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11)
卷之五 (11)
1. 痓病
論
《內經》曰:諸痙(滑氏曰痙當作痓)項強,皆屬於濕(王注云:太陽傷濕也)。又曰: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(王注云:陽內鬱而陰行於外也)。《原病式》曰:筋勁強直而不柔和也。夫肝木屬風而主筋,經曰諸暴強直屬風,理宜然也。其所謂諸痓項強而屬於濕者何歟?蓋太陽經濕甚則兼風化,亢則害承乃制也。
是故知痓之為病,濕為本,風為標耳。故仲景有剛柔二痓之分,不可不辨,蓋剛為陽痓而柔為陰痓也。若夫太陽發熱,無汗惡寒,脈弦長勁急,胸滿口噤,手足攣急,咬牙眼開,甚則搐搦,角弓反張,此為剛痓。太陽微熱,多汗不惡寒,脈遲澀弦細,四體不收,時時搐搦,閉目合口,此為柔痓。
白話文:
論
《內經》中說:各種痙攣(滑氏注:痙應作痓)脖子僵硬,都屬於濕邪。(王注:太陽經受濕邪所傷。)又說:各種突然強直的病症,都屬於風邪。(王注:陽氣鬱積於內,陰邪外行。)《原病式》中說:筋脈強硬直而不柔軟。因為肝屬木主風,而風主筋,經書中說各種突然強直的病症屬於風邪,這道理是合理的。那麼,為何說各種痓脖子僵硬屬於濕邪呢?這是因為太陽經濕邪嚴重時,就會兼有風邪,濕邪亢盛就會侵犯到承制之氣。
因此,我們知道痓病的病因,濕邪是本,風邪是標。所以仲景將痓病分為剛痓和柔痓,不可不分,因為剛痓屬陽痓,柔痓屬陰痓。如果太陽經發熱,無汗惡寒,脈弦長勁急,胸悶口噤,手足攣急,咬牙眼開,嚴重時會抽搐,角弓反張,這就是剛痓。如果太陽經微熱,多汗不惡寒,脈遲澀弦細,四肢無力,時時抽搐,閉目合口,這就是柔痓。
大抵因風濕二氣,襲於太陽之經,亦有輕重之分。其風氣勝者為剛痓,風性剛急故也。濕氣勝者為柔痓,濕性柔和故也。外有諸虛之候,表虛不任風寒,亦能成痓,是以或產後,或金瘡,或跌僕撲傷,癰疽潰膿之後,一切去血過多之證,皆能成此疾也,是乃虛為本而風為標耳。亦有絕無風邪,而亦能使人筋脈攣急,而為角弓反張之候者,血脫無以養筋故也。
丹溪甚言不可作風治而用風藥,恐反燥其陰血而致不救也,可不慎歟!
脈法
《脈經》曰:太陽病發熱,其脈沉而細者,為痓。
痓脈來,按之築築然而弦,直上下行。
痓家,其脈伏堅,直上下。
白話文:
一般來說,風濕二氣侵襲太陽經脈,就會導致痓疾,輕重程度不一。風氣盛者稱為剛痓,因為風的性質剛猛急迫;濕氣盛者稱為柔痓,因為濕的性質柔和溫潤。如果體虛,表虛無力,無法抵禦風寒,也可能導致痓疾。例如產後、金瘡、跌倒撲傷、癰疽潰膿之後,以及一切失血過多的情況,都有可能發展成痓疾。這說明虛弱是根本原因,風寒是誘發因素。還有一些人,即使沒有風寒侵襲,也會出現筋脈攣急、角弓反張的症狀,這是因為血氣不足,無法滋養筋脈所致。
丹溪先生強調,治療痓疾時不可用風藥,以免過度燥熱陰血,導致病情加重,不可不慎。
脈法
《脈經》中說:太陽病發熱,脈象沉細者,就是痓疾。
痓脈的觸感是沉而緊,按之有堅硬感,脈絡直上直下。
痓疾患者的脈象沉伏而堅硬,直上直下。
痓病,發其汗已,其脈潑潑然如蛇,暴腹脹大,為欲解;脈如故,反伏弦者,必痓(此痓字恐當作死字)。
太陽病,其證備,身體強𠘧𠘧然,脈沉遲,此為痓,栝蔞桂枝主之。
方法
丹溪曰:大率與癇相似,比癇為虛,切不可作風治而純用風藥。多屬氣血虛,有火有痰,宜補兼降痰火,參、耆、芎、歸、竹瀝之類。
一方,治少年痘瘡靨後成痓,口噤不開,四肢強直,時或繞臍腹痛一陣,則冷汗如雨,痛定汗止,脈極強緊如真弦。先因勞倦傷血,瘡後血愈虛而又感風寒,當用溫藥養血,辛涼散風,芍藥、當歸為君,川芎、青皮、釣鉤藤為臣,白朮、甘草為佐,桂枝、木香、黃連為使,更加紅花少許,水煎服愈。
白話文:
痓病,出汗後,脈搏跳動得很快,像蛇一樣,肚子突然脹大,這是要解毒的徵兆;如果脈搏依然如此,反而變得緊縮沉弦,那就必死無疑。
太陽病,症狀齊備,身體強直,脈搏沉而遲緩,這就是痓病,可用栝蔞和桂枝治療。
丹溪先生說:痓病大多和癇病相似,但比癇病更虛弱,切忌用風寒藥物治療。痓病多半是氣血虛弱,伴有火熱和痰濕,宜補益兼降痰火,可以用人參、黃芪、川芎、當歸、竹瀝等藥物。
治療少年痘瘡後遺留痓病,口不能張開,四肢僵硬,偶爾繞臍腹痛,並伴隨冷汗如雨,痛止汗止,脈搏強勁緊縮如弦。此乃因勞累傷血,瘡癒後血虛又感風寒所致,應以溫藥養血,辛涼散風,芍藥、當歸為君藥,川芎、青皮、釣鉤藤為臣藥,白朮、甘草為佐藥,桂枝、木香、黃連為使藥,再加少許紅花,水煎服用,可獲痊癒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條)
栝蔞桂枝湯(活人)治太陽傷寒成痓。
栝蔞根,甘草(炙,各三兩),桂枝,芍藥,生薑(各三兩),大棗(十二枚)
上六味細切,作一服,以水九升,煮取三升,作三服連飲取微汗。如汗不出,少頃以熱粥發之。
葛根湯(活人)治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噤不得語,欲作剛痓。(方見傷寒門。)
麻黃葛根湯(活人)治剛痓,無汗惡寒。
白話文:
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條)
栝蔞桂枝湯(活人)治太陽傷寒成痓。
藥方: 栝蔞根、甘草(炙,各三兩)、桂枝、芍藥、生薑(各三兩)、大棗(十二枚)
用法: 上述六味藥材細切,做成一劑藥,用九升水煮沸,煮到剩下三升,分三次服用,喝完藥後微微出汗即可。如果出汗困難,可以稍等片刻用熱粥催汗。
葛根湯(活人)治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,氣上衝胸,口噤不得語,欲作剛痓。(方見傷寒門。)
註解: 此方為治療太陽病,症狀包括無汗、小便量減少、氣往上衝胸口、張口不能說話,且想要變成剛痓的病症。詳細藥方請參考傷寒門。
麻黃葛根湯(活人)治剛痓,無汗惡寒。
註解: 此方專治剛痓,症狀包括無汗、畏寒。
麻黃,赤芍藥(各三錢),乾葛(四錢五分),豆豉(半合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大盞,蔥白三莖,煎八分,稍熱服。
大承氣湯(活人)治剛痓,大便實熱。(方見傷寒門。)
桂枝葛根湯(活人)治柔痓,有汗不惡寒。(方見傷寒門。)
桂枝栝蔞根湯(活人)治柔痓通用。(方見中風門。)
小續命湯(金匱)治剛柔二痓通用。(方見中風門。)
白話文:
取麻黃、赤芍各三錢,乾葛四錢五分,豆豉半合,將藥材細切,製成一劑藥方,用兩大碗水,加入三根蔥白,煎煮至八分,稍溫服下。
剛痓,大便實熱者,可用大承氣湯治療。柔痓,有汗不惡寒者,可用桂枝葛根湯治療。柔痓通用者,可用桂枝栝蔞根湯治療。剛柔二痓通用者,可用小續命湯治療。
防風當歸湯,治發汗過多,發熱頭搖,口噤背反張者,宜去風養血。
防風,當歸,川芎,生地黃(各二錢五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煎服。
當歸補血湯(東垣)治一切去血過多,因無血養筋,令人四肢攣急,口噤如痓。
黃耆(一兩),當歸(五錢,酒浸洗淨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溫服。如挾風或兼破傷風者,加防風、羌活各一錢,荊芥穗一錢半,甘草五分,減去黃耆一半,煎服。
白話文:
「防風當歸湯」用於治療發汗過度、發燒頭昏、嘴巴緊閉、身體僵硬的症狀,主要作用是驅風養血。方劑包含防風、當歸、川芎、生地黃各二錢五分,將藥材切碎,用清水煎煮服用。
「當歸補血湯」是治療失血過多導致四肢抽筋、口緊如麻的方劑。方劑包含黃耆一兩,當歸五錢(用酒浸泡洗淨),將藥材切碎,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,溫熱服用。如果伴隨風邪或破傷風,可以加入防風、羌活各一錢,荊芥穗一錢半,甘草五分,同時減少黃耆用量一半,煎煮服用。
舉卿舉敗散(活人)治新產血虛發痓者,汗後中風發熱亦然。
荊芥穗(不拘多少,微炒)
上為末,每服三、五錢,外以大豆黃卷,以熱酒沃之,去黃卷,用汁調下,其效如神。
(丹溪活套)云:昔之所謂剛柔二痓者,當以虛實論之,是也。一屬外感,一屬內傷。屬外感者為剛痓,宜用麻黃葛根湯、栝蔞桂枝湯、小續命湯;在裡者,大承氣湯之類。屬內傷者為柔痓,宜用補中益氣湯、八物湯、四物湯之類。如以風濕二事分剛柔而治,恐誤醫者不勝其多;今以虛實分治,其理昭然無疑矣。
白話文:
「舉卿舉敗散」可以用來治療產後血虛發熱或汗後中風發熱的病人。方法是將荊芥穗炒過後研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到五錢,用大豆黃包裹,用熱酒浸泡,去黃卷,用酒汁調服,效果神奇。
丹溪說,過去所說的剛痓和柔痓,應該從虛實的角度來分析。一類是外感,一類是內傷。外感者為剛痓,可以用麻黃葛根湯、栝蔞桂枝湯、小續命湯治療;內傷者,可以用大承氣湯之類。內傷者為柔痓,可以用補中益氣湯、八物湯、四物湯之類治療。如果用風濕來區分剛柔而治療,恐怕會造成很多醫治上的錯誤;現在用虛實來區分治療,道理就很清楚明瞭了。
(醫案)
陶氏婦,年三十餘,身材小瑣,形瘦弱,月經後,忽一日發痓,口噤,手足攣縮,角弓反張。予知其去血過多,風邪乘虛而入,用四物湯加防風、羌活、荊芥,少加附子行經,二帖病減半,六帖病全安。
白話文:
陶姓婦女,大約三十多歲,身材嬌小瘦弱,月經過後,突然有一天發病,嘴巴緊閉,手腳抽筋,脖子反弓。我診斷認為她是因為失血過多,風寒乘虛而入,所以用四物湯加上防風、羌活、荊芥,並稍微加點附子來促進血液循環,服用兩帖藥後病情減輕一半,服用六帖藥後病全好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