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八 (26)
卷之八 (26)
1. 痘疹
惺惺散(錢氏,方見前辨內外因條,與王氏同,但一方有防風、川芎減半。)
解毒防風湯(方見前。)
四物解肌湯
白芍藥,黃芩,升麻,葛根(各七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,煎(六分),溫服,不拘時。
瘡出不快(十二)
活血散加防風湯(方見前辨表裡虛實條。)
紅花湯(龐氏)
紅花子(一合)
上以水半升,煎百沸,服之。
紫草湯,治瘡出不快,及大便自利。(一名紫草木香湯。)
紫草,木香,茯苓,白朮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入糯米一百粒,水一盞,煎六分,食前服。
四聖散
紫草,木通(各一錢),甘草,枳殼(麩炒黃色,各半錢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,煎七分,溫服不拘時。
樺皮飲子
樺木皮(二兩)
上用水一升,煮取半升,時時細飲。
凡痘瘡出不快者有五證,臨病審兒調之。
一證,天時嚴寒,為寒所折,不能起發,宜散寒溫表,冬三月寒甚,紅斑初見,宜五積散、正氣散,參蘇飲、楊氏調解散、陳氏木香散。
五積散
白芷,川芎(各三分),桔梗(去蘆,一分半),芍藥,茯苓,甘草(炙),川歸,肉桂(去粗皮),半夏(各二分),陳皮(去白),枳殼(去穰,麩炒),麻黃(去根節,各五分),蒼朮(米泔浸,一錢),乾薑(炮,四分),厚朴(薑製,四分)
上除肉桂、枳殼二味別為粗末外,餘十三味細切,慢火炒令轉色,攤冷,次入二味末令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入生薑三片,煎至一盞,去渣稍熱服。
正氣散
甘草(炙,三分半),陳皮,藿香(去梗),白朮(各五分),厚朴(薑製),半夏(薑製,各一錢半)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大棗一枚,水煎服。
調解散
青皮,陳皮,枳殼(麩炒),桔梗(去蘆炒),人參,半夏(泡七次),川芎,木通,乾葛(各四分),甘草,紫蘇(各二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大棗一枚,水煎服。一方加紫草、糯米。
一證,炎暑隆盛,煩渴昏迷,瘡出不快,宜辰砂五苓散,煎生地黃、麥門冬調服。身熱甚者,小柴胡加生地黃。煩渴而便實者,白虎加人參湯。輕者人參竹葉湯加生地黃,煎服。
辰砂五苓散(五苓散加辰砂細研為末是也。)
小柴胡湯,人參白虎湯,人參竹葉湯(方俱見傷寒門。)
一證,服涼藥損傷脾胃,或胃虛吐利,當溫中益氣,宜理中湯。吐利甚者,加附子,或陳氏異功散、木香豆蔻丸。
肉豆蔻丸
木香,砂仁,白龍骨,訶子肉(各五錢),赤石脂,枯白礬(各七錢半),肉豆蔻(五錢,濕麵裹,煨熟)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黍米大,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,煎異功散送下。
白話文:
[痘疹]
惺惺散(這個藥方出自錢氏,內容與之前辨別內外因的條目相同,也和王氏的藥方一樣,但其中一方的防風、川芎用量減半。)
解毒防風湯(這個藥方之前已經提過。)
四物解肌湯
白芍藥、黃芩、升麻、葛根(各取七分)
將以上藥材切細,做成一服藥,用水一碗煎至六分,溫服,不限時間。
瘡疹發不出來(十二)
活血散加防風湯(這個藥方之前在辨別表裡虛實的條目中提過。)
紅花湯(龐氏的藥方)
紅花子(一合)
將紅花子用水半升煎煮至沸騰一百次,然後服用。
紫草湯,用來治療瘡疹發不出來,以及大便自行排出不止的情況。(又名紫草木香湯。)
紫草、木香、茯苓、白朮(各取一錢)、甘草(取五分)
將以上藥材切細,做成一服藥,加入糯米一百粒,用水一碗煎至六分,飯前服用。
四聖散
紫草、木通(各取一錢)、甘草、枳殼(用麩炒至黃色,各取半分)
將以上藥材切細,做成一服藥,用水一碗煎至七分,溫服,不限時間。
樺皮飲子
樺木皮(二兩)
將樺木皮用水一升煮至剩半升,隨時慢慢飲用。
一般來說,痘瘡發不出來的情況有五種證候,在看病的時候要仔細觀察孩子的狀況來調整用藥。
第一種證候是天氣非常寒冷,因為寒邪的阻礙,導致瘡疹無法順利發出,應該用來散寒溫表的藥方。在冬季三個月,天氣寒冷的時候,如果出現紅斑,可以用五積散、正氣散、參蘇飲、楊氏調解散、陳氏木香散來治療。
五積散
白芷、川芎(各取三分),桔梗(去除蘆頭,取一分半),芍藥、茯苓、甘草(炙)、川歸、肉桂(去除粗皮)、半夏(各取二分),陳皮(去除白色的部分),枳殼(去除瓤,用麩炒),麻黃(去除根部和節,各取五分),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,取一錢),乾薑(炮製,取四分),厚朴(用薑製,取四分)
將以上藥材除了肉桂、枳殼這兩味之外,其餘十三味切細,用慢火炒至顏色改變,攤涼,然後加入肉桂、枳殼的末使其混合均勻,做成一服藥。用水一碗半,加入生薑三片,煎至一碗,去除藥渣,稍稍加熱後服用。
正氣散
甘草(炙,三分半)、陳皮、藿香(去除梗)、白朮(各取五分)、厚朴(用薑製)、半夏(用薑製,各取一錢半)
將以上藥材切細,做成一服藥,加入生薑三片,大棗一枚,用水煎服。
調解散
青皮、陳皮、枳殼(用麩炒)、桔梗(去除蘆頭後炒)、人參、半夏(用開水泡七次)、川芎、木通、乾葛(各取四分),甘草、紫蘇(各取二分)
將以上藥材切細,做成一服藥,加入生薑三片,大棗一枚,用水煎服。有一種藥方會加入紫草和糯米。
第二種證候是天氣炎熱,感到煩躁口渴、昏迷不醒,瘡疹發不出來,應該用辰砂五苓散,並用煎好的生地黃、麥門冬來調服。如果身體發熱很嚴重,可以用小柴胡湯加入生地黃。如果感到煩躁口渴且大便乾結,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。如果情況比較輕微,可以用人參竹葉湯加入生地黃,煎服。
辰砂五苓散(就是五苓散加入辰砂,研磨成細末。)
小柴胡湯、人參白虎湯、人參竹葉湯(這些藥方都可以在傷寒篇找到。)
第三種證候是服用寒涼藥物導致脾胃受損,或是因為胃虛導致嘔吐或腹瀉,應該用溫補脾胃、益氣的藥方,適合使用理中湯。如果嘔吐腹瀉很嚴重,可以加入附子,或是用陳氏異功散、木香豆蔻丸來治療。
肉豆蔻丸
木香、砂仁、白龍骨、訶子肉(各取五錢)、赤石脂、枯白礬(各取七錢半)、肉豆蔻(五錢,用濕麵包裹,煨熟)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麵糊做成丸子,大小像黍米一樣,每次服用三十丸至五十丸,用煎好的異功散送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