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五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五 (1)

1. 麻木

《內經》曰:風寒濕三氣,合而為痹。故風氣勝者為行痹,寒氣勝者為痛痹,濕氣勝者為著痹。河間曰:留著不去,四肢麻木拘攣也。經又曰:痛者,寒氣多也,有寒故痛也。其不痛不仁者,病久入深,榮衛之行澀,經絡時疏,故不痛;皮膚不營,故為不仁。夫所謂不仁者,或周身或四肢唧唧然麻木不知痛癢,如繩扎縛初解之狀,古方名為麻痹者是也。丹溪曰:麻是氣虛,木是濕痰死血。

然則曰麻曰木者,以不仁中而分為二也。雖然,亦有氣血俱虛,但麻而不木者。亦有虛而感濕,麻木兼作者。又有因虛而風寒濕三氣乘之,故周身掣痛兼麻木並作者,古方謂之周痹,治法宜光汗而後補也。醫者宜各以類推而治之,不可執一見也。

白話文:

《論》

《內經》中說:「風寒濕三氣,結合在一起就會造成痺病。」因此,風氣盛者稱為行痺,寒氣盛者稱為痛痺,濕氣盛者稱為著痺。河間先生說:「留著不去,就會導致四肢麻木拘攣。」

經書中又說:「痛是寒氣過盛所致,有寒氣就會疼痛。」而那些不痛也不知覺的人,是因為病久入深,營衛運行不暢,經絡時而通暢時而阻塞,所以不痛;皮膚得不到氣血滋養,所以感覺麻木。所謂「不仁」,是指周身或四肢像被繩索緊緊捆綁後解開一樣,唧唧然麻木,感覺不到疼痛和癢癢,古方稱之為「麻痺」。

丹溪先生說:「麻是氣虛,木是濕痰死血。」

因此,說麻說木,都是從「不仁」中分出來的兩種表現。然而,也有人氣血俱虛,只麻而不木;也有人虛弱體質又受濕氣侵襲,導致麻木兼發;還有因體虛而受風寒濕三氣侵襲,導致周身掣痛、麻木並發,古方稱之為「周痹」,治療上應該先發汗解表,然後再補益氣血。

醫生在治療痺病時,應該根據病情的不同類型進行推斷,不能只看表面現象,一概而論。

脈法

脈浮而濡屬氣虛。關前得之,麻在上體;關後得之,麻在下體也。

脈浮而緩,屬濕,為麻痹。脈緊而浮,屬寒,為痛痹。脈澀而芤,屬死血,為木,不知痛癢。

方法

丹溪曰:十指麻木,是胃中有濕痰死血,宜二陳湯加蒼朮、白朮、桃仁、紅花,少加附子行經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條)

人參益氣湯(東垣)治兩手麻木,四肢困倦,怠惰嗜臥,熱傷元氣也。

白話文:

脈法

脈浮而濡屬氣虛。 脈搏浮而濡弱,屬於氣虛。

關前得之,麻在上體;關後得之,麻在下體也。 在手腕關節前摸到這種脈象,身體上半部會麻木;在關節後摸到,身體下半部會麻木。

脈浮而緩,屬濕,為麻痹。 脈搏浮而緩慢,屬於濕邪,會造成麻痹。

脈緊而浮,屬寒,為痛痹。 脈搏緊而浮,屬於寒邪,會造成疼痛麻木。

脈澀而芤,屬死血,為木,不知痛癢。 脈搏澀滯而虛弱,屬於瘀血,會造成麻木,且無痛癢感。

方法

丹溪曰: 丹溪先生說:

十指麻木,是胃中有濕痰死血,宜二陳湯加蒼朮、白朮、桃仁、紅花,少加附子行經。 十指麻木,是胃中有濕痰和瘀血,可以用二陳湯加上蒼朮、白朮、桃仁、紅花,再少加一點附子來化瘀通經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條) 以上是丹溪先生的方法。

人參益氣湯(東垣)治兩手麻木,四肢困倦,怠惰嗜臥,熱傷元氣也。 人參益氣湯(東垣先生所創)可以治療兩手麻木、四肢困倦、懶散嗜睡、熱傷元氣等症狀。

黃耆(二錢),炙甘草,升麻(各五分),五味子(三十粒),柴胡(六分),生甘草,人參(各一錢二分半),白芍藥(七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稍熱服。

導氣湯(東垣)治兩腿麻木沉重。

黃耆(二錢),甘草(一錢五分),青皮(一錢),升麻,柴胡,當歸梢,澤瀉(各五分),陳皮(二分半),紅花(少許),五味子(三十粒)

白話文:

黃耆兩錢,炙甘草、升麻各五分,五味子三十粒,柴胡六分,生甘草、人參各一錢二分半,白芍七分,將所有藥材細切,做成一服,用兩盞水煎至一盞,去渣稍熱服用。此方名為導氣湯,是東垣所創,用於治療兩腿麻木沉重。另外,黃耆兩錢,甘草一錢五分,青皮一錢,升麻、柴胡、當歸梢、澤瀉各五分,陳皮二分半,紅花少許,五味子三十粒,亦可作為治療兩腿麻木沉重的方劑。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
天麻黃耆湯(東垣)治素有風證,因連日醉飲,其證復來,右口角並眼牽引側視,及左手腳腿麻木疼痛。

天麻,芍藥,神麯(炒),羌活(如肢節不痛不用),茯苓(各三分),人參,黃連(各四分),川歸(五分),黃耆,甘草,升麻,葛根,黃柏,蒼朮(各六分),澤瀉(七分),柴胡(九分),或加豬苓(六分)

白話文:

天麻黃耆湯(東垣)

功效: 治療平時就有風證的人,因連續多日飲酒,風證復發,出現右嘴角和眼睛牽引、斜視,以及左手腳和腿麻木疼痛的症狀。

藥方:

  • 天麻、芍藥、神麴(炒)、羌活(肢節不痛可不加)、茯苓(各三分)
  • 人參、黃連(各四分)
  • 川芎(五分)
  • 黃耆、甘草、升麻、葛根、黃柏、蒼朮(各六分)
  • 澤瀉(七分)
  • 柴胡(九分)
  • 可加豬苓(六分)

用法:

  1. 將藥材切細。
  2. 藥材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。
  3. 去掉藥渣,溫熱服用。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
補氣升陽和中湯(東垣)一婦人病,診得六脈俱中得弦洪緩相合,按之無力,弦在上是風熱下陷入陰中,陽道不行。其證閉目則渾身麻木,晝減而夜甚,覺而升目則麻木漸退,久則絕止,常開目則此證不作,是以不敢閤眼,致不得臥,身體皆重,時有痰嗽,覺胸中不利,煩躁氣短喘促,肌膚充盛,飲食不減,大小便如常。此非風邪,乃氣不行也,治宜補益肺氣自愈。如經脈中陰火乘其陽分,火動為麻木者,當兼去其陰火則安矣。

生甘草(去腎熱),黃柏(酒炒,除濕熱),白茯苓(除濕導水),澤瀉(除濕導水),升麻(行陽助經),柴胡(以上各二分),蒼朮(除濕補中,三分),陳皮,當歸身,白朮(各四分),人參,白芍藥(各六分),佛耳草,炙甘草(各八分),黃耆(一錢),草豆蔻(益陽闢外寒,三分)

白話文:

將藥材切成細末,做成一劑藥,用兩杯水煎煮,煎到剩下一杯,去除藥渣,趁溫熱服用。

有一位婦女生病了,診斷後發現六脈皆呈現弦洪緩合的脈象,按壓時無力,弦脈在上表示風熱,下沉入陰中,陽氣不能運行。她的症狀是閉上眼睛時全身麻木,白天輕微,晚上加重,醒來睜開眼睛時麻木逐漸消失,時間久了便停止,只要一直睜著眼睛就不會麻木,所以不敢閉眼,導致無法躺下,全身沉重,偶爾會咳嗽有痰,感覺胸部不舒暢,煩躁、氣短、呼吸急促,肌膚飽滿,飲食正常,大小便也正常。這不是風寒引起的,而是氣血運行不暢,應該補益肺氣才能自愈。如果經脈中陰火乘虛而入,侵犯陽分,火氣導致麻木,那麼應該同時去除陰火,才能痊癒。

藥方如下:

生甘草(去除腎熱),黃柏(用酒炒,去除濕熱),白茯苓(去除濕氣,利水),澤瀉(去除濕氣,利水),升麻(運行陽氣,幫助經絡),柴胡(以上各二分),蒼朮(去除濕氣,補中,三分),陳皮,當歸身,白朮(各四分),人參,白芍藥(各六分),佛耳草,炙甘草(各八分),黃耆(一錢),草豆蔻(益氣陽,驅除外寒,三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食遠服。

麻黃桂枝升麻湯(東垣)治婦人先患渾身麻木,睡覺則少減,開目則已。其證愈後,又因心中煩惱,遍身骨節痛,身體沉重,飲食減少,腹中氣不轉運。

木香,生薑(各二分),桂枝,半夏,陳皮,草豆蔻,厚朴(薑汁製),黑附子(炮去皮臍),黃柏(各三分),炙甘草,升麻,白朮,茯苓,澤瀉(各四分),黃耆,麻黃(不去節),人參(各五分)

白話文:

將藥材切成細末,做成一劑藥,用兩杯水煎煮到剩下一杯,濾掉藥渣,飯後服用。

這是東垣的麻黃桂枝升麻湯,用於治療婦女先前患有全身麻木,睡覺時症狀稍減,醒來後就恢復的病症。這種病症痊癒後,又會出現心煩意亂、全身骨節疼痛、身體沉重、食慾減退、腹中氣機不暢的情況。

藥方中包含木香、生薑(各二分)、桂枝、半夏、陳皮、草豆蔻、厚朴(用薑汁製)、黑附子(炮製去皮臍)、黃柏(各三分)、炙甘草、升麻、白朮、茯苓、澤瀉(各四分)、黃耆、麻黃(不去節)、人參(各五分)。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食遠服。

神效黃耆湯(東垣)治渾身麻木不仁,或頭面手足胕背腿腳麻木,並皆治之,及兩目羞明畏日,隱澀難開,視物昏花,睛痛,亦皆治之。

蔓荊子(二分),陳皮(五分),人參(八分),炙甘草(一錢),白芍藥(一錢),黃耆(二錢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臨臥稍熱服。如麻木不仁,雖有熱,不加黃柏,只加黃耆一錢,通三錢。如麻木甚者,加芍藥一錢,通二錢。如小便淋澀,加澤瀉五分,一服去則止。如有大熱證,加酒洗黃柏三分。

白話文:

神效黃耆湯 (東垣)

治病範圍:

  • 全身麻木不仁,包括頭面、手足、背、腿腳麻木等。
  • 兩眼羞明畏光,眼澀難開,視物昏花,眼睛疼痛。

藥方:

  • 蔓荊子 (二分)
  • 陳皮 (五分)
  • 人參 (八分)
  • 炙甘草 (一錢)
  • 白芍藥 (一錢)
  • 黃耆 (二錢)

煎藥方法:

  1. 將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藥。
  2. 用兩杯水煎煮,直到剩下一杯水。
  3. 去除藥渣,藥湯在睡前稍稍加熱服用。

藥方加減:

  • 如麻木不仁,即使有發熱症狀,也不加黃柏,只加黃耆至三錢。
  • 如麻木嚴重,加芍藥至二錢。
  • 如小便淋澀,加澤瀉五分,一劑藥即可見效。
  • 如有發熱症狀,可用酒洗黃柏三分加入藥方。

補氣湯,治皮膚麻木,神效。

黃耆,陳皮,甘草(各一錢二分),澤瀉(六分),芍藥(八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沖和補氣湯,治閤眼則麻木,開則不麻,四肢無力,痿厥醋心,目昏頭眩,神效。

羌活(七分),獨活,川歸,黃柏(各三分),柴胡,神麯,木香,草豆蔻(各二分),人參,白朮,澤瀉,獵苓(各一錢),甘草,升麻(各五分),芍藥(一錢),黃耆(二錢),蒼朮,陳皮(各一錢),黃連(二分),麻黃(不去節,二分)

白話文:

補氣湯可以治療皮膚麻木,效果顯著。配方包括黃耆、陳皮、甘草各一錢二分,澤瀉六分,芍藥八分。將藥材切碎,用水一盞半煎至一盞,溫服。

沖和補氣湯可以治療閉眼時麻木,睜眼就不麻,四肢無力,痿厥心痛,目昏頭眩,效果顯著。配方包括羌活七分,獨活、川歸、黃柏各三分,柴胡、神麴、木香、草豆蔻各二分,人參、白朮、澤瀉、茯苓各一錢,甘草、升麻各五分,芍藥一錢,黃耆二錢,蒼朮、陳皮各一錢,黃連二分,麻黃(不去節)二分。

上細切,分作二服,每服用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(祖傳方)

三妙丸,治濕熱下流,兩腳麻木,或如火烙之熱。

黃柏(四兩,切片,酒拌略炒),蒼朮(六兩,米泔浸一、二宿,細切焙乾),川牛膝(去蘆,二兩)
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、七十丸,空心薑、鹽湯下,忌魚腥、蕎麥、熱面、煎炒等物。

白話文:

祖傳方:三妙丸

功效: 治濕熱下流,兩腳麻木,或如火烙之熱。

藥材:

  • 黃柏(四兩,切片,酒拌略炒)
  • 蒼朮(六兩,米泔浸一、二宿,細切焙乾)
  • 川牛膝(去蘆,二兩)

製法:

  1.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。
  2. 用麵糊將藥末製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。

服用方法:

  • 每次服用五、七十丸。
  • 空腹時用薑、鹽湯送服。

禁忌: 忌食魚腥、蕎麥、熱面、煎炒等物。

煎藥方法:

  • 將藥材切成細片,分成兩劑。
  • 每劑用一盞半水煎煮,直至剩下一盞水。
  • 溫熱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