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二 (5)
卷之二 (5)
1. 斑疹(附:冷丹)
論
《內經》曰:少陰所至為瘍疹。夫少陰所至者,言君火有餘,熱令大行,戊子戊午之歲也。在人則心主之心火太過,則制己所勝而燒爍肺金。蓋肺主皮毛,故紅點如蚤之狀,見於皮膚之間,心火侮而乘之之色也,名曰癮疹;或傷寒溫熱病而發斑斑如錦文者,名曰發斑,皆熱毒之所致也。
其證有陽毒,有陰毒,是皆冬應寒而反溫,人受不正之氣,故至春夏而發為斑爛,夫陽脈浮數而陰脈實大者,名為溫毒。或為內外結熱極深,舌卷焦黑,鼻若煙煤,狂言見鬼,面赤而斑爛者,名為陽毒。如溫病下之太早,熱氣乘虛入胃,或下之太遲,熱病鬱積胃中,或醫者誤用熱藥過多,胃氣熱甚,及內傷熱病,虛火燔灼肺之間,皆能成發斑也。是故發赤斑者半生半死,發黑斑者九死一生。
治法用化斑湯(即人參白虎湯)、升麻葛根湯、玄參升麻湯、黑膏、黑奴丸之類,是皆正治之法也,學者宜詳察而用之。
脈法
脈陽浮而數,陰實而大。(火盛在表,故陽脈浮數。下焦實熱,故陰脈實大。)
脈多沉伏,或細而散,或絕無。(滑伯仁曰:脈者,血之波瀾。故發斑者,血散於肌膚,故脈伏。)
方法
丹溪曰:發斑屬氣熱挾痰而作,自里而發於外,通聖散中消息用,當微汗以散之,下之非理也。
戴氏曰:有色點而無顆粒者,曰斑。一云:發斑似傷寒,痰熱之病發於外也。
有屬裡者,因胃熱助手少陰火,入手太陰肺也,故紅點如斑,生於皮毛間耳,白虎、瀉心、調味承氣從長選用之。
內傷發斑者,胃氣極虛,一身之火遊行於外所致,宜補以降之。
疹屬熱與痰在肺,清肺火降痰,或解散出汗,亦有可下者。
戴氏曰:疹,浮小有顆粒者是也,隨出即沒,沒而又出,主乎解散,汗之即愈,通聖散中消息用之。
丹疹皆是惡毒熱血蘊蓄於命門,遇君相二火合起即發也。如遇熱時,以通聖等辛涼之劑解之;寒月,以升麻葛根等辛溫之劑解之。
凡丹疹,先從四肢起而後入腹者,死。
有乳孩因胎毒兩腋生癤,後腹脹發赤疹如霞片,取剪刀草杵汁,調原蠶沙敷之而愈。
冷丹屬血風血熱,用通聖散。有痰血相搏,用蟬蛻、殭蠶、荊芥、南星治之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七條)
消風散
荊芥穗,甘草(炙),陳皮(去白),厚朴,白殭蠶(炒),蟬蛻(去土,炒),人參,茯苓,防風,川芎,藿香,羌活(各等分)
上細切,每服二錢,煎荊芥湯或茶清調下。
葛根橘皮湯(元戎),治肌膚斑駁,冬溫治發,咳而心悶,但嘔清汁。
葛根,橘紅,杏仁,知母,黃芩,麻黃,甘草(各等分)
上細切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陽毒升麻湯(活人),治傷寒一、二日間,身發斑爛,或吐下後變成陽毒,腰背疼痛,面赤狂言,下利,脈浮大咽痛。(方見傷寒門。)
白話文:
斑疹(附:冷丹)
論述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少陰經脈所到的地方容易出現瘡瘍和疹子。」所謂少陰經脈所到的地方,是指君火過旺,熱邪盛行,這常見於戊子、戊午年。在人體來說,是指心臟的心火太過旺盛,導致心火克制它所能克的肺金,並且燒灼肺金。肺主皮毛,所以皮膚會出現像跳蚤叮咬般的紅點,這是心火欺侮並侵犯肺臟的表現,這種情況稱為癮疹。另外,傷寒或溫熱病也可能導致皮膚出現像錦緞花紋一樣的斑點,稱為發斑,這些都是熱毒引起的。
這種病症有陽毒和陰毒之分,都是因為冬天應該寒冷反而溫暖,人體感受不正之氣,所以到了春夏才爆發成斑爛。陽脈浮數,陰脈實大,這種情況稱為溫毒。還有一種情況是體內外熱邪極度深重,導致舌頭捲曲焦黑,鼻子像被煙熏過一樣,胡言亂語、見到鬼影,臉色赤紅並有斑爛,這種稱為陽毒。如果溫病時過早地使用瀉藥,熱氣就會乘虛進入胃部;或者使用瀉藥太遲,熱病鬱積在胃中;又或者醫生誤用過多熱性藥物,導致胃氣過熱,以及內傷熱病,虛火在肺部燃燒,這些都可能導致發斑。所以,出現紅斑的人,病情一半生一半死;出現黑斑的人,幾乎是九死一生。
治療方法可以使用化斑湯(也就是人參白虎湯)、升麻葛根湯、玄參升麻湯、黑膏、黑奴丸等,這些都是正統的治療方法,學習的人應該仔細觀察病情並靈活運用。
脈象
脈象表現為陽脈浮數,陰脈實大。(這是因為火熱在表面旺盛,所以陽脈浮數;下焦有實熱,所以陰脈實大。)
脈象大多沉伏,或者細而散亂,甚至感覺不到脈搏。(滑伯仁說:脈搏是血液的波動。所以,出現發斑的人,血液散佈在皮膚,導致脈搏沉伏。)
治療方法
朱丹溪說:發斑屬於氣熱夾雜痰液而引發,由內向外發散,應該使用通聖散來疏散,讓身體微微出汗,如果使用瀉下的方法就錯了。
戴氏說:皮膚出現有顏色的點,但是沒有顆粒狀的,稱為斑。有人說:發斑類似傷寒,是痰熱病發在皮膚表面。
有的發斑屬於內部問題,是由於胃熱幫助少陰心火,侵犯手太陰肺經所致,所以皮膚會出現紅色斑點。可以使用白虎湯、瀉心湯、調味承氣湯等藥方,根據情況選擇使用。
內傷導致的發斑,是因為胃氣極度虛弱,全身的火氣遊走在體表引起的,應該使用補益的藥物來降低火氣。
疹屬於熱邪和痰液停留在肺部,治療方法是清肺火、降痰,或者使用發散出汗的方法,也有可以使用瀉下的情況。
戴氏說:疹的特點是皮膚表面浮現出細小的顆粒,隨時出現又隨時消失,主要治療方法是發散,讓身體出汗就會痊癒,可以使用通聖散來疏散。
丹疹都是因為惡毒的熱血積聚在命門(腎臟附近),遇到君火和相火一起燃燒而發病。如果遇到天氣炎熱的時候,可以使用通聖散等辛涼的藥物來化解;如果是在寒冷的月份,可以使用升麻葛根等辛溫的藥物來化解。
凡是丹疹,先從四肢開始,然後進入腹部的,都是病情危重的表現。
有的嬰兒因為胎毒導致兩腋出現癤子,後來肚子脹大,皮膚出現像霞片一樣的紅色疹子,可以使用剪刀草搗汁,混合原蠶沙敷在患處,就能痊癒。
冷丹屬於血風或血熱引起的,可以使用通聖散治療。如果痰液和血瘀互相搏結,可以使用蟬蛻、殭蠶、荊芥、南星等藥物來治療。
(以上是朱丹溪的七條治療方法)
消風散
荊芥穗,甘草(炙),陳皮(去白),厚朴,白殭蠶(炒),蟬蛻(去土,炒),人參,茯苓,防風,川芎,藿香,羌活(各等分)
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二錢,用水煎荊芥湯或茶水沖服。
葛根橘皮湯(元戎方),治療皮膚斑駁,冬天發病,咳嗽並感到胸悶,只嘔吐清液的病症。
葛根,橘紅,杏仁,知母,黃芩,麻黃,甘草(各等分)
以上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五錢,用水一碗半煎煮至一碗,溫服。
陽毒升麻湯(活人方),治療傷寒一兩天後,身體出現斑爛,或者嘔吐瀉下後轉變成陽毒,腰背疼痛,臉色赤紅,胡言亂語,腹瀉,脈象浮大,咽喉疼痛。(具體藥方請參見《傷寒論》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