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2)

1. 淋閉

(附:關格)

《內經》曰:飲食入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歸於肺,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。夫膀胱者,主足太陽寒水之化,其體有下口而無上口者也。長生在申,是故西方肺金以為之母而資其化也。肺金清肅,則水道通調而滲營於下耳。然肺金又借脾土健旺,以資化原,而清氣得以上升,而歸於肺以運行也。

故經又曰:清陽出上竅,濁陰出下竅。故清陽不升,則濁陰不降,而成淋閉之患矣。先哲以滴水之器譬之,上竅閉則下竅不出,此理甚明。故東垣使灸百會穴,丹溪使吐以提其氣之橫格,是皆開上竅之法也。原其為病之由,皆膏粱之味,濕熱之物,或燒酒炙肉之類,郁遏成痰,以致脾土受害乏力,不能運化精微,清濁相混,故使肺金無助,而水道不清,漸成淋閉之候。

白話文:

論(附:關格)

**《內經》說:**飲食進入胃,經過消化轉化成精氣,向上輸送到脾臟,脾臟運化精氣,向上歸於肺臟,肺臟調節水液,向下輸送到膀胱。膀胱主管足太陽經的寒水代謝,它的構造有下口卻沒有上口。長生在申位,所以西方肺金是膀胱的母臟,滋養膀胱的化生功能。肺金清肅,水道才能通暢,精微物質才能滲透到下焦。然而肺金也需要依靠脾土的健旺,才能滋養化生之源,清氣才能上升,歸於肺臟運行。

**因此經書又說:**清陽之氣從上竅出來,濁陰之氣從下竅出來。所以清陽之氣不升,濁陰之氣就不降,就會形成淋閉的病症。先賢用滴水容器來比喻,上竅阻塞,下竅就不能出水,這個道理非常明白。所以東垣用灸百會穴,丹溪用吐法來提昇氣機,都是打開上竅的方法。

**追究淋閉病症的根源,**都是因為過食肥甘厚味,濕熱之物,或是燒酒炙肉之類的食物,阻塞成痰,導致脾土受損無力,不能運化精微物質,清濁相混,使肺金失去幫助,水道不通暢,逐漸形成淋閉的病症。

或謂用心太過,房勞無節,以致心腎不交,水火無制,清陽不升,濁陰不降,而成天地不交之否,皆先哲之法言也。古方有五淋之別,氣、砂、血、膏、勞是也。若夫氣淋為病,小便澀滯,常有餘瀝不盡。砂淋為病,陰莖中有砂石而痛,溺不得卒出,砂出痛止。膏淋為病,溺濁如膏。

勞淋為病,遇房勞即發,痛引氣衝。血淋為病,遇熱則發,甚則溺血。候其鼻準色黃者,知其為小便難也。東垣分在氣、在血而治之,以渴與不渴而辨之耳。如渴而小便不利者,熱在上焦氣分,肺金主之,宜用淡滲之藥,茯苓、澤瀉、琥珀、燈心、通草、車前子、瞿麥、萹蓄之類,以清肺金之氣,瀉其火以滋水之上源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,如果思慮過度,房事頻繁且沒有規律,導致心腎功能失調,水火失去平衡,清熱之氣無法上升,混濁之氣無法下降,形成天地交合受阻的閉塞狀態,這是古代賢者的至理名言。古方中有五種淋病的區分,分別是氣淋、砂淋、血淋、膏淋和勞淋。

  • 氣淋的症狀是小便困難,經常有餘瀉不完全。
  • 砂淋的症狀是陰莖中有砂石造成疼痛,排尿時無法順利排出,當砂石排出後,疼痛就會停止。
  • 膏淋的症狀是尿液混濁,像油脂一樣。
  • 勞淋的症狀是在房事後出現,伴有腹痛和氣沖。
  • 血淋的症狀是遇到熱氣時會發作,嚴重時尿液會帶血。

當鼻樑的顏色變黃時,可以知道這個人可能出現小便困難的問題。李杲根據氣和血來分類並對症下藥,以口渴與不口渴來判斷。如果口渴且小便不利,那麼可能是上焦氣分的熱氣,肺部負責這個功能,應該使用淡滲的藥物,例如茯苓、澤瀉、琥珀、燈心、通草、車前子、瞿麥、萹蓄等,來清潔肺部的氣息,消滅火災,滋潤水的來源。

不渴而小便不利者,熱在下焦血分,腎與膀胱主之,宜用氣味俱陰之藥,知母、黃柏之類,滋腎丸是也。除其熱,泄其閉塞,以滋膀胱腎水之下元也。治淋之法,無越於此,學者不可不知。

脈法,《脈經》曰:少陰脈數,婦人則陰中生瘡,男子則為氣淋,脈細而數。脈盛大而實者生,虛細而澀者死。方法

丹溪曰:淋雖有五,皆屬於熱,宜解熱利小水,山梔子之類。不可發汗,汗之必便血。

老人氣虛淋閉,參、術中帶木通、梔子之屬。

白話文:

如果一個人明明不渴卻尿不出來,說明體內熱氣在下焦血分,腎和膀胱負責這個部位,要用陰寒性質的藥物,例如知母、黃柏等等,像滋腎丸這樣的藥方就是典型例子。消除熱氣,疏通阻塞,滋養膀胱腎水的下元。治療淋病的藥方,沒有比這個更有效的了,學習中醫的人不能不知道。

《脈經》提到:少陰脈搏跳得快,如果是女人,就會陰部生瘡,如果是男人,就會出現氣淋,脈搏細弱而跳得快。脈搏有力而強勁者能活,脈搏虛弱細小而澀者會死。

丹溪先生說:雖然淋病有五種,但都屬於熱證,應該用清熱利尿的藥物,像山梔子等等,不能發汗,發汗會導致便血。

年紀大的人氣虛導致尿路阻塞,可以用人參、黃芪,再加木通、梔子等藥物。

有腎虛極而淋者,當補腎精而利小便,不可獨用利水藥。

有死血作淋者,用牛膝膏。(一云:牛膝膏能損胃不食,宜斟酌用之。)

一方,治淋,用益元散加梔子仁、木通。或用梔子一合炒為末,白湯調下。夏月以茴香煎湯調益元散服效。

痰熱隔滯中焦,淋澀不通,二陳湯煎大碗頓服,探吐之以提其氣。

淋澀有血因火燥,下焦無血,氣不得降,而滲泄之令不行也,宜補陰降火,以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,或用四物湯煎下滋腎丸。

白話文:

如果腎虛嚴重導致小便淋漓不盡,應該補腎精同時促進小便排出,不能只用利水藥。

如果小便淋漓帶血,可以用牛膝膏治療。 (有人說牛膝膏會傷胃影響食慾,需要謹慎使用。)

治療小便淋漓的藥方:可以用益元散加梔子仁、木通。 或者用炒熟的梔子粉,用白湯送服。 夏天可以用茴香煎湯配合益元散服用效果更好。

如果痰熱阻礙中焦,導致小便淋漓澀痛,可以用二陳湯煎一大碗一次喝下,再催吐以提升陽氣。

如果小便淋漓帶血是因為火燥,下焦血虛,氣機不能下降,導致滲泄功能失調,應該滋陰降火,可以用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,或者用四物湯送服滋腎丸。

陰莖痛,乃厥陰氣滯兼熱,用甘草梢,蓋欲緩其氣耳。

小便因熱鬱成淋不通,用赤茯苓、黃芩、澤瀉、車前子、麥門冬、肉桂、滑石、木通、甘草梢。氣虛者,加黃耆、木香。淋痛,加黃柏、生地黃。夏月煎調益元散。

白話文:

陰莖疼痛是因厥陰氣滯且伴有熱症所致,可用甘草梢緩解氣機。

小便因熱鬱結導致淋漓不暢,可用赤茯苓、黃芩、澤瀉、車前子、麥門冬、肉桂、滑石、木通、甘草梢來治療。氣虛者可加黃耆、木香。若伴有淋痛,則加黃柏、生地黃。夏季可用此方煎服,以補益元氣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九條)

參苓琥珀湯,治小便淋澀,莖中痛,相引脅下痛,不可忍者。

人參,茯苓(各五分),川楝子(去核),生甘草梢,玄胡索(各七分),琥珀,柴胡,川歸尾,澤瀉(各三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加燈心十數莖,煎至一盞服。

琥珀散(濟生)治五種淋澀疼痛,小便有膿血出證。

琥珀,沒藥,海金砂,蒲黃(各一兩)

白話文:

(以上丹溪方法共有九條)

  1. 參苓琥珀湯,用於治療小便頻密、尿道疼痛,並連帶引起肋骨下方的疼痛,痛到無法忍受的情況。

用料:人參、茯苓(各取五分量)、川楝子(去除果核後使用)、生甘草梢、玄胡索(各取七分量)、琥珀、柴胡、川歸尾、澤瀉(各取三分量)

使用方法:將所有材料細切後,取一份放入一盞半的水中,再加入十幾根燈心草,煮沸後濃縮至一杯量,一次服用。

  1. 琥珀散(濟生),用於治療五種類型的小便頻密疼痛,以及尿中出現膿血的症狀。

用料:琥珀、沒藥、海金砂、蒲黃(各取一兩量)
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空心煎萱草湯調下。

傷寒後脫陽,小便不通,用生薑自然汁,調茴香末,敷貼小腹上。又服益智茴香丸,調益元散送下。(丹溪)

老人氣虛而小便不通,四物湯加黃耆、人參,吞滋腎丸,下焦血氣乾者死。(丹溪)

小便黃,用黃柏。如澀數,加澤瀉。若濕熱流注下焦而小便黃赤澀數,用梔子、澤瀉切當。濕多者,宜用滑石利之。

下焦無血,小便澀數而黃者,用四物湯加黃柏、知母、牛膝、甘草梢。

通關丸(即滋腎丸,東垣)治不渴而小便閉,熱在下焦血分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三錢,空腹時用萱草湯送服。

傷寒後體虛,小便不暢,可以用生薑汁調和茴香粉,敷貼在小腹上。另外服用益智茴香丸,用益元散送服。

老年人氣虛導致小便不暢,可以用四物湯加入黃耆、人參,服用滋腎丸,如果下焦血氣虧虛則容易死亡。

小便發黃,可以用黃柏治療。如果小便澀滯,可以加澤瀉。若濕熱下注導致小便黃赤澀滯,可以用梔子、澤瀉治療。如果濕氣較重,可以用滑石利水。

下焦無血,小便澀滯發黃,可以用四物湯加入黃柏、知母、牛膝、甘草梢治療。

通關丸(即滋腎丸)可以治療口渴但小便閉塞,熱在下焦血分的情況。

黃柏(酒洗焙乾),知母(酒洗焙乾,各一兩),肉桂(五分)

上為細末,熟水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一百丸,空心白湯下。服後須頓兩足,令藥易下行也。如小便已利,莖中如刀刺痛,當有惡物下為驗。

清肺飲子(東垣)治渴而小便閉澀不利,邪熱在上焦氣分。

燈心(一分),通草(二分),澤瀉,瞿麥,琥珀(各五分),萹蓄,木通(各七分),車前子(炒另研),茯苓(去皮),豬苓(去皮,各一錢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空心稍熱服。

白話文:

清肺飲子(東垣)

組成:

  • 黃柏(酒洗焙乾),一兩
  • 知母(酒洗焙乾),一兩
  • 肉桂,五分

製法:

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,用熟水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

用法:

每次服用一百丸,空腹用白湯送服。服用後需雙腳頓地,幫助藥物順利下行。若小便暢通,且陰莖中如刀刺般疼痛,則表示藥效發揮,有邪氣排出。

主治:

口渴且小便閉澀不利,邪熱在上焦氣分。

加減:

  • 燈心,一分
  • 通草,二分
  • 澤瀉,五分
  • 瞿麥,五分
  • 琥珀,五分
  • 萹蓄,七分
  • 木通,七分
  • 車前子(炒另研),一錢
  • 茯苓(去皮),一錢
  • 豬苓(去皮),一錢

用法:

將以上藥材切碎,製成一劑,用一盞半水煎至一盞,空腹溫服。

功效:

清熱利濕,解毒通淋。

備註:

脫陽(東垣)治小便閉塞不通,乃血澀致氣不運而竅澀也。

茯苓(去皮),滑石(各一錢),知母(去毛,酒浸炒),澤瀉(各一錢五分),黃柏(二錢,酒炒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空心稍熱服。

腎疸湯(東垣)治腎疸目黃,甚至渾身黃,小便赤。

羌活,防風,藁本,獨活,柴胡(各五分),升麻(一錢,以上治目黃渾身黃),白茯苓(二分),澤瀉(三分),豬苓(四分),白朮(五分),蒼朮(一錢,以上治小便赤澀),黃柏(二分),人參(三分),葛根(五分),神麯(六分),甘草(五分)

白話文:

脫陽(東垣)

治療小便閉塞不通,乃因血澀導致氣機不流通,而致使排泄孔道阻塞。

藥方:

  • 茯苓(去皮),滑石(各一錢)
  • 知母(去毛,酒浸炒),澤瀉(各一錢五分)
  • 黃柏(二錢,酒炒)

製法:

將上述藥材細切,製成一劑藥方。用水兩碗,煎煮至一碗,空腹溫熱服用。

腎疸湯(東垣)

治療腎臟發炎導致眼睛發黃,甚至全身發黃,小便赤色。

藥方:

  • 羌活,防風,藁本,獨活,柴胡(各五分),升麻(一錢,以上用於治療目黃渾身黃)
  • 白茯苓(二分),澤瀉(三分),豬苓(四分),白朮(五分),蒼朮(一錢,以上用於治療小便赤澀)
  • 黃柏(二分),人參(三分),葛根(五分),神麴(六分),甘草(五分)

注:

  • 以上藥方中的藥材名稱後面的括號內,是藥材的劑量,以錢為單位。
  • 藥方中的部分藥材名稱,標註了特殊處理方式,如「去皮」、「酒浸炒」、「酒炒」,請按說明進行處理。
  • 「腎疸湯」是東垣先生的經典方劑,但實際使用時,應根據病人的具体情况,在医师指导下进行调整。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食前稍熱服。

小薊湯(東垣)治下焦熱結血淋。

生地黃,小薊根,通草,滑石,梔子仁,蒲黃(炒),淡竹葉,當歸梢,生藕節,甘草梢(各五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煎,空心服。

八正散(局方)治大小便俱閉。

大黃,瞿麥,木通,滑石,萹蓄,車前子,梔子仁,甘草(各等分)

白話文:

將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藥,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,飯前溫熱服用。

小薊湯(東垣)用來治療下焦熱結導致的血淋。

生地黃、小薊根、通草、滑石、梔子仁、蒲黃(炒)、淡竹葉、當歸梢、生藕節、甘草梢(各五分)

將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藥,用水煎煮,空腹服用。

八正散(局方)用來治療大小便俱閉。

大黃、瞿麥、木通、滑石、萹蓄、車前子、梔子仁、甘草(各等分)

上細切,每服五錢重,入燈心七莖,水煎服。

牛膝膏,用川牛膝一合細切,以新汲水五大盞煎耗其四,入麝香少許,空心服。或單以酒煮,亦可。

茯苓湯(東垣)治胃疸,陽明積熱,食已輒飢,面色黃瘦,胸滿脅脹,小便閉澀。

赤茯苓,陳皮(去白),澤瀉,桑白皮(各三分),赤芍藥,白朮,人參,官桂(各二分),石膏(八分)

白話文:

將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五錢重,加入燈心草七根,用水煎服。

牛膝膏使用川牛膝一合切碎,用新鮮井水五盞煎煮至剩下四盞,加入少許麝香,空腹服用。或者單獨用酒煮,也行。

茯苓湯可以治療胃疸,陽明積熱,飯後即刻感到飢餓,面色發黃消瘦,胸部滿脹,脅肋脹痛,小便閉澀等症状。

配方如下:赤茯苓、陳皮(去除白色部分)、澤瀉、桑白皮(各三分)、赤芍藥、白朮、人參、官桂(各二分)、石膏(八分)。

病甚者,加大黃、朴硝各一錢。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五片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倒換散(河間)治無問久新癃閉,大小便不通,小腹急痛,肛門腫痛。

大黃(小便不通減半),荊芥穗(大便不通減半,各等分)

上各別研為細末,每服二錢,溫水調下,臨時加減服。

葵子散(河間)治小便不通。

黃蜀葵子(研細),赤茯苓(各二錢)

上作一服,水一盞,煎二、三沸,食前服。

白話文:

病情嚴重者,加大黃、朴硝各一錢。將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,加入生薑五片,水一盞半,煎煮至一盞,溫熱服用。

倒換散適用於治療久病新病皆可的癃閉,大小便不通,小腹急痛,肛門腫痛。大黃(小便不通減半),荊芥穗(大便不通減半,各等分)。將藥材分別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溫水調服,根據病情臨時加減用量。

葵子散適用於治療小便不通。黃蜀葵子(研細),赤茯苓(各二錢)。將藥材製成一劑,水一盞,煎煮二、三沸,飯前服用。

葵子湯(濟生)治膀胱實熱,小便不通。(方見疝氣門。)

琥珀散(河間)治五淋。

滑石(二錢),木通,當歸,木香,鬱金,萹蓄(各一錢),琥珀(五分,研)

上作一服為末,用蘆葦葉同煎,水一盞半,煎數沸,食前溫服。

鐵服丸(河間)治大小便不通神效。

大皂角(燒存性)

上一味,不拘多少,細研,煉蜜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七十丸,白湯下。

廣濟雞蘇飲子(外臺)治小便不通。

雞蘇(二握),生地黃,通草(各四兩),滑石,杏仁(去皮尖,各二兩),冬葵子(一兩五錢),石葦(炙,去毛,一兩)

白話文:

葵子湯,出自濟生方,用於治療膀胱積熱導致的小便不通。詳細的方劑見疝氣門。

琥珀散,出自河間方,用於治療各種小便不利的情況。

方劑:滑石二錢、木通、當歸、木香、鬱金、萹蓄各一錢、琥珀五分(研磨成粉)。

用法:將上述藥材混合研磨成粉,每次取一服,用蘆葦葉同煎,水量一盞半,煎煮至沸騰數次,溫服,飯前服用。

鐵服丸,出自河間方,治療大小便不通有奇效。

方劑:大皂角(燒至存性)。

用法:不拘多少,將大皂角研磨成細粉,用煉蜜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七十丸,白湯送服。

廣濟雞蘇飲子,出自外臺秘要,治療小便不通。

方劑:雞蘇二握、生地黃、通草各四兩、滑石、杏仁(去皮尖)各二兩、冬葵子一兩五錢、石葦(炙烤去毛)一兩。

上七味細切,以水六升,煎至二升半,去渣分三服,空心進一服,如人行四、五里,又進一服,必通。

又方(外臺)治小便不通。

冬葵子,滑石(各三兩),通草,赤茯苓(各一兩),茅根(二兩五錢),芒硝(一兩五錢)

上細切,以水六升,煎取二升,去渣納芒硝,分作三服,連進即通。

集驗方(外臺)治小便淋瀝不通。

滑石(半斤),石葦(三兩),通草(四兩),榆莢,冬葵子(各一斤),一方加黃芩(三兩)

上細切,以水一斗,煎取三升,分作三服,頓飲。

石葦散(河間)治小便不利,莖中作痛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切碎,用六升水煎煮至二升半,去除藥渣,分成三份,空腹服用一份,走四五里路後再服用一份,必能通暢。

另一方法,治療小便不通。將冬葵子、滑石、通草、赤茯苓、茅根和芒硝切碎,用六升水煎煮至二升,去渣後加入芒硝,分作三份,連續服用即可通暢。

另一驗方,治療小便淋漓不通。將滑石、石葦、通草、榆莢、冬葵子切碎,用一斗水煎煮至三升,分成三份,一次喝完。

石葦散,治療小便不利、莖中疼痛。

石葦(去毛,二兩),瞿麥(一兩),滑石(五兩),車前子(三兩),冬葵子(二兩)

上為細末,每服方寸匕,日三服。

(祖傳方)

治小便淋閉,莖中作痛神效。

石葦(去毛),滑石,瞿麥,萹蓄,冬葵子,木通,王不留行,地膚草(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白湯調下。

又方,治小便溺血立效。

金陵草(一名旱蓮草,一名墨斗草),車前子(俗云蝦蟆衣)

上二物各等分,杵自然汁,每服半茶盞,空腹服。

又方,治前證。

白話文:

石葦(去毛,二兩)、瞿麥(一兩)、滑石(五兩)、車前子(三兩)、冬葵子(二兩),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小匙,一天服用三次。此方為祖傳秘方,專治小便淋閉,尿道疼痛,效果顯著。

石葦(去毛)、滑石、瞿麥、萹蓄、冬葵子、木通、王不留行、地膚草,各取等量,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白開水送服。

此外,金陵草(又名旱蓮草、墨斗草)和車前子(俗稱蝦蟆衣),取等量,搗碎取汁,每次服用半茶杯,空腹服用,可立即止住小便出血。

用壯年無病人頭髮,不拘多少,燒灰存性,以側柏葉搗汁,入糯米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一百丸,白湯下,或四物湯下尤妙。

又方,治沙淋,乃莖中有砂作痛。

石首魚腦骨(五對,火煅,出火毒。即白鯗腦中骨也),滑石(五錢)

上共研為細末,分作二服,煎木通湯調下。未愈,再服數劑,必待砂出盡乃安。

又方,治孕婦轉胞,小便不通,及男子小便不通,皆效。

冬葵子(五錢),山梔子(五錢,炒研),木通(三錢),滑石(五錢,研)

白話文:

以壯年人無病的頭髮燒成灰,不限多少,加入搗碎的側柏葉汁液,混合糯米糊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一百丸,用白湯或四物湯送服,療效更佳。

另外,治沙淋,也就是尿道中有沙粒疼痛,可以使用石首魚腦骨(五對,用火煅去火毒,就是白鯗腦中的骨頭)和滑石(五錢)研磨成細粉,分作兩服,用木通湯煎服。如果沒有痊癒,可以再服用幾劑,直到沙粒完全排出來才算康復。

再者,治療孕婦子宮轉位導致小便不通,以及男性小便不通,都可以使用冬葵子(五錢)、山梔子(五錢,炒研)、木通(三錢)和滑石(五錢,研磨)等藥材。

上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八分,溫服。外以冬葵子、滑石、梔子為末,田螺肉搗膏,或生蔥汁調膏,貼臍中,立通。

又方,治血淋。

側柏葉,藕節,車前草(各等分)

上三味,同搗取其汁,調益元散,神效。

附:關格證

《難經》曰:關則不得小便,格則吐逆。脈兩寸俱盛曰關格。其證嘔逆而小便不通者是也。按《素問》謂人迎大四倍於氣口名曰格,氣口大四倍於人迎名曰關,乃二證也。蓋有格而不關者,亦有關而不格者,又或有人迎氣口俱盛而吐逆不便者,故丹溪總而言之曰關格者,是也。

白話文:

服用一次藥,用一盞半水煎煮八分,溫熱服用。另外將冬葵子、滑石、梔子研磨成粉,將田螺肉搗成膏狀,或者用生蔥汁調和膏狀,貼在肚臍中央,立刻就能通暢。

另外一種方法,治療血淋。

將側柏葉、藕節、車前草等量混合,搗碎取汁,加入益元散,效果顯著。

丹溪曰:寒在上而熱在下,故多死,法當吐以提其氣之橫格,不必在出痰也。用二陳湯探而吐之,吐中便有降。

有氣虛不運者,補氣藥中升降,用補中益氣湯加檳榔,使清氣升而濁氣降也。

治關格證吐逆而小便不利,急宜先灸氣海、天樞等穴各三七壯,其吐必止,然後以益元散等藥以利小便。

(祖傳方)

治關格吐逆,小便不通。

用藿香平胃散合五苓散,加薑棗煎服,立效。

白話文:

丹溪說:寒氣在上,熱氣在下,所以容易死亡。應該用吐法來提振橫逆的氣,不一定非要吐出痰液。可以用二陳湯探吐,吐出來就會有下降的趨勢。

如果體內氣虛無法正常運作,就用補氣藥物來調節升降,可以服用補中益氣湯加入檳榔,讓清氣上升,濁氣下降。

治療關格證引起嘔吐逆流、小便不利的情況,要先急灸氣海、天樞等穴位,各灸三七壯,這樣嘔吐就會停止。然後再用益元散等藥物來利尿。

(祖傳秘方)

治療關格證引起嘔吐逆流、小便不通。

用藿香平胃散合五苓散,加入生薑大棗煎服,立刻見效。

(醫案)

予長兄修德翁,年七十,秋間患小便不通,二十餘日,百方不效,後得一方,取地膚草搗自然汁服之遂通。雖至微之物,而有回生起死之功,故錄於此,以為濟利之一助云。(地膚草,一云白地芎是也。)

白話文:

我的大哥哥修德翁,今年七十歲,秋天的時候生病了,小便不能順利排出,這樣的狀況持續了二十多天,嘗試了很多方法都沒有用。後來找到了一個祕方,使用地膚草搗成汁液服用,結果病狀得到了改善。即使是最微小的東西,也可能擁有救活垂危、輓救生命的功效,因此我將這個故事記錄下來,希望能成為幫助他人的一種方式。地膚草,又名白地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