的,陰雨天和潮濕的地方都是外感濕邪的原因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驅散,時間久了,要用疏通滲泄的方法來治療。
蒼朮可以用來治療各種部位的濕邪,但有一種說法是:用蒼朮來治療上焦的濕邪,效果非常顯著。
二陳湯加上酒芩、羌活、蒼朮、木通,是驅散風邪、疏通濕邪最有效的方子。
(以上是朱丹溪關於濕邪的四種治療方法)
[防己黃耆湯] (出自《金匱要略》),可以治療風濕,症狀是脈象浮、身體沉重、出汗、怕風,或者全身疼痛。
- 防己(三錢)
- 甘草(一錢五分)
- 白朮(二錢)
- 黃耆(三錢五分)
將以上藥材切碎,加生薑三片、大棗兩枚,用水兩大碗煎至一碗,去渣後溫服。如果出現喘,可以加麻黃;如果胃氣不和,可以加芍藥;如果氣向上衝,可以加桂枝;如果下身有寒,可以加細辛。如果濕邪過盛導致身體沉重,陽氣虛弱而又中風邪,就會出現出汗、怕風的症狀,所以用黃耆和炙甘草來固表,用防己和白朮來祛濕。
[甘草附子湯] (出自張仲景),可以治療風濕相搏,導致關節煩痛、抽痛、不能彎曲伸直,接近患處疼痛會加劇,出汗、氣短、小便不利、怕風、不想穿衣服,或者身體微微腫脹疼痛。
- 甘草(炙,二錢)
- 白朮(二錢)
- 附子(一錢五分)
- 桂枝(四錢)
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煎服。《金匱要略》中的方子沒有桂枝,而是加入生薑、大棗,名叫白朮附子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