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一 (31)
卷之一 (31)
1. 傷寒
方法
丹溪曰:外感無內傷者,用仲景法。傷寒挾內傷者,十居八九。經曰: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。補中益氣湯,從六經所見之證加減用之。氣虛甚者,少加附子以行參耆之氣。東垣謂內傷者極多,外傷者間而有之,此發前人所未發。後人徇俗,不見真切,雷同指為外傷,極謬。其或可者,蓋亦因其不敢放肆,而多用平和之藥散之耳。
若粗率者,必致殺人。有感冒輕病,不可便認為傷寒。西北二方極寒肅殺之氣,外傷者甚多;東南二方溫和之地,外傷甚少,所謂千百而一二也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一條)
桂枝湯(並加減法。),治太陽經傷風,發熱自汗,鼻鳴乾嘔。
桂枝(二錢五分),芍藥(一錢五分),甘草(一錢)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本方惟冬及春初可行。春末及夏至前,加黃芩一錢。夏至後,加知母一錢,石膏一錢,或加升麻五分。若病人素虛寒者,不用加減。小便數、其素飲酒人不喜甘者,切不可用桂枝也。如發汗過多、心下悸而欲按者,去芍藥、薑、棗,煎服。
如傷風、項背強、有汗不惡風而變為柔痓者,本方中加乾葛一錢。如汗後身痛脈沉,本方中加人參一錢。如風溫身痛、脈浮虛澀、多汗,本方中加附子五分。如關脈沉實、大便秘而腹痛者,本方中加大黃一錢五分,芍藥一錢,減甘草五分。如太陽下之太早,成協熱利不止,心下痞,表裡不解,本方中去芍藥,加白朮、人參、乾薑各一錢。如太陽汗多成柔痓者,本方中加乾葛,桂枝、芍藥各五分,栝蔞根、甘草各一錢。
如太陽脈浮腹痛,本方中加芍藥一錢,餳糖一匙,名小建中湯。如傷寒汗後身痛脈遲弱,本方中加黃耆一錢,餳糖一錢,名黃耆建中湯。如太陽發熱無汗惡寒脈微弱者,本方中加麻黃石膏各等分,名桂枝二越婢一湯。如服桂枝後、形似瘧日再發、或身癢而汗不出者,得汗必解,本方中加麻黃一錢五分,杏仁十個,名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麻黃湯(並加減法。),治太陽證,脈浮,頭及身體疼痛,惡寒發熱,無汗而喘。
麻黃(去根節,二錢),桂枝(一錢三分),甘草(六分),杏仁(十個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先下麻黃,煎一沸,掠去上沫,下余藥,煎八分,去渣溫服,復取汗。蓋麻黃湯性熱,惟冬及春初、兼病人素有寒者,乃用正方。夏至後服,必發斑黃狂悶。如夏月得太陽證,惡寒發熱頭痛,脈浮洪盛,無汗,以子和六神通解散代之。如太陽發熱無汗惡寒、漸變為剛痓者,本方中加赤芍藥六分,葛根一錢,豆豉二錢,入蔥白同煎。
如傷寒中濕,身體痛,身目俱黃,本方中去桂枝,加連軺一錢,生梓白皮、赤小豆各二錢,入生薑、大棗同煎。傷寒即病少陰經,脈沉微,身體痛,得汗則已,本方中去桂枝、杏仁、甘草,加細辛一錢二分,附子一錢。
白話文:
關於傷寒的治療方法
朱丹溪說:外感疾病如果沒有內傷,就用張仲景的方法治療。但傷寒同時夾雜內傷的情況,十個裡面有八九個是這樣。醫經說:「邪氣侵犯的地方,一定是身體正氣虛弱。」所以用補中益氣湯,根據六經所見的證狀加以調整。如果氣虛很嚴重,可以稍微加一點附子來幫助參、耆的藥效發揮。李東垣認為內傷的情況非常多,外傷反而是偶爾出現,這點是前人沒有明確指出的。後人卻盲目跟從世俗觀念,沒有仔細觀察,一概都認為是外傷,實在是大錯特錯。他們之所以還能勉強有效,大概是因為他們不敢隨意用藥,多用平和的藥來疏散病邪罷了。
如果草率用藥,一定會害死人。即使是感冒這種輕微的病症,也不可以隨便當作傷寒來治療。西北地區天氣非常寒冷,外感疾病很多;東南地區氣候溫和,外感疾病很少,可能只有千分之一二而已。
(以上是朱丹溪關於治療方法的一條論述)
桂枝湯(以及加減方法)
桂枝湯治療太陽經受風邪引起的疾病,症狀為發熱、自汗、鼻塞、乾嘔。
藥材組成:桂枝(八克)、芍藥(六克)、甘草(三克)
將藥材切細,加生薑三片、大棗兩枚,用水約360毫升煎煮至約240毫升,去渣溫服。這個方子只有冬天和初春可以使用。在春末和夏至之前,要加黃芩三克;夏至之後,要加知母三克、石膏三克,或者加升麻一點五克。如果病人本身體質虛寒,就不需要加減。如果病人小便次數多,或者平時喜歡喝酒而不喜歡甜食,絕對不能用桂枝湯。如果因為發汗過多,出現心悸並且喜歡按壓,就要去掉芍藥、生薑、大棗,煎服。
如果傷風之後,出現頸背僵硬,有汗但不怕風,而轉為柔痓(一種痙攣性疾病),在原方中加入葛根三克。如果發汗後身體疼痛,脈搏沉而無力,在原方中加入人參三克。如果因為風溫而導致身體疼痛,脈象浮虛澀,出汗多,在原方中加入附子一點五克。如果關脈沉實有力,大便秘結並且腹痛,在原方中加大黃四點五克、芍藥三克,減少甘草一點五克。如果太陽經的邪氣太早往下走,導致協熱下利不止、心下痞悶、表裡不解,在原方中去掉芍藥,加入白朮、人參、乾薑各三克。如果太陽經發汗過多導致柔痓,在原方中加入葛根、桂枝、芍藥各一點五克,栝蔞根、甘草各三克。
如果太陽經脈象浮,並且腹痛,在原方中加入芍藥三克、麥芽糖一湯匙,就叫做小建中湯。如果傷寒發汗後身體疼痛,脈象遲緩無力,在原方中加入黃耆三克、麥芽糖三克,就叫做黃耆建中湯。如果太陽經發熱、無汗、怕冷,脈象微弱,在原方中加入麻黃、石膏等量,就叫做桂枝二越婢一湯。如果服用桂枝湯後,出現類似瘧疾一樣每天發作的狀況,或者身上癢而汗出不來,如果出汗就會好轉,在原方中加入麻黃四點五克、杏仁十個,就叫做桂枝麻黃各半湯。
麻黃湯(以及加減方法)
麻黃湯治療太陽經的疾病,症狀為脈象浮、頭和身體疼痛、怕冷發熱、無汗且喘。
藥材組成:麻黃(去根節,八克)、桂枝(四克)、甘草(兩克)、杏仁(十個)
將藥材切細,加水約360毫升,先下麻黃,煎煮至沸騰,撇去浮沫,再下其他藥材,煎煮至約240毫升,去渣溫服,以求發汗。因為麻黃湯藥性溫熱,只有在冬天和初春,並且病人本身體質偏寒的情況下才可以用這個方子的原方。如果在夏至之後服用,一定會出現發斑、發黃、精神錯亂等嚴重情況。如果在夏天得了太陽經的疾病,出現怕冷發熱頭痛,脈象浮大有力,沒有汗,可以用子和六神通解散來代替。如果太陽經發熱、無汗、怕冷,逐漸轉變為剛痓,在原方中加入赤芍藥一點八克、葛根三克、豆豉六克,再加入蔥白一起煎煮。
如果傷寒兼夾濕氣,身體疼痛,身體和眼睛都發黃,在原方中去掉桂枝,加入連軺三克、生梓樹白皮、赤小豆各六克,再加入生薑、大棗一起煎煮。如果傷寒直接病入少陰經,脈象沉微,身體疼痛,如果能出汗就會好轉,在原方中去掉桂枝、杏仁、甘草,加入細辛三點六克、附子三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