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六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3)

1. 秘結

《內經》曰:北方黑色,入通於腎,開竅於二陰,藏精於腎。夫腎主五液,故腎實則津液足而大便滋潤,腎虛則津液竭而大便結燥。原其所由,皆房勞過度,飲食失節,或恣飲酒漿,過食辛熱,飲食之火起於脾胃,淫欲之火起於命門,以致火盛水虧,津液不生,故傳道失常,漸成結燥之證。

是故有風燥,有熱燥,有陽結,有陰結,有氣滯結,又有年高血少,津液枯涸,或因有所脫血,津液暴竭,種種不同,固難一例而推焉。經云:腎惡燥,急食辛以潤之,以苦泄之。陽結者散之,陰結者溫之。大法,治燥者潤之,以大黃、當歸、桃仁、麻子仁、郁李仁之類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提到,北方屬黑,這股力量與腎臟相連,通過尿道與肛門表現出來。腎臟儲存精液,若腎臟充盈,體內的津液就會充足,大便也會變得濕潤;反之,若腎虛,津液就會耗盡,大便會變得乾燥。這些問題的根源,通常是房事過度、飲食不當、過量飲酒、食用辛辣食物等,導致脾胃和命門產生熱火,進而導致腎水不足,津液不能生成,從而影響正常排便功能,逐漸形成乾燥的症狀。

因此,乾燥的症狀可以分為風燥、熱燥、陽結、陰結、氣滯結等多種形式,以及年老體弱、血液不足、突然失血等導致津液枯竭的情況。《內經》中指出,腎臟不耐受乾燥,應使用辛味藥物來潤養,苦味藥物來清洩。對於陽結(即火熱上攻)的症狀,應使用疏散藥物;對於陰結(即寒凝腸胃)的症狀,則應使用溫暖藥物。總體來說,治療乾燥的原則是潤養,常用藥物如大黃、當歸、桃仁、麻子仁、郁李仁等。

風燥者,加以防風、羌活、秦艽、皂莢之類,為丸以煉蜜,取其潤燥以助傳道之勢,故結散而疏通矣。仍多服補血生津之劑,助其真陰,固其根本,庶無再結之患。切弗以巴豆、牽牛等峻劑攻下,雖暫得通快,必致再結愈甚,反釀成病根膠固,卒難調治。或有血虛、脈大如蔥管、發熱而大便結燥者,慎不可發汗,汗之則重亡津液,閉結而死,此醫殺之耳。

《活人書》有脾約證,謂胃強脾弱,約束津液,不得四布,但輸膀胱,故小便數而大便難,制脾約丸以下脾之結燥,使腸潤結化,津流入胃而愈。丹溪曰:然既曰脾約,必陰血枯槁,內火燔灼,熱傷元氣,故肺受火邪而津竭,必竅母氣以自救。夫金耗則土受木傷,脾失轉輸,肺失傳化,宜其大便閉而難,小便數而無藏蓄也。

白話文:

風燥症患者,可以服用防風、羌活、秦艽、皂莢等藥物製成蜜丸,利用其潤燥的功效促進排泄,達到通便的效果。此外,還需多服用補血生津的藥物,滋養身體,防止疾病復發。切忌使用巴豆、牽牛等峻猛的瀉藥,雖然短期內可以通便,但容易導致病情加重,留下病根,難以治療。如果患者血虛、脈搏細弱如蔥管、發熱且便秘,絕對不能發汗,因為發汗會導致體內津液大量流失,加重便秘,甚至危及生命,這屬於醫治失誤。

《活人書》中記載了脾約證,是指胃氣強盛而脾氣虛弱,導致體內津液無法正常流通,只流向膀胱,因此小便頻繁,大便困難。治療脾約證可以用脾約丸等藥物,疏通脾臟的結滯,潤滑腸道,使津液回歸胃部,達到治癒的效果。丹溪翁說:脾約症的本質是陰血不足,內火旺盛,熱傷元氣,導致肺部受熱邪侵襲,津液枯竭,因此需要依靠腎氣來維持生命。金氣不足,就會損傷脾土,脾臟失去運化功能,肺臟失去傳輸功能,於是出現大便秘結,小便頻繁,無力儲存的症狀。

理宜滋養陰血,使陽火不熾,金行清化,脾土健旺,津液入胃,大小腸潤而通矣。今以此丸,用之於熱甚而氣實與西北人稟賦壯實者,無有不安;若用之於東南方人與熱雖盛而氣血不實者,雖得暫通,將見脾愈弱而腸愈燥矣。須知在西北以開結為主,在東南以潤燥為要,學者其可不知此乎。

脈法

脈多沉伏而結。陽結,脈沉實而數。陰結,脈伏而遲或結。老人虛人便結,脈雀啄者,不治。

方法

丹溪曰:有虛有風,有濕有火,有津液不足者,有寒者,有氣結者,切不可例用芒硝、大黃及巴豆、牽牛等利藥。

白話文:

治療的原則應該是滋養陰血,讓陽火不至於過旺,金行清化,脾土健旺,津液進入胃部,大小腸潤滑通暢。現在用這種丸藥,適合熱症嚴重且氣血充實的西北人,他們服用後一定會見效。但如果用在東南人身上,雖然他們熱症嚴重,但氣血虛弱,雖然能暫時通暢,但會導致脾臟更加虛弱,腸道更加乾燥。一定要明白,西北人以開結為主,東南人以潤燥為要,學習中醫的人怎麼能不知道這些呢?

脈法

脈象多數沉伏而結實。陽結的脈象沉而實且數。陰結的脈象伏而遲緩或結實。老人和虛弱的人容易出現脈結,脈象像小鳥啄食一樣,這種情況就無法治療了。

方法

丹溪說:有虛證、風證、濕證、熱證,有津液不足的,有寒證,有氣結的,這些情況都不能一概而論地使用芒硝、大黃、巴豆、牽牛等瀉藥。

久病,腹中有實熱,大便不通,宜用潤腸丸微利之,不宜用峻利之劑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條)

脾約丸

麻仁(一兩半,用生絹袋盛,百沸湯連袋泡浸,湯冷出之,垂井中,與水面差一指許,不著水,次日曬乾礱之,粒粒皆完),枳實(麩炒黃色),厚朴(薑製炒),芍藥(各三兩),大黃(四兩,酒蒸),杏仁(去皮尖炒,另研,一兩二錢)

白話文:

長期生病,肚子裡有實熱,大便不通,適合用潤腸丸稍微通便,不適合用猛烈的瀉藥。

脾約丸的組成是:麻仁(一兩半,用生絹袋盛裝,用沸水連袋浸泡,水冷後取出,放在井中,水位高出藥袋一指,但不要碰到水,隔天曬乾磨成粉,每粒都完整),枳實(麩炒至黃色),厚朴(薑製炒),芍藥(各三兩),大黃(四兩,酒蒸),杏仁(去皮尖炒,另研磨,一兩二錢)。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溫水下。

通幽湯(東垣)治大便難,幽門不通,上衝吸門不開,噎塞不便,燥閉氣不得下,治在幽門,以辛潤之。

炙甘草,紅花(各一分),生地黃,熟地(各五分),升麻,桃仁泥,當歸身(各一錢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,調檳榔細末五分,食前稍熱服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三十粒,溫水送服。此方名為通幽湯,為東垣所創,用於治療大便難,幽門不通,上衝吸門不開,噎塞不便,燥閉氣不得下等症狀,主要針對幽門,以辛潤之法治療。將甘草、紅花、生地黃、熟地、升麻、桃仁泥、當歸身等藥材細切,水煎至一盞,去渣,加入檳榔細末,飯前溫服。

潤燥湯(東垣)

升麻(二分),生地黃(二分),熟地黃,當歸梢,大黃(酒濕煨),生甘草,桃仁泥,麻仁(各一錢),紅花(五分)

上除桃仁、麻仁另研細外,余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入桃仁、麻仁,煎至一盞,去渣空心稍熱服。

潤腸丸(東垣)治脾胃中伏火,大便閉澀,或乾燥,閉塞不通,全不思食,及風結血閉皆能治之。

桃仁(湯泡去皮,略炒),麻仁(去殼,各一兩),當歸梢,大黃(酒濕煨),羌活(各五錢)

上除桃仁、麻仁另研如泥外,其餘杵為極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、五十丸,空心白湯下。如風濕而大便不行,加煨皂角仁、大黃、秦艽以利之。如脈澀,覺身有氣澀而大便結者,加郁李仁、大黃以除氣澀燥。

白話文:

潤燥湯出自東垣,由升麻、生地黃、熟地黃、當歸梢、大黃、生甘草、桃仁、麻仁、紅花等藥材組成,其中桃仁、麻仁需研磨成細粉,其他藥材則切碎,一起煎煮,去除渣滓後空腹溫服。

潤腸丸也是東垣的方劑,用於治療脾胃積熱、大便乾結、便秘、食慾不振等症狀,甚至風邪阻滯血脈導致便秘也能治。主要成分包括桃仁、麻仁、當歸梢、大黃、羌活,其中桃仁、麻仁需研磨成泥,其他藥材則搗碎成極細粉末,再用蜂蜜製成丸藥,每次服用三、五十丸,空腹用白湯送服。如果患者同時伴有風濕症狀且大便不通,可加入煨皂角仁、大黃、秦艽;如果脈象沉澀,感覺身體氣滯,大便乾結,則可加入郁李仁、大黃以緩解氣滯燥結。

麻黃白朮湯(東垣)治大便不通,五日一次,小便黃赤,渾身腫,面上及腹尤甚,其色黃,麻木,身重如山,沉困無力,四肢痿軟,不能舉動,喘促不安。

青皮(去穰),酒黃連(各二分),黃耆,人參,桂枝,白朮,厚朴(薑製),柴胡,蒼朮,豬苓(各四分),酒黃柏,陳皮(去白),甘草(半炙,半生),升麻(各三分),吳茱萸(去核),白茯苓,澤瀉(各五分),白豆蔻,炒神麯(各六分),麻黃(一錢,不去節),杏仁(四個)

白話文:

這方劑用於治療排便不順,每五天才解一次,尿液呈黃紅色,全身浮腫,面部和腹部尤為嚴重,皮膚泛黃,麻木無力,身體沉重如山,精神萎靡,四肢無力,無法活動,呼吸急促不安。

上細切,分作二服,每服水二盞,先煎麻黃令沸,掠去沫,入諸藥同煎,至一盞,去渣稍熱服。

升陽瀉熱湯(東垣)治膈噎不通,逆氣裡急,大便不行。

青皮,槐子(各二分),生地黃,熟地黃,黃柏(各三分),當歸身,甘草梢(各四分),蒼朮(五分),升麻(七分),黃耆(一錢),桃仁(十個,去皮尖,另研)

上細切,作一服,入桃仁泥,水二盞,煎至一盞,食前熱服。

活血潤燥丸(東垣)治大便風秘血秘,常常燥結。

白話文:

先把藥材切細,分成兩份,每份用兩杯水煎煮,先煮麻黃至沸騰,去掉浮沫,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,直到剩下約一杯水,濾掉藥渣,稍微溫熱後服用。

活血潤燥丸則將藥材切細,加入研磨好的桃仁,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,飯前熱服。

當歸梢(五錢),防風(三錢),大黃(酒煨),羌活(各一兩),皂角仁(燒存性,一兩五錢),桃仁(二兩,去皮,另研),麻仁(二兩半,去殼,另研)

上除桃仁、麻仁另研外,共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白湯下。三兩服後,須以麻子仁煮粥,每日早晚食之。大便雖日久,再不結燥也。此丸藥以瓷罐盛之,紙包封,毋令見風。

潤腸湯(東垣)治大便結燥不通。

生地黃,生甘草(各三分),大黃(煅),熟地黃,當歸梢(各五分),升麻,桃仁,麻子仁(各一錢),紅花(三分)

白話文:

用當歸梢五錢、防風三錢、大黃(用酒煨過)、羌活、皂角仁(燒成炭,共一兩五錢)、桃仁(去皮,研成粉,二兩)、麻仁(去殼,研成粉,二兩半)這些藥材,除了桃仁和麻仁要另外研磨之外,其餘一起研磨成細粉,再用蜂蜜做成丸藥,每個丸藥大小像梧桐子那樣。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白開水送服。服用三次之後,要以麻仁煮粥,每天早晚食用。即使便秘時間很久,也會不再便秘。這些丸藥要用瓷罐盛放,並用紙包起來,避免接觸風。

另一個方子是「潤腸湯」,由生地黃、生甘草(各三分)、大黃(煅)、熟地黃、當歸梢(各五分)、升麻、桃仁、麻子仁(各一錢)、紅花(三分)组成,可以治療大便乾結不通。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空心服。

潤體丸(東垣)能潤血燥,治大便不通。

麻仁,當歸梢,生地黃,桃仁,枳殼(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服。

備急大黃丸(東垣)治胃中停滯寒涼之物,大便不通,腹痛。(方見內傷門。)

枳殼丸(河間)治三焦約,大小便不通,穀氣不得下行。

枳殼(二兩),陳皮(一兩),檳榔(五錢),木香(二錢五分),黑醜(四兩,一半生用,一半炒熟,杵頭末一兩半,余不用)

白話文:

將藥材切成細末,做成一劑藥,用兩碗水煎煮到剩下一碗,去除藥渣,空腹服用。

潤體丸(東垣)能滋潤血液,緩解燥熱,治療便秘。

麻仁、當歸梢、生地黃、桃仁、枳殼(各等量)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蜂蜜做成丸劑服用。

備急大黃丸(東垣)治療胃中積存寒涼之物,導致便秘和腹痛。(方劑見內傷門。)

枳殼丸(河間)治療三焦不通,大小便不暢,食物殘渣無法向下排泄。

枳殼(兩兩),陳皮(一兩),檳榔(五錢),木香(二錢五分),黑醜(四兩,一半生用,一半炒熟,研磨成粉末,取一兩半,剩余不用)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薑湯下。

枳實導滯丸(東垣)治傷熱物,大便不行,氣滯胸腹作痛。(方見內傷門。)

(醫案)

本邑趙德秀才之母,年五十餘,身材瘦小,得大便燥結不通,飲食少進,小腹作痛,召予診治,六脈皆沉伏而結澀。予作血虛治,用四物湯加桃仁、麻仁、煨大黃等藥,數服不通,反加滿悶。與東垣枳實導滯丸及備急大黃丸等藥,下咽片時即吐出,蓋胃氣虛而不能久留性速之藥耳。

遂以備急大黃丸外以黃蠟包之,又以細針穿一竅,令服三丸。蓋以蠟匱者,制其不犯胃氣,故得出幽門達大小腸取效也。明日,下燥屎一升許。繼以四物湯加減作湯,使吞潤腸丸。如此調理月餘,得大便如常,飲食進而平安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蜂蜜製成丸藥,大小像梧桐子,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

東垣的枳實導滯丸,用於治療因熱邪侵襲導致的大便不通,胸腹氣滯疼痛。

本地的趙德秀才的母親,年紀五十多歲,身材瘦小,患有大便乾結不通,食慾不振,小腹疼痛,請我診治。我診斷她的脈象沉伏而澀,判斷為血虛所致,用四物湯加桃仁、麻仁、煨大黃等藥物治療,服藥幾次後依然不通,反而更加悶脹。我便給她服用東垣的枳實導滯丸和備急大黃丸等藥,但藥丸一入喉就吐了出來,這是因為她胃氣虛弱,無法留住性急的藥物。

於是,我把備急大黃丸用黃蠟包起來,再用細針穿個小孔,讓她服用三丸。用蠟包起來的目的,是為了防止藥物刺激胃氣,這樣才能順利通過幽門,到達大小腸發揮藥效。第二天,她排出了約一升的乾屎。之後,我用四物湯加减,熬成湯藥,讓她服用,以潤腸通便。經過一個月的調理,她大便恢復正常,食慾也好了起來,身體平安無事。

予族侄百一通判之子,因出痘大便閉結不通。兒醫云:便實為佳兆。自病至痘瘡愈後,不入廁者凡二十五日,肛門連大腸不勝其痛,叫號聲達四鄰外。醫及予二、三人議藥調治,用皂角末及蜜煎導法,服以大小承氣湯及枳實導滯丸、備急丸皆不效,計無所出。予曰:此痘瘡餘毒鬱熱,結滯於大小腸之間而然。

以香油一大盞令飲,自朝至暮亦不效。予畫一計,令侍婢口含香油,以小竹筒一個套入肛門,以油吹入肛內。過半時許,病者自云:其油入腸內,如蚯蚓漸漸上行。再過片時許,下黑糞一二升止,困睡而安。

白話文:

我族侄孫百一通判之子,因為長痘子導致大便阻塞無法排出。當時的醫生說,這表示病情好轉的徵兆。從生病到痘子痊癒,他整整有二十五天沒有上過廁所,肛門連同大腸都疼痛難忍,呼救聲甚至傳到了鄰居那裡。醫生和我等數人商議後開了藥來調理,使用了皁角末、蜂蜜煎製的導引法,還有大小承氣湯、枳實導滯丸、備急丸,但都沒有起到作用。我們束手無策。我說,這是痘子的餘毒積聚在大小腸間造成的熱毒阻滯。

於是,我想到一個方法,讓侍女口含香油,用一根小竹筒套入肛門,將香油吹入腸內。過了半個多小時,病人自己說,那香油進入腸內,像蚯蚓一樣緩緩上升。再過了一會兒,他排出了一兩升的黑色糞便,然後昏睡過去,但情況開始穩定下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