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一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4)

1. 醫學或問(凡五十一條)

又曰:血虛誤服參耆等甘溫之藥,則病日增,服之過多,則死不治。蓋甘溫助氣屬陽,陽旺則陰愈消。又曰:婦人產後陰血虛,陽無所依而浮散於外,故多發熱,止可用四物湯補陰血,而以炙乾姜之苦溫從治,而收其浮散,使歸依於陰。亦戒勿用參耆也。丹溪曰:產後當以大補氣血為主。

既曰陽無所依而浮散於外,非參耆等藥,何以收救其散失之氣乎。噫!汝言之論,何其與東垣丹溪俱不合耶。世之膠柱調瑟者比比皆是,予不容不辯也。

或問:古有四診之法,何謂也?曰:形、聲、色、脈四者而已,今人惟效脈法,但知其一而遺其三焉,請陳其理如下:夫形診者,觀其形以知其病也。經曰:形氣不足,病氣有餘,是邪勝也,當瀉不當補。形氣有餘,病氣不足,當補不當瀉。形氣不足,病氣不足,此陰陽皆不足也,當急補之,不可刺,刺之重不足,重不足則陰陽俱竭,血氣皆盡,五臟空虛,筋骨髓枯,老者絕滅,壯者不復矣。形氣有餘,病氣有餘,此陰陽皆有餘也,急瀉其邪,調其虛實。

故曰有餘者瀉之,不足者補之,此之謂也。又曰:形肉既脫,九候雖調者死。又曰:頭者精明之府,頭傾視深,精神將奪矣。背者胸中之府,背曲肩垂,腑將壞矣。腰者腎之府,轉搖不能,腎將憊矣。骨者髓之府,不能久立,行則振掉,骨將憊矣。凡此之類,皆形診之謂也。

夫聲診者,聽其聲以驗其病也。經曰:聲如從室中言,是中氣之濕也。言而微,終日乃復言者,此奪氣也。衣被不斂,言語善惡,不避親疏者,此神明之亂也。叔和云:久病,聲嘶者,死。小兒病,忽作鴉聲者,死。東垣曰:言語先輕後重,高厲有力,是為外感有餘之證;言語先重後輕,沈困無力,是為內傷不足之證。凡此之類,皆聲診之謂也。

色診者,視其面之五色,以察其病也。經曰:赤欲如帛裹朱,不欲如赭。白欲如鵝羽,不欲如鹽。青欲如蒼璧之澤,不欲如藍。黃欲如羅裹雄黃,不欲如黃土。黑欲如重漆色,不欲如地蒼。又曰:青如草滋者死,黃如枳實者死,黑如炲者死,赤如衃血者死,白如枯骨者死,此五色之見死也。

青如翠羽者生,黃如蟹腹者生,赤如雞冠者生,白如豕膏者生,黑如烏羽者生,此五色之見生也。生於心,如縞裹朱。生於肺,如縞裹紅。生於肝,如縞裹紺,生於脾,如縞裹栝蔞實。生於腎,如縞裹紫。此五臟所生之外榮也。欲觀五臟之五邪,當辯四時之令色。經曰:從前來者為實邪,子能令母實也。

從後來者為虛邪,母能令子虛也。從所勝來者為微邪,妻乘夫位也。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,鬼賊為害也。自病者為正邪,本經自傷也。假如春令木旺,病者其色青而帶赤,是為實邪,雖病易治,法曰實者瀉其子。其色青而帶黑,是為虛邪,病亦易治,法曰虛者補其母。其色青而帶黃,是為微邪,尤為易治,法曰微者逆之,謂正治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:血虛的人如果誤服人參、黃耆等甘溫的藥物,病情會日益加重,如果服用過多,會導致死亡且無法救治。這是因為甘溫的藥物會助長陽氣,陽氣旺盛會使陰液更加耗損。又有人說:婦女產後陰血虛弱,陽氣失去陰液的依附而浮散於外,所以多會發熱。只能用四物湯來補益陰血,並用炙乾薑的苦溫藥性來引導浮散的陽氣,使之歸回陰液。也要告誡不可使用人參、黃耆。朱丹溪說:產後應該以大補氣血為主。

既然說陽氣失去依附而浮散於外,不用人參、黃耆等藥物,又怎麼能收斂救治其散失的氣呢?唉!你說的這些理論,怎麼和李東垣、朱丹溪的說法都不一樣呢?世上那些固執己見,不知變通的人比比皆是,我不得不出來辯解一番。

有人問:古代有四診的方法,是什麼意思呢?回答說:就是觀察形體、聽聲音、看顏色、切脈搏這四個方面而已。現在的人只注重脈診,只知道其中一個方面,而忽略了其他三個方面,請讓我來陳述一下道理:所謂形診,就是通過觀察病人的形體來了解病情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形體氣血不足,而病邪之氣有餘,這是邪氣勝過了正氣,應當用瀉法而不能用補法。形體氣血有餘,而病邪之氣不足,應當用補法而不能用瀉法。形體氣血不足,病邪之氣也不足,這是陰陽都虛弱了,應當趕快補益,不可用針刺,針刺會使虛弱的情況更加嚴重,更加嚴重就會導致陰陽都耗竭,血氣也耗盡,五臟空虛,筋骨髓枯,老年人會因此死亡,壯年人也無法恢復。形體氣血有餘,病邪之氣也有餘,這是陰陽都有餘,應該趕快瀉去邪氣,並調和虛實。

所以說:有餘的要瀉,不足的要補,就是這個意思。《黃帝內經》又說:形體肌肉已經消瘦脫落,即使脈象調和也是死症。還說:頭是精氣神明匯聚的地方,如果頭部傾斜,眼睛深陷,說明精神將要散失。背部是胸腔的屏障,如果背部彎曲,肩膀下垂,說明臟腑將要敗壞。腰部是腎臟所在,如果轉動不靈活,說明腎臟將要衰竭。骨是骨髓的居所,如果不能久站,行走時身體搖晃,說明骨骼將要衰竭。這些都屬於形診的內容。

所謂聲診,就是通過聽聲音來判斷病情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說話的聲音像從房間裡傳出來一樣,是中焦有濕邪的表現。說話聲音微弱,要過很久才能再次說話,這是氣被奪走了。衣服不整,說話不分好壞,不避親疏的人,這是神明錯亂的表現。王叔和說:久病的人,聲音嘶啞,會死亡。小孩生病,忽然發出像烏鴉叫的聲音,也會死亡。李東垣說:說話聲音先輕後重,高亢有力,是外感邪氣有餘的表現;說話聲音先重後輕,低沉無力,是內傷不足的表現。這些都屬於聲診的內容。

所謂色診,就是觀察面部的五種顏色,來了解病情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紅色要像絲綢包裹著朱砂一樣,不要像赭石那樣暗紅。白色要像鵝毛一樣潔白,不要像鹽那樣慘白。青色要像蒼璧一樣有光澤,不要像藍色那樣晦暗。黃色要像絲綢包裹著雄黃一樣明亮,不要像黃土那樣黯淡。黑色要像重漆一樣有光澤,不要像地上的黑色泥土那樣。又說:青色像草木生長一樣,黃色像枳實一樣,黑色像爐灰一樣,紅色像血塊一樣,白色像枯骨一樣,都代表死亡。

青色像翠鳥的羽毛一樣,黃色像螃蟹的腹部一樣,紅色像雞冠一樣,白色像豬的脂肪一樣,黑色像烏鴉的羽毛一樣,都代表生存。在心臟出現的顏色,像絲綢包裹著朱砂一樣;在肺臟出現的顏色,像絲綢包裹著紅色一樣;在肝臟出現的顏色,像絲綢包裹著深紅色一樣;在脾臟出現的顏色,像絲綢包裹著栝樓實一樣;在腎臟出現的顏色,像絲綢包裹著紫色一樣。這些是五臟精華在外表的呈現。要觀察五臟的邪氣,應當辨別四季的當令顏色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從前面來的邪氣為實邪,如同兒子使母親強盛一樣。

從後面來的邪氣為虛邪,如同母親使兒子虛弱一樣。從所勝來的邪氣為微邪,如同妻子騎在丈夫頭上一樣。從所不勝來的邪氣為賊邪,如同鬼賊來傷害人一樣。自身生病的邪氣為正邪,是自身臟腑損傷造成的。例如春天木氣旺盛,病人臉色呈現青色而帶紅色,這是實邪,雖然生病但容易治療,治療的方法是瀉去它的子氣。如果病人臉色呈現青色而帶黑色,這是虛邪,病情也容易治療,治療的方法是補益它的母氣。如果病人臉色呈現青色而帶黃色,這是微邪,更容易治療,治療的方法是逆而治之,也就是用正治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