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8)
卷之五 (8)
1. 血證
論
《內經》曰: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。又曰:怒則氣逆,甚則吐血。又曰:陽明厥逆,喘咳身熱,善驚衄嘔血。又曰濕淫汗出為鼽衄。又曰:脾移熱於肝,則為驚衄。胞移熱於膀胱,則癃而溺血。又曰:結陰者,便血一升,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。又曰:臥則血歸肝,肝受血而能視(一云目得血而能視,此云肝者,蓋目為肝之外候),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,指受血而能攝。又曰:心出血,肝納血。
肺出氣,腎納氣。夫人身之氣血者,情性之所依附,並行不悖,循環無端。經曰:一息不運則機緘窮,一毫不續則穹壤判。若夫暴喜傷心,則氣緩而心不出血,故肝無所受。或暴怒傷肝,則氣逆而肝不納血,故其血無所歸。又若房勞過度,以致陰火沸騰,血從火起,故錯經而妄行也。
是以從肺而上溢於鼻者,曰衄血。從胃而上溢於口者,曰嘔血。夫所謂絡血唾血者,出於腎也。咳血嗽血者,出於肺也。有痰帶血絲出者,或從腎或從肺來也。其血出於小便者,曰溺血,曰血淋。出於大便者,曰腸風痔血。糞前來者曰近血,糞後來者曰遠血,流結於腸胃之間而成積者曰血瘕血蔑。
大抵血從下流者為順,易治;血從上溢者為逆,難治。丹溪曰:口鼻出血;皆是陽盛陰虛,有升無降,血隨氣上,越出上竅,法當補陰抑陽,氣降則血歸經。又曰:諸見血為熱證。正經所謂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,不知其要者,流散無窮,此之謂也。
脈法
《內經》曰:脈來如懸鉤,為衄血常脈。脈至而搏,血衄身熱者死。腸澼下膿血,脈懸絕則死,滑大則生,血溫身熱者死。
《脈經》曰:脈得諸澀濡弱,為亡血,脈來輕輕在肌肉,尺中自浮,目睛暈黃,衄血未止;暈黃去,目睛慧了,知衄當止。太陽脈大而浮,必衄吐血。
病人面無血色,無寒熱,脈沉弦者,衄也。
脈浮弱,手按之絕者,下血;煩咳者,必吐血。
脈極虛芤遲,為清穀、亡血、失精。
脈芤為失血,澀為少血。
脈弦而緊,脅痛,肝臟傷,主有瘀血。
吐血唾血,脈滑小弱者生,實大者死。
唾血,脈堅強者死,滑濡者生。
方法
丹溪曰:口鼻出血,皆是陽盛陰虛,有升無降,血隨氣上,越出上竅,法當補陰抑陽,氣降則血歸經。
按:此語雖見前論,蓋一章之大旨,故重錄以示學者。
衄血,涼血行血為主,犀角地黃湯入鬱金。
一方,用荊芥穗研服,或用蘿蔔上半段杵汁服,又以汁滴入鼻竅中,或灸大椎及啞門穴二、三壯,俱可止之。
《本草衍義》以萱草葉洗淨,研汁一盞,入生薑汁三分之一,細細呷之,治大熱衄血。
吐血是火載血上,錯經妄行,脈必大而芤(大則發熱,芤則熱失血。)
大法,四物湯加炒梔子、童便、薑汁、竹瀝。—方,用韭汁(一方,凡血逆行,或吐血,或唾血,或見血腥氣,用韭汁服之最妙)、童便、薑汁磨入鬱金飲之,其血自清。如無鬱金,以山茶花代之。一方,用鬱金末,以薑汁、童便和好酒調服。
吐血,大全良方四生丸甚妙(亦治衄血)。
又方,童便調香附末服之。
又方,童便二分,酒一分,擂側柏葉,溫飲之。
吐血亦有因怒而得者,經曰: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。
一方,治吐血不止,用乾薑炮為末,童便調服。
山梔子,最能清胃脘之血。
有先吐血、後有痰者,是陰虛火盛,四物湯為主,加痰火藥。若先吐痰而後血多者,是積熱,降痰火為急。
有暴吐紫血成塊者,是熱傷血結於中,吐出為好,用四物湯加清熱等藥調之。
唾血(鮮血隨唾而出)出於腎,亦有瘀血內積,肺氣壅遏,不能下降,用天門冬、麥門冬、知母、貝母、桔梗、黃柏、熟地黃、遠志,或加乾薑。
咳血(嗽出痰內有血)痰盛心熱,多是血虛,用青黛、栝蔞仁、訶子、貝母、海石、山梔子為末,薑汁蜜丸噙化,嗽盛者加杏仁,後以八物湯加減調理(痰盛者宜更加痰藥)。
咯血,用薑汁、童便、青黛入血藥中用,如四物湯、地黃膏、牛膝膏之類(有咯血痰帶血絲出者同治,但宜加痰藥)。
舌上無故出血如線,用槐花炒為末摻之。一方,用蒲黃炒焦為末敷之,極妙。
大便下血,有熱有虛,熱用四物湯加炒山梔子、升麻、秦艽、阿膠,虛用四物湯加乾薑(炮)、升麻。
便血,用白芷、五倍子為丸服效。
便血,有風邪下陷者,蓋風傷肝,肝生血故也,宜升提之,四物湯加防風、荊芥、升麻、柴胡、秦艽、槐花、條芩、地榆、枳殼,煎服。
有濕傷血者,宜行濕清熱,蒼朮、白朮、黃連、黃柏、當歸,川芎、芍藥、地榆、槐花,水煎服之。
因積熱下血,用蒼朮、陳皮各一兩半,連翹五錢,黃連、黃芩、黃柏各七錢半,炒為末,生地黃膏丸服。
腸風下血,獨在胃與大腸出,用黃芩、秦艽、槐角、青黛、升麻。
一方,用大黃、煨桃仁(去尖另研)各三錢,當歸、檳榔、皂角仁、黃柏、荊芥穗、枳殼各五錢,蝟皮(炙黃)、黃連(炒)、秦艽、槐角子各一兩。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白湯送下。如鮮血下甚者,棕櫚灰、蓮房灰各五錢。
凡經血逆行,或血腥,或吐血、唾血,用韭汁服,自清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二十七條)
人參飲子(東垣)治衄血。
麥門冬,當歸身,白芍藥,甘草(各一錢),人參,黃耆(各一錢五分),五味子(九枚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痰涎雜血出於脾,葛根、黃耆、芍藥、黃連、川歸、沉香末、甘草,水煎服。(丹溪)
三黃補血湯(東垣)治吐血。
黃耆,川歸,柴胡(各一錢),熟地黃,川芎(各一錢五分),芍藥,生地黃(各二錢),牡丹皮,升麻(各五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溫服。
一方,治痰嗽吐血。
紅花,杏仁(去皮尖,另研),紫菀茸,鹿茸(酥炙),枇杷葉(拭去毛,薑汁塗炙黃),木通(各一兩),大黃(五錢)
上為細末,蜜丸龍眼大,噙化。
黃耆散(東垣)治咳血成勞。
黃耆,麥門冬,熟地黃,桔梗,白芍藥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一方,治痰帶血咳出。
白朮(一錢五分),川歸,芍藥,牡丹皮(各一錢),桃仁(五分,研),梔子(七分半,炒黑色),生甘草(三分),麥門冬(五分)
上細切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雞蘇散(濟生)治勞傷肺經,咳嗽有血。
雞蘇(即薄荷),黃耆(各五分),生地黃,阿膠珠,貝母,白茅根(各一錢),桔梗,麥門冬,蒲黃(炒黑色),甘草(各五分),細切,水煎服。
薏苡仁散(東垣)治肺損嗽血。
薏苡仁(不拘多少)
上一味,研細末,以獖豬肺一個煮熟,蘸藥食之。
又方丹(溪)用豬心一個,竹刀鈚開,入沉香末一錢重,大半夏七個,入在心中,紙包數重,外以童子小便沃濕,煻火煨熟,取去半夏吃之,嗽血、吐血皆效。
一方丹(溪)治溺血,山梔子飲。
梔子(不拘多少,炒黑色)
上為細末,水煎,連渣服。
一方丹(溪)用小薊根、琥珀二味為末,水煎服之。蓋二物能治下焦熱結血淋。
又方丹(溪)治溺血神效。
生地黃(四錢二分),小薊根,滑石,通草(炒),蒲黃(炒),淡竹葉,藕節,當歸(酒浸),山梔子(炒黑色),甘草(炙,各七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治溺血因血虛者,用四物湯加牛膝膏服。(丹溪)
一方,治溺血。用五苓散合四物湯煎服效。(丹溪)
凡用血藥,不可單行單止,又不可純用寒涼藥,必加辛溫升藥,如加涼藥用酒煮、酒炒之類,乃寒因熱用之法也。(丹溪)
(局方),一方,治小兒尿血。用甘草、升麻煎湯,調益元散。
犀角地黃湯(局方)治衄血及吐紅。
犀角(鎊),赤芍藥,牡丹皮,生地黃(各一錢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煎,食後服。
四生丸(局方)治吐血、衄血,陽乘於陰,血熱妄行。
生荷葉,生艾葉,生地黃,生側柏葉
上各等分細研,為丸如彈子大,每服一丸,水煎或鹽湯化下。
聖餅子丹(溪)治咯血。
青黛(一錢),杏仁(四十個,以黃蠟煎炒黃色)
上研杏仁細,入青黛捏作餅子,用時以柿餅一個破開,以藥餅置於柿中合定,濕紙包,炮煨,連柿餅研細,米飲調下。
地榆湯(東垣)治結陰便血不止,漸而極多。
地榆(四錢),生甘草(一錢五分),炙甘草(一錢),縮砂(七枚,另研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結陰丹(東垣)治結陰腸風臟毒下血等證。
枳殼(炒),葳靈仙,黃耆,陳皮,樗根皮,何首烏,荊芥穗(各等分)
上細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、七十丸,清米飲入醋少許送下。
椿皮散,治血痢及腸風下血,神驗。
樗根白皮(二兩),槐角仁(四兩),枯白礬(二兩),炙甘草(一兩)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清米飲調下。
烏梅丸,治大便下血如神。
殭蠶(一兩,炒),烏梅肉(一兩五錢)
上為細末,醋糊為丸,醋湯下三、五十丸,空心服。
槐花散(本事)治腸風臟毒下血。
槐花(炒),側柏葉(杵),荊芥穗,枳殼(麩炒黃色)
上各等分為末,每服二錢,空心米飲調下。
加減四物湯(東垣)治腸風下血。
側柏葉,生地黃,當歸,川芎(各八分),枳殼(麩炒),荊芥穗,槐花(炒),甘草(炙,各四分),地榆,條黃芩,防風(各六分),烏梅(大者,一個)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煎至一盞,去渣空心溫服。
當歸和血散(東垣)治腸澼濕毒下血。
槐花(炒),青皮(各六分),當歸身,升麻(各一錢),川芎(四分),荊芥穗,熟地黃,白朮(各六分)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米飲調下。
枳殼散,東垣曰:血清而色鮮者腸風,血濁而黯者為臟毒,糞前來者為近血,糞後來者為遠血,此藥並皆治之。
枳殼(十兩,麩炒黃色),甘草(三錢,炙)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,空心米飲調,送下酒煮黃連丸。
酒煮黃連丸(東垣)
黃連(去須,十二兩),好酒(五升)
上將黃連細切,以銀石器盛酒,煮黃連待酒乾盡為度,焙乾為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空心服。
秘方枳殼湯(局方)治大便腸風下血。
枳殼(一兩,麩炒黃色),黃連(二兩,以槐花四兩同炒,去槐花不用)
上二味,量水煎濃汁,食前溫服。
槐角丸(局方)治五種腸風下血,痔漏脫肛,並皆治之。
槐角(二兩,炒),地榆,黃芩,當歸,防風,枳殼(麩炒,各一兩)
上為細末,酒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空心清米飲送下。
升陽去熱和血湯(東垣)治腸澼下血,另作一派,其唧唧然出者,有力而遠,四散如篩,腸腹中作痛,熱毒所作也。
陳皮(二分),熟地黃,當歸身,蒼朮,秦艽,肉桂(各三分),生地黃,牡丹皮,生甘草(各五分),升麻(七分),炙甘草,黃耆(各一錢),白芍藥(一錢五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食前稍熱服。
升陽補胃湯(證治及詳,見《蘭室秘藏》瀉痢門。)
生地黃散,治鬱熱衄血、咯血、吐血等證。
枸杞子,柴胡,黃連,地骨皮,天門冬,白芍藥,甘草,黃芩,黃耆,生地黃,熟地黃(各五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玉屑膏,治熱血。
黃耆,人參
上二味,各等分為末,用蘿蔔大者,切片厚一指許四、五片,蜜淹少時,蘸蜜炙乾,盡蜜二兩為度,勿令焦,點藥未吃,不拘時,仍用鹽湯送下。
龍骨散,治衄血不止。凡九竅出血,皆可止之。
龍骨(不拘多少)
上一味細研,次入臭中即止。
麝香散,治鼻衄不止。
白礬(枯),龍骨(各五錢),麝香(一分半)
上各另研和勻,每用時,先以冷水洗鼻孔淨,然後用藥吹入孔內,或以濕紙捻蘸入亦妙。
經驗方,治瀉血。
百藥煎(一兩,以五錢燒灰存性)
上共研細,飯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、四十丸。或以米湯調下末子二、三錢亦可。
又方,治前證。
用乾柿餅燒灰存性,清米飲調下二、三錢,立止。
桃仁承氣湯,治男子婦人血結胸,手不可近,及中焦蓄血,妄言見鬼,昏迷如狂,及久病胃脘疼痛,蓄血等證。
抵當湯,治下部蓄血,臍下結痛滿硬等證。(二方並見傷寒門)
[丹溪活套]云:凡諸見血證,皆是陽盛陰虛,君相二火亢甚,煎迫其血而出諸竅也,悉宜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補陰降火之劑為主治。如衄血、咳血或痰帶血絲出者,皆從肺中來也,本方加酒洗蒲黃、黃芩、茅花等藥,以瀉肺火。如嘔血、吐血,此從胃中來也,本方加石膏、知母等藥,以瀉胃火。
唾血、咯血及潮熱咳血,此血從腎中來也,本方用梔、柏,皆當以鹽、酒炒,更加肉桂一分許,以瀉腎火。如小便血於溺竅中出,澀數成淋成痛,或雜尿而出者,此從膀胱中來也,本方加梔子仁、瞿麥、牛膝、滑石之類,以瀉膀胱之火。如小便出血不痛者,此心移熱於小腸,故血從精竅中出也,本方加黃連、梔子、條芩之類,以瀉本經之火。
大便未糞而血先來者,謂之近血,知其從大腸中來也,本方加檳榔、枳實、槐花、條芩之類,以瀉大腸之火。如大便糞而血來者,謂之遠血,知其從小腸中來也,本方木通、萸炒黃連之類,以瀉小腸之火。夫血出於口鼻者,或加犀角、芩、連之類以清之,或加茅花、藕節、棕櫚灰、炒蒲黃之類以止之,或加韭汁、童便、山茶花、牡丹皮之類以消之。
其血出於大便者,或加槐花、側柏葉、條芩之類以清之,或加地榆、荊芥、白芷、茅根之類以止之。其血出於小便者,或加瞿麥、麥門冬、梔子仁之類以清之,或加滑石、木通、大小薊之類以行之。或行之,或清之,或止之,皆當視其證新久緩急而施治之,俱以四物為君主之藥也。
(祖傳方)
治小便溺血。
用車前草葉,金陵草葉(俗名墨斗草)
上二味,搗取自然汁一盞,空腹飲之,立止。
又發灰丸
用小兒胎髮,如無,以壯年無病人頭髮,剪下者為上,自落者次之,燒灰細研,別用新取側柏葉搗汁,調糯米粉,打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白湯送下,或煎四物湯送下尤妙,空心服之。
又方,治大便下血。
用䈽竹葉燒灰存性,米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七、八十丸,空心米飲送下。
(醫案)
一男子年四十餘,素飲酒無度,得大便下血證,一日入廁二、三次,每次便血一升許,予以四物湯加條芩、防風、荊芥、白芷、槐花等藥,連日與服,不效,後用橡斗燒灰二錢七分,調入前藥汁內服之,又與灸脊中對臍一穴,血遂止而平安,其病自此不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