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6)
卷之五 (6)
1. 齒病
論
《內經》曰:百病之起,有生於本者,有生於標者。夫齒者,腎之標,骨之餘也。足陽明胃之脈貫絡於齒上齦,手陽明大腸之脈貫絡於齒下齦,手陽明惡寒飲而喜熱飲,足陽明惡熱飲而喜寒飲,故其為痛有惡寒惡熱之不同也。有開口呷風則痛甚者,腸胃中有風邪也。有開口則穢臭不可近者,腸胃中有積熱也。
或謂痛而齒動搖,或謂痛而蟲侵蝕,又有齒縫疏豁飲食不便者,比比是也。大抵齒齦宣露而動搖者,腎元虛也,治宜滋陰補腎為要。憎寒惡熱而口臭穢者,胃氣熱也,治宜安胃瀉火為良。其所謂風邪蟲蝕之證,蓋因熱生風而風生蟲也。腸胃之火既平,更加以擦牙誅蟲之藥以治其標,無有不安之理也,學者詳之。
白話文:
論齒痛
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百病的產生,有源於根本的,也有源於表面的。牙齒是腎臟的表面表現,也是骨骼的剩餘部分。足陽明胃經的脈絡貫穿於牙齦之上,手陽明大腸經的脈絡貫穿於牙齦之下。手陽明經不耐寒喜熱飲,足陽明經不耐熱喜冷飲,所以牙痛時,對於寒熱的感受有所不同。
有些人開口吹風就痛得厲害,這是因為腸胃中有風寒。有些人開口就有難聞的臭味,這是因為腸胃中有積熱。
有人牙痛還伴隨著牙齒搖動,有人牙痛還伴隨著蟲子侵蝕,還有人牙縫稀疏導致飲食不便,這些都是常見的現象。
總的來說,牙齦外露且牙齒搖動,是腎精虛弱的表現,治療應以滋陰補腎為主。怕冷喜熱且口臭難聞,是胃火旺盛的表現,治療應以安胃瀉火為佳。所謂風寒蟲蝕的症狀,其實是因為熱生風,風生蟲。當腸胃的火氣平息後,再配合擦牙殺蟲的藥物治療表面症狀,就沒有不治之理了。學者們應該仔細研究。
脈法
右寸關脈洪數,或弦而洪,腸胃中有風熱,齒痛。
尺脈洪大而虛者腎虛,主齒動搖疏豁,相火上炎而痛。
方法
丹溪曰:牙痛或出血,屬熱,胃中有熱,有風寒,有蟲,有濕熱。實熱腫痛,調胃承氣加黃連,又用升麻、白芷、防風、荊芥、薄荷、甘草、桔梗之類,外用胡桐淚、麝香擦之。
白話文:
脈搏在右手寸關部位跳動頻繁且有力,或是弦緊有力,表示腸胃有風熱,會導致牙齒疼痛。尺脈跳動有力但虛弱,代表腎虛,容易導致牙齒鬆動、牙縫變大,還會伴隨上火牙痛。治療牙痛或出血,應根據病因辨證施治。如果是熱症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加黃連治療。如果是風寒、蟲牙或濕熱等,可以用升麻、白芷、防風、荊芥、薄荷、甘草、桔梗等藥物治療,外用胡桐淚、麝香擦拭患處。
灸法:上片痛,灸足三里二穴(在足陽明經,膝下三寸,胻骨外,大筋內陷中,灸七壯);下片痛,灸手三間二穴(在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陷中,手陽明大腸經,灸七壯)。
治蟲牙痛,用韭菜子,以黃蠟包之,外以瓦片燒紅,將韭子蠟丸置於其上,又別糊一紙袋如巨螺樣,上以小竹管為袋嘴,將袋復於蠟丸上,以竹管拄於齒竅中,接煙燻之,其蟲即死而愈。
治走馬牙疳方,其效如神。
乾薑,南棗(各燒存性),枯白礬
白話文:
灸法:
上半身疼痛,灸足三里穴兩個(位於足陽明經,膝蓋下方三寸,脛骨外側,大筋內陷中,灸七壯);下半身疼痛,灸手三間穴兩個(位於大拇指第二指節後內側陷中,手陽明大腸經,灸七壯)。
治蟲牙痛:
取韭菜子,用黃蠟包裹,外面用瓦片燒紅,將韭菜子蠟丸放在瓦片上,另用紙糊成像巨螺一樣的袋子,上面用小竹管做成袋口,將袋子蓋在蠟丸上,用竹管對準牙洞,接煙燻之,蟲子就會被熏死,疼痛也就好了。
治走馬牙疳方:
此方效果神速。
將乾薑和南棗(各燒至剩下灰燼,即存性),以及枯白礬混合使用。
上各等分為末,敷之即愈。
小兒走馬牙疳,牙床一齊腐爛即死,此方神效。
婦人尿桶中白垢,火煅一錢,入銅綠三分,麝香一分半,敷之立愈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五條)
麝香散(東垣)治熱多寒少,牙齦露,肉脫血出,齒動欲落,疼痛妨食,惡寒少,惡熱多。
熟地(二分),益智仁(二分半),當歸身,生地黃,麻黃根,酒漢防己,人參(各五分),升麻(一錢),草豆蔻,黃連(各一錢五分),羊脛骨灰(二錢),麝香(少許)
白話文:
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粉末,敷在患處即可痊癒。這個方子對小兒走馬牙疳十分有效,可以治療牙床腐爛導致的死亡。
婦女尿桶中出現白色分泌物,可以將藥方中的藥材研磨成粉末,敷在患處,效果顯著。
麝香散適用於治療體內熱多寒少、牙齦外露、肉脫血出、牙齒鬆動、疼痛難忍、畏寒怕冷、喜熱怕冷的症狀。
上為末,先用溫水漱口淨,擦之。
草豆蔻散(東垣)治寒多熱少,牙齒疼痛。
細辛葉,防風(各二分),羊脛骨灰,熟地黃(各五分),當歸(六分),草豆蔻,黃連(各一錢三分),升麻(二錢五分)
上為細末,如前法擦之。
羌活散,治客寒犯腦,及風寒湊襲,腦痛項筋急,牙齒痛動搖,肉齦袒脫疼痛。
藁本,香白芷,桂枝(各三分),蒼朮,升麻(各五分),當歸身(六分),草豆蔻(一錢),羌活(一錢五分),羊脛骨灰(二錢),麻黃(去根節),防風(去蘆,各三錢),柴胡(五錢),細辛(少許)
白話文:
將藥材磨成細末,先用溫水漱口清潔口腔,再用藥末擦拭患處。
草豆蔻散(東垣)用於治療寒氣多、熱氣少的牙齒疼痛。
細辛葉、防風(各二分)、羊脛骨灰、熟地黃(各五分)、當歸(六分)、草豆蔻、黃連(各一錢三分)、升麻(二錢五分)。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按照之前的方法擦拭患處。
羌活散用於治療外寒侵入腦部,以及風寒同時入侵,導致頭痛、頸部肌肉僵硬、牙齒疼痛、牙齒鬆動、牙齦腫痛。
藁本、香白芷、桂枝(各三分)、蒼朮、升麻(各五分)、當歸身(六分)、草豆蔻(一錢)、羌活(一錢五分)、羊脛骨灰(二錢)、麻黃(去除根節)、防風(去除蘆頭,各三錢)、柴胡(五錢)、細辛(少許)。
上為細末,如前法擦之,立愈。
白牙散(東垣)
白芷(七分),升麻(一錢),石膏(一錢五分),羊脛骨灰(二錢),麝香(少許)
上為細末,如前法擦之,立效。
獨聖散(東垣)治一切牙痛風疳等證。
北地蒺藜(不拘多少,陰乾)
上為細末,每用刷牙,以熱漿水漱牙,外用粗末熬漿水刷牙,大有神效。
立效散(東垣)治牙齒痛不可忍,微惡寒飲,大惡熱飲,其脈上中下三部陰勝陽虛,是五臟內盛,六腑陽道脈微小,小便滑數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按照之前的方法塗抹患處,就能馬上治癒。
白芷七分,升麻一錢,石膏一錢五分,羊脛骨灰二錢,麝香少許。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按照之前的方法塗抹患處,就能立即見效。
治各種牙痛、風疳等症狀。
北地蒺藜,不限多少,陰乾。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刷牙時,用熱漿水漱口,並用粗末熬製的漿水刷牙,效果非常顯著。
治牙齒疼痛難忍,輕微怕冷飲,卻很怕熱飲,脈象上中下三部陰盛陽虛,這是五臟內熱,六腑陽氣不足,脈象微弱,小便次數多而稀。
細辛(三分),炙甘草(五分),升麻(七分),防風(一錢),草龍膽(灑洗,三錢)
上為細末,作一服,水一盞,煎至七分,去渣,以匙抄在口中,漱痛處,待少時則止。如多惡熱飲,更加草龍膽一錢。此法不定,隨寒熱多少,臨時加減。若更惡風作痛,加豆蔻、黃連各五分,勿加草龍膽。
牢牙散(東垣)治牙齦肉綻有根,牙疳腫痛,牙齒動搖欲落,牙齒不長,牙黃口臭。
羌活(一兩),草龍膽(酒洗,一兩五錢),羊脛骨灰(二兩),升麻(四兩)
上為細末,臨臥時貼牙齦上。
白話文:
將細辛、炙甘草、升麻、防風、草龍膽(洗淨)按比例混合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劑,用一杯水煎煮至七分,去除藥渣後,用湯匙盛藥液含在口中,漱洗疼痛部位,過一會兒疼痛就會止住。如果伴隨有發熱症狀,可以增加草龍膽的用量。這個方法沒有固定劑量,可以根據寒熱程度臨時調整。如果還有風寒導致的疼痛,可以加入豆蔻、黃連,但不要加草龍膽。
這種藥方名為牢牙散,出自醫家李東垣,用於治療牙齦潰爛、牙齒腫痛、牙齒鬆動、牙齒生長不良、牙齒發黃、口臭等症状。將羌活、草龍膽(酒洗)、羊脛骨灰、升麻混合研磨成粉末,睡覺前敷在牙齦上。
清胃散(東垣)治因服熱藥,或食辛熱之物,致使上下牙疼痛不可忍,牽引頭腦,滿面發熱大痛,足陽明之別絡入腦,喜寒惡熱,乃是手陽明經中熱盛而作也,其齒喜冷惡熱。
當歸身,黃連(夏月倍用),生地黃(酒製,各三分),牡丹皮(五分),升麻(一錢)
上為細末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濾去渣,帶涼服。
神功丸(東垣)治多食肉人,口臭不可近,牙齒疳蝕,牙齦肉將脫,牙齒落,血不止。
蘭香葉(如無藿香代之),當歸身,藿香葉,木香(各一錢),升麻(一錢),生地黃(酒洗),甘草(生,各三錢),黃連(酒洗),縮砂仁(各五錢)
白話文:
「清胃散」是東垣的方子,用來治療服用熱性藥物,或者食用辛辣熱性食物後,導致上下牙齒疼痛難忍,疼痛牽連到頭部,臉部發熱疼痛,足陽明經的別絡進入頭部,患者怕冷喜熱,這是因為手陽明經中熱氣過盛而引起,所以牙齒也怕熱喜冷。
方劑的藥物包括:當歸身、黃連(夏季用量加倍)、生地黃(用酒浸泡,每味各三分)、牡丹皮(五分)、升麻(一錢)。
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劑,水煎半盞,煎至一盞,去渣,待藥液稍微涼了之後服用。
「神功丸」是東垣的方子,用來治療吃肉太多的人,導致口臭難聞,牙齒出現蛀蝕,牙齦肉要脫落,牙齒鬆動脫落,流血不止。
方劑的藥物包括:蘭香葉(如果沒有藿香,可以用藿香代替)、當歸身、藿香葉、木香(每味各一錢)、升麻(一錢)、生地黃(用酒洗)、甘草(生,每味各三錢)、黃連(用酒洗)、縮砂仁(每味各五錢)。
上共為細末,湯浸蒸餅為丸,如綠豆大,每服一百丸,或加至二百丸止,白湯下,食遠服。此藥兼治血痢,及血崩,及血下不止,血下褐色,或紫色,或黑色,及腸澼下血,空心服,米湯下,其脈洪大而緩者,及治麻木,血氣上衝,逆氣上行,妄聞妄見者,皆效。
(祖傳方)
治胃有實熱齒痛,或上爿痛尤甚者。
用涼膈散,以大黃酒蒸為君,加知母、石膏、升麻為佐,頻頻含咽即愈。
白話文: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湯浸泡蒸餅做成丸子,大小如綠豆,每次服用一百粒,或加至二百粒,用白開水送服,飯後服用。此藥可以兼治血痢、血崩、血下不止,血下呈褐色、紫色或黑色,以及腸道流血等症狀,空腹服用,用米湯送服。脈象洪大而緩者,也能用此藥治療麻木、血氣上衝、逆氣上行、妄聞妄見等症狀,都有效。
(祖傳秘方)
治療胃實熱導致的牙痛,或上半身疼痛尤甚者。
以涼膈散為君藥,用黃酒蒸制,再加入知母、石膏、升麻為佐藥,頻頻含咽即可痊癒。
又方,治胃熱齒痛,口臭穢不可近者。
用大黃牡荊一、二十斤,於火上烹瀝,入薑汁六分之一,時時含咽,甚效。
又擦牙止痛方
用黃蠆蜂窠一個,以川椒填滿其竅,更以白鹽一錢封口,燒存性,入香白芷、羊脛骨灰各一錢,同研為細末,先以清茶漱口淨,然後以此藥擦之,及敷痛處。如有蟲蛀孔作痛,以少許塞於孔中立愈。
又灸法亦妙:
列缺二穴,在手太陰肺經與陽明經相連,叉手取穴中指盡處、又看其浮脈丫叉之間,灸七壯,其痛立止,永不再發。
白話文:
治療胃火引起的牙痛,以及口臭難聞的狀況,可以用大黃和牡荊一起煮水,加入少許薑汁,反覆含漱,效果顯著。
另一個止痛方法是用黃蜂窩,先用川椒填滿蜂窩的孔洞,再用白鹽封口,燒成灰燼後,研磨成粉末,加入香白芷和羊脛骨灰,先用茶水漱口,再用藥粉擦拭牙齒和疼痛處。如果有蟲蛀的牙齒疼痛,可以將少許藥粉塞入孔洞中,就能痊癒。
另外,針灸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,可以灸刺列缺穴,這個穴位位於手太陰肺經和陽明經交匯處,用中指指尖尋找浮脈丫叉之間的部位,灸七壯,疼痛立刻消失,並且不再復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