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一 (3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39)

1. 傷寒

一、心煩不得臥,梔子豉湯。

茵蔯蒿湯

山茵蔯(一兩),大黃(五錢),梔子(十枚)

上細切,水二盞,煎一盞,溫和服,以利為度。

梔子豉湯,(方見前。)

一、誤下太早,遂成結胸虛痞,涼膈散加枳殼、桔梗。

一、剛柔二痓,譫語發狂,逾垣赴井,皆陽熱極盛而然,承氣合解毒下之。

一、汗下之後,煩渴飲水,涼膈散及減桂五苓、甘露、益元,選而用之。

甘露飲

茯苓,澤瀉,甘草,石膏,寒水石(各二兩),白朮,桂枝,豬苓(各五錢),滑石(四兩)

上為末,每服三錢,白湯調或新汲水調,薑湯尤妙。

一、小便不通,五苓泄之。大便閉結,承氣下之。更有外證,加減防風通聖散方內隨證用藥處治,萬無一失也。

一、婦人證治皆然,惟孕婦三、四月並七、八月不用硝黃,其餘月分,用之無妨。

一、小兒減劑服之。

此中有古人治傷寒不傳之妙,後之學者,宜慎寶之。

愚按:河間以上治傷寒法,宜用於春三月及夏至前後溫病及中暑熱傳經之證,能按法施治,無有不安。

(丹溪活套)

凡傷寒傳經之證,初得太陽經病,惡寒發熱,頭項強,腰脊痛,無汗,急用東垣九味羌活湯表之而愈。或諸痛悉除,亦不惡寒,但發熱不解,或微汗濈濈然出,此為挾虛證,宜用補中益氣湯為主。治有汗,加桂枝、芍藥。汗未透,脈尚浮緊,加羌活、蒼朮、防風、葛根,倍升麻、柴胡。

滿悶者,去黃耆、人參。仍頭痛未去,加川芎、白芷、薄荷、荊芥、細辛、葛根。如渴,加五味子、麥門東、天花粉。三、四日間,不宜前藥,則以小柴胡湯驗證加減。如寒熱脅痛、少陽外證悉具,只以本方服之。若兼腹滿自利、已見太陰證而少陽證猶未除者,本方中加五苓散,名柴苓湯。

熱甚者,去桂,倍黃芩。渴甚者,本方去半夏,加五味子、天花粉。五、六日不大便,潮熱引飲,本方中去人參、甘草,加芍藥、枳殼、厚朴、大黃,甚者加芒硝,或用河間三一承氣湯。七、八日過經不解,熱不退,或黃連解毒湯、涼膈散選而用之,或仍以小柴胡看證調治而愈。或愈後因勞役復熱者,仍用補中益氣湯,多服數帖自安。

雖因食復病,切不可輕用大黃、芒硝之類下之,蓋病後氣血大虛,若復下之必死,慎之慎之!

又傷寒下後譫語,初能認人,三、五日後,妄言不休,此神不守舍,慎勿復下。脈多沉細,足冷氣促,面青褐色,口乾燥,宜用補中益氣湯,倍人參,加竹葉二、三十片。內外本弱,得汗下後大虛,脈細數,熱如火炙,氣促,宜用人參、當歸、白朮、黃耆、甘草、五味子、知母,加竹葉數片,煎用童便,二、三帖而安。大病虛脫,本是陰虛,用艾灸丹田補陽,陽生則陰長故也。

白話文:

傷寒

一、如果心中煩躁,無法入睡,用梔子豉湯。

茵陳蒿湯

茵陳蒿(約37.5克),大黃(約18.75克),梔子(10枚)

以上藥材切碎,加兩碗水煎成一碗,溫服,以能排便為度。

梔子豉湯(配方同前)

一、如果過早使用瀉藥,反而會形成胸部結塊、腹部脹滿的虛痞,用涼膈散,並加入枳殼、桔梗。

一、如果出現身體僵硬痙攣,或剛硬或柔軟,胡言亂語、發狂,甚至想翻牆跳井,都是因為陽熱過於旺盛,用承氣湯配合解毒藥來瀉熱。

一、在發汗或瀉熱後,如果感到煩渴想喝水,可以用涼膈散,或者減去桂枝的五苓散、甘露飲、益元散等,選擇合適的方劑使用。

甘露飲

茯苓、澤瀉、甘草、石膏、寒水石(各約75克),白朮、桂枝、豬苓(各約18.75克),滑石(約150克)

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約11克,用白開水或剛打上來的井水沖服,用薑湯沖服效果更好。

一、小便不暢通,用五苓散來利尿。大便不通暢,用承氣湯來瀉下。如果同時有其他症狀,可以根據防風通聖散的配方,隨症狀加減藥物,這樣治療就萬無一失了。

一、婦女的病症治療方法與男人相同,只是懷孕三、四個月和七、八個月時,不能使用硝石和黃,其他月份則可以使用。

一、小孩用藥量減半服用。

這裡面有古代醫生治療傷寒的精妙之處,後來的學習者應該仔細研究並加以珍惜。

我認為:河間的以上治療傷寒的方法,適合在春季三個月和夏至前後,治療溫病和中暑後熱邪傳入經絡的病症,如果能按照此法治療,大多都能平安痊癒。

(丹溪活套)

凡是傷寒傳入經絡的病症,剛開始是太陽經病,表現為怕冷發熱、頭頸僵硬、腰背疼痛、沒有汗,應該立即使用東垣的九味羌活湯來發散表邪,就能痊癒。或者各種疼痛都消失了,也不再怕冷,但發燒沒有退,或者稍微出汗,這屬於夾雜虛證,應該用補中益氣湯為主。如果有汗,就加桂枝、芍藥。如果汗還沒完全發出來,脈象還是浮緊,就加羌活、蒼朮、防風、葛根,加倍升麻、柴胡。

如果感到胸悶,就去掉黃耆、人參。如果頭痛仍然沒好,就加川芎、白芷、薄荷、荊芥、細辛、葛根。如果口渴,就加五味子、麥門冬、天花粉。三、四天內,如果前面的藥沒效果,就用小柴胡湯來根據具體情況加減藥物。如果出現寒熱往來、脅痛等少陽經的症狀,就直接服用小柴胡湯。如果同時有腹脹、腹瀉、已經出現太陰經的症狀,但少陽經的症狀還沒完全消除,就在小柴胡湯中加入五苓散,稱為柴苓湯。

如果熱勢很盛,就去掉桂枝,加倍黃芩。如果口渴嚴重,就在小柴胡湯中去掉半夏,加入五味子、天花粉。如果五、六天不大便,出現潮熱和想喝水的症狀,就在小柴胡湯中去掉人參、甘草,加入芍藥、枳殼、厚朴、大黃,嚴重時可以加芒硝,或者用河間的三一承氣湯。如果七、八天病還沒好,熱還沒退,可以用黃連解毒湯、涼膈散等,選擇適合的方劑使用,或者仍然用小柴胡湯來根據具體情況調整藥物而治好。如果病好後因為勞累又復發,仍然用補中益氣湯,多服幾帖就能痊癒。

即使是因為飲食不當導致病情復發,也千萬不能輕易使用大黃、芒硝等瀉藥,因為病後氣血非常虛弱,如果再用瀉藥,一定會導致死亡,切記切記!

又說傷寒病後出現胡言亂語,剛開始還能認人,三、五天后就說個不停,這說明心神不守,千萬不要再用瀉藥了。這種情況脈象大多沉細,腳是冷的,呼吸急促,面色青褐色,口舌乾燥,應該用補中益氣湯,加倍人參,再加入竹葉二、三十片。體內外都虛弱,發汗或瀉熱後更加虛弱,脈象細數,發熱像被火烤一樣,呼吸急促,應該用人參、當歸、白朮、黃耆、甘草、五味子、知母,再加竹葉數片,用童便煎服,服用兩三帖就能痊癒。大病後虛脫,本質是陰虛,可以用艾灸丹田來補陽,陽氣生發,陰氣自然也會增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