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13)

1. 癲狂癇證

《內經》曰:巨陽之厥,則腫首頭重,足不能行,發為眴僕(眴搖其目而暴僕也)。是蓋陽氣逆亂,故令人卒然暴僕而不知人,氣復則蘇,此則癇之類也。又曰:陽明之厥,則癲疾欲走呼,腹滿不得臥,面赤而熱,妄見妄言。又曰:甚則棄衣而走,登高而歌,逾垣上屋,罵詈不避親疏。

是蓋得之於陽氣太盛,胃與大腸實熱燥火鬱結於中而為之耳,此則癲狂之候也。曰癲曰狂,分而言之,亦有異乎?《難經》謂重陰者癲,重陽者狂。素問注云:多喜為癲,多怒為狂。然則喜屬於心而怒屬於肝,乃二臟相火有餘之證,《難經》陰陽之說,恐非理也。大抵狂為痰火實盛,癲為心血不足,多為求望高遠不得志者有之。

白話文:

《論》

《內經》記載:巨陽厥逆,就會出現頭腫頭重,雙腳無法行走,進而發展成眴僕(眴,眼睛搖晃;僕,跌倒,意指突然跌倒)。這是由於陽氣逆亂,導致人突然跌倒昏迷,不認識人,氣息恢復後才甦醒,這屬於癇症的表現。

《內經》又說:陽明厥逆,則會出現癲疾,想跑想喊,肚子脹滿無法平躺,面紅發熱,胡言亂語。嚴重者甚至會脫衣奔跑,登高唱歌,翻牆上屋,罵人時不分親疏。

這些都是陽氣過盛,胃和大腸實熱燥火鬱結於中所導致的,屬於癲狂的徵兆。

那麼,癲和狂有何區別呢?《難經》認為陰盛則癲,陽盛則狂。《素問》註解說:過於喜悅則癲,過於憤怒則狂。由此可知,喜悅屬於心,憤怒屬於肝,皆因二臟相火過盛而引起,因此《難經》所說的陰陽之說,恐怕是不合理的。

總之,狂症多因痰火實盛引起,癲症則多因心血不足,尤其是那些追求遠大目標卻不得志的人容易出現癲症。

癇病獨主乎痰,因火動之所作也。治法,癇宜乎吐,狂宜乎下,癲則宜乎安神養血,兼降痰火。雖然此三證者,若神脫而目瞪如愚癡者,縱有千金我酬,吾未如之何也已矣。

脈法

脈大堅疾者癲狂,脈虛弦為驚,為風癲。脈沉數為痰熱。脈大滑者自已。沉小急疾者死。虛而弦急者死。寸口沉大而滑,沉則為實,滑則為氣,實氣相搏,入臟則死,入腑則愈。丹溪曰:癲狂,脈虛易治,實者難治。

方法

丹溪曰:癇證大率屬痰與火,不必分五等。大法:行痰為主藥,用黃連、南星、栝蔞、半夏。尋火尋痰分多少,治無不愈者。有熱者,用涼藥以清心。有痰者,必用吐,吐後用東垣安神丸及平肝之藥青黛、柴胡、川芎之類。

白話文:

癲癇病主要是因為痰火上擾所致。治療癲癇,宜用吐法,狂躁宜用下法,癲狂則宜用安神養血,兼降痰火。但若病人神志渙散、眼神呆滞如痴呆般,即使有千金酬謝,我也無能為力了。

脈象方面,脈搏強勁有力,跳動急促者,多為癲狂;脈象虛弱而弦緊者,為驚恐,屬風癲;脈象沉而數者,為痰熱;脈象大而滑者,則為自行痊癒;脈象沉而小,跳動急促者,則凶多吉少;脈象虛弱而弦急者,亦屬凶兆。寸口脈象沉而大,又伴隨滑動,沉則為實,滑則為氣,實氣相搏,若入臟腑則會致命,若入腑則可治愈。

丹溪先生说:癲狂,脉象虚弱者易治,脉象实者难治。

治疗癫癇,主要在于化痰降火,不必拘泥于五等分类。常用黄连、南星、栝蔞、半夏等化痰药为主。根据痰火轻重,对症下药,必能痊愈。若有热证,则用凉药清心;若有痰证,则必用吐法,吐后服用东垣安神丸以及平肝的青黛、柴胡、川芎等药物。

癲狂原病式所論甚精,蓋以世以重陰為癲,重陽為狂,誤也,大概皆是熱耳。

盧氏曰:重陰重陽之分,難經之言也。河間謂素問注云,多喜為癲,多怒為狂,五志所發皆為熱也,心熱甚則多喜,火旺制金不得平木,則肝實而多怒也。又發熱於中,則多幹陽明,經謂陽明之厥則癲疾,又謂服膏粱芳草石藥,則熱氣慓悍,發為癲狂。此原病式本素問之論,以明癲狂俱是熱病,而重陰之說非也。

大率多因痰結於心胸間,宜開痰鎮心神。亦有中邪者,以治邪法治之。

神不守舍,狂言妄作,經年不愈,如心經蓄熱,當清心除熱,如痰迷心竅,當去痰寧心,宜大吐大下愈。

白話文:

古代醫書對癲狂的病因論述非常精準,世俗認為陰盛為癲,陽盛為狂,這是錯誤的,癲狂的根本原因多半是熱證。

盧氏說:「重陰重陽的區分,是難經中的論述。」河間注素問說:「喜怒過度就會導致癲狂,五志過極皆由熱引起。心火熾盛則喜悅過度,火旺克制不了金,肝氣便盛而容易發怒。另外,內熱上炎也會導致陽明經受熱,經書說陽明經氣厥逆就會導致癲疾。而且,食用肥甘厚味及草藥石藥,也會使熱氣強盛,進而導致癲狂。」原病式源自素問,說明癲狂都是熱證,重陰的說法是不正確的。

總體而言,癲狂多是痰積於心胸導致,應該以開痰鎮心神來治療。若患者是中邪所致,則應以治邪法來治療。

神志失常,胡言亂語,久治不愈,可能是心經積熱,需要清心除熱,也可能是痰迷心竅,需要化痰安神,應該採取大吐大瀉的方式治療。

一方,治癇證,用大蝙蝠一個,以硃砂三錢填入腹內,以新瓦盛火炙,令皮焦酥為度,候冷為細末,每一個分作四服,氣弱及年幼者作五服,空心白湯調下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五條)

龍腦安神丸(寶鑑)治男女五般癲癇,無問遠近,發作無時。

茯神(三兩),人參,地骨皮,甘草,麥門冬,桑白皮(各二兩),馬牙硝(二錢),龍腦,麝香(各三分),牛黃(五錢),硃砂(二錢五分),烏犀角(一兩),金箔(三十五片)

白話文:

這是一個治療癲癇的方子,需要蝙蝠一隻,將硃砂三錢填入蝙蝠肚子裡,用瓦片烤,烤到蝙蝠皮焦脆為止,待冷卻後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份,分成四服,體弱和小孩服用五服,空腹用白湯送服。

這個方子叫龍腦安神丸,出自《本草綱目》,可以治療男女各種癲癇,不論病情輕重,發作時間。

藥材包括茯神三兩,人參、地骨皮、甘草、麥門冬、桑白皮各二兩,馬牙硝二錢,龍腦、麝香各三分,牛黃五錢,硃砂二錢五分,犀角一兩,金箔三十五片。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,金箔為衣。如風癇病,冬月溫水化下,夏月涼水化下,不拘時。二、三歲者,日進一服。大人每服一丸,小兒一丸,分作二丸服。虛勞發熱咳嗽,新汲水化下。

神應丹(寶鑑)治諸癇。

辰砂(不拘多少,研細)

上以豬心血和得所,以蒸餅裹劑蒸熟,取出為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一丸,食後、臨臥煎人參湯下。

五色丸(錢氏)治諸癇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蜂蜜製成丸藥,大小像彈珠,再用金箔包裹。治療風癇病時,冬天用溫水服用,夏天用涼水服用,不分季節。二到三歲的兒童,每天服用一劑。成人每次服用一丸,小孩一丸分成兩次服用。如果是虛勞發熱咳嗽,則用新汲取的清水服用。

另一種藥方是五色丸,用辰砂研磨成粉末,加入豬心血混合均勻,用蒸餅包裹蒸熟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一丸,飯後或睡前用人參湯送服。

硃砂(五錢,另研),水銀(二錢五分),雄黃(一兩,熬),珍珠(一兩,另研末),鉛(三兩,用水銀同熬)

上和勻再研極細,麵糊為丸如麻子大,每服三四丸,別煎金銀薄荷湯送下。

二白丸(元戎)治痰涎為病患,以致癲癇狂妄驚悸等證。

白礬(一兩),輕粉(一字或五分,量虛實加減)

上用生蒸餅劑裹,蒸熟去皮,可丸,入輕粉,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二、三十丸,生薑湯下,小兒如黍米大。

白話文:

硃砂五錢,另研磨成粉末。水銀二錢五分。雄黃一兩,熬製成膏狀。珍珠一兩,另研磨成粉末。鉛三兩,用水銀一起熬製。

將所有材料混合均勻,再研磨成極細的粉末,用麵糊做成丸藥,大小如麻子。每次服用三到四丸,用煎好的金銀薄荷湯送服。

二白丸由元戎醫師創制,用於治療因痰涎阻塞而導致的癲癇、狂妄、驚悸等病症。

白礬一兩,輕粉一字或五分,劑量根據患者虛實情況調整。

將白礬用生蒸餅裹住,蒸熟後去皮,可以做成丸藥。加入輕粉,丸藥大小如梧桐子。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丸,用生薑湯送服。小兒服用劑量如黍米大小。

妙香丸(拔萃)治時毒傷寒,解五毒潮熱積熱,及小兒驚癇等證。

辰砂(九兩,另研),龍腦,膩粉,麝香(研,各五錢),牛黃(五錢),金箔(九十片,研),巴豆(二百二十五粒,去皮心及油)

上合研勻,煉蜜為丸,每兩分作三十丸,米飲下。

硃砂滾涎丸(子和)治五癇等證。

硃砂,白礬(生用),赤石脂,硝石(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研蒜膏為丸,如綠豆大,每服三十丸,食後荊芥湯下。

白話文:

妙香丸主治時毒傷寒、解五毒潮熱積熱,以及小兒驚癇等症狀。配方包含辰砂、龍腦、膩粉、麝香、牛黃、金箔和巴豆。將所有藥材研磨混合,以煉蜜製成丸藥,每兩分做三十丸,米飲送服。

硃砂滾涎丸主治五癇等症。配方包含硃砂、白礬、赤石脂和硝石。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以蒜膏製成丸藥,大小如綠豆,每次服用三十丸,飯後用荊芥湯送服。

碧霞丹(局方)治痰涎壅塞,牙關緊急,目睛上視,癲癇狂妄等證。

石綠(五錢,研九度飛),附子尖,烏頭尖,蠍稍(各二十個)

上為末,入石綠令勻,麵糊為丸,如雞頭實大,每服一丸,薄荷湯化下,更以溫酒半合飲之,須臾吐出痰涎,然後隨證以他藥治之。如口噤者,擀開灌之。

控涎丹(三因)治痰迷心竅,狂言譫語,如有所見。(方見痰飲門。)

白話文:

碧霞丹 方劑說明

碧霞丹屬於局方,主要用於治療痰涎阻塞、牙關緊閉、眼球上翻、癲癇發作、神志不清等症狀。

藥方組成:

  • 石綠(研磨成粉,共五錢,需研磨九次,將雜質飛散)
  • 附子尖(二十個)
  • 烏頭尖(二十個)
  • 蠍子尾(二十個)

製法:

  1.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,再與石綠粉末混合均勻。
  2. 用麵糊將藥末製成丸,每個丸藥大小如雞頭般。

用法:

  • 每服用一丸,用薄荷湯化服,並再用溫酒半合送服。
  • 藥效顯現後,會吐出痰涎,然後根據患者具體症狀使用其他藥物治療。
  • 若患者出現口緊閉難以服藥的情況,可將藥丸擀開灌入。

控涎丹 方劑說明

控涎丹屬於三因方,用於治療痰迷心竅,導致患者胡言亂語,神志不清,像是看見幻覺等症狀。

方劑詳見痰飲門。

牛黃瀉心湯(御藥院方)治心經邪熱,狂言妄語,心神不安。

腦子(另研),牛黃(另研),硃砂(另研,各一錢五分),大黃(生,一兩)

上各研為細末,和勻再研,每服三錢,煎生薑、蜜水調下。

牛黃清心丸(局方)治心氣不足,神志不定,驚恐癲狂,語言譫妄,虛煩少睡,甚至棄衣而走,登高而歌,逾垣上屋等證。

羚羊角末(一兩),人參(去蘆,二兩五錢),白茯苓(一兩二錢),川芎(一兩二錢半),防風(去蘆,一兩五錢),阿膠(炒,七錢五分),乾薑(炒,七錢五分),白朮(一兩五錢),牛黃(研,一兩二錢),麝香(研,一兩),犀角末(二兩),雄黃(研飛,八錢),龍腦(研,一兩),金箔(一千四百片,內除四百片為衣),白芍藥(一兩五錢),柴胡(去蘆,一兩二錢),甘草(銼炒,五兩),乾山藥(七兩),麥門冬(去心,一兩五錢),桔梗(去蘆,一兩二錢),杏仁(去皮尖及雙仁者,麩炒黃色,一兩二錢半,另研),黃芩(一兩五錢,去朽),神麯(炒,二兩五錢),大棗(一百個,蒸熟去皮核,研成膏),白蘞(七錢五分),蒲黃(炒,二兩五錢),當歸(去頭,一兩五錢),大豆黃卷(一兩七錢半,炒),肉桂(去皮,一兩七錢半)

白話文:

牛黃瀉心湯,出自御藥院方,主治心經積熱導致的狂言妄語、心神不安等症狀。藥方為:腦子、牛黃、硃砂各一錢五分,大黃一兩。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混合均匀後,每次服用三錢,用生薑和蜜水調服。

牛黃清心丸,出自局方,主治心氣不足導致的神志不定、驚恐癲狂、言語譫妄、虛煩少睡、甚至棄衣而走、登高而歌、逾垣上屋等症狀。藥方為:羚羊角末一兩,人參二兩五錢,茯苓一兩二錢,川芎一兩二錢半,防風一兩五錢,阿膠七錢五分,乾薑七錢五分,白朮一兩五錢,牛黃一兩二錢,麝香一兩,犀角末二兩,雄黃八錢,龍腦一兩,金箔一千四百片(去四百片),白芍藥一兩五錢,柴胡一兩二錢,甘草五兩,乾山藥七兩,麥門冬一兩五錢,桔梗一兩二錢,杏仁一兩二錢半,黃芩一兩五錢,神麯二兩五錢,大棗一百個,白蘞七錢五分,蒲黃二兩五錢,當歸一兩五錢,大豆黃卷一兩七錢半,肉桂一兩七錢半。

上除棗杏仁金箔外,牛黃、龍胸、麝香、雄黃四味研為細末,入余藥和勻,煉蜜入棗膏為丸,每兩作十丸,金箔為衣,每服一丸,食後溫水化下。

(丹溪活套)云:五志之火,因七情而起,鬱而成痰,故為癲癇狂妄之證,宜以人事制之,非藥石所能療也。須診察其由以平之:怒傷於肝者,為狂為癇,以憂勝之,以恐解之。喜傷於心者,為癲為癇,以恐勝之,以怒解之。憂傷於肺者,為癇為癲,以喜勝之,以思解之。思傷於脾者,為癇為癲為狂,以怒勝之,以喜解之。

恐傷於腎者,為癲為癇,以思勝之,以憂解之。驚傷於膽者為癲,以憂勝之,以恐解之。悲傷於心胞者為癲,以恐勝之,以怒解之。此法惟賢者能之耳。

白話文:

除了大棗、杏仁、金箔以外,將牛黃、龍腦、麝香、雄黃四味研磨成細粉,加入其他藥材混合均勻,用煉蜜和棗膏製成丸藥,每兩製成十丸,用金箔包裹,每次服用一丸,飯後溫水送服。

丹溪翁說:五志之火,是由七情所引發,積鬱而成痰,因此產生癲癇、狂妄的症狀,應當以人事調解,而非藥物所能治療。必須診察其病因,才能對症施治:怒氣傷肝,表現為狂躁或癲癇,可用憂愁制之,用恐懼解之。喜悅傷心,表現為癲癇,可用恐懼制之,用怒氣解之。憂愁傷肺,表現為癲癇,可用喜悅制之,用思念解之。思念傷脾,表現為癲癇、狂躁,可用怒氣制之,用喜悅解之。恐懼傷腎,表現為癲癇,可用思念制之,用憂愁解之。驚嚇傷膽,表現為癲癇,可用憂愁制之,用恐懼解之。悲傷傷心胞,表現為癲癇,可用恐懼制之,用怒氣解之。這種方法唯有賢者才能做到。

(祖傳方)

治癲癇,神效。

九節菖蒲一味(不拘多少,不聞雞犬聲者佳,去毛焙乾)

上以木臼杵為細末,不可犯鐵器,用黑獖豬心,以竹刀批開,沙罐煮湯送下,每日空心服二、三錢。

白話文:

祖傳秘方,治療癲癇,效果神奇。用九節菖蒲,不論多少,最好是在沒有雞鳴狗吠的地方採摘,去除毛根後烘乾,再用木臼搗成細末,注意不可碰觸鐵器。取黑毛豬心,用竹刀剖開,用沙罐煮湯,加入藥末服用,每日空腹服用二、三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