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二 (16)
卷之二 (16)
1. 中暑
清暑益氣湯,治長夏濕熱大勝,人感之多四肢困倦,精神短少,懶於動作,胸滿氣促,肢節煩疼,或氣高而喘,身熱而煩,心下痞滿,小便黃而數,大便溏而頻,或泄黃如糜,或如泔色,或渴或不渴,不思飲食,自汗體重。或汗少者,血先病而氣未病也。其脈中得洪緩,若濕熱相搏,必加之以遲,病雖互換少差,其脈暑濕令則一也,宜以清燥之劑治之。
黃耆(汗少,一錢),蒼朮(各一錢半),升麻(一錢),人參,白朮,陳皮,神麯(炒),澤瀉(各五分),甘草(炙),黃柏(酒浸炒),川歸,青皮,麥門冬(去心),乾葛(各三分),五味子(九粒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白虎湯(仲景),治暑熱發渴。(方見傷寒門。)
益元散(河間,一名天水散,一名六一散。),治中暑,身熱煩渴,小便不利。此藥能燥濕,分利水道,實大腑,化熱毒,行積滯,逐凝血,補脾胃,降火之要藥也。(方見痢門。)
香薷飲(局方),治一切暑熱腹痛,霍亂吐利煩心等證。
香薷(三錢),厚朴(薑製),白扁豆(炒,各一錢五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七分,去渣溫服。
黃蓮香薷飲(局方),治證同前,以前方去扁豆,加黃連七分半也。
十味香薷飲
香薷(一錢),人參,陳皮,白朮,白茯苓,白扁豆(炒),黃耆,木瓜,厚朴(各五分,薑汁製炒),甘草(炙,五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桂苓甘露飲(河間),治伏暑,發渴脈虛。
桂心,人參,黃耆,茯苓,白朮,甘草,葛根,澤瀉,石膏,寒水石(各一兩),滑石(二兩,火煅,另研),木香(一錢)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白湯調下。
五苓散(方見傷寒門。),本方加茵蔯,名茵蔯五苓散,治濕熱發熱黃證最捷。
大順散(易老)
甘草,乾薑,杏仁(湯煮,去皮尖,炒),肉桂(各等分)
上先將甘草用白砂同炒,次入姜,卻下杏仁炒過,篩去砂,同桂研為細末,每服二錢,白湯調下。王安道曰:大順散,本為冒暑伏熱、引飲過多、脾胃受濕、嘔吐、水穀不分、臟腑不調所立,故甘草、乾薑皆經火炒,又肉桂而非桂枝,蓋溫中藥也。內有杏仁,不過取其能下氣耳。若以此藥治靜而得之之證,吾恐不能解表,反增內煩矣。
愚按:《內經》必先歲氣,無伐天和。其暑月,豈可用此熱藥。此方雖錄於此,不可輕用。
生脈散
人參,五味子,麥門冬(泡去心,各等分)
上細切,水煎,夏月時時代熟水飲之。孫真人曰:夏月必服五味子,以補五臟氣。東垣曰:夏月服生脈散加黃耆、甘草,令人氣力湧出。
白話文:
清暑益氣湯:這個方子是治療盛夏時節,濕熱過於強盛所導致的疾病。患者通常會感到四肢困倦、精神不振、懶得動、胸悶氣短、關節疼痛,或是氣喘、發熱煩躁、心下痞滿、小便黃而頻繁、大便稀溏或如米粥狀或如淘米水色、可能口渴或不渴、沒有食慾、自汗且身體沉重。有些人則是少汗,這表示是血先受到影響而氣還沒受到影響。脈象通常是洪緩的,如果濕熱互相搏擊,脈象就會變成遲緩。雖然病症可能有些差異,但脈象反應的暑濕情況大致相同,應該用清熱燥濕的藥物來治療。
藥方組成: 黃耆(少汗時用,一錢)、蒼朮(各一錢半)、升麻(一錢)、人參、白朮、陳皮、炒過的焦神曲、澤瀉(各五分)、炙甘草、酒浸炒過的黃柏、川芎、青皮、去心的麥門冬、葛根(各三分)、五味子(九粒)。
用法: 將以上藥材切碎,分成一份,加兩碗水煎到剩下一碗,去渣後溫服。
白虎湯: (張仲景的方子) 治療因暑熱引起的口渴。
益元散 (又名天水散或六一散):(河間的方子)治療中暑、發熱煩渴、小便不暢。這個藥能燥濕、利小便、堅實大便、化解熱毒、疏通積滯、消除凝血,是補益脾胃、降火的重要藥物。
香薷飲:(醫藥局的方子) 治療各種暑熱引起的腹痛、霍亂吐瀉、心煩等症狀。
藥方組成: 香薷(三錢)、薑製厚朴、炒白扁豆(各一錢五分)。
用法: 將以上藥材切碎,分成一份,加兩碗水煎到剩七分,去渣後溫服。
黃蓮香薷飲:(醫藥局的方子) 治療的病症與香薷飲相同,只是在香薷飲的基礎上,去掉白扁豆,加入黃連七分半。
十味香薷飲:
藥方組成: 香薷(一錢)、人參、陳皮、白朮、白茯苓、炒白扁豆、黃耆、木瓜、薑汁炒厚朴(各五分)、炙甘草(五分)。
用法: 將以上藥材切碎,分成一份,加兩碗水煎到剩下一碗,去渣後溫服。
桂苓甘露飲:(河間的方子) 治療潛伏的暑熱、口渴、脈虛弱。
藥方組成: 桂心、人參、黃耆、茯苓、白朮、甘草、葛根、澤瀉、石膏、寒水石(各一兩)、煅燒過的滑石(二兩,另研磨)、木香(一錢)。
用法: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白開水調服。
五苓散:本方加上茵陳,稱為茵陳五苓散,治療濕熱引起的發熱黃疸效果最好。
大順散:(易老方子)
藥方組成: 甘草、乾薑、杏仁(用開水煮過,去皮尖後炒)、肉桂(各等份)。
用法: 先將甘草用白砂一同炒,再加入乾薑,然後加入炒過的杏仁,篩掉砂子,與肉桂一起研磨成細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用白開水調服。王安道說:大順散是治療因冒暑受熱、飲水過多、脾胃受濕、嘔吐、水穀不分、臟腑不調的方子,所以甘草和乾薑都經過火炒,用肉桂而非桂枝,是為了溫中。加入杏仁,只是取其能降氣的功效。如果用這個方子來治療靜態的疾病,恐怕不但不能解表,反而會增加內部的煩躁。
我認為:根據《內經》的說法,必須先考慮當年的氣候,不要違背自然規律。在炎熱的夏天,怎麼可以使用這些熱性藥物呢?這個方子雖然被記錄在這裡,但不可以輕易使用。
生脈散:
藥方組成: 人參、五味子、去心的麥門冬(各等份)。
用法: 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煎煮,夏天可以隨時當作熟水飲用。孫真人說:夏天一定要服用五味子,以補益五臟之氣。東垣說:夏天服用生脈散,再加上黃耆和甘草,可以使人精力充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