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8)
卷之五 (8)
1. 血證
論
《內經》曰: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。又曰:怒則氣逆,甚則吐血。又曰:陽明厥逆,喘咳身熱,善驚衄嘔血。又曰濕淫汗出為鼽衄。又曰:脾移熱於肝,則為驚衄。胞移熱於膀胱,則癃而溺血。又曰:結陰者,便血一升,再結二升,三結三升。又曰:臥則血歸肝,肝受血而能視(一云目得血而能視,此云肝者,蓋目為肝之外候),足受血而能步,掌受血而能握,指受血而能攝。又曰:心出血,肝納血。
肺出氣,腎納氣。夫人身之氣血者,情性之所依附,並行不悖,循環無端。經曰:一息不運則機緘窮,一毫不續則穹壤判。若夫暴喜傷心,則氣緩而心不出血,故肝無所受。或暴怒傷肝,則氣逆而肝不納血,故其血無所歸。又若房勞過度,以致陰火沸騰,血從火起,故錯經而妄行也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提到,大怒會導致形體和氣息停止,血液瘀塞在頭部。又說,怒氣上衝,嚴重時會導致吐血。陽明經脈逆反,會出現喘息、發燒的症狀,並且容易驚嚇、鼻衄、吐血。濕邪入侵會導致出汗,引起鼻衄。脾臟熱毒傳到肝,會導致驚嚇、鼻衄;膀胱熱毒傳到,會導致尿頻且尿中帶血。結陰病,即肛門出血,一結出血一升,兩結出血二升,三結出血三升。臥下後,血液回歸肝臟,肝受血後能看清楚事物(或眼睛得到血液後能看清楚事物),腳受血後能行走,手掌受血後能握住東西,手指受血後能夾取東西。心臟出血,肝臟吸收血液;肺部呼出氣息,腎臟吸收氣息。人的氣血是情緒的依附,同時運行,沒有矛盾,不斷循環。經典提到,一息不流通,機器就無法運作,一絲一毫的斷裂,天地就被區分開來。如果突然的喜悅傷害了心,則氣息放鬆,心不會出血,所以肝沒有受到影響。或者突然的怒氣傷害了肝,則氣息逆流,肝不能吸收血液,所以血液沒有歸宿。此外,如果房事過度,導致陰火上昇,血液隨著火勢而出,所以會違反常理,胡亂流動。
是以從肺而上溢於鼻者,曰衄血。從胃而上溢於口者,曰嘔血。夫所謂絡血唾血者,出於腎也。咳血嗽血者,出於肺也。有痰帶血絲出者,或從腎或從肺來也。其血出於小便者,曰溺血,曰血淋。出於大便者,曰腸風痔血。糞前來者曰近血,糞後來者曰遠血,流結於腸胃之間而成積者曰血瘕血蔑。
大抵血從下流者為順,易治;血從上溢者為逆,難治。丹溪曰:口鼻出血;皆是陽盛陰虛,有升無降,血隨氣上,越出上竅,法當補陰抑陽,氣降則血歸經。又曰:諸見血為熱證。正經所謂知其要者,一言而終,不知其要者,流散無窮,此之謂也。
脈法
白話文:
所以從肺部往上溢出到鼻子,叫做鼻出血。從胃部往上溢出到嘴巴,叫做嘔血。所謂絡血唾血,是來自腎臟。咳嗽吐血,是來自肺部。有痰帶血絲出現的,可能是來自腎臟,也可能是來自肺部。血從小便出來,叫做溺血,也叫做血淋。血從大便出來,叫做腸風痔血。糞便前面出現血叫做近血,糞便後面出現血叫做遠血,血積聚在腸胃之間形成腫塊的叫做血瘕血蔑。
總之,血從下往下流是正常的,比較容易治療;血從上往上升是逆行的,比較難治療。丹溪先生說:口鼻出血都是陽氣旺盛陰氣虛弱,有上升沒有下降,血隨著氣往上走,從上竅溢出,應該補益陰氣抑制陽氣,氣下降了血就會回到經脈。又說:凡是見到血都是熱證。正經書上說:知道要點的人,一句話就能說完;不知道要點的人,就會說得沒完沒了,這就是道理。
《內經》曰:脈來如懸鉤,為衄血常脈。脈至而搏,血衄身熱者死。腸澼下膿血,脈懸絕則死,滑大則生,血溫身熱者死。
《脈經》曰:脈得諸澀濡弱,為亡血,脈來輕輕在肌肉,尺中自浮,目睛暈黃,衄血未止;暈黃去,目睛慧了,知衄當止。太陽脈大而浮,必衄吐血。
病人面無血色,無寒熱,脈沉弦者,衄也。
脈浮弱,手按之絕者,下血;煩咳者,必吐血。
脈極虛芤遲,為清穀、亡血、失精。
脈芤為失血,澀為少血。
脈弦而緊,脅痛,肝臟傷,主有瘀血。
吐血唾血,脈滑小弱者生,實大者死。
唾血,脈堅強者死,滑濡者生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說:脈搏像懸鉤一樣,是鼻子流血的常規脈象。脈搏到來時搏動,並且伴隨鼻子流血和身體發熱,就會死亡。腸道瀉下膿血,脈搏懸浮消失就會死亡,滑而有力則會活,血溫身體發熱則會死亡。
《脈經》說:脈搏澀、濡、弱,是失血的徵兆,脈搏輕輕在肌肉上跳動,尺脈自浮,眼球發黃,鼻子流血未止;眼球發黃消失,眼目清亮,說明鼻子流血將要止住。太陽脈大而浮,必定會鼻子流血或吐血。
病人面色蒼白,沒有寒熱,脈沉弦,是鼻子流血的徵兆。
脈搏浮弱,按之消失,會下血;煩躁咳嗽,必定會吐血。
脈搏極度虛弱細小遲緩,是脾胃虛弱、失血、失精的徵兆。
脈搏細小是失血的徵兆,澀是少血的徵兆。
脈搏弦緊,脅肋疼痛,是肝臟受損,有瘀血的徵兆。
吐血或唾血,脈搏滑小弱者會活,實大者會死。
唾血,脈搏堅強者會死,滑濡者會活。
方法
丹溪曰:口鼻出血,皆是陽盛陰虛,有升無降,血隨氣上,越出上竅,法當補陰抑陽,氣降則血歸經。
按:此語雖見前論,蓋一章之大旨,故重錄以示學者。
衄血,涼血行血為主,犀角地黃湯入鬱金。
一方,用荊芥穗研服,或用蘿蔔上半段杵汁服,又以汁滴入鼻竅中,或灸大椎及啞門穴二、三壯,俱可止之。
《本草衍義》以萱草葉洗淨,研汁一盞,入生薑汁三分之一,細細呷之,治大熱衄血。
吐血是火載血上,錯經妄行,脈必大而芤(大則發熱,芤則熱失血。)
白話文:
丹溪說:口鼻出血,都是陽氣旺盛,陰氣虛弱,陽氣上升而沒有下降,血液隨著氣往上走,從上方的竅道流出來,應該要補陰虛、抑制陽氣,氣下降了,血液就會回到經脈中。
這句話雖然在之前的論述中已經出現過,但它是一章的主旨,所以再次記錄下來給學習者參考。
鼻出血,主要方法是用涼血、行血的藥物,例如犀角地黃湯加鬱金。
另一個方法是用荊芥穗研磨後服用,或者用蘿蔔上半段搗碎取汁服用,也可以用汁滴入鼻孔中,或者灸大椎穴和啞門穴各二、三壯,這些方法都可以止血。
《本草衍義》記載,用萱草葉洗淨,研磨成汁一盞,加入生薑汁三分之一,慢慢地喝下去,可以治療因熱氣過盛導致的鼻出血。
吐血是火氣旺盛,帶著血液向上走,血液亂跑,脈象一定又大又虛(脈象大代表發熱,脈象虛代表熱氣耗損了血液)。
大法,四物湯加炒梔子、童便、薑汁、竹瀝。—方,用韭汁(一方,凡血逆行,或吐血,或唾血,或見血腥氣,用韭汁服之最妙)、童便、薑汁磨入鬱金飲之,其血自清。如無鬱金,以山茶花代之。一方,用鬱金末,以薑汁、童便和好酒調服。
吐血,大全良方四生丸甚妙(亦治衄血)。
又方,童便調香附末服之。
又方,童便二分,酒一分,擂側柏葉,溫飲之。
白話文:
治療大法的方子,用四物湯加入炒梔子、童便、薑汁、竹瀝。另一個方子,用韭菜汁(凡是血逆行、吐血、唾血,或看到血腥味,用韭菜汁服用最有效)、童便、薑汁磨入鬱金中喝下,血自然會清。如果沒有鬱金,可以用山茶花代替。還有一個方子,用鬱金末,以薑汁、童便和好酒調服。
治療吐血,大全良方中的四生丸非常有效(也能治鼻出血)。
另一個方子,用童便調香附末服用。
再一個方子,用童便兩份,酒一份,搗碎側柏葉,溫熱飲用。
吐血亦有因怒而得者,經曰: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。
一方,治吐血不止,用乾薑炮為末,童便調服。
山梔子,最能清胃脘之血。
有先吐血、後有痰者,是陰虛火盛,四物湯為主,加痰火藥。若先吐痰而後血多者,是積熱,降痰火為急。
有暴吐紫血成塊者,是熱傷血結於中,吐出為好,用四物湯加清熱等藥調之。
唾血(鮮血隨唾而出)出於腎,亦有瘀血內積,肺氣壅遏,不能下降,用天門冬、麥門冬、知母、貝母、桔梗、黃柏、熟地、遠志,或加乾薑。
白話文:
吐血也可能是因為生氣而引起的,古籍記載:「生氣就會氣逆,嚴重的話就會吐血。」
治療吐血不止,可以將乾薑炮製成粉末,用童尿調和服用。
山梔子最有效清熱胃脘的血液。
有些人先吐血,然後才咳痰,這是陰虛火盛,要用四物湯為主,再加入化痰降火的藥物。如果先吐痰,然後吐血很多,這是積熱,要先降痰火。
有些人突然吐出紫黑色的血塊,這是熱傷血結在身體內,吐出來反而好,可以用四物湯加上清熱的藥物來調理。
唾血,也就是鮮血隨著唾液一起吐出來,這是腎的問題,也有可能是瘀血積在體內,肺氣阻塞,無法下降,可以用天門冬、麥門冬、知母、貝母、桔梗、黃柏、熟地、遠志,或者再加上乾薑來治療。
咳血(嗽出痰內有血)痰盛心熱,多是血虛,用青黛、栝蔞仁、訶子、貝母、海石、山梔子為末,薑汁蜜丸噙化,嗽盛者加杏仁,後以八物湯加減調理(痰盛者宜更加痰藥)。
咯血,用薑汁、童便、青黛入血藥中用,如四物湯、地黃膏、牛膝膏之類(有咯血痰帶血絲出者同治,但宜加痰藥)。
舌上無故出血如線,用槐花炒為末摻之。一方,用蒲黃炒焦為末敷之,極妙。
白話文:
咳血時痰裡帶血,痰多且心熱,大多是血虛,可以用青黛、栝蔞仁、訶子、貝母、海石、山梔子研成粉末,用薑汁蜜丸慢慢含化,咳嗽厲害的可以加杏仁,之後再用八物湯加減調理,痰多的要多加化痰藥。
咯血時,可以用薑汁、童尿、青黛加入四物湯、地黃膏、牛膝膏等藥物治療。如果咯出的痰帶血絲,也要用同樣的方法治療,但要加化痰藥。
舌頭上莫名其妙流出像線一樣的血,可以用炒過的槐花研成粉末撒在上面。另一個方法是用炒焦的蒲黃研成粉末敷在上面,效果很好。
大便下血,有熱有虛,熱用四物湯加炒山梔子、升麻、秦艽、阿膠,虛用四物湯加乾薑(炮)、升麻。
便血,用白芷、五倍子為丸服效。
便血,有風邪下陷者,蓋風傷肝,肝生血故也,宜升提之,四物湯加防風、荊芥、升麻、柴胡、秦艽、槐花、條芩、地榆、枳殼,煎服。
白話文:
大便出血,如果是因為身體燥熱,可以服用四物湯,並加入炒山梔子、升麻、秦艽、阿膠;如果是因为虛弱,可以服用四物汤,并加入炮制过的干姜和升麻。
如果單純是便血,可以用白芷和五倍子研磨成丸服用。
如果便血是由于风邪下降导致的,因为风邪伤肝,肝脏主血,所以需要升提止血,可以用四物汤,并加入防风、荆芥、升麻、柴胡、秦艽、槐花、条芩、地榆、枳壳,煎服。
有濕傷血者,宜行濕清熱,蒼朮、白朮、黃連、黃柏、當歸,川芎、芍藥、地榆、槐花,水煎服之。
因積熱下血,用蒼朮、陳皮各一兩半,連翹五錢,黃連、黃芩、黃柏各七錢半,炒為末,生地黃膏丸服。
腸風下血,獨在胃與大腸出,用黃芩、秦艽、槐角、青黛、升麻。
白話文:
如果身體有濕氣入侵導致出血,應該使用蒼朮、白朮、黃連、黃柏、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地榆、槐花,煎水服用。
如果因體內積熱導致出血,可以使用蒼朮、陳皮各一兩半,連翹五錢,黃連、黃芩、黃柏各七錢半,炒成粉末,加入生地黃膏做成丸藥服用。
如果腸道風熱導致出血,只發生在胃和大腸部位,可以使用黃芩、秦艽、槐角、青黛、升麻。
一方,用大黃、煨桃仁(去尖另研)各三錢,當歸、檳榔、皂角仁、黃柏、荊芥穗、枳殼各五錢,蝟皮(炙黃)、黃連(炒)、秦艽、槐角子各一兩。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白湯送下。如鮮血下甚者,棕櫚灰、蓮房灰各五錢。
凡經血逆行,或血腥,或吐血、唾血,用韭汁服,自清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二十七條)
人參飲子(東垣)治衄血。
白話文:
一方藥方,用大黃、煨桃仁(去尖另研)各三錢,當歸、檳榔、皂角仁、黃柏、荊芥穗、枳殼各五錢,蝟皮(炙黃)、黃連(炒)、秦艽、槐角子各一兩。將所有藥材研成粉末,用麵糊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白湯送服。如果鮮血流得厲害,可以加棕櫚灰、蓮房灰各五錢。
所有經血逆行,或血腥,或吐血、唾血的情況,都可以用韭汁服用,效果顯著。
以上丹溪方法共計二十七條。
人參飲子(東垣)可以治療鼻出血。
麥門冬,當歸身,白芍藥,甘草(各一錢),人參,黃耆(各一錢五分),五味子(九枚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痰涎雜血出於脾,葛根、黃耆、芍藥、黃連、川歸、沉香末、甘草,水煎服。(丹溪)
三黃補血湯(東垣)治吐血。
黃耆,川歸,柴胡(各一錢),熟地黃,川芎(各一錢五分),芍藥,生地黃(各二錢),牡丹皮,升麻(各五分)
白話文:
麥門冬、當歸、白芍、甘草各一錢,人參、黃耆各一錢五分,五味子九枚,將這些藥材細切,做成一劑藥,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盞,溫溫地喝下。 痰涎夾雜著血,這是脾臟出了問題,可以用葛根、黃耆、芍藥、黃連、川歸、沉香末、甘草加水煎服。 另外,東垣的「三黃補血湯」可以治療吐血,這個方子是用黃耆、川歸、柴胡各一錢,熟地黃、川芎各一錢五分,芍藥、生地黃各二錢,牡丹皮、升麻各五分組成。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溫服。
一方,治痰嗽吐血。
紅花,杏仁(去皮尖,另研),紫菀茸,鹿茸(酥炙),枇杷葉(拭去毛,薑汁塗炙黃),木通(各一兩),大黃(五錢)
上為細末,蜜丸龍眼大,噙化。
黃耆散(東垣)治咳血成勞。
黃耆,麥門冬,熟地黃,桔梗,白芍藥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白話文:
將藥材切成細末,做成一劑藥,用兩杯水煎煮,煎至一杯,溫溫的喝下。
另一種藥方,用來治療痰咳吐血。
準備紅花、杏仁(去皮尖,另外研磨)、紫菀茸、鹿茸(用酥油炙烤)、枇杷葉(擦去毛,用薑汁塗抹炙烤至黃)、木通(每樣一兩),大黃(五錢)。
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蜜丸成龍眼大小,含在口中慢慢融化。
黃耆散(東垣所創)治療咳血導致的虛勞。
準備黃耆、麥門冬、熟地黃、桔梗、白芍藥(每樣一錢),甘草(五分)。
將藥材切成細末,做成一劑藥,用一杯半水煎煮,煎至一杯,去渣後溫溫的喝下。
一方,治痰帶血咳出。
白朮(一錢五分),川歸,芍藥,牡丹皮(各一錢),桃仁(五分,研),梔子(七分半,炒黑色),生甘草(三分),麥門冬(五分)
上細切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雞蘇散(濟生)治勞傷肺經,咳嗽有血。
雞蘇(即薄荷),黃耆(各五分),生地黃,阿膠珠,貝母,白茅根(各一錢),桔梗,麥門冬,蒲黃(炒黑色),甘草(各五分),細切,水煎服。
薏苡仁散(東垣)治肺損嗽血。
白話文:
一方藥方,主治痰中帶血的咳嗽。配方包括白朮一錢五分,川歸、芍藥、牡丹皮各一錢,桃仁五分研末,梔子七分半炒至黑色,生甘草三分,麥門冬五分。將藥材細切,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另一個藥方雞蘇散,出自《濟生》一書,用於治療勞傷肺經導致的咳嗽帶血。配方包括雞蘇(即薄荷)、黃耆各五分,生地黃、阿膠珠、貝母、白茅根各一錢,桔梗、麥門冬、蒲黃(炒黑色)、甘草各五分。將藥材細切,水煎服。
最後一個藥方薏苡仁散,出自《東垣》一書,主治肺部損傷導致的咳嗽帶血。
薏苡仁(不拘多少)
上一味,研細末,以獖豬肺一個煮熟,蘸藥食之。
又方丹(溪)用豬心一個,竹刀鈚開,入沉香末一錢重,大半夏七個,入在心中,紙包數重,外以童子小便沃濕,煻火煨熟,取去半夏吃之,嗽血、吐血皆效。
一方丹(溪)治溺血,山梔子飲。
梔子(不拘多少,炒黑色)
上為細末,水煎,連渣服。
一方丹(溪)用小薊根、琥珀二味為末,水煎服之。蓋二物能治下焦熱結血淋。
白話文:
【薏苡仁(不拘多少)
上一味,研細末,以獖豬肺一個煮熟,蘸藥食之。】
做法:取任意量的薏苡仁,研磨成粉末。接著,準備一個煮熟的豬肺(雄豬),沾上薏苡仁粉末後食用。
【又方丹(溪)用豬心一個,竹刀鈚開,入沈香末一錢重,大半夏七個,入在心中,紙包數重,外以童子小便沃濕,煻火煨熟,取去半夏吃之,嗽血、吐血皆效。】
做法:取一個豬心,用竹刀開孔,放入約一錢重的沈香粉和七個大半夏,然後用紙包裹多層,再用童子的小便使紙濕潤,最後放在柴火上慢火烹煮至熟,取出後去除半夏,即可食用,對於咳嗽出血或吐血有療效。
【一方丹(溪)治溺血,山梔子飲。】
做法:取任意量的山梔子,炒至黑色,研磨成粉末。將粉末加入水中煮沸,連同藥渣一起服用,適合治療尿血。
【一方丹(溪)用小薊根、琥珀二味為末,水煎服之。蓋二物能治下焦熱結血淋。】
做法:取小薊根和琥珀各一兩,研磨成粉末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這兩個材料可以治療下焦熱結引起的血淋症狀。
又方丹(溪)治溺血神效。
生地黃(四錢二分),小薊根,滑石,通草(炒),蒲黃(炒),竹葉,藕節,當歸(酒浸),山梔子(炒黑色),甘草(炙,各七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治溺血因血虛者,用四物湯加牛膝膏服。(丹溪)
一方,治溺血。用五苓散合四物湯煎服效。(丹溪)
凡用血藥,不可單行單止,又不可純用寒涼藥,必加辛溫升藥,如加涼藥用酒煮、酒炒之類,乃寒因熱用之法也。(丹溪)
白話文:
又有一種丹溪所傳的方子,專治溺血,效果神妙。取生地黃四錢二分,小薊根、滑石、通草(炒)、蒲黃(炒)、竹葉、藕節、當歸(酒浸)、山梔子(炒黑色)、甘草(炙),各七分。將這些藥材切碎,作一服,用水兩碗煎至一碗,去渣溫服。
如果溺血是因血虛引起的,則可用四物湯加牛膝膏服用。
另外,還有一種方法可以治療溺血,就是將五苓散和四物湯合在一起煎服。
丹溪提醒,在使用活血化瘀的藥物時,不可單獨使用,也不可只用寒涼藥物,必須加入辛溫升散的藥材,例如,如果加入涼性藥材,則可以用酒煮或酒炒,這便是寒因熱用的方法。
(局方),一方,治小兒尿血。用甘草、升麻煎湯,調益元散。
犀角地黃湯(局方)治衄血及吐紅。
犀角(鎊),赤芍藥,牡丹皮,生地黃(各一錢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煎,食後服。
四生丸(局方)治吐血、衄血,陽乘於陰,血熱妄行。
生荷葉,生艾葉,生地黃,生側柏葉
白話文:
「局方」裡有一種藥方,用來治療小兒尿血。配方是用甘草、升麻煎湯,再加入益元散調和。
「局方」裡還有一種藥方,用來治療鼻出血和吐血。配方用犀角、地黃煎湯。
另一種藥方,用犀角、赤芍、牡丹皮、生地黃各一錢,細切後煎服,飯後服用。
「局方」裡還有四生丸,用來治療吐血、鼻出血,因為陽氣過盛,熱血妄行所致。配方用生荷葉、生艾葉、生地黃、生側柏葉。
上各等分細研,為丸如彈子大,每服一丸,水煎或鹽湯化下。
聖餅子丹(溪)治咯血。
青黛(一錢),杏仁(四十個,以黃蠟煎炒黃色)
上研杏仁細,入青黛捏作餅子,用時以柿餅一個破開,以藥餅置於柿中合定,濕紙包,炮煨,連柿餅研細,米飲調下。
地榆湯(東垣)治結陰便血不止,漸而極多。
地榆(四錢),生甘草(一錢五分),炙甘草(一錢),縮砂(七枚,另研)
白話文:
將所有藥材等量研磨成粉末,做成彈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一丸,用水煎服或用鹽湯化開服用。
溪聖餅子丹治咯血。
取青黛一錢,杏仁四十個(用黃蠟煎炒至黃色),將杏仁研磨成細粉,加入青黛捏成餅狀。使用時取一個柿餅,破開後將藥餅放入柿餅中合好,用濕紙包好,放在火上煨烤,然後連柿餅一起研磨成細粉,用米湯調服。
東垣地榆湯治結陰便血不止,血量逐漸增多。
取地榆四錢,生甘草一錢五分,炙甘草一錢,縮砂七枚(另研磨)。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結陰丹(東垣)治結陰腸風臟毒下血等證。
枳殼(炒),葳靈仙,黃耆,陳皮,樗根皮,何首烏,荊芥穗(各等分)
上細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、七十丸,清米飲入醋少許送下。
椿皮散,治血痢及腸風下血,神驗。
樗根白皮(二兩),槐角仁(四兩),枯白礬(二兩),炙甘草(一兩)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清米飲調下。
白話文:
將藥材切成細末,製成一劑藥,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盞,溫熱服用。
結陰丹,由東垣所創,用於治療結陰腸風、臟毒下血等症狀。
藥方:枳殼(炒)、葳靈仙、黃耆、陳皮、樗根皮、何首烏、荊芥穗(各等分)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酒糊做成丸藥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五、七十粒,用清米水加少量醋送服。
椿皮散,治療血痢及腸風下血,效果顯著。
藥方:樗根白皮(二兩)、槐角仁(四兩)、枯白礬(二兩)、炙甘草(一兩)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清米水調服。
烏梅丸,治大便下血如神。
殭蠶(一兩,炒),烏梅肉(一兩五錢)
上為細末,醋糊為丸,醋湯下三、五十丸,空心服。
槐花散(本事)治腸風臟毒下血。
槐花(炒),側柏葉(杵),荊芥穗,枳殼(麩炒黃色)
上各等分為末,每服二錢,空心米飲調下。
加減四物湯(東垣)治腸風下血。
側柏葉,生地黃,當歸,川芎(各八分),枳殼(麩炒),荊芥穗,槐花(炒),甘草(炙,各四分),地榆,條黃芩,防風(各六分),烏梅(大者,一個)
白話文:
烏梅丸,治療大便帶血效果奇佳。
將殭蠶(一兩,炒過)和烏梅肉(一兩五錢)研磨成細粉,用醋糊做成丸子,每次用醋湯送服三、五十顆,空腹服用。
槐花散,治療腸風(直腸下端炎症)引起的內臟毒素導致的下血。
將槐花(炒過)、側柏葉(搗碎)、荊芥穗、枳殼(麩炒至黃色)等分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二錢,空腹用米湯送服。
加減四物湯,治療腸風導致的下血。
將側柏葉、生地黃、當歸、川芎(各八分)、枳殼(麩炒)、荊芥穗、槐花(炒過)、甘草(炙過,各四分)、地榆、條黃芩、防風(各六分)、烏梅(大的,一個)等藥材混合使用。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煎至一盞,去渣空心溫服。
當歸和血散(東垣)治腸澼濕毒下血。
槐花(炒),青皮(各六分),當歸身,升麻(各一錢),川芎(四分),荊芥穗,熟地黃,白朮(各六分)
上為細末,每服三錢,米飲調下。
枳殼散,東垣曰:血清而色鮮者腸風,血濁而黯者為臟毒,糞前來者為近血,糞後來者為遠血,此藥並皆治之。
枳殼(十兩,麩炒黃色),甘草(三錢,炙)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,空心米飲調,送下酒煮黃連丸。
白話文:
將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,加入生薑三片,煎煮至一碗,去渣,空腹溫熱服用。
當歸和血散,東垣所創,用於治療腸道濕熱下血。
槐花(炒),青皮(各六分),當歸身,升麻(各一錢),川芎(四分),荊芥穗,熟地黃,白朮(各六分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米湯調服。
枳殼散,東垣曰:血清亮顏色鮮紅者為腸風,血濁暗沉者為臟腑毒素,糞便先於血出現者為近血,糞便後於血出現者為遠血,此藥均可治療。
枳殼(十兩,麩炒至黃色),甘草(三錢,炙)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錢,空腹用米湯調服,並服用酒煮黃連丸。
酒煮黃連丸(東垣)
黃連(去須,十二兩),好酒(五升)
上將黃連細切,以銀石器盛酒,煮黃連待酒乾盡為度,焙乾為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空心服。
秘方枳殼湯(局方)治大便腸風下血。
枳殼(一兩,麩炒黃色),黃連(二兩,以槐花四兩同炒,去槐花不用)
上二味,量水煎濃汁,食前溫服。
槐角丸(局方)治五種腸風下血,痔漏脫肛,並皆治之。
槐角(二兩,炒),地榆,黃芩,當歸,防風,枳殼(麩炒,各一兩)
白話文:
將黃連去鬚,切成細末,用十二兩黃連、五升好酒,以銀器盛酒,煮黃連直到酒乾盡,將煮好的黃連焙乾,磨成粉末,用麵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三十丸,空腹服用。
取枳殼一兩,用麩炒至黃色;黃連二兩,與槐花四兩同炒,去除槐花,不用。將兩種藥材用適量水煎成濃汁,飯前溫服。
將槐角二兩炒熟,地榆、黃芩、當歸、防風、枳殼(麩炒)各取一兩,研磨成粉末,用藥粉製成丸子,服用可治療五種腸風下血、痔漏脫肛等症狀。
上為細末,酒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空心清米飲送下。
升陽去熱和血湯(東垣)治腸澼下血,另作一派,其唧唧然出者,有力而遠,四散如篩,腸腹中作痛,熱毒所作也。
陳皮(二分),熟地黃,當歸身,蒼朮,秦艽,肉桂(各三分),生地黃,牡丹皮,生甘草(各五分),升麻(七分),炙甘草,黃耆(各一錢),白芍藥(一錢五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食前稍熱服。
升陽補胃湯(證治及詳,見《蘭室秘藏》瀉痢門。)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酒和麵糊製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五十丸,空腹時用清米湯送服。
升陽去熱和血湯,出自東垣,用於治療腸道瀉血,另有一種症狀,糞便如篩般四散,並伴有腹痛,這是熱毒所致。
藥方如下:陳皮二分,熟地黃、當歸身、蒼朮、秦艽、肉桂各三分,生地黃、牡丹皮、生甘草各五分,升麻七分,炙甘草、黃耆各一錢,白芍藥一錢五分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,作一劑,用兩盞水煎至一盞,飯前稍熱服用。
升陽補胃湯,詳細內容可參考《蘭室秘藏》瀉痢門。
生地黃散,治鬱熱衄血、咯血、吐血等證。
枸杞子,柴胡,黃連,地骨皮,天門冬,白芍藥,甘草,黃芩,黃耆,生地黃,熟地黃(各五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玉屑膏,治熱血。
黃耆,人參
上二味,各等分為末,用蘿蔔大者,切片厚一指許四、五片,蜜淹少時,蘸蜜炙乾,盡蜜二兩為度,勿令焦,點藥未吃,不拘時,仍用鹽湯送下。
龍骨散,治衄血不止。凡九竅出血,皆可止之。
白話文:
生地黃散主治鬱熱導致的鼻出血、咳血、吐血等症狀。配方為枸杞子、柴胡、黃連、地骨皮、天門冬、白芍藥、甘草、黃芩、黃耆、生地黃、熟地黃,各取五分,研磨成粉末,用水煎服,每次一劑,用一盞半水煎至一盞,溫熱服用。
玉屑膏主治熱血症。配方為黃耆、人參,各取等分,研磨成粉末,用蘿蔔切片,蜜腌片刻,用蜜炙烤至干,蜜的用量約為二兩,注意不要烤焦,將藥末與蜜炙過的蘿蔔一起食用,不限時,用鹽湯送服。
龍骨散主治鼻出血不止。對於各種九竅出血,都有止血功效。
龍骨(不拘多少)
上一味細研,次入臭中即止。
麝香散,治鼻衄不止。
白礬(枯),龍骨(各五錢),麝香(一分半)
上各另研和勻,每用時,先以冷水洗鼻孔淨,然後用藥吹入孔內,或以濕紙捻蘸入亦妙。
經驗方,治瀉血。
百藥煎(一兩,以五錢燒灰存性)
上共研細,飯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、四十丸。或以米湯調下末子二、三錢亦可。
又方,治前證。
用乾柿餅燒灰存性,清米飲調下二、三錢,立止。
白話文:
龍骨研成細粉,加入臭中(鼻子)即可止住鼻血。麝香散則是用白礬(枯燥的)、龍骨(各五錢)和麝香(一分半)研磨混合,每次使用時先用冷水洗淨鼻孔,然後將藥粉吹入鼻孔中,或用濕紙捻沾藥粉塞入鼻孔也很好。另一種經驗方是用百藥煎(一兩,其中五錢燒成灰,保留其藥性),研磨成細粉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三、四十丸,也可以用米湯調服二、三錢藥粉。另外,用乾柿餅燒成灰,用清米飲調服二、三錢,也能迅速止住鼻血。
桃仁承氣湯,治男子婦人血結胸,手不可近,及中焦蓄血,妄言見鬼,昏迷如狂,及久病胃脘疼痛,蓄血等證。
抵當湯,治下部蓄血,臍下結痛滿硬等證。(二方並見傷寒門)
[丹溪活套]云:凡諸見血證,皆是陽盛陰虛,君相二火亢甚,煎迫其血而出諸竅也,悉宜四物湯加知母、黃柏補陰降火之劑為主治。如衄血、咳血或痰帶血絲出者,皆從肺中來也,本方加酒洗蒲黃、黃芩、茅花等藥,以瀉肺火。如嘔血、吐血,此從胃中來也,本方加石膏、知母等藥,以瀉胃火。
白話文:
桃仁承氣湯,用於治療男性或女性因血塊積聚在胸部而導致手無法靠近,以及中焦積血,胡言亂語、看到鬼魂、昏迷似狂,以及久病胃脘疼痛、積血等病症。
抵當湯,用於治療下腹部積血,臍下結痛、堅硬等病症。(這兩種藥方都可以在傷寒門找到)
丹溪活套中說:凡是所有出現出血的病症,都是由於陽氣過盛、陰虛不足,君火和相火過於亢盛,煎迫血液從身體各個孔竅流出,因此應該以四物湯加上知母、黃柏來補陰降火作為主要治療方法。如果出現鼻出血、咳血或者痰液帶血絲,都是從肺部來的,應該在原方基礎上加入酒洗蒲黃、黃芩、茅花等藥物,來瀉肺火。如果出現嘔血、吐血,這是從胃部來的,應該在原方基礎上加入石膏、知母等藥物,來瀉胃火。
唾血、咯血及潮熱咳血,此血從腎中來也,本方用梔、柏,皆當以鹽、酒炒,更加肉桂一分許,以瀉腎火。如小便血於溺竅中出,澀數成淋成痛,或雜尿而出者,此從膀胱中來也,本方加梔子仁、瞿麥、牛膝、滑石之類,以瀉膀胱之火。如小便出血不痛者,此心移熱於小腸,故血從精竅中出也,本方加黃連、梔子、條芩之類,以瀉本經之火。
大便未糞而血先來者,謂之近血,知其從大腸中來也,本方加檳榔、枳實、槐花、條芩之類,以瀉大腸之火。如大便糞而血來者,謂之遠血,知其從小腸中來也,本方木通、萸炒黃連之類,以瀉小腸之火。夫血出於口鼻者,或加犀角、芩、連之類以清之,或加茅花、藕節、棕櫚灰、炒蒲黃之類以止之,或加韭汁、童便、山茶花、牡丹皮之類以消之。
白話文:
唾血、咯血及潮熱咳血,這些血液源頭來自腎臟,應使用梔子、柏子,且需用鹽、酒炒製,再加入一兩分的肉桂,以清降腎部的熱氣。
如果小便出現血液在尿道中流出,伴有尿頻、尿急、疼痛,或是混著尿液一同排出,這代表血液源自膀胱,應在原本的藥方上加上梔子仁、瞿麥、牛膝、滑石等,以清降膀胱的熱氣。
若小便出血但無痛感,這是心火移至小腸,使血液從精道(即生殖器)中流出,應在原本的藥方上加入黃連、梔子、條芩等,以清降小腸的熱氣。
大便未完全形成而先有血液出現,稱為「近血」,表示血液源自大腸,應在原本的藥方上加入檳榔、枳實、槐花、條芩等,以清降大腸的熱氣。
若是大便已成形後纔出現血液,稱為「遠血」,表示血液源自小腸,應在原本的藥方中加入木通、萸炒黃連等,以清降小腸的熱氣。
血液從口鼻中流出,可加入犀角、黃連、黃芩等以清熱,或加入茅花、藕節、棕櫚灰、炒蒲黃等以止血,或加入韭汁、童便、山茶花、牡丹皮等以消炎。
其血出於大便者,或加槐花、側柏葉、條芩之類以清之,或加地榆、荊芥、白芷、茅根之類以止之。其血出於小便者,或加瞿麥、麥門冬、梔子仁之類以清之,或加滑石、木通、大小薊之類以行之。或行之,或清之,或止之,皆當視其證新久緩急而施治之,俱以四物為君主之藥也。
(祖傳方)
治小便溺血。
用車前草葉,金陵草葉(俗名墨斗草)
上二味,搗取自然汁一盞,空腹飲之,立止。
又發灰丸
用小兒胎髮,如無,以壯年無病人頭髮,剪下者為上,自落者次之,燒灰細研,別用新取側柏葉搗汁,調糯米粉,打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白湯送下,或煎四物湯送下尤妙,空心服之。
白話文:
如果血從大便中排出,可以用槐花、側柏葉、條芩等藥物來清熱,也可以用地榆、荊芥、白芷、茅根等藥物來止血。如果血從小便中排出,可以用瞿麥、麥門冬、梔子仁等藥物來清熱,也可以用滑石、木通、大小薊等藥物來利尿。無論是清熱、利尿還是止血,都要根據病情的輕重缓急來選擇治療方法,四物湯是治療血症的基礎方。
治療小便出血可以用車前草葉和金陵草葉搗汁,空腹飲用,可以立即止血。
另外也可以用小兒胎髮或成年人健康頭髮燒成灰,用側柏葉汁和糯米粉調成丸藥,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白湯或四物湯送服,空腹服用效果最佳。
又方,治大便下血。
用䈽竹葉燒灰存性,米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七、八十丸,空心米飲送下。
(醫案)
一男子年四十餘,素飲酒無度,得大便下血證,一日入廁二、三次,每次便血一升許,予以四物湯加條芩、防風、荊芥、白芷、槐花等藥,連日與服,不效,後用橡斗燒灰二錢七分,調入前藥汁內服之,又與灸脊中對臍一穴,血遂止而平安,其病自此不發。
白話文:
另有一個方法,可以用來治療大便出血。
將竹葉燒成灰,保留其藥性,用米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七、八十顆,空腹用米湯送服。
(醫案)
一位四十多歲的男子,平時嗜酒無度,患有大便出血的病症,一天要上廁所兩、三次,每次排便出血約一升,我用四物湯加入黃芩、防風、荊芥、白芷、槐花等藥,連續給他服用,但效果不佳。後來我用橡斗燒成灰,取二錢七分,加入之前的藥汁內給他服用,並在他脊柱中對著肚臍的位置灸了一個穴位,出血就止住了,病症也痊癒了,從此再也沒有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