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二 (8)
卷之二 (8)
1. 內傷
方法
丹溪曰:東垣內外傷辨甚詳,世之病此者為多,但有挾痰者,有挾外邪者,有熱鬱於內而發者,皆當以補元氣為主,看所挾而兼用藥。氣虛甚者,必少加附子,以行參耆之氣。挾痰者,補中益氣加半夏,更以竹瀝、薑汁傳送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條)
戴氏曰:凡內外兼證,或內傷重而外感輕者,為內傷挾外感證,治法宜先補益而後散邪,或以補中益氣為主治,加散邪藥,當以六經脈證參究,各加本經藥治之。或外感重而內傷輕者,為外感挾內傷證,治法宜先散邪而後補益,或以辛涼等解散藥為君,而以參、朮、茯苓、芎、歸等藥為臣使,是其治也。
補中益氣湯(東垣)
黃耆(一錢),甘草(炙,五分或七分),人參(病甚者一錢),白朮,當歸(各七分),陳皮(五分),升麻,柴胡(各三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脾胃一虛,肺氣先絕,故用黃耆以益皮毛而閉腠理,不令自汗也。上喘氣短,損其元氣,用人參以補之。心火乘脾,用炙甘草之甘溫,以瀉火熱而補胃中元氣。若脾胃急痛、腹中急縮者,宜多用之。此三味,除濕熱煩熱之聖藥也。白朮苦甘溫,除胃中熱,利腰臍間血。升麻、柴胡苦平,味之薄者,升胃中之清氣,又引黃耆、甘草甘溫之氣味上升,能補衛氣之散解而實其表,又緩帶脈之縮急。用當歸以和血脈,橘紅以理胸中之氣,又能助陽氣上升以散滯氣,助諸甘辛為用。
或少加黃柏,以救腎水而瀉陰中之伏火也。表熱者,一、二服,氣和微汗而愈。如咽乾者,加乾葛。如心刺痛,乃血澀不足,加當歸。如精神短少者,加人參、五味子。如頭痛,加蔓荊子。痛甚,加川芎。頭痛腦痛,加藁本、細辛。有痰,加半夏、生薑。如咳嗽,夏加五味子、麥門冬;秋冬,加去節麻黃;春加佛耳草、款冬花。
久咳,肺中伏火,去人參。如食不下,乃胸中有寒,或氣澀滯,加青皮、木香、陳皮;寒月,更加益智、草豆蔻;夏月,更加芩、連;秋,更加檳榔、砂仁。如心下痞悶,加芍藥、黃連。如腹脹,加枳實、木香、砂仁、厚朴;天寒,加生薑、肉桂。如腹痛,加白芍藥、甘草;有寒,加桂心;夏,加黃芩、甘草、芍藥;冬,加益智、草豆蔻、半夏。如脅痛或縮急,加柴胡、甘草。
如臍下痛,加熟地黃;不已,乃是寒也,加肉桂。如大便閉澀,加當歸、大黃。如腳軟乏力或痛,加黃柏;不已,更加防己。如氣浮心亂,以硃砂安神丸鎮固之則愈。
上此方加減法,是飲食勞倦,喜怒不節,如病熱中,則可用之。若未傳寒中,則不可用也,蓋甘酸適足以益其病耳,如黃耆、人參、甘草、芍藥、五味子之類是也。見脾胃論。
白話文:
內傷
方法
朱丹溪說:李東垣對於內傷和外傷的辨別非常詳細,世上患有這類疾病的人很多。但有些是夾雜痰的,有些是夾雜外來邪氣的,有些是熱氣鬱積在體內而發病的。這些情況都應以補養元氣為主,再根據所夾雜的情況配合用藥。如果氣虛嚴重,一定要少量加入附子,來推動人參和黃耆的藥力。如果夾雜痰,則在補中益氣的基礎上加入半夏,並用竹瀝和薑汁來幫助藥物傳導。
(以上是朱丹溪的方法,共一條)
戴氏說:凡是內外傷同時發作,或是內傷嚴重而外感輕微的,稱為內傷夾雜外感證。治療方法應該先補養身體,然後再驅散邪氣,或是以補中益氣的藥方為主,再加入驅散邪氣的藥物。應該參考六經脈象來診斷,並加入各經的藥物來治療。如果外感嚴重而內傷輕微的,稱為外感夾雜內傷證。治療方法應該先驅散邪氣,然後再補養身體,或是以辛涼等解散藥物為主,再以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川芎、當歸等藥物作為輔助。這就是治療原則。
補中益氣湯(李東垣的方子)
黃耆(一錢),炙甘草(五分或七分),人參(病重者一錢),白朮、當歸(各七分),陳皮(五分),升麻、柴胡(各三分)
將以上藥材切細,作為一劑。用水兩碗煎至一碗,去渣後溫服。
脾胃一旦虛弱,肺氣就會先衰竭,所以用黃耆來增強皮膚表面的防禦能力,使毛孔閉合,不讓身體自發流汗。上氣不接下氣、呼吸短促,是元氣受損的表現,用人參來補養。心火過盛會影響脾胃,用炙甘草的甘溫性質來瀉火熱,同時補養胃中元氣。如果脾胃急痛、腹部收縮嚴重,可以多用炙甘草。這三味藥是去除濕熱煩躁的良藥。白朮味苦甘溫,可以去除胃中熱氣,疏通腰部和肚臍間的血脈。升麻、柴胡味苦性平,它們性味輕薄,可以提升胃中的清氣,又可以引導黃耆、甘草甘溫的藥性上升,能夠補養衛氣,使體表更加穩固,還可以緩解帶脈的收縮。用當歸來調和血脈,橘紅來調理胸中氣機,又能幫助陽氣上升以驅散滯氣,輔助其他甘辛藥物發揮作用。
也可以少量加入黃柏,來滋養腎水,同時瀉掉陰中的潛伏火氣。如果是體表發熱,服用一兩次,氣血調和微微出汗就會痊癒。如果咽喉乾燥,加入葛根。如果心臟刺痛,是血脈瘀滯不足的表現,加入當歸。如果精神不振,加入人參和五味子。如果頭痛,加入蔓荊子。痛得厲害,加入川芎。頭痛、腦痛,加入藁本和細辛。如果有痰,加入半夏和生薑。如果咳嗽,夏天加入五味子和麥門冬;秋冬加入去節的麻黃;春天加入佛耳草和款冬花。
如果久咳不止,是肺中有潛伏火氣,去掉人參。如果吃不下東西,是胸中有寒氣,或是氣機不暢,加入青皮、木香和陳皮;寒冷的月份,再加入益智仁和草豆蔻;夏天再加入黃芩和黃連;秋天再加入檳榔和砂仁。如果心下痞悶不舒,加入白芍和黃連。如果腹脹,加入枳實、木香、砂仁和厚朴;天氣寒冷,加入生薑和肉桂。如果腹痛,加入白芍和甘草;有寒氣,加入桂心;夏天,加入黃芩、甘草和芍藥;冬天,加入益智仁、草豆蔻和半夏。如果脅肋疼痛或收縮,加入柴胡和甘草。
如果肚臍下方疼痛,加入熟地黃;如果沒有好轉,是寒氣所致,加入肉桂。如果大便乾結難解,加入當歸和大黃。如果腳軟無力或疼痛,加入黃柏;如果沒有好轉,再加入防己。如果氣浮心亂,用硃砂安神丸來鎮定就會好轉。
上面這些加減方法,是用於飲食勞累、喜怒不節制,導致熱病侵入身體內部的情況。如果沒有傳變為寒證,就不能使用,因為甘酸的藥物會助長病情,例如黃耆、人參、甘草、芍藥、五味子之類。以上內容參考《脾胃論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