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4)
卷之五 (4)
1. 口病
論
《內經》曰:中央黃色,入通於脾,開竅於口,藏精於脾,故病在舌。夫口之為病,或為重舌木舌,或為糜爛生瘡,或見酸苦甘辛鹽味,原其所因,未有不由七情煩擾、五味過傷之所致也。經曰陰之五宮,本在五味,陰之五宮,傷在五味是也。是以肝熱則口酸,心熱則口苦,脾熱則口甘,肺熱則口辛,腎熱則口咸。
有口淡者,知胃熱也。外有謀慮不決,肝移熱於膽而口苦者。亦有脾胃氣弱,木乘土位而口酸者。或膀胱移熱於小腸,膈腸不便,上為口糜。生瘡潰爛則傷寒狐惑之證,上唇生瘡,蟲食其臟,下唇生瘡,蟲食其肛。其為口之為病,種種不同,醫者各類推而治之,無有不安者也。
白話文:
《論口病》
《黃帝內經》說:中央屬黃色,與脾臟相通,與口相連,脾臟藏精,所以舌頭會反映出脾臟的病變。
口部的疾病,可能是舌頭厚重、舌頭僵硬,或是糜爛生瘡,也可能是感受到酸、苦、甘、辛、鹹等不同味道。追根究柢,這些症狀都是由於七情煩擾、五味過度傷害所造成。經書上說:「陰氣的五個宮殿,根源在五種味道。」意思是說,五種味道會影響到陰氣的五個宮殿,導致病變。因此,肝熱則口酸,心熱則口苦,脾熱則口甘,肺熱則口辛,腎熱則口咸。
如果口淡無味,則說明胃熱。如果思慮不決,肝火移熱到膽囊,也會導致口苦。如果脾胃氣虛,木氣侵犯土位,也會導致口酸。如果膀胱的熱氣移到小腸,造成腸胃不暢,也會導致口糜。口部生瘡潰爛,可能是傷寒或狐惑病的症狀。上唇生瘡,可能是內臟被蟲侵蝕,下唇生瘡,可能是肛門被蟲侵蝕。
口部的病症種類繁多,醫生需要根據不同的症狀對症下藥,才能治癒疾病,不會有治不好的病症。
脈法
《脈經》曰:左寸洪數,心熱口苦。右寸浮數,肺熱口辛。左關弦數而虛,膽虛口苦。甚洪而實,肝熱口酸。右關沉實,脾胃有實熱口甘。兼洪數者,口瘡,或為重舌木舌。
脈虛者,中氣不足,口瘡,若服涼藥不愈,宜理中湯。
方法
丹溪曰:脾熱口甘,三黃丸主之。
三黃丸,兼治五癆七傷,消渴不生肌肉。
黃芩(春四、夏秋六、冬三兩),黃連(春四、夏五、秋三、冬二兩),大黃(春三、夏五、秋二、冬一兩)
白話文:
《脈經》說:左寸脈洪大而數,表示心火旺盛,口苦。右寸脈浮而數,表示肺熱,口乾舌燥,味覺偏辛。左關脈弦緊而數,但脈勢虛弱,表示膽虛,口苦。如果左關脈洪大而實,表示肝火旺盛,口酸。右關脈沉而實,表示脾胃有實熱,口甜。如果脈象兼有洪大而數的特征,可能患有口瘡,或者舌頭腫大、僵硬。
脈象虛弱的人,表示中氣不足,也可能患有口瘡。如果服用涼性藥物沒有效果,可以服用理中湯。
丹溪先生說:脾熱口甜,可以用三黃丸治療。
三黃丸除了可以治療脾熱口甜,還可以治療五癆七傷,以及消渴症導致的肌肉不生。
三黃丸的藥方:黃芩(春四兩、夏秋六兩、冬三兩)、黃連(春四兩、夏五兩、秋三兩、冬二兩)、大黃(春三兩、夏五兩、秋二兩、冬一兩)。
上三味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丸,未愈加至七丸,日三服,一月病愈,久服行及奔馬。愚按:此方惟實熱者可用,虛者勿用。
膽熱口苦,謀慮不決所致,小柴胡湯加麥門冬、酸棗仁、地骨皮、遠志,煎服。
益膽湯,治謀慮不決,肝膽虛氣上溢則口苦證。
黃芩(去朽),甘草(炙),人參(各一錢),官桂(五分),苦參,茯神(各三分),遠志(取肉去骨,七分)
白話文:
將上三味藥材煉成蜜丸,丸子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五丸,未見好轉可增加至七丸,每日服用三次,一個月即可痊癒,長期服用能健步如飛。此方僅適用於實熱體質,虛寒體質不可服用。
膽熱口苦,思慮不決所致,可在小柴胡湯中加入麥門冬、酸棗仁、地骨皮、遠志,煎服。
益膽湯則專治思慮不決、肝膽虛弱導致的口苦症狀。
黃芩(去除腐朽部分)、甘草(炙烤)、人參(各一錢)、官桂(五分)、苦參、茯神(各三分)、遠志(去除骨頭取肉,七分)。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柴胡地骨皮湯,治膀胱移熱於小腸,膈腸不便,上為口糜,生瘡潰爛,心胃壅熱,水穀不化等證。
柴胡(去蘆),地骨皮(各等分)
上細切,每服五錢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食後溫服。如病人大便實者,加大黃、朴硝以利之。
治口瘡,用西瓜漿水徐徐飲之。無瓜時,以瓜皮燒灰敷之。
又方,細辛、黃柏(炒)各等分為末,摻舌上,吐涎乃愈。
白話文:
將藥材切成細末,每次用五錢,用水一盞半煎煮至一盞,飯後溫服。如果病人大便不通,可以加入大黃、朴硝幫助排便。口瘡可用西瓜汁慢慢喝,沒有西瓜時,可用西瓜皮燒成灰敷在患處。另外,可以用細辛和炒黃柏研成粉末,撒在舌頭上,吐出唾液即可治癒。
又方,用焰硝、硼砂含口勿開,外以南星為末,醋調貼足心湧泉穴上,神效。
又方,用好酒煮黃連成汁,呷下即愈。
又方,用五倍子一兩,黃柏蜜炙、滑石各五錢,銅綠五錢,麝香一字,為末摻之,極效。
凡口瘡服涼藥不愈者,乃中氣不足,虛火泛上無制,用理中湯反治之而愈。甚者,加附子,或用官桂噙之亦妙。
白話文:
另外一種方法是,用焰硝和硼砂含在嘴裡,不要張開嘴巴,外面用南星磨成粉末,用醋調和,貼在腳心湧泉穴上,效果很好。
還有一種方法是,用好酒煮黃連,煮成汁,喝下去就好了。
再有一種方法是,用五倍子一兩,黃柏蜜炙、滑石各五錢,銅綠五錢,麝香一字,磨成粉混合在一起,效果很好。
凡是口瘡服用涼藥不見效的,都是中氣不足,虛火上升無力控制,可以用理中湯反過來治療就會好。嚴重者,可以加附子,或者用官桂含在嘴裡也很有效。
又方,治赤口瘡。
白礬(枯),沒藥(另研),乳香(另研,各一錢),銅綠(另研,少許)
上為細末摻之。
又方,治白口瘡。
雄黃,沒藥,乳香(各一錢),輕粉(五分),巴豆霜(少許)
上為細末摻之。
治實熱口中生瘡,用涼膈散、甘桔湯皆效。
一小兒口瘡不下食,眾以狐惑治之,必死,後以礬湯於腳上浸半日頓寬,更以黃柏(蜜炙)、殭蠶(炒)為末敷之而愈。
白話文:
另外一種方法,用來治療口瘡。取白礬(研成粉末)、沒藥(單獨研成粉末)、乳香(單獨研成粉末),各一錢,再加上少許銅綠(單獨研成粉末),混合在一起即可。
另外一種方法,用來治療白口瘡。取雄黃、沒藥、乳香,各一錢,輕粉五分,巴豆霜少許,混合在一起即可。
如果口瘡是由實熱引起的,可以服用涼膈散或甘桔湯,都有效。
如果小孩患有口瘡,導致無法進食,有人用狐惑症的方法治療,結果一定會死亡。後來用礬湯浸泡孩子的腳半日,病情立刻好轉。再用黃柏(蜜炙)、殭蠶(炒)研成粉末敷在患處,就痊癒了。
又方,治唇緊燥裂生瘡。用青皮燒灰敷之立愈。
又方,治唇緊。以皮紙然於刀上,熏取瀝敷,立效。
又方,治口糜。用野薔薇花根,煎湯漱之。(一云白薔薇根,杵汁敷之。)
又方,治口內生瘡用。
明礬(枯),黃丹(炒),鹽白梅(燒存性,各一錢),人中白(半錢,煅),麝香(另研,少許)
上為細末,乾摻口內。甚者加硼砂五分,片腦一分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十八條)
白話文:
另外一個方法,可以治療嘴唇緊繃乾燥裂開生瘡,用青皮燒成灰敷上去,馬上就能治癒。
另一個方法,可以治療嘴唇緊繃。用皮紙在刀上燒,熏取滴下的汁液敷在嘴唇上,馬上見效。
另外一個方法,可以治療口腔糜爛。用野薔薇花根煎湯漱口。(也有人說用白薔薇根搗碎敷上去。)
另一個方法,可以治療口腔生瘡。
明礬(煅燒至乾燥)、黃丹(炒過)、鹽白梅(燒至存性,各一錢)、人中白(半錢,煅燒)、麝香(另研磨,少許)
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,乾摻在口內。症狀嚴重者,可以加硼砂五分,冰片一分。
硼砂散,治口舌生瘡,及咽喉腫病,皆效。
硼砂,馬牙硝,滑石,寒水石,枯白礬(各二錢),片腦(二分)
上為細末,每服半錢許,食後新汲水調下。
碧雪,治口瘡,及咽喉腫痛,神效。
蒲黃,青黛,硼砂,焰硝,生甘草
上各等分,為細末敷之,咽喉腫痛,鵝管吹入。
(祖傳方)
治舌腫大塞口,不能飲食者。
真蒲黃一味,頻刷舌上,自退。若能咽藥,即以黃連一味煎濃汁,細細呷之,以瀉心經之火,則愈。
白話文:
硼砂散可以治療口舌生瘡和咽喉腫痛,效果很好。配方是硼砂、馬牙硝、滑石、寒水石、枯白礬各二錢,片腦二分,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半錢左右,飯後用新鮮井水調服。
碧雪方專治口瘡和咽喉腫痛,效果神奇。配方是蒲黃、青黛、硼砂、焰硝、生甘草各等量,研成細末,敷於患處。咽喉腫痛時,可以用鵝管吹入藥粉。
祖傳秘方:治舌腫大塞口,無法進食。方法是用真蒲黃反覆刷舌,就能消腫。如果能吞服藥物,就用黃連煎濃汁,慢慢喝下,瀉去心經之火,就能痊癒。
(丹溪活套)云:肝膽有實熱,令人口酸而苦,小柴胡湯加甘草、龍膽、青皮之類。甚者,當歸龍薈丸。若謀慮不決、肝膽虛而苦者,人參、遠志、茯神、甘草為君,柴胡、草龍膽為佐使。甚者,錢氏地黃丸,虛者補其母也。心熱而口苦,或口舌生瘡,黃連瀉心湯、牛黃清心丸、涼膈散之類。
脾熱而口甘者,三黃丸、平胃散之類。肺熱而口辛者,甘桔湯、瀉白散、金沸草散之類。腎熱而口咸者,滋腎丸、大補陰丸、滋陰大補丸之類。
白話文:
《丹溪活套》中記載:肝膽有實熱,會導致人感到口酸而苦。治療方法可以用小柴胡湯加入甘草、龍膽、青皮等藥材。情況嚴重者,則可用當歸龍薈丸。
若因思慮過度導致肝膽虛弱而感到苦味,可以用人參、遠志、茯神、甘草作為主藥,柴胡、草龍膽作為輔助藥材。情況嚴重者,可用錢氏地黃丸,以補益肝腎,因為肝腎相生,補腎可以間接滋養肝臟。
心臟有熱氣,導致口苦,或者口舌生瘡,可以用黃連瀉心湯、牛黃清心丸、涼膈散等藥物治療。
脾臟有熱氣,導致口甜,可以用三黃丸、平胃散等藥物治療。
肺臟有熱氣,導致口辛辣,可以用甘桔湯、瀉白散、金沸草散等藥物治療。
腎臟有熱氣,導致口鹹,可以用滋腎丸、大補陰丸、滋陰大補丸等藥物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