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7)

1. 鼻病

《內經》曰:西方白色,入通於肺,開竅於鼻。又曰:鼻者肺之外侯。丹溪曰:肺之為臟,其位高,其體脆,性惡寒,又惡熱。是故好飲熱酒者,始則傷於肺臟,鬱熱久則見於外而為鼻齄淮赤之候,得熱愈紅,得寒則黑,此謂熱極似水之象,亢則害承乃制也。其或觸冒風寒,始則傷於皮毛,而成鼻塞不通之候,或為濁涕,或流清汁,久而不已,名曰鼻淵,此為外寒束內熱之證也,《原病式》曰肺熱則出涕是也。

又有膽移熱於腦,則為辛額鼻淵,鼻中濁涕如湧泉下滲而下,久而不已,則為鼻蔑、衄血、瘜肉、鼻癰等證,醫者宜各以類推而治之,無忽也。

脈法

右寸脈浮洪而數,為鼻衄鼻齄。左寸脈浮緩,為傷風鼻塞,鼻流清涕。

方法

丹溪曰:鼻為肺之竅,因心肺上病而不利也,有寒有熱。寒邪傷於皮毛,氣不利而壅塞;熱壅清道,氣不宣通。寒則表之,麻黃、桂枝之類;熱則清之,芩、連、梔子之類。

面鼻紫黑,面為陽中之陽,鼻居面之中,一身之血運到面鼻,皆為至清至精之血。多酒之人,酒氣熏蒸,面鼻得酒,血為極熱,熱血得寒,汙濁凝結而不行,故色紫黑。治宜化滯血,生新血,四物加片芩(酒炒)、紅花(酒浸)、茯苓、陳皮、甘草、生薑煎,調五靈脂末服。氣弱者,加黃耆(酒浸)。

酒齄鼻乃熱血入肺(治用前方),用梧桐子桐油,入黃連,以天吊藤燒油,熱敷之。

又方,用山硫黃(入蘿蔔內煨)、乳香、輕粉、烏頭尖,酥調敷。或用膽礬敷之。

又方,用山梔為末,蜜蠟丸如彈子大,空心嚼一丸,白湯下。

齆鼻瘜肉乃肺氣盛,用枯礬研為末面,脂調綿裹塞鼻中,數日自消。

又方,木通、附子炮、細辛,蜜和綿裹塞鼻中。又用防風通聖散加京三稜、山茱萸肉、海藻,並用酒浸,炒為末,每服一錢五分,酒調服之。

鼻淵,膽移熱於腦則辛頞鼻淵,防風通聖散一兩,加薄荷、黃連各二錢五分,水煎服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八條)

防風湯(宣明),治鼻淵腦熱,滲下濁涕不止,久而不已,必成衄血之疾。

黃芩,人參,甘草(炙),川芎,麥門冬(去心,各一兩),防風(去蘆,一兩五錢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沸湯調服,食後服,日三服。

麗澤通氣湯(東垣)治鼻不聞香臭。

黃耆(八分),蒼朮,羌活,獨活,防風,升麻,葛根(各六分),炙甘草(四分),麻黃(不去節,冬月加),川椒,白芷(各二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棗二枚,蔥白三寸,水二盞,煎至一盞,溫服食遠。忌一切冷物,及風寒涼處坐臥。

溫肺湯(東垣)治鼻不聞香臭,多眵淚。

丁香(二分),防風,炙甘草,葛根,羌活(各五分),升麻,黃耆(各七分半),麻黃(不去節,一錢五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蔥白三根,煎至一盞,食後溫服。

禦寒湯,治寒氣風邪傷於皮毛,令鼻壅塞,咳嗽上喘。

黃連,黃柏,羌活(各二分),炙甘草,佛耳草,款冬花,白芷,防風(各三分),升麻,人參,陳皮(各五分),蒼朮(七分),黃耆(一錢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食後服。

(祖傳方)

治鼻中時時流臭黃水,甚者腦亦時痛,俗名控腦砂,有蟲食腦中。

用絲瓜藤近根三、五寸許,燒存性,為細末,酒調服之即愈。

又治方,用白牛毛棖葉(如白楊木葉,香辣者是)焙乾為末,吹入鼻中,立愈。

白話文:

[鼻病]

《內經》提到:西方的白色,與肺臟相聯繫,而鼻腔就是肺臟與外界溝通的通道。再說,鼻子是肺臟在體表的反映。丹溪指出:肺臟的位置較高,組織脆弱,既不喜寒也不喜熱。因此,愛喝熱酒的人,開始會傷害肺臟,積聚的熱量久了就會在外顯現,形成鼻部紅腫的症狀,遇熱更紅,遇冷則黑,這就是所謂的「熱極似水」的形象,過度的熱會導致損害,但過度的冷也會抑制這種狀態。若是受到風寒侵襲,開始會傷及皮膚,造成鼻塞不通的症狀,可能流出濁涕,也可能流出清水,如果長時間不改善,就會被稱為鼻淵,這是外寒束縛內熱的表現,《原病式》說肺熱就會產生鼻涕。

再來,如果有膽汁熱氣影響到腦部,就會出現鼻淵,鼻涕如湧泉般不斷滲出,若長時間未痊癒,就會出現鼻蔑、鼻出血、息肉、鼻腫等症狀,醫生應根據症狀對症治療,不能忽視。

脈象方面,右手寸脈浮洪且頻率快,可能是鼻出血或鼻部紅腫。左手寸脈浮緩,可能是感冒引起的鼻塞,鼻涕清澈。

丹溪說:鼻子是肺臟的出口,因為心肺上部的疾病而無法正常運作,可能是受寒或是受熱。寒邪侵襲皮膚,氣機不暢而阻塞;熱氣阻塞清道,氣機無法宣發。如果是受寒,可用麻黃、桂枝等藥物;如果是受熱,可用黃芩、黃連、梔子等藥物。

面部和鼻子呈現紫黑色,面部屬陽中的陽,鼻子位於面部中央,全身的血液運行到面部和鼻子,都是最清純的血液。酗酒的人,酒精蒸發,面部和鼻子接觸到酒精,血液極度熱化,熱血遇到寒冷,污濁凝結而無法流動,所以顏色呈現紫黑色。治療應化瘀血,生新血,四物湯加片黃芩(酒炒)、紅花(酒浸)、茯苓、陳皮、甘草、生薑煎煮,調合五靈脂末服用。若氣虛者,可加黃耆(酒浸)。

酒齄鼻是熱血進入肺臟造成的(治療方式同前),可用梧桐子油,加入黃連,以天吊藤燒油,熱敷。

另一種方式,可用山硫磺(放入蘿蔔內煨)、乳香、輕粉、烏頭尖,用酥油調和敷用。或者用膽礬敷用。

另一種方式,可用山梔子磨成粉末,蜜蠟搓成彈珠大小的丸子,空腹咀嚼一丸,用白開水送服。

齆鼻息肉是肺氣旺盛,可用枯礬研成粉末,用油脂調和綿布包裹塞入鼻中,幾天后自然消除。

另一種方式,木通、炮附子、細辛,蜂蜜調和綿布包裹塞入鼻中。同時使用防風通聖散加京三稜、山茱萸肉、海藻,一起用酒浸泡,炒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五分,用酒調和服用。

鼻淵,膽汁熱氣影響到腦部就會引起鼻淵,使用防風通聖散一兩,加薄荷、黃連各二錢五分,用水煎服。

(以上丹溪的治療方式共八條)

防風湯(宣明),治療鼻淵腦熱,鼻涕混濁不止,長期不愈,必會導致鼻出血。

黃芩,人參,甘草(炙),川芎,麥門冬(去心,各一兩),防風(去蘆,一兩五錢)

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用沸水調和服用,飯後服用,每日三次。

麗澤通氣湯(東垣),治療鼻子聞不到香臭。

黃耆(八分),蒼朮,羌活,獨活,防風,升麻,葛根(各六分),炙甘草(四分),麻黃(不去節,冬月加),川椒,白芷(各二分)

以上藥材細切,作為一次的劑量,加入生薑三片,棗二枚,蔥白三寸,用水二盞,煎煮至一盞,溫服,遠離食物。避免所有冷的食物,以及風寒涼的地方坐臥。

溫肺湯(東垣),治療鼻子聞不到香臭,眼睛多眵淚。

丁香(二分),防風,炙甘草,葛根,羌活(各五分),升麻,黃耆(各七分半),麻黃(不去節,一錢五分)

以上藥材細切,作為一次的劑量,用水二盞,加入蔥白三根,煎煮至一盞,飯後溫服。

禦寒湯,治療寒氣風邪侵襲皮膚,導致鼻子堵塞,咳嗽上喘。

黃連,黃柏,羌活(各二分),炙甘草,佛耳草,款冬花,白芷,防風(各三分),升麻,人參,陳皮(各五分),蒼朮(七分),黃耆(一錢)

以上藥材細切,作為一次的劑量,用水二盞,煎煮至一盞,去除渣滓,飯後服用。

(祖傳方)

治療鼻子經常流出臭黃水,嚴重的話腦部也會時常疼痛,俗稱為控腦砂,有蟲在腦中。

用絲瓜藤靠近根部的三、五寸左右,燒成灰燼,磨成細末,用酒調和服用,就能痊癒。

另一種治療方式,用白牛毛棖葉(如白楊木葉,香辣者是)烘乾磨成粉末,吹入鼻中,立刻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