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二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15)

1. 中暑

《內經》曰:因於暑汗,煩則喘喝,靜則多言。潔古曰:靜而得之為中暑,動而得之為中熱。中暑者陰證,中熱者陽證。東垣曰:暑熱之時,無病之人,或避暑於深堂大廈得之者,名曰中暑,其病必頭痛惡寒,身形拘急,肢節疼痛而煩心,肌膚大熱無汗,為房室之陰寒所遏,使周身之陽氣不得伸越,大順散等熱藥主之。

若行人或農夫,於日中勞役得之者,名曰中熱,其病必苦頭痛,發躁熱惡熱,捫之肌膚大熱,必大渴引飲,汗大泄,無氣以動,乃為大熱外傷肺氣,蒼朮白虎等涼劑主之。王安道曰:暑熱之氣一也,皆夏月中傷其邪而為病焉,豈以一暑熱分為陰陽二證而名之耶?其避暑於深堂大廈,及恣食藏冰瓜果寒涼之物,正經所謂口得寒物、身犯寒氣之病耳,自當同秋冬即病陰證傷寒處治,不可名中暑也。此論固是,抑亦有未悉之旨也歟。

愚按:仲景傷寒論中,一證曰中暍,即中暑也,虛而微弱,煩渴引飲,體熱自汗,此蓋得勞役體虛而暑邪干衛之候,是宜東垣清暑益氣湯等補益之劑治之而愈。一證曰熱病,即中熱也,脈洪而緊盛,頭疼身熱,口燥心煩,此蓋得之於冬感寒邪,鬱積至夏而發,乃挾暑而成大熱之候,是宜黃連、白虎、解毒等湯清涼之劑調之而愈。曰中暑者,陰證內傷之為病也;曰中熱者,陽證外感之為病也。

曰陰曰陽,豈不於斯而明辨之乎,學者宜再思之。

脈法

經曰:脈虛身熱,得之傷暑。

脈弦細芤遲。(許學士云:傷暑,其脈弦細芤遲,何也?《內經》曰:寒傷形,熱防氣。蓋傷氣而不傷形,則氣消而脈虛,所謂弦細芤遲,皆虛脈也。仲景以弦為陰,朱肱亦曰中暑脈虛細弱,暑脈虛可知矣。)

脈虛而微弱,或浮大而散,或隱不見。(微弱隱伏,皆虛類也。)

方法

丹溪曰:夏月陽氣盡出於地,人之腹屬地氣,陽氣於此時浮於肌表,腹中之陰虛矣。夏月伏陰在內,此陰字有虛之義,若作陰冷看誤矣。古人治暑,有用大順散等劑,蓋以涼亭水閣寒涼冰雪之傷,不用溫劑,病何由安,非為伏陰而用也。火令之時,流金爍石,何陰冷之有。孫真人制生脈散,令人夏月服之,非虛而何。

暑證,用黃連香薷飲、清暑益氣湯、五苓散等藥。有挾痰者,加南星、半夏之類。挾虛者,加入參、黃耆之類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條)

戴氏曰:暑有冒、有傷、有中,三者有輕重之分。或腹痛水瀉者,胃與大腸受之。噁心者,胃口有痰飲。此二者冒暑也,可用黃連香薷飲,黃連退熱,香薷消暑氣。或身熱頭疼、躁亂不寧者,或身如針刺者,此為熱傷在肉分也,當以解毒、白虎等湯加柴胡,氣虛加人參。或咳嗽發寒熱、盜汗出不止、脈微者,熱在肺經,火乘金也,此為中暑,宜用清肺湯、柴胡天水散之類急治則可。

白話文:

[中暑]

《黃帝內經》說:因為暑熱而流汗,如果感到煩躁就會喘氣,如果靜下來就會多說話。朱丹溪說:靜態時發生的叫中暑,動態時發生的叫中熱。中暑是屬於陰證,中熱是屬於陽證。李東垣說:在暑熱的天氣,沒有生病的人,如果為了避暑而在深堂大廈中得病,就叫做中暑,這種病一定會頭痛怕冷,身體感到拘束僵硬,肢體關節疼痛且心煩,皮膚發熱卻沒有汗,這是因為房室內的陰寒之氣阻礙了身體的陽氣舒展,應該使用大順散等溫熱的藥來治療。

如果是行路的人或農夫,在太陽下勞動而得病,就叫做中熱,這種病一定會感到頭痛,發熱煩躁、怕熱,摸起來皮膚很熱,一定會非常口渴想喝水,大量流汗,沒有力氣動,這是因為暑熱外傷了肺氣,應該使用蒼朮白虎湯等寒涼的藥來治療。王安道說:暑熱之氣本質上只有一種,都是在夏天受到暑邪而生病,難道可以因為避暑的方式不同,就將暑熱分為陰陽兩種病症嗎?那些因為避暑而在深堂大廈,或是恣意吃冰鎮瓜果等寒涼食物的人,就像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「口吃寒冷的食物、身體遭受寒氣」而生病一樣,應該按照秋冬季節因寒冷而生的陰證傷寒來治療,不應該稱作中暑。這個說法雖然有道理,但恐怕也有不夠完善的地方。

我認為:張仲景在《傷寒論》中提到一種病叫「中暍」,也就是中暑,表現為身體虛弱、疲憊無力、口渴想喝水、身體發熱、自然出汗,這應該是過度勞累、身體虛弱,又受到暑邪侵襲的症狀,應該使用李東垣的清暑益氣湯等補益的藥來治療。另一種病叫「熱病」,也就是中熱,表現為脈搏洪大且緊盛,頭痛、身體發熱、口乾心煩,這應該是冬天感受寒邪,鬱積到夏天才發作,並且挾帶暑熱而成為大熱的症狀,應該使用黃連、白虎、解毒湯等寒涼的藥來調理。所以說,中暑是屬於陰證、內傷所引起的疾病;中熱是屬於陽證、外感所引起的疾病。

這樣分辨陰陽,不是很清楚明白了嗎?學者應該要再深入思考。

[脈法]

《黃帝內經》說:脈搏虛弱,身體發熱,是受到暑邪侵襲的症狀。

脈象表現為弦細、芤、遲。(許學士說:受到暑邪侵襲,脈象為什麼會是弦細、芤、遲呢?《黃帝內經》說:寒邪會傷到形體,熱邪會傷到氣。這是因為傷了氣而沒有傷到形體,所以氣虛而導致脈象虛弱,所謂弦細、芤、遲,都是虛脈的表現。張仲景認為弦脈屬於陰,朱肱也說中暑的脈象是虛弱細小的,可以知道暑邪會導致脈象虛弱。)

脈象表現為虛弱、微小無力,或是浮大而散亂,或是難以摸到。(微弱、隱伏,都屬於虛的類型。)

[方法]

朱丹溪說:夏天陽氣都發散到地面,而人的腹部屬於地氣,此時陽氣浮於體表,腹中的陰氣就虛弱了。夏天潛伏在內的陰氣,這個陰字有虛弱的意思,如果把它看成陰寒就錯了。古人治療暑病,有使用大順散等藥,是因為受到涼亭水閣、寒涼冰雪的寒氣所傷,如果不使用溫熱的藥,病怎麼可能好轉,並不是為了潛伏在內的陰氣才用溫藥的。在火熱的季節,熱得像金屬熔化、石頭燒焦一樣,哪裡會有陰冷呢?孫思邈創製生脈散,讓人們夏天服用,不就是因為身體虛弱嗎?

治療暑病,可以使用黃連香薷飲、清暑益氣湯、五苓散等藥。如果有夾帶痰的,可以加入南星、半夏之類。如果夾帶虛證的,可以加入人參、黃耆之類。

(以上是朱丹溪提出的兩種治療方法)

戴氏說:暑病有冒暑、傷暑、中暑三種,它們的輕重程度不同。如果出現腹痛水瀉,是胃和大腸受到暑邪的影響。如果感到噁心,是胃口裡有痰飲。這兩種都屬於冒暑,可以使用黃連香薷飲,黃連可以退熱,香薷可以消除暑氣。如果出現身體發熱、頭痛、煩躁不安,或者身體像針刺一樣疼痛,這是暑熱傷到肌肉,應該使用解毒湯、白虎湯等藥,可以加入柴胡,如果氣虛可以加入人參。如果出現咳嗽、發冷發熱、盜汗不止、脈搏微弱,是熱邪在肺經,火熱乘著金氣,這就是中暑,應該使用清肺湯、柴胡天水散等藥來緊急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