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八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 (24)

1. 痘疹

連翹升麻湯(即升麻葛根湯加連翹一分是也。)

犀角地黃湯

犀角(鎊),生地黃,牡丹皮,赤芍藥(各等分)

上細切,水煎服。

解毒丸

寒水石(研),石膏(研,各一兩),青黛(五錢)

上以二石細研如粉,入青黛和勻,湯浸蒸餅為丸,如芡實大,每服一丸,食後新汲水化下,或細嚼姜水下亦可,三歲兒服半丸,量歲數加減服之。

宣風散

檳榔(二枚),陳皮,甘草(各五錢),黑醜(四兩,取頭末一兩)

上為末,量兒大小,以蜜湯調服。

百祥丸

紅牙大戟(不拘多少,陰乾,漿水煮極軟,去骨,日中曝乾,復納汁中,煮汁盡,焙乾為末)

上一味,以湯浸蒸餅為丸,如粟米大,每服三十丸研碎,升麻湯下,量兒大小加減丸數與之。

地黃膏(龐氏)

生地黃(四兩),豆豉(半升),雄黃(一錢),麝香(五分)

上以豬膏一斤和勻,露一宿,煎五六沸,令三分去一,絞去渣,下雄黃、麝香攪勻,稍稍飲之,毒從皮膚中出,即愈。

黃柏膏

黃柏(一兩,去粗皮,酒炒),綠豆(一兩,去殼),甘草(四兩)

上為細末,以生芝麻油調,從耳前至眼眶並厚塗之,日三二次。如用早,能令瘡不至面,縱有亦稀少。

玉露散(方見前吐瀉門。)

王海藏云:非腎熱相火盛者,不宜服,此藥利北方。

甘露飲子

生地黃,熟地黃(並用酒洗),天門冬(去心),麥門冬(去心),枇杷葉(炙,去毛),枳殼(麩炒黃色),黃芩,石斛(去根子),山茵陳,甘草(各等分,炙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,煎六分,食後溫服。

豬心龍腦膏

梅花腦子(一字,研)

上取新宰獖豬心血一個,為丸如芡實大,每服一丸或半丸,量兒大小與之,紫蘇湯下,或井花水化下亦可。

辨三陰證治(八)

(凡瘡發於秋冬為逆,當純陰之時也)

足脛冷,腹虛脹,糞青色,面㿠白,嘔乳食,目睛青,脈沉微。

以上七證,不宜服寒藥。

痘瘡盛出,四肢逆冷,或自利,系在太陰脾經,宜急溫之,用異功散、附子理中湯、調中丸。痘瘡平塌,灰白色不澤,此是正氣不足,宜十補托裡散倍黃耆,加熟附子。或四肢厥逆,時作搐搦,系在厥陰,宜溫之,異功散加防風、青皮,或和中散去乾葛、藿香,加附子、肉桂心。

調中丸

白朮(五錢,炒),人參(五錢),甘草(炙,五錢),乾薑(炮,四錢)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,每服多不過二十丸,溫水食前送下。

辨形氣不足(九)

肺主氣,氣不足則致後三證:自汗聲不出,瘡頂陷塌,不綻肥。

並宜十奇散(自汗倍黃耆,聲不出倍桔梗。)

心主血,血不足則致後三證:灰白色,根窠不紅,不光澤。

白話文:

痘疹

連翹升麻湯(其實就是升麻葛根湯加上一份連翹。)

犀角地黃湯

犀角(磨成粉),生地黃,牡丹皮,赤芍藥(各取等量)

將以上藥材切碎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

解毒丸

寒水石(研成粉),石膏(研成粉,各取一兩),青黛(五錢)

先將寒水石和石膏細磨成粉,加入青黛混合均勻。用藥湯浸泡過的蒸餅捏成丸子,大小如芡實。每次服用一丸,飯後用新打的井水化開服用,也可以細嚼後用薑湯送服。三歲的孩童服用半丸,可根據年齡大小酌情增減劑量。

宣風散

檳榔(兩枚),陳皮,甘草(各五錢),黑醜(四兩,取最上面的粉末一兩)

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,根據孩子的大小,用蜂蜜水調和後服用。

百祥丸

紅牙大戟(用量不限,陰乾,用漿水煮到非常軟爛,去除骨頭,放在太陽下曬乾,再放回汁中煮到汁液完全乾,焙乾後磨成粉末)

只用紅牙大戟這一味藥,用藥湯浸泡過的蒸餅捏成丸子,大小如小米。每次服用三十丸,磨碎後用升麻湯送服。根據孩子的大小酌情增減丸數。

地黃膏(龐氏的方子)

生地黃(四兩),豆豉(半升),雄黃(一錢),麝香(五分)

將以上藥材和一斤豬油混合均勻,露天放置一夜,煎煮五六次,讓藥液減少三分之一,過濾掉藥渣。加入雄黃、麝香攪拌均勻,一點點飲用,毒素會從皮膚排出,病就會好。

黃柏膏

黃柏(一兩,去掉粗皮,用酒炒),綠豆(一兩,去殼),甘草(四兩)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生芝麻油調和,從耳朵前面到眼眶塗抹厚厚的一層,一天塗抹兩三次。如果早點使用,可以讓痘瘡不長到臉上,即使長了也比較稀少。

玉露散(這個方子在之前的吐瀉篇有提到)

王海藏說:不是腎熱、相火旺盛的人,不適合服用此藥,此藥主要是針對腎經的。

甘露飲子

生地黃,熟地黃(都用酒洗過),天門冬(去心),麥門冬(去心),枇杷葉(烤過,去毛),枳殼(用麩皮炒至黃色),黃芩,石斛(去根),山茵陳,甘草(各取等量,烤過)

將以上藥材切碎,當作一劑,用水一碗煎煮至六分,飯後溫服。

豬心龍腦膏

梅花腦子(一點點,磨成粉)

取剛殺的豬的心臟血一個,做成丸子,大小如芡實。每次服用一丸或半丸,根據孩子的大小給予。用紫蘇湯送服,或者用井水化開服用也可以。

辨別三陰證候的治療(八)

(凡是痘瘡在秋冬季節發病,是逆症,因為那時是純陰的季節)

足部和腿部冰冷,腹部虛弱脹氣,大便呈青色,臉色蒼白,嘔吐奶或食物,眼睛發青,脈搏微弱。

出現以上七種症狀,不適合服用寒涼的藥物。

痘瘡大量發出來的時候,四肢卻冰冷,或者有腹瀉,這是屬於太陰脾經的病症,要趕緊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。可以用異功散、附子理中湯、調中丸。痘瘡平坦塌陷,呈灰白色沒有光澤,這是正氣不足的表現,要用十補托裡散,並加倍黃耆,加上熟附子。或者四肢厥冷,時有抽搐,這是屬於厥陰的病症,要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,可以用異功散加上防風、青皮,或者用和中散去掉葛根、藿香,加上附子、肉桂心。

調中丸

白朮(五錢,炒過),人參(五錢),甘草(烤過,五錢),乾薑(炮製過,四錢)
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,大小如綠豆,每次服用不要超過二十丸,飯前用溫水送服。

辨別形體和氣血不足的症狀(九)

肺主氣,氣不足就會導致以下三種症狀:自汗、聲音微弱、痘瘡頂部凹陷,不容易發出來。

這些情況都適合用十奇散(自汗時加倍黃耆,聲音微弱時加倍桔梗。)

心主血,血不足就會導致以下三種症狀:痘瘡呈灰白色,根部不紅,沒有光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