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二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7)

1. 內傷

《內經》曰:陽者,天氣也,主外;陰者,地氣也,主內。故陽道實,陰道虛。犯賊風虛邪者,陽受之;食飲不節,起居不時者,陰受之。是故陽受之則入六腑,陰受之則入五臟。此內外陰陽腑臟虛實之不同也。

舉世醫者,但見惡寒發熱、頭目沉重之證,更不察內外虛實,便作傷寒模糊處治,輒用仲景汗下解利之法治之多死,良可嘆哉!我東垣先生,憫生靈之夭枉,著內外傷辨惑論、脾胃論等書,一皆以扶植胃氣為本,誠萬世不刊之妙典也。其諄諄告誡之意,屢以飲食失節、勞役過傷為言,而立補中益氣等湯為主治。

若能確守其法而行之,無有不驗。惜乎今之醫者,多承因習之弊,懵然不識機變,睥睨其書而不視。間有讀者,不明脈候虛實,不偏於此則偏於彼,或遇內傷挾痰與食,清氣怫鬱於下、濁氣填塞胸中之候,驟以補中益氣等藥一試,則氣滿痞塞,遂謂補藥不宜於此證也,決意改用汗下解利之法,醫死而不之悔。故王安道有內傷不足中有有餘之議,此發東垣之所未發者耳。

學者宜潛心究察其虛實似是之非,庶不夭人之天年也。東垣辨內外虛實之法,學者宜熟玩於胸中,臨證之際,庶無魯魚亥豕之訛焉。抑考辨惑論曰:夫外傷風寒有餘之證,其發熱惡寒,寒熱並作。其熱也,拂拂發熱,發於皮毛之上,如羽毛之拂,明其熱在表也。其口鼻氣塞不通,心中煩悶不安。

其惡風寒也,稍似裸體,便不能禁,雖重衣厚幕,逼近烈火,終不能御其寒,一時一日,增加愈甚,必待邪傳入里乃已。語聲重濁,前輕後重,高厲有力,腹中和,口知穀味,大小便如常,筋骨疼痛,不能動搖,手背熱,手心不熱,是皆外感有餘之候也。其內傷飲食勞役不足之證,其發熱惡寒,寒熱間作。

及熱也,蒸蒸燥熱,發於肌肉之間,捫之烙手,明其熱在內也。其口鼻中氣短,少氣不足以息。其惡風寒也,居露地中,遇大漫風起卻乃不惡,惟門窗隙中些少賊風則大惡之,亦必待其陰陽既和,汗出則已。語言困倦,前重後輕,氣不相續,腹中不和,口不知穀味,大小便或閉或溏,或心下痞悶,或胸中如刀劙之痛,手心熱,手背不熱,是皆內傷不足之候也。以此辨之,豈不如黑白之易見乎。

愚故略述東垣之言,以為後學之矜式耳。臨證又當參考其脈候,求其有餘中之不足,或不足中之有餘,或外感挾內傷,或內傷挾外感,視其輕重而權宜用藥以施治之,庶幾登東垣之堂而為當世之司命矣。

脈法

東垣曰:右寸氣口脈,大於人迎一倍,過在少陰則二倍,太陰則三倍。(右手三部屬三陰,少陰在關主脾,太陰在寸主肺,肌膚大熱,故脾肺二臟之脈皆緊盛也。)

右寸氣口脈急大而數,時一代而澀。(澀者肺之本脈,代者元氣不相接續,此飲食失節,勞役過甚,大虛之脈也。)右關脾脈大而數,(謂獨大於五脈也。)數中顯緩,時一代也。(此不甚勞役之脈也。)右關胃脈損弱,甚則隱而不見,但內顯脾脈之大數微緩,時一代。(此飲食不節、寒溫失所之脈也。)右關脈沉而滑。(此宿食不消之脈也。)

白話文:

[內傷]

《黃帝內經》說:陽氣,是天的氣,主導身體的對外功能;陰氣,是地的氣,主導身體的對內功能。所以陽氣的運行應該是充實的,而陰氣的運行應該是虛靜的。如果受到風邪等外來的侵襲,陽氣就會受到影響;如果飲食不節制、作息不規律,陰氣就會受到影響。因此,陽氣受損會影響六腑的功能,陰氣受損會影響五臟的功能。這就是內外陰陽、腑臟虛實的不同之處。

現在的醫生們,只看到病人發冷發熱、頭部昏沉的症狀,卻不仔細區分是外感還是內傷造成的虛實問題,就當作傷寒來模糊處理,隨便用張仲景的發汗、瀉下等方法來治療,常常導致病人死亡,實在可悲!我的老師李東垣先生,憐憫百姓無辜喪命,寫了《內外傷辨惑論》、《脾胃論》等書,都以扶助胃氣為根本,這真的是萬世不朽的經典啊!他諄諄告誡大家,多次強調飲食失節、勞累過度是導致疾病的原因,並以此為基礎創立了補中益氣湯等方劑作為主要治療方法。

如果能確實遵守他的方法來治療,沒有不靈驗的。可惜現在的醫生,大多承襲了舊有的錯誤習慣,糊里糊塗地不了解病情的變化,輕視他的著作而不去研究。即使有人讀了他的書,也搞不清楚脈象的虛實,不是偏向這一面,就是偏向那一面。或者遇到內傷夾雜痰和食物積滯,清氣被鬱積在下、濁氣阻塞在胸腔的狀況,就貿然用補中益氣湯等藥物來試探,結果導致氣脹胸悶,於是就認為補藥不適合這種病症,斷然改用發汗、瀉下的方法來治療,結果把病人醫死了還不悔改。所以王安道提出了「內傷不足中有餘」的觀點,這正是點出了李東垣未曾詳細說明的問題。

學習醫學的人應該潛心研究,仔細分辨虛實真假的表象,這樣才能不讓病人過早夭折。李東垣辨別內外虛實的方法,學習者應該熟記在心中,臨證的時候,才能不犯粗心大意的錯誤。再者,考證《辨惑論》裡說:外感風寒的實證,發熱惡寒,寒熱同時出現。發熱的時候,是輕微的發熱,發於皮膚表面,像羽毛拂過一樣,表明熱在表層。患者會鼻塞不通,心中煩悶不安。

怕冷的時候,稍微脫掉衣服就會受不了,即使穿上厚厚的衣服、靠近火爐,也不能抵禦寒冷,而且一天比一天嚴重,必須等到邪氣傳入體內才會停止。說話聲音沉重沙啞,開始輕微後來加重,聲音高亢有力,腹部平和,能嚐出食物的味道,大小便正常,筋骨疼痛,不能活動,手背發熱,手心不發熱,這些都是外感實證的表現。而內傷飲食勞累的虛證,發熱惡寒,寒熱交替出現。

發熱的時候,是陣陣的燥熱,發於肌肉之間,摸起來像烙鐵一樣,表明熱在內裡。患者會氣短,呼吸不足。怕冷的時候,身處空曠的地方,遇到大風反而不覺得冷,只有門窗縫隙裡吹來的微風會覺得很怕,也必須等到陰陽調和,汗出後才會停止。說話疲倦無力,開始聲音大後來變小,氣息接不上,腹部不適,嚐不出食物的味道,大小便或閉結或泄瀉,或心下痞悶,或胸中像刀割一樣疼痛,手心發熱,手背不發熱,這些都是內傷不足的表現。用這些來區分,不是像黑白一樣容易分辨嗎?

我因此簡略敘述李東垣先生的言論,作為後學的借鑒。臨證的時候,還要參考脈象,探求在有餘中是否還存在不足,或在不足中是否還存在有餘,或是外感夾雜內傷,或是內傷夾雜外感,根據病情的輕重來斟酌用藥,這樣才能算是登堂入室,成為當代的名醫。

[脈法]

李東垣說:右手寸口的脈象,如果比人迎脈大一倍,就是病在少陰;如果大兩倍,就是病在太陰。(右手三部脈屬於三陰,少陰在關部位,主脾;太陰在寸部位,主肺,如果肌肉發熱嚴重,脾肺二臟的脈象都會變得緊實盛大。)

右手寸口的脈象急促而強大,時而出現停頓且澀滯。(澀滯是肺的本脈,停頓表示元氣不能連續,這是飲食不節制、勞累過度造成的,是虛弱的脈象。)右手關部的脾脈強大而頻數,(是指比其他四部脈都要強大。)頻數中又顯得緩慢,時而停頓。(這是不太勞累的脈象。)右手關部的胃脈虛弱,嚴重的時候甚至摸不到,但內裡顯現出脾脈的強大頻數略緩,時而停頓。(這是飲食不節制、寒溫不適造成的脈象。)右手關部的脈象沉而滑。(這是宿食不消的脈象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