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4)

1. 黃疸

《內經》曰: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。又曰:諸濕腫滿,皆屬脾土。夫黃疸為病,肌肉必虛腫而色黃,蓋濕熱鬱積於脾胃之中,久而不散,故其土色形於面與肌膚也。蓋脾主肌肉,肺主皮毛,母能令子虛,母病子亦病矣。是故有諸中者,必形諸外耳。其證有五:曰黃汗,曰黃疸,曰酒疸,曰谷疸,曰女勞疸。

雖有五者之分,終無寒熱之異。丹溪曰:不必分五種,同是濕熱,如盦曲相似。正經所謂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是也。外有傷寒熱病,陽明內實,當下而不得下,當汗而不得汗,當分利而不得分利,故使濕熱怫鬱內甚,皆能令人發黃病也。先哲制茵蔯五苓散、茵蔯湯、茯苓滲濕湯之類,無不應手獲效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說:中央是黃色,與脾臟相通。又說:各種濕腫滿脹的症狀,都屬於脾土。黃疸病發作時,肌肉必然虛腫而呈黃色,這是因為濕熱停滯在脾胃之中,長期不散,所以脾土的顏色反映到臉部和皮膚上。因為脾臟主管肌肉,肺臟主管皮毛,母親能讓孩子虛弱,母親生病,孩子也會跟著生病。所以內在的病變,一定會表現於外在。黃疸的症狀有五種:黃汗、黃疸、酒疸、谷疸、女勞疸。

雖然有五種不同的名稱,但最終都是濕熱引起的,沒有寒熱的區別。丹溪說:不用分五種,都是濕熱,就像曲米一樣。正經醫書所說「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是也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如果外感傷寒熱病,陽明經內實,應該瀉下而無法瀉下,應該發汗而無法發汗,應該利尿而無法利尿,就會導致濕熱鬱積在體內,最終會讓人發黃病。古代先賢們創造了茵蔯五苓散、茵蔯湯、茯苓滲濕湯等藥方,治療這種病都非常有效。

故曰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又曰濕在上宜發汗,濕在下宜利小便,或二法並用,使上下分消其濕,則病無有不安者也,學者詳之。

脈法

《脈經》曰:凡黃候,寸口脈近掌無脈,口鼻冷,並不可治。

脈沉,渴欲飲水,小便不利者,必發黃也。

酒疸者,或無熱,靖言了了,腹滿欲吐,鼻燥,其脈浮者先吐之,沉弦者先下之。

酒疸下之,久久為黑疸,目青面黑,心頭如噉蒜韭之狀,大便正黑,皮膚四肢不仁,其脈浮弱,顏黑微黃,故知難治。

谷疸,寸口脈微而弱,微則惡寒,弱則發熱,當發不發,骨節疼痛,當煩不煩,而黃汗出。趺陽脈緩而遲,胃氣反強,飽則煩滿,滿則發熱,客熱消穀,食已則飢,谷強肌瘦,名曰谷疸。

白話文:

因此說,治療濕氣而不利尿,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。還說,濕氣在上宜發汗,濕氣在下宜利尿,或兩種方法並用,讓上下都能消散濕氣,這樣疾病就不會存在了,學習者要仔細研究。

《脈經》說:凡是黃疸,寸口脈靠近手掌處沒有脈搏,口鼻冰冷,都是不可治療的。

脈象沉,口渴想喝水,小便不利,一定會發黃。

酒疸患者,有時不發熱,精神狀態良好,腹脹想吐,鼻乾燥,如果脈象浮的,就先用吐法,脈象沉弦的,就先用下法。

酒疸用下法治療,時間久了會變成黑疸,眼睛青面黑,心口感覺像吃了蒜和韭菜一樣,大便黑色,四肢皮膚麻木,脈象浮弱,臉色發黑微黃,所以知道很難治。

谷疸,寸口脈微弱,微則惡寒,弱則發熱,應該發汗卻不發汗,骨節疼痛,應該煩躁卻不煩躁,卻伴有黃汗。趺陽脈緩慢遲滯,胃氣反而很強,吃飽就覺得腹脹,腹脹就發熱,外來的熱氣消減谷氣,吃完就餓,谷氣強盛身體消瘦,叫做谷疸。

陽明病脈遲者,食難用飽,飽則發煩頭眩者,必小便難,此欲作谷疸,雖下之,腹滿如故。

趺陽脈緊而數,數則為熱,熱則消穀,緊則為寒,食則滿也。

尺脈浮為傷腎,趺陽脈緊為傷脾,風寒相搏,食已則眩,穀氣不消,胃中苦濁,濁氣下流,小便不通,陰被其寒,熱流膀胱,身體盡黃,名曰谷疸。

方法

丹溪曰:不必分五,同是濕熱,和盦曲相似,輕者小溫中丸,重者大溫中丸,熱多加黃連,濕多者茵蔯五苓散加食積藥。

白話文:

陽明病症脈搏遲緩的人,吃不下太多,吃飽了就會感到煩躁頭昏,一定會小便困難。這預示着可能要患上黃疸病,即使瀉下,腹部仍舊脹滿。

如果趺陽脈緊且脈搏數,數代表着熱,熱則容易消化食物,緊則代表着寒,吃東西就會感到飽脹。

尺脈浮代表腎氣受損,趺陽脈緊代表脾氣受損,風寒相搏,吃飽了就頭昏,食物無法消化,胃中積聚苦濁之氣,濁氣向下流,小便不通,寒氣侵襲陰分,熱氣流向膀胱,身體全部變黃,稱為黃疸病。

丹溪說:不必分為五種,都是濕熱,跟飲食停滯相似,輕症者用小溫中丸,重症者用大溫中丸,熱盛者加黃連,濕盛者用茵蔯五苓散加消食藥。

戴氏曰:食積者,量其虛實下之,其餘但利小便,小便清利,則黃自退。或曰:黃疸宜用倒倉法。又曰:黃疸倦怠,脾胃不和,食少,胃苓湯。小便赤,加滑石。

一方,治黃疸。

黃芩,黃連,梔子,茵蔯,豬苓,澤瀉,蒼朮,青皮,草龍膽(各五分)

谷疸,加三稜、莪朮、縮砂、陳皮、神麯。

白話文:

戴氏說:患有食積的人,要根據其虛實程度來選擇瀉下藥物,其他情況則只要利小便即可。如果小便清利,那麼黃疸自然會退去。

也有人說:黃疸宜用倒倉法治療。

還有人說:黃疸患者倦怠乏力,脾胃不和,食慾不振,可以使用胃苓湯。如果小便發紅,則需加入滑石。

一方,治黃疸:

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茵陳蒿、豬苓、澤瀉、蒼朮、青皮、草龍膽(各五分)

谷疸,需加三稜、莪朮、縮砂、陳皮、神麴。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煎服之。

又方,治氣實傷濕,渾身發黃,宜吐法。

撫芎,梔子,桔梗(各二錢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姜煎,入韭汁服,探吐之。

小溫中丸,治黃疸與食積,又可制肝燥脾。脾虛者,須以白朮作湯使下。

針砂(十兩,醋炒七次令通紅,另研),苦參(夏加冬減),山楂(各二兩),吳茱萸(一兩,冬加夏減),蒼朮(半斤),白朮(五兩),川芎(夏減),神麯(各半斤)香附米(一斤,童便浸一宿)

白話文:

將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,用水煎服。

另一個方劑,用於治療氣血鬱結、濕邪侵襲導致的全身發黃,適合使用催吐法。

配方:川芎、梔子、桔梗(各二錢)。將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,加入薑煎煮,再加入韭菜汁服用,並進行催吐。

小溫中丸,用於治療黃疸和食積,也可緩解肝燥脾虛。脾虛患者,需用白朮煮湯服用,幫助排泄。

針砂(十兩,用醋炒七次至通紅,再研磨)、苦參(夏季增加用量,冬季減少用量)、山楂(各二兩)、吳茱萸(一兩,冬季增加用量,夏季減少用量)、蒼朮(半斤)、白朮(五兩)、川芎(夏季減少用量)、神麴(各半斤)、香附米(一斤,用童便浸泡一晚)。

上為細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七、八十丸,食前鹽湯下。一方,無白朮、山楂、苦參、吳茱萸,有梔子。

大溫中丸

針砂(十兩,如前制),陳皮,蒼朮,青皮,厚朴(薑汁製),三稜,(醋煮一時),莪朮(同上制),黃連,苦參,白朮(各五兩),生甘草(二兩),香附(一斤,童便浸一宿)

上為細末,醋糊為丸。(一方無黃連、苦參、白朮,一方又無甘草,名溫中丸。)

調胃承氣湯(活人,方見傷寒門。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醋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七、八十丸,飯前用鹽湯送服。另一種配方,沒有白朮、山楂、苦參、吳茱萸,而有梔子。

大溫中丸

針砂(十兩,按照之前的方法處理)、陳皮、蒼朮、青皮、厚朴(用薑汁處理)、三稜(用醋煮一小時)、莪朮(按照之前的方法處理)、黃連、苦參、白朮(各五兩)、生甘草(二兩)、香附(一斤,用童便浸泡一夜)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醋糊做成丸子。另一種配方沒有黃連、苦參、白朮,還有一種配方沒有甘草,名為溫中丸。

調胃承氣湯(活人方,詳細配方請見傷寒門)。

王叔和曰:腹滿舌痿,煩躁不得睡,屬黃家。又曰:病黃疸,發熱煩喘,胸滿口燥者,以發病時火劫其汗,兩熱相搏。然黃家所得從濕,故一身盡發熱而黃。如肚熱者,熱在裡也,當下之安,用調胃承氣湯。

又曰:黃疸之病,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,十日以上為瘥,又劇者為難治。又曰:病疸而渴者,其病難治;疸而不渴者,其病易治。發於陰部,其人必嘔;發於陽部,其人振寒而發熱也。師曰:諸黃家病,但宜利小便。假令脈浮,當以汗解之,宜桂枝加耆湯,又名黃耆建中湯。(方見傷寒門。)

白話文:

王叔和說:肚子脹滿、舌頭萎縮、心煩意亂、睡不著覺,屬於黃疸症。又說:患黃疸症,伴隨發燒、呼吸急促、胸悶口乾的人,是因為發病時體內的熱氣消耗了汗液,導致熱氣相互交戰。不過黃疸症主要是由濕氣引起的,所以全身發熱並呈現黃色。如果肚子發熱,說明熱氣在內部,應該用瀉下安中藥物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。

他又說:黃疸症應該以十八天為期治療,十天以上病情減輕的屬於好治,病情嚴重持續惡化的則難治。還說:患黃疸症伴隨口渴的,病情難治;沒有口渴的,病情好治。黃疸從陰部發出的,患者必然嘔吐;從陽部發出的,患者會發冷伴隨發熱。老師說:所有黃疸症,都應該以利尿排泄為主。如果脈象浮,則應該用發汗解表的方法治療,可以用桂枝加耆湯,又叫做黃耆建中湯。(方劑見傷寒門)。

又曰:男子黃,小便自利,當與小建中湯。又曰:黃疸腹滿,小便不利而赤,自汗出,此為表和裡實,當下之,用大黃黃柏梔子芒硝湯。

大黃黃柏梔子芒硝湯(叔和)

黃柏,芒硝,大黃(各四錢),梔子(三枚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;煎至一盞,溫服。

又曰:黃疸病,小便色不變,欲自利,腹滿而喘,不可除熱,熱除必噦,噦者宜服小半夏湯。(方見傷寒門。)

又曰:夫病酒發黃疸,必小便不利,其候心中熱,足下熱,是其證也。又心中懊憹而熱,不能食,時欲吐,名曰酒疸。又曰:酒疸,心中熱欲嘔者,吐之即愈。又曰:酒疸黃色,心中實熱而煩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,如果男人皮膚發黃,小便順暢,應該服用小建中湯。也有人說,如果出現黃疸,腹部脹滿,小便不暢且呈紅色,還伴隨自汗,這說明表證已解,裡證實熱,應該要瀉下,可以用大黃、黃柏、梔子、芒硝湯來治療。

這個大黃黃柏梔子芒硝湯由叔和醫師所創,藥方為:黃柏、芒硝、大黃各四錢,梔子三枚。將藥材切碎,一劑量,用一盞半水煎煮,煮到一盞水量即可,溫服。

另有人說,如果黃疸患者小便顏色無變化,想解便,腹部脹滿且呼吸困難,不能除熱,熱退就容易嘔吐,嘔吐的患者應該服用小半夏湯。(方劑見傷寒門。)

還有人說,如果因為喝酒而導致黃疸,一定會小便不暢,並且伴隨心中發熱、腳底發熱的症狀。如果心中煩躁、發熱,不能吃東西,還經常想吐,就稱為酒疸。有人說,酒疸患者心中發熱,想嘔吐,只要吐出來就能痊癒。也有人說,酒疸患者皮膚呈黃色,心中有實熱,感到煩躁。

又曰:額上黑,微汗出,手足心熱,薄暮則發,膀胱急,小便自利,名曰女勞疸。腹如水狀,不治。

又曰:黃家,日晡所當發熱,而反惡寒,此為女勞得之。膀胱急,小腹滿,一身盡黃,額上黑,足下熱。因作黑疸,其腹脹如水狀,大便必黑,時溏,此女勞之病,非水也,腹滿者難治,硝石礬石散主之。

硝石礬石散(叔和)

上以二石各等分,燒煅為末,每服二錢,以大麥粥湯和服,日三服,取汗愈。若小腹滿急,小便不利,用滑石、石膏各二錢,入粳米一撮,同煎服之。

白話文:

額頭發黑,輕微出汗,手腳心發熱,傍晚時分症狀加重,膀胱急迫,小便順暢,稱為女勞疸。腹部像水一樣脹滿,無法治療。

另外,黃疸病人在下午發熱,反而畏寒,這是女勞引起的。膀胱急迫,小腹脹滿,全身發黃,額頭發黑,腳底發熱。最終導致黑疸,腹部像水一樣脹滿,大便發黑,時而稀溏。這是女勞病,不是水腫,腹部脹滿難以治療,硝石礬石散可以治療。

硝石礬石散的方劑是:硝石和礬石各等分,燒煅成粉末,每次服用兩錢,用大麥粥湯調服,一天服三次,直到出汗為止。如果小腹脹滿急迫,小便不利,可以用滑石和石膏各兩錢,加入一撮粳米,一起煎服。

治酒疸,用小柴胡湯加茵蔯、豆豉、大黃、黃連、葛根,煎服效。(叔和)

茯苓湯(河間)治胃疸,消穀善飢,面色痿黃,心中煩熱,胸脅脹滿,小便赤澀。(方見淋秘門。)一方丹(溪)治谷疸。

以柴胡、穀芽、枳實、厚朴、梔子、大黃等分,水煎服效。

胃苓湯(局方)治脾胃不和黃腫。如小便赤澀,加滑石。

五苓散合平胃散是也。

白話文:

治療酒疸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入茵陳、豆豉、大黃、黃連、葛根,煎煮後服用,效果良好。治療胃疸,可以用茯苓湯,適用於食慾好但容易飢餓、面色萎黃、心煩熱、胸脅脹滿、小便赤澀的患者。另外,也有用柴胡、穀芽、枳實、厚朴、梔子、大黃等藥物等量煎煮服用的方法。對於脾胃不和導致的黃腫,可以用胃苓湯治療,如果小便赤澀,可以加入滑石。五苓散和平胃散合用也能治療。

腎疸湯(東垣)治腎疸目黃,或渾身黃,小便赤澀。

升麻,羌活,防風,藁本,獨活,柴胡(各五分),蒼朮(一錢),豬苓(四分),葛根(五分),澤瀉(三分),黃芩(二分),甘草(三分),神麯(炒,三分),黃柏(二分),白朮(五分),人參(三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
白話文:

東垣的腎疸湯,用來治療腎臟發炎導致的眼睛發黃,或全身發黃,小便赤紅且澀的症狀。配方包括升麻、羌活、防風、藁本、獨活、柴胡、蒼朮、豬苓、葛根、澤瀉、黃芩、甘草、神麴、黃柏、白朮、人參等藥材,將這些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,用一碗半水煎煮到一碗,去渣溫熱服用。

茵蔯五苓散(活人)治傷寒或伏暑發黃,小便不利,煩渴等證。

本方倍加茵蔯,入薑棗煎服之。

茵蔯茯苓湯(活人)治發黃,脈沉細數,四肢冷,小便澀,煩躁而渴。

茯苓,桂枝,豬苓(各一錢),滑石(一錢五分),茵蔯(二錢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服。如脈未出,加當歸一錢五分。

梔子大黃湯(活人)治酒疸,心中懊憹,或熱而痛。

梔子(十四枚),大黃(一兩),枳實(五枚),豆豉(一升)

白話文:

「茵蔯五苓散」用於治療傷寒或伏暑引起的發黃、小便不利、口渴等症狀,需加入更多茵蔯,再用薑棗煎煮服用。

「茵蔯茯苓湯」用於治療發黃、脈象沉細而數、四肢冰冷、小便澀、煩躁口渴的症狀。將茯苓、桂枝、豬苓、滑石、茵蔯等藥材切碎,用水煎煮服用。如果脈象仍然微弱,可以加入當歸。

「梔子大黃湯」用於治療酒疸引起的胸悶、煩躁或發熱疼痛等症狀。以梔子、大黃、枳實、豆豉等藥材煎煮服用。

上作一服,用水五升,煎至二升,分三服。

半溫半熱湯(活人)治酒疸,身黃無熱,靖言了了,腹滿欲嘔,心煩足熱,或有癥瘕,心中懊憹,其脈沉弦緊細。

半夏,茯苓,白朮(各七分),前胡,枳殼(麩炒黃色),甘草(炙),大戟(各五分),黃芩,茵蔯,當歸(各三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入生薑三片,水二盞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茵蔯蒿湯(活人)治身熱鼻乾汗出,陽氣上奔,小便赤澀不利,濕熱發黃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細切,用五升水煎煮至二升,分三次服用。另一方則是取半夏、茯苓、白朮、前胡、枳殼、甘草、大戟、黃芩、茵蔯、當歸等藥材,加入生薑,用兩盞水煎煮至一盞,溫服,可治療酒疸、身熱鼻乾汗出等症狀。

茵蔯蒿(一兩),大梔子(三枚),大黃(三錢五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三盞,煎盞半,溫服。

茵蔯大黃湯(活人)治傷寒大熱發黃,面目俱黃,小便赤澀。

茵蔯蒿,梔子,柴胡,黃柏,黃芩,升麻,大黃(各七分),草龍膽(三分半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梔子柏皮湯(活人)治身熱不去,大便利而煩熱身黃。

梔子,黃柏,黃連(各三錢五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茯苓滲濕湯(活人)治黃疸寒熱,嘔吐而渴,欲飲冷水,身目俱黃,小便不利,不思飲食。(方見濕證門。)

白話文:

茵蔯蒿一兩、大梔子三枚、大黃三錢五分,細切混合,用三碗水煎至一碗半,溫熱服用,可以治療傷寒引起的高燒發黃、面部泛黃、小便赤紅澀痛。

茵蔯蒿、梔子、柴胡、黃柏、黃芩、升麻、大黃各七分、草龍膽三分半,細切混合,用一碗半水煎至一碗,溫熱服用,可以治療持續發熱、大便頻繁且伴隨發熱、身體泛黃。

梔子、黃柏、黃連各三錢五分,細切混合,用一碗半水煎至一碗,溫熱服用,可以治療黃疸伴隨寒熱、嘔吐口渴、想喝冷水、身體和眼睛泛黃、小便不暢、食慾不振。

小茵蔯湯(活人)治發黃,脈沉細而遲,遍身冷。

附子(一枚,作八片炮),甘草(炙,一兩),茵蔯(二兩)

上細切,作三服,每服用水二盞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茵蔯四逆湯(活人)治發黃,脈沉細而遲,肢體逆冷,腰以上自汗。

甘草(炙,一兩),乾薑(炮,一兩五錢),附子(一枚,作八片炮),茵蔯(二兩)

上細切,分作四服,水煎服。

葶藶苦參散(活人)治濕熱內甚,小便赤澀,大便時秘,飲食少進,諸藥不效,因為久黃。

白話文:

「小茵蔯湯」用於治療發黃,脈搏沉細而遲,全身發冷的病症。藥方包括附子(一枚,切成八片,炮製)、甘草(炙烤,一兩)、茵蔯(二兩)。將藥材切碎,分為三劑,每劑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,溫熱服用。

「茵蔯四逆湯」用於治療發黃,脈搏沉細而遲,四肢冰冷,腰部以上出汗的病症。藥方包括甘草(炙烤,一兩)、乾薑(炮製,一兩五錢)、附子(一枚,切成八片,炮製)、茵蔯(二兩)。將藥材切碎,分為四劑,水煎服用。

「葶藶苦參散」用於治療濕熱內盛,小便赤澀,大便乾燥,食慾不振,其他藥物無效,因長期發黃引起的病症。

苦參,黃連,瓜蒂,黃柏,大黃(各一兩),葶藶子(二兩)
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匕,清米飲調下,以吐利為度,隨時看虛實消息加減。

當歸白朮湯(活人)治酒疸發黃,心下有痃癖堅滿,身體沉重,妨害飲食,小便赤黃,此因內虛,飲食生冷,脾胃痰結所致。

白朮,茯苓(各一錢),當歸,黃芩,茵蔯(各三分半),前胡,枳實,甘草(炙),杏仁(各六分),半夏(八分,泡透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姜三片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白話文:

苦參、黃連、瓜蒂、黃柏、大黃各一兩,葶藶子二兩,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錢匕,用清米飲調服,以吐利為度,根據身體虛實情況隨時加減用量。

當歸白朮湯用於治療酒疸發黃,心下有痃癖堅滿,身體沉重,妨害飲食,小便赤黃,這種情況是因內虛、飲食生冷、脾胃痰結所致。

白朮、茯苓各一錢,當歸、黃芩、茵蔯各三分半,前胡、枳實、甘草(炙)各六分,杏仁(各六分,泡透),半夏八分,細切,作一服,加姜三片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抵當湯(活人)治傷寒熱鬱,瘀血內結,身黃脈沉細,狂言譫語,小便自利,大便黑。(方見傷寒門。)

針砂丸(集驗方)治谷疸、酒疸、濕熱發黃等證。

針砂(半斤,醋炒紅),蒼朮(四兩,米泔浸),香附(四兩,童便浸),神麯(炒微黃),茵蔯(薑汁炒),麥糵(麩炒,各二兩),芍藥,當歸(酒洗,去頭),生地黃,川芎,青皮(去穰炒,各一兩五錢),陳皮(去白),莪朮(醋煮),三稜(醋煮,各二兩),梔子(去殼炒),薑黃,升麻,乾漆(各五錢,炒煙盡)

白話文:

活人方「抵當湯」用於治療傷寒熱邪鬱積,瘀血內結,導致身體發黃、脈象沉細、神志不清、胡言亂語、小便通暢、大便黑色的病症。此方可在《傷寒門》中找到。

集驗方「針砂丸」用於治療谷疸、酒疸、濕熱發黃等病症。

藥材:針砂(半斤,用醋炒至紅色),蒼朮(四兩,用米泔水浸泡),香附(四兩,用童子尿浸泡),神麯(炒至微黃),茵陳蒿(用薑汁炒),麥芽(用麩皮炒,各二兩),芍藥,當歸(用酒洗淨,去頭),生地黃,川芎,青皮(去瓤炒,各一兩五錢),陳皮(去白),莪朮(用醋煮),三稜(用醋煮,各二兩),梔子(去殼炒),薑黃,升麻,乾漆(各五錢,炒至煙盡)

上為細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六、七十丸,薑湯送下。

綠礬丸(集驗)治黃腫病最捷。

五倍子(半斤,炒黑),綠礬(四兩,薑汁炒白),針砂(四兩,醋炒紅色),神麯(半斤,炒微黃色)

上為細末,生薑汁煮紅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六、七十丸,溫酒下。不能飲酒,米湯亦可。終身忌食蕎麥麵,犯之再發難治。

棗礬丸(寶鑑)治食勞,身目俱黃者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醋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六七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

此方名為綠礬丸,治療黃疸病效果極佳。

藥材包括五倍子(半斤,炒黑)、綠礬(四兩,薑汁炒白)、針砂(四兩,醋炒紅色)、神麯(半斤,炒微黃色)。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生薑汁煮紅棗肉做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六七十丸,溫酒送服。不能喝酒,米湯亦可。終身忌食蕎麥麵,否則會復發且難以治療。

此方名為棗礬丸,治療因勞累導致身體和眼睛發黃的病症。

綠礬(半斤,火煅通紅)

上研細,紅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或酒或薑湯下。

(祖傳方)

褪金丸,治黃腫,絕妙。

蒼朮(米泔浸),白朮(各二兩五錢),甘草(炙,五錢),厚朴(薑汁拌炒,一兩),陳皮(去白,一兩五錢),針砂(醋炒紅色),香附(童便浸,各六兩),神麯(炒黃色),麥糵面(炒微黃,各一兩半)

有塊加三稜(醋煮),莪朮(醋煮,各一兩半)
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服,忌魚腥、濕面、生冷、水果等物。

(醫案)

一男子年三十餘,得谷疸症,求予治。以胃苓湯去桂加茵蔯,數十帖黃退,自以為安,不服藥。十數日後,至晚目盲不見物。予曰:此名雀目,蓋濕痰盛而肝火有餘也。用獖豬肝煮熟和夜明砂作丸服之,目遂明如故,來謝。予曰:未也,不早服制肝補脾消痰之劑,必成蠱脹。

白話文:

綠礬半斤,用火煅燒至通紅。

研磨成細粉,與紅棗肉混合製成丸藥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五十丸,可以用酒或薑湯送服。

這是祖傳秘方,叫做褪金丸,專治黃疸病,效果奇佳。

蒼朮用米泔浸泡,白朮、甘草(炙)、厚朴(用薑汁拌炒)、陳皮(去白)、針砂(用醋炒至紅色)、香附(用童便浸泡),各取二兩五錢;神麯、麥糵面(炒至微黃),各取一兩半。

另外,再加三稜、莪朮(各取一兩半,用醋煮過)。

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麵糊做成丸藥服用。忌食魚腥、濕面、生冷食物和水果。

有一個三十多歲的男子患了黃疸病,來找我治療。我用胃苓湯去掉了桂枝,加了茵陳,服用了幾十帖藥後,黃疸退了,他自以為好了,就停藥不治。十多天后,晚上突然看不見東西了。我說:「這是雀目症,是因為濕痰積聚過多,肝火旺盛造成的。」我用豬肝煮熟後,和夜明砂混合製成丸藥給他服用,他的視力很快就恢復了,回來感謝我。我說:「還沒有完全好,如果沒有及時服用清肝健脾、消痰的藥物,可能會變成蠱脹。」

伊不信,半月後腹漸脹痞滿,復來治。予仍以胃苓湯倍二術,加木通、麥門冬,煎湯下褪金丸,一月平安。

白話文:

他起初不信,兩個星期後腹部逐漸脹大,再次來求診。我依然用胃苓湯,並加倍使用山藥和白朮,加入木通和麥門冬,煎湯後服用褪金丸,一個月後病情平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