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15)
卷之五 (15)
1. 怔忡驚悸健忘證
論
《內經》曰:心者,君主之官,神明出焉。夫怔忡驚悸之候,或因怒氣傷肝,或因驚氣入膽,母能令子虛,因而心血為之不足,又或遇事繁冗,思想無窮,則心君亦為之不寧,故神明不安而怔忡驚悸之證作矣。夫所謂怔忡者,心中惕惕然動搖而不得安靜,無時而作者是也。驚悸者,驀然而跳躍驚動而有欲厥之狀,有時而作者是也。
若夫二證之因,亦有清痰積飲,留結於心胞胃口而為之者,又不可固執以為心虛而治。醫者自宜以脈證參究其的而藥之,毋認非以為是也,慎之慎之!
脈法
寸口脈動而弱,動為驚,弱為悸。趺陽脈微而浮。(浮為胃氣虛微,則不能食,此恐懼之脈,憂迫所致也。)寸口脈緊,趺陽脈浮,胃氣則虛,是以悸。肝脈動暴,有所驚駭。
方法
丹溪曰:屬血虛有痰。有慮便動,屬虛。時作時止者,痰因火動。瘦人多是血少,肥人只是痰多。時覺心跳者,亦是血虛。怔忡無時,悚悸有時而作。
大法,四物湯、安神丸之類,有痰者用痰藥。
驚悸者屬血虛,用硃砂安神丸最好。或有痰迷心竅者,宜用治痰藥。
一方,治勞役大虛心跳。
硃砂(另研,水飛),白芍藥,當歸身(酒浸),側柏葉(各三錢),川芎,甘草,陳皮(各一錢),炒黃連(一錢五分)
上為細末,豬心血為丸,如黍米大,每服五、六十丸,津唾嚥下,或少用白湯一口送下,食後臨臥服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四條)
驚悸養血湯(局方)治肥人因痰火而心惕然跳動驚起。
黃耆,茯神,半夏曲,川芎(各五分),遠志(去心,甘草水浸),桂心,柏子仁,酸棗仁(炒),五味子,人參(各二分半),甘草(四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生薑三片,大棗一枚,水一盞,煎至七分服。如停水,加茯神、檳榔各三分同煎。
安神丸(東垣)
黃連(一錢五分,酒洗),硃砂(一錢,另研,水飛),生地黃(酒洗),當歸身(酒洗),甘草(炙,各五分)
上為細末,湯浸蒸餅為丸,如黍米大,每服十五丸,食後津唾嚥下。一方,硃砂安神丸,無地黃、當歸,用生甘草。
溫膽湯(活人)治心膽怯,怔忡易驚。
半夏(湯炮七次,去皮),竹茹,枳實(各二錢),生薑(四錢),陳皮(三錢),甘草(一錢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食後溫服。
定志丸,治心氣不足,恍惚多忘,及怔忡驚悸等證。
人參,白茯苓(各三錢),遠志(去心),石菖蒲(各二兩)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硃砂為衣,每服五十丸,食後白湯下。
朱雀丸(河間)治怔忡驚悸等證。
茯神(二兩),沉香(五錢),硃砂(五錢,另研,為衣)
上為細末,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人參湯下。
八物定志丸(東垣)平補心氣,安神鎮驚,除膈間痰熱等證。
遠志(去心),石菖蒲,麥門冬(去心),茯神(去皮),白茯苓(各一兩),白朮(五錢),人參(一兩五錢),牛黃(二錢,另研)
上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硃砂為衣,每服二十丸,白湯送下。
歸脾湯,治思慮過度,勞傷心脾,健忘怔忡。
白朮,茯神,黃耆(蜜炙),龍眼肉,酸棗仁(炒,各一錢),人參,木香(各五分),甘草(炙,二分半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加生薑三片,大棗一枚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(祖傳方)
治憂愁思慮傷心,令人惕然心跳動,驚悸不安之證。
川歸(酒洗用身),生地黃(酒洗),遠志(去心),茯神(各五錢),石菖蒲(九節),黃連(各二錢五分),牛黃(一錢,另研),辰砂(二錢,另研),金箔(十五片)
上以前六味研細,入牛黃、辰砂二味末子,豬心血丸如黍米大,金箔為衣,每服五十丸,煎燈心湯送下。
白話文:
【怔忡驚悸健忘症狀討論】
根據《內經》所述,心臟如同國家的君主,負責統領全身的神智活動。怔忡與驚悸這兩種症狀,可能源自怒氣導致肝臟受損,或是驚嚇使膽囊受影響,母臟的虛弱進而讓子臟的心臟也變得不足。另外,面對繁重的事務和無盡的思考,也會使心臟失去平靜,神智因此無法安定,從而出現怔忡和驚悸的症狀。怔忡指的是心中持續不斷的悸動,無法得到安寧;驚悸則是突然間心臟劇烈跳動,甚至有昏厥的感覺。
至於這些症狀的原因,也可能因為痰液或飲食積聚在心臟周圍或胃部,不可單純認為是心臟虛弱。醫生應根據病人的脈象和症狀,精確判斷病情,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,切勿誤診。
【脈象判斷】
如果手腕脈搏動而弱,動表示驚嚇,弱表示心悸。腳踝部位的脈象微弱且浮動。寸口脈緊,腳踝部位的脈象浮動,表示胃氣虛弱,會造成心悸。肝臟的脈象突然強烈跳動,可能是受到了驚嚇。
【治療方式】
丹溪指出,怔忡和驚悸通常是由於血液不足和痰液問題引起的。有疑慮時,病情就會惡化,屬於虛弱。時發時止的情況,可能是痰液由火氣引發。瘦人多數是血液量較少,胖人則多痰。經常感到心臟跳動的人,也是血液不足的表現。怔忡隨時都可能發生,而驚悸則偶爾出現。
一般來說,可使用四物湯或安神丸等藥物,若有痰液問題則需使用對應的藥物。
對於驚悸的病人,使用硃砂安神丸效果最佳。若是痰液阻塞心臟通道的狀況,則需使用清痰的藥物。
【一方】,治療勞累過度導致的心跳加速。
硃砂(研磨後用水沖洗),白芍藥,當歸身(酒浸泡),側柏葉(各3錢),川芎,甘草,陳皮(各1錢),炒黃連(1錢5分)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,加入豬心血製成丸狀,大小如黍米,每次服用50至60粒,用口水吞服,或以少量開水送下,飯後睡前服用。
【驚悸養血湯】(局方)治療肥胖者因痰火導致心臟劇烈跳動。
黃耆,茯神,半夏曲,川芎(各5分),遠志(去心,甘草水浸泡),桂心,柏子仁,酸棗仁(炒),五味子,人參(各2分半),甘草(4分)
將所有藥材切成細片,每次使用一份,加入3片生薑和1個大棗,用一杯水煎煮至剩下7/10,然後服用。如有水腫,可加入茯神和檳榔各3分一起煎煮。
【安神丸】(東垣)
黃連(1錢5分,酒洗),硃砂(1錢,另研,水飛),生地黃(酒洗),當歸身(酒洗),甘草(炙,各5分)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粉,用湯浸泡蒸餅製成丸狀,大小如黍米,每次服用15粒,飯後用口水吞服。另一種配方是硃砂安神丸,不含地黃和當歸,使用生甘草。
【溫膽湯】(活人)治療心膽怯懦,容易驚嚇。
半夏(湯泡7次,去皮),竹茹,枳實(各2錢),生薑(4錢),陳皮(3錢),甘草(1錢)
將所有藥材切成細片,每次使用一份,加入2杯水煎煮至剩下1杯,去掉殘渣,在飯後溫暖狀態下服用。
【定志丸】,治療心氣不足,精神恍惚,記憶力減退,以及怔忡驚悸等症狀。
人參,白茯苓(各3錢),遠志(去心),石菖蒲(各2兩)
將所有藥材磨成細粉,加入蜂蜜製成丸狀,大小如梧桐子,表面塗上硃砂,每次服用50粒,飯後用開水送下。
【朱雀丸】(河間)治療怔忡驚悸等症狀。
茯神(2兩),沉香(5錢),硃砂(5錢,另研,為衣)
將所有藥材磨成細粉,加入蒸餅製成丸狀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50粒,用人參湯送下。
【八物定志丸】(東垣)平補心氣,安神鎮驚,消除膈間痰熱等症狀。
遠志(去心),石菖蒲,麥門冬(去心),茯神(去皮),白茯苓(各1兩),白朮(5錢),人參(1兩5錢),牛黃(2錢,另研)
將所有藥材磨成細粉,加入蜂蜜製成丸狀,大小如梧桐子,表面塗上硃砂,每次服用20粒,用開水送下。
【歸脾湯】,治療思慮過度,勞傷心脾,記憶力減退,怔忡。
白朮,茯神,黃耆(蜜炙),龍眼肉,酸棗仁(炒,各1錢),人參,木香(各5分),甘草(炙,2分半)
將所有藥材切成細片,每次使用一份,加入2杯水,再加入3片生薑和1個大棗,煎煮至剩下1杯,去掉殘渣,溫暖狀態下服用。
【祖傳方】
治療憂鬱思慮傷心,使人突然心跳加速,驚悸不安的症狀。
川歸(酒洗用身),生地黃(酒洗),遠志(去心),茯神(各5錢),石菖蒲(9節),黃連(各2錢5分),牛黃(1錢,另研),辰砂(2錢,另研),金箔(15片)
將前六種藥材磨成細粉,再加入牛黃和辰砂的粉末,加入豬心血製成丸狀,大小如黍米,表面塗上金箔,每次服用50粒,用燈心湯送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