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八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 (25)

1. 痘疹

並宜芎歸湯加芍藥、紫草、紅花,良驗。

芎歸湯

川歸,川芎(各二錢半)

上細切,水煎服。

辨表裡虛實(十)

表裡俱實,其瘡難出而易靨。

表裡俱虛,其瘡易出而難靨。

諸痛為實。(內快外痛,為外實內虛。內痛外快,為內實外虛。)

諸寒為痛。(凡瘡發身痛,不為外寒所折,則肉腠厚密,宜分而治之。若紅點方見,為寒所折,而肉體有熱,宜木香參蘇飲。輕者,消毒飲或葛根升麻加芍藥湯。肉腠密者,宜活血散、勻氣散。)

諸癢為虛。(凡血氣不足多癢,此證所謂諸癢為虛也,宜十補托裡散,及木香散加丁香、官桂。胃主肌肉,尤宜四君子湯加歸、芎,木香、紫草煎服。或患者不能忌口,因食毒物而作癢者,二物湯、百花膏,或四君子湯加解毒藥。)

消毒飲

牛蒡子(三錢,炒。一名鼠黏子,一名大力子),荊芥(一錢),甘草(五分,生用),防風(去蘆,五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煎。加生犀角,尤妙。

葛根升麻加芍藥湯(升麻葛根湯倍芍藥是也。)

活血散

白芍藥
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,溫水調下。止痛,用酒調下尤驗。王海藏云:四肢出不快,加防風。一方用赤芍藥。

勻氣散即《濟生方》八味順氣散加木香也。

白朮,白茯苓,白芷,陳皮,烏藥,人參(各五分),甘草(炙,二錢半),木香(一分半),青皮(五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,煎七分服。或細末,酒調亦可。

二物湯

蟬蛻(洗淨,二十一枚),甘草(炙,一兩)

上為末,水煎,時時服之。

百花膏

石蜜(不拘多少,略用湯和,時時以鵝翎刷之,瘡痂易落無痕)

平治諸方(十一,以平為期,萬不失一)

石壁胡氏曰:小兒難任非常之熱,亦不可任非常之冷,如熱藥太過,輕則吐利腹脹。重則陷伏倒靨,是宜溫涼適中可也。仁齋楊氏曰:諸熱不可驟去,宜輕解之,蓋痘瘡無熱,則不能起發。史氏曰:比之種豆,值天時暄暖,則易生。

凡值天時不正,鄉鄰痘瘡盛發,宜服禁方不出方:三豆湯、油飲子、鳳龍膏。

凡初覺痘瘡欲發,當先解利,與傷寒相類疑似之間,兼用解表。胡氏云:非微汗則表不解,解表當於紅斑未見之時,宜用王氏惺惺散、錢氏惺惺散、張氏防風湯、升麻葛根湯、張氏四物解肌湯、參蘇飲。

三豆湯

赤小豆,大黑豆,綠豆(各一升),甘草(三兩)

上以三豆淘淨,用水八升,煮豆熟為度,逐日空心任意飲豆汁七日,永不出。

油飲子

真麻油(一升)

上逐日飲盡,永不出。

(以上二方,出扁鵲倉公方。)

鳳龍膏

烏雞卵(一個),地龍(一條,活者細小者)

上以雞卵開一小竅,入地龍在內,夾皮紙糊其竅,飯鍋上蒸熟,去地龍,與兒食之。每歲立春日食一枚,終身不出痘瘡。覺鄰里有此症流行時,食一、二枚亦好。

白話文:

最好使用芎歸湯,並加入芍藥、紫草、紅花,效果很好。

芎歸湯 材料:川芎、當歸各二錢半。 做法:將藥材切細,用水煎服。

辨別表裡虛實(十) 表裡都實證,痘瘡難以發出,但容易消退。 表裡都虛證,痘瘡容易發出,但難以消退。 各種疼痛都屬於實證。(身體內部舒服而外部疼痛,是外實內虛。身體內部疼痛而外部舒服,是內實外虛。) 各種怕冷都屬於痛證。(凡是長瘡身體疼痛,如果不是因為外來的寒冷,而是因為皮膚組織厚實緊密,應當分開治療。如果剛出現紅點,是因為寒冷所致,但身體內部有熱,應當使用木香參蘇飲。情況輕微的,可以使用消毒飲或葛根升麻加芍藥湯。皮膚組織緊密的,應當使用活血散、勻氣散。) 各種搔癢都屬於虛證。(凡是血氣不足多會搔癢,這就是所謂的「諸癢為虛」,應當使用十補托裡散,以及木香散加入丁香、官桂。脾胃主導肌肉的生長,尤其適合使用四君子湯加入當歸、川芎,木香、紫草煎服。或者病人無法忌口,因為吃了有毒的食物而導致搔癢的,可以使用二物湯、百花膏,或者四君子湯加入解毒的藥材。)

消毒飲 材料:牛蒡子(炒過,三錢,又名鼠黏子、大力子),荊芥(一錢),甘草(生用,五分),防風(去蘆,五分)。 做法:將藥材切細,煎水服用。加入生犀角,效果更好。

葛根升麻加芍藥湯(就是升麻葛根湯加倍芍藥的用法)

活血散 材料:白芍藥。 做法:將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溫水調服。止痛可以用酒調服,效果更好。王海藏說:四肢痘瘡發不出來,可以加入防風。有的藥方使用赤芍藥。

勻氣散就是《濟生方》的八味順氣散加入木香。 材料:白朮、茯苓、白芷、陳皮、烏藥、人參各五分,甘草(炙,二錢半),木香(一分半),青皮(五分)。 做法:將藥材切細,用水一碗煎至七分服用。也可以磨成細末,用酒調服。

二物湯 材料:蟬蛻(洗淨,二十一枚),甘草(炙,一兩)。 做法:將藥材磨成細末,用水煎服,隨時服用。

百花膏 材料:石蜜(蜂蜜,用量不限,略用熱水調和),隨時用鵝毛刷塗抹在患處,痘瘡結痂容易脫落且不留疤痕。

平治諸方(十一,以平和為目標,萬無一失) 石壁胡氏說:小孩子難以承受過熱的藥物,也不能承受過冷的藥物。如果熱藥使用過量,輕微的會導致嘔吐腹瀉腹脹,嚴重的會導致痘瘡陷伏倒退。應該使用溫涼適中的藥物。仁齋楊氏說:各種熱證不能驟然去除,應當輕緩地疏散,因為痘瘡沒有熱,就無法順利發出。史氏說:就像種豆子,在天氣溫暖的時候,容易生長。 如果遇到天氣異常,或者鄰里之間痘瘡盛行,應當服用禁方,不使痘瘡發出:三豆湯、油飲子、鳳龍膏。 凡是剛感覺痘瘡要發出時,應當先疏通大小便,與傷寒症狀相似的時候,同時使用解表的藥物。胡氏說:沒有微微出汗,表邪就無法解除。解表應當在紅斑還沒出現的時候,可以使用王氏惺惺散、錢氏惺惺散、張氏防風湯、升麻葛根湯、張氏四物解肌湯、參蘇飲。

三豆湯 材料:赤小豆、大黑豆、綠豆各一升,甘草三兩。 做法:將三種豆子洗淨,用水八升煮到豆子熟爛,每天空腹隨意喝豆汁,連續七天,就能永遠不出痘瘡。

油飲子 材料:純麻油一升。 做法:每天喝完,就能永遠不出痘瘡。 (以上兩方,出自扁鵲倉公方)

鳳龍膏 材料:烏骨雞蛋一個,活的地龍(蚯蚓)一條(細小的)。 做法:在雞蛋上開一個小洞,把地龍塞進去,用紙把洞口糊上,放在飯鍋上蒸熟,取出地龍,給孩子吃。每年立春日吃一個,終身不會長痘瘡。如果感覺鄰里有痘瘡流行時,吃一兩個也很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