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10)

1. 脫疘證

(疘音工,下部病也。俗作肛,非。)

屬氣血虛與熱,氣虛參、耆、升麻、川芎,血虛四物湯,熱加黃柏。外以五倍子為末,托而上之,一次未收,至五次、七次必收。

又方,以陳壁土泡湯,先熏後洗。

又方,以鱉頭燒存性為末,真麻油調敷即收。龜頭亦可。

(祖傳方)

七花丸,治腸風下血、久痔皆效。

白話文:

(疘音工,下部病也。俗作肛,非。) 屬於氣血虛弱和熱症,氣虛可以用黨參、黃耆、升麻、川芎來治療,血虛則可用四物湯,熱症可以加上黃柏。外部治療可以使用五倍子研磨成粉,用來引發病情向上發展,如果一次沒有效果,可以試到五次、七次必定會有療效。

另外一種方法,可以使用陳年壁土浸泡在水中,先薰蒸後清洗。

再一種方法,可以使用鱉頭燒成灰燼後研磨成粉,加上純正的麻油調和敷在患處,這樣可以促使病情痊癒。鱉頭也可以使用。

(祖傳祕方)

七花丸,可以治療腸風出血、長期痔瘡,均有療效。

山茶花,芙蓉花,石榴花,檢漆花,白茅花(銼,各一兩,俱燒存性),松花(一兩,燒存性),槐花(二兩,炒焦黑),枳殼(一兩,麩炒黃色),甘草(炙,五錢),地榆(一錢),檳榔(二錢五分)

上為細末,醋調麵糊為丸,梧桐子大,每服七、八十丸,煎烏梅湯下。

白話文:

「山茶花、芙蓉花、石榴花、檢漆花、白茅花(銼,各取一兩,均需燒烤後保留其性質)、松花(取一兩,燒烤後保留其性質)、槐花(取二兩,炒至黑色且焦脆)、枳殼(取一兩,用麥麩炒至呈黃色)、甘草(炙烤後,取五錢)、地榆(取一錢)、檳榔(取二錢五分)。

以上材料全部研磨成細粉,再用醋和麵粉調製成糊狀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。每次服用約七十至八十個丸子,以煎煮的烏梅湯送服。」

請注意,這是一個歷史配方的現代轉譯版本,並非針對特定健康問題的治療建議。在使用任何藥物或中草藥之前,請諮詢專業醫生或草藥師。

又方,治腸風下血等證。

乾柿餅(燒存性,秤灰二兩),烏梅(燒存性,二兩),酒瓶箬(已酒過一年者,或二、三年者,尤良。燒存性,二兩),槐花(五錢,炒焦黑),百藥煎(一兩,如無以五倍子炙焦黃代之),枳殼(五錢,麩炒黃色)

上為細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七、八十丸,醋湯下。或加檳榔五錢。

白話文:

此方,用於治療腸風出血等症狀。

乾柿餅(燒至存有性質,秤取灰分兩兩兩),烏梅(燒至存有性質,兩兩兩),酒瓶箬(已經醞釀一年或兩、三年的,更佳。燒至存有性質,兩兩兩),槐花(五錢,炒至焦黑),百藥煎(一兩,若無可用五倍子炙焦黃代替),枳殼(五錢,麩炒至黃色)。

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,用醋調和成糊狀,製成大小類似梧桐子的丸子,每次服用約七十到八十個丸子,用醋水送服。亦可加入檳榔五錢一同服用。

2. 汗證

《內經》曰:心之液為汗。《原病式》曰:心熱則出汗。東垣曰:西南,坤土也,在人則為脾胃,夫人之汗,猶天地之雨,陰滋其濕,則為霧露為雨也。據內經獨主於心,而東垣又指脾胃而言,何也?蓋心為君火主熱,脾胃屬土主濕,濕熱相搏為汗明矣。亦如地之濕氣,為雲霧而上升,其天氣若不下降,則不能成霖雨也。

又如甑中燒酒,若非湯火蒸淘,則不能成汁液也。夫各臟皆能令人出汗,獨心與脾胃主濕熱,乃總司耳。故內經又曰:飲食飽甚,汗出於胃。驚而奪精,汗出於心。持重遠行,汗出於腎。疾走恐懼,汗出於肝。搖體勞苦,汗出於脾。若夫自汗與盜汗者,病似而實不同也。其自汗者,無時而濈濈然出,動則為甚,屬陽虛,胃氣之所司也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提到,心的津液表現為汗。《原病式》指出,心熱就會出汗。李東垣認為,西南方位屬坤土,在人身體則代表脾胃,人體的汗液就像天地間的雨水,陰性滋潤的環境會形成霧、露和雨。根據《內經》主要由心主導,而李東垣又提到脾胃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心代表君主之火主熱,脾胃屬土主濕,濕熱相結合就能形成汗液。這就像地面上的濕氣形成雲霧然後上升,如果天空的氣溫不夠低,就無法形成雨水一樣。

又如同甑中煮酒,如果不使用湯火蒸煮,就不能形成酒液。各個器官都能讓人出汗,但只有心與脾胃主導濕熱,這是總控汗液生成的角色。所以,《內經》又提到,飲食過飽會導致胃部出汗,受到驚嚇奪走精神會導致心臟出汗,負重遠行會導致腎部出汗,急跑或害怕會導致肝部出汗,搖動身體勞累會導致脾部出汗。至於自汗與盜汗,雖然表現相似但實際情況有所不同。自汗是指無時無刻都不斷流汗,運動時會更加嚴重,通常歸因於陽氣虛弱,由胃氣所控制。

盜汗者,寐中而通身如浴,覺來方知,屬陰虛,營血之所主也。大抵自汗宜補陽調衛,盜汗宜補陰降火。大法:心虛冷汗自出者,理宜補肝,益火之原,以消陰翳也。陰虛火炎者,法當補骨,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也。醫者宜詳辨之,毋錯。

脈法

脈大而虛、浮而濡者汗。在寸為自汗,在尺為盜汗。

傷寒,脈陰陽俱緊,當無汗。若自汗者曰亡陽,不治。

方法

丹溪曰:自汗,屬氣虛,屬濕與熱。盜汗,屬血與陰虛。

火氣上蒸胃中之濕,亦能作汗,涼膈散主之。

治自汗,用人參、黃耆,少佐以桂枝。陽虛者,附子亦可用。

白話文:

盜汗指的是人在睡眠中全身會像沐浴過一樣出汗,醒來後才會發現,這通常是因為陰虛所致。總的來說,自汗應補充陽氣調和衛氣,而盜汗則應補充陰液並清降內火。

大原則是:心虛導致的冷汗自行流出,應當補肝,並增強火源,以消除陰暗。陰虛引起內火旺盛的,應當補充骨頭,壯大水質,以抑制陽光。醫生應詳細辨別病情,避免錯誤診斷。

脈象法則:脈搏粗大且虛弱、浮動且濕潤,這表示有出汗的現象。在脈象的寸位表現為自汗,在尺位表現為盜汗。

如果遇到傷寒,脈象陰陽都緊,通常表示應該沒有汗出。如果出現自汗,這被稱為亡陽,這種情況需要進行治療。

治療方法:

丹溪認為,自汗是因為氣虛、濕氣與熱邪所導致。盜汗則是因為血氣與陰虛所引起。

過度的火氣會蒸騰胃中的濕氣,也會引發出汗,可以使用「涼膈散」來治療。

對於自汗的治療,可以使用「人參」、「黃耆」,輔以少量的「桂枝」。對於陽虛的情況,也可以使用「附子」。

請注意,以上內容僅供參考,具體治療方案應由專業醫生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制定。

痰病亦有汗者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四條)

麥煎湯(東垣)治諸虛不足,及新病暴虛,津液虧欠,體常自汗,夜臥則甚,久而不止,體瘦,心忪驚惕,短氣疲倦。

牡蠣,黃耆,麻黃根(各一錢)

上細切,作一服,入小麥百餘粒,水煎服。

調衛湯(東垣)治濕勝自汗,補衛氣虛弱,表虛不任風寒證。

黃耆,麻黃根(各一錢),羌活(二分),生甘草,當歸梢(各五分),生地黃,麥門冬(各三分),生黃芩,半夏(各五分),豬苓(二分),蘇木,紅花(各一分),五味子(七粒)

白話文:

痰病也有出汗的情況。

(使用上丹溪的方法共有四條)

麥煎湯(東垣)用於治療各種虛弱不夠,以及新病突然虛弱,津液不足,身體經常自行出汗,晚上睡覺時更嚴重,時間久了仍然沒有停止,身體瘦弱,心神煩躁驚懼,氣喘疲憊。

牡蠣,黃耆,麻黃根(各一錢)

以上材料切細,做成一份,加入一百餘粒的小麥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調衛湯(東垣)用於治療濕氣過重導致的自行出汗,補充衛氣虛弱,表虛無法承受風寒的症狀。

黃耆,麻黃根(各一錢),羌活(二分),生甘草(份量未明),當歸梢(各五分),生地黃,麥門冬(各三分),生黃芩,半夏(各五分),豬苓(二分),蘇木,紅花(各一分),五味子(七粒)

愚恐自汗陽虛之證不應下羌活、半夏、生薑三味辛散發表之劑,恐傳寫之誤,姑存之。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稍熱服。

當歸六黃湯(河間)盜汗之至藥也。

當歸(一錢),生地黃,熟地,黃柏(各七分),黃耆(一錢),黃連(七分),黃芩(七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食前溫服,小兒減半。又曰,小兒不須治。(小兒雖能自愈,然不治,病恐日甚,治之尤妙。)

白話文:

我擔心在陽虛導致自汗的情況下,不應該使用羌活、半夏、生薑這三種具有發散表邪作用的藥物,可能是因為筆誤,所以暫且保留這個疑問。

請將藥材細切,準備一副藥,加入三片生薑,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,然後去掉藥渣,稍微加熱後服用。

當歸六黃湯(河間)是治療盜汗的佳藥。

所需材料包括:當歸(一錢)、生地黃、熟地(各七分)、黃柏(七分)、黃耆(一錢)、黃連(七分)、黃芩(七分)。

請將這些藥材細切,準備一副藥,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,於餐前溫服,小孩則減半服用。又有人說,小孩無需特別治療(雖然小孩能夠自行康復,但如果不治療,病情可能會逐漸加重,治療則效果更佳)。

黃耆建中湯(活人)治自汗及盜汗皆效(方見傷寒門桂枝。或加浮小麥一撮,尤妙。)

四制白朮散,治盜汗。

白朮(四兩,內一兩以黃耆同炒,一兩以石斛同炒,一兩以特蠣同炒,一兩以麩皮同炒,凡同炒者皆去之)

上取白朮一味為末,每服三錢,粟米湯調下。

正氣湯(東垣)治盜汗。

白話文:

【黃耆建中湯】(源自「活人」書籍)對治療自汗和盜汗均有良好效果(相關方劑在「傷寒門」中能找到。亦可加入一小撮【浮小麥】,效果更佳)。

【四制白朮散】,專門用於治療盜汗。

【白朮】(四兩,其中一兩與黃耆一同炒製,一兩與【石斛】一同炒製,一兩與特蠣一同炒製,一兩與【麩皮】一同炒製,所有一同炒製的部分都需去除)

將上述炒製後的白朮挑出一份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以【粟米】湯調和後服用。

【正氣湯】(由東垣創立),用於治療盜汗。

黃柏,知母(各一錢五分),甘草(炙,五分)

上細切,水煎服之。

白朮散(東垣)治飲酒中風多汗,食即汗出如油漏,久不治必成消渴。

牡蠣(三錢炒),白朮(一兩二錢五分),防風(二兩五錢)
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,溫水調下,不計時候。如惡風,倍防風、白朮。如多汗面腫,倍牡蠣。

(丹溪活套)云:仲景桂枝湯,治外感風邪自汗之聖藥也。黃耆建中湯,治外感挾氣虛自汗之劑也。東垣補中益氣湯,治傷寒氣虛自汗之妙劑也。甚者六脈浮軟而虛,本方加附子以治陽虛,其效如皷應桴。如左寸脈浮洪而自汗者,心火炎也,本方倍參、耆,加麥門冬、五味子、黃連各五分。

白話文:

黃柏和知母(各1錢5分),甘草(炙,5分)。將這些藥物細切後,用水煎煮服用。

「白朮散」(由東垣創制)用於治療因飲酒導致的風熱中風,或多汗症狀,吃東西時出汗如油脂滴落,長時間不治療會演變為消渴症。

牡蠣(3錢,炒過)、白朮(1兩2錢5分)、防風(2兩5錢)。將這些藥物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1錢,以溫水調服,不限定時間。若出現畏風的症狀,可將防風和白朮的份量加倍。若出現多汗、面部浮腫的情況,則牡蠣的份量加倍。

(丹溪活套)提到:張仲景的桂枝湯,是治療外感風邪伴隨自汗的聖藥。黃耆建中湯,是治療外感伴隨氣虛自汗的藥方。東垣的補中益氣湯,是治療傷寒導致的氣虛自汗的絕妙藥方。若症狀嚴重,脈搏浮軟且虛弱,表示有陽虛的情況,可以在此方基礎上加上附子來治療,效果如同擊鼓一般響亮。若是左寸脈浮洪且伴有自汗,表示心火旺盛,需在此方中增加黨參和黃耆的份量,再加入麥門冬、五味子、黃連,各5分。

如左關脈浮弦而自汗者,挾風邪也,本方加桂枝、芍藥各五分。若不陰虛,只有桂枝湯可用也。右關脈浮洪無力而自汗者,只宜本方倍參、耆而自愈。右尺脈洪數無力而自汗或盜汗者,相火挾君火之勢而克伐肺金也,本方加黃連、黃芩、黃柏各五分,只用當歸六黃湯。左尺脈浮洪無力而自汗者,水虧火盛也,本方加知母、黃柏各五分,熟地黃一錢,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也。

凡內傷及一切虛損之證自汗不休者,總用補中益氣湯,少加附子、麻黃根、浮小麥,其效捷如影響。但升麻柴胡俱用蜜水制炒,以殺其升發勇悍之性,又欲其引參、耆等藥至肌表,故不可缺也,凡上所云,皆指內傷虛損自汗之證,故皆以補中益氣湯為主治之藥也。

白話文:

如果左邊關脈顯現為浮弦且有自行出汗的情況,這表示體內夾帶風邪,我們可以在此基礎方中加入桂枝和芍藥各五分。如果並非陰虛的情況,僅使用桂枝湯便足夠了。

若右邊關脈浮洪卻力道不足且有自行出汗的情況,僅需加大此基礎方中的黨參和耆的用量即可自愈。

若右邊尺脈浮洪卻力道不足且有自行出汗或盜汗的情況,這可能是相火與君火合併,對肺金產生剋制,應在基礎方中加入黃連、黃芩、黃柏各五分,並使用當歸六黃湯。

若左邊尺脈浮洪卻力道不足且有自行出汗的情況,這可能代表體內水分不足,火勢旺盛,應在基礎方中加入知母、黃柏各五分,熟地黃一錢,以壯水之主,制衡過旺的陽氣。

對於由內傷或一切虛弱損耗導致的不斷出汗的情況,總體來說,我們會使用補中益氣湯,並且少量加入附子、麻黃根、浮小麥,其效果迅速,如同影子般跟隨。然而,升麻和柴胡都需要用蜂蜜水來調製和炒熟,以抑制它們強烈上升的本性,同時也為了引導參、耆等藥物到皮膚表面,所以這兩個步驟不可或缺。以上所提到的,都是針對由內傷和虛損導致的出汗情況,因此都以補中益氣湯作為主要治療藥物。

(醫案)

上湖呂俊文,得內傷虛證,發熱自汗,如雨不止,服補中益氣湯十數帖不效。予以前方加減,每帖用蜜制黃耆一錢,人參一錢,白朮、甘草、陳皮各七分,當歸、白芍藥各一錢,升麻、柴胡各一分,加桂枝三分,麻黃根七分,浮小麥一撮,炮附子三分,三帖而汗止,熱亦退而安。

白話文:

上湖的呂俊文,患了內傷虛症,發燒且一直流汗,像雨一樣停不下來,服用補中益氣湯十幾帖都沒有效果。我根據之前的方子加減藥量,每帖用蜜製黃耆一錢,人參一錢,白朮、甘草各七分,當歸、白芍各一錢,升麻、柴胡各一分,再加上桂枝三分,麻黃根七分,浮小麥一小撮,炮附子三分,服用三帖之後,汗就止住了,發燒也退了,身體也安穩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