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八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 (22)

1. 痘疹

辨內外因(四)

凡瘡欲出而未出,因發搐者,是外感風寒之邪而內發心熱也,宜王氏惺惺散,或升麻葛根湯、木香參蘇飲。

凡瘡欲出未出而吐利者,是中焦停寒,或挾宿食也,宜四君子湯加砂仁、陳皮,或和中散。如挾宿食者,用紫霜丸。

惺惺散(王氏)

白朮(炒),桔梗(去蘆),細辛,人參,茯苓,甘草,栝蔞根(各三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入薄荷葉三片,水一盞,煎七分,時時與之。

升麻葛根湯

升麻,葛根,芍藥,甘草(炙,各一錢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,煎七分,溫服無時。

木香參蘇飲

人參(三分),蘇葉,桔梗,乾葛,前胡(各四分),陳皮,茯苓(各五分),枳殼(炒,三分半),木香(一分半),半夏(四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生薑三片,水一盞,煎七分,溫服。

四君子湯

人參,白朮,茯苓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

上細切,水一盞,煎六分,食前溫服。加縮砂、陳皮,名六君子湯。

和中散

甘草(三分,炙),厚朴(薑汁製,炒,一錢),白朮(五分),乾薑(炮,三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一片,水一盞,煎六分,稍熱服。

紫霜丸

杏仁(五十枚,去皮尖),赤石脂(一兩,另研),巴豆(三十粒,去膜油),代赭石(煅醋淬,一兩,研)

上各另研為末和勻,湯浸蒸餅為丸,如黍米大,三歲以下兒二、三丸,八歲以上十數丸,食前米飲或乳汁送下。

辨形氣病(五)

如瘡已出而聲不變者,形病也。瘡未出而聲變者,氣病也,宜補肺散加生黃耆。瘡出而聲不出者,形氣俱病也。形病身溫者,宜解毒防風湯。大便閉者,宜當歸丸。形氣俱病,小兒稟賦素弱者,宜豫服十奇散倍歸、耆,少加木香,煎服。

補肺散

阿膠(一錢半,炒成珠),牛蒡子(炒,三分),馬兜鈴(五分),甘草(二分半),杏仁(三粒,去皮),糯米(一錢,炒)

加生黃耆(五分)

上為末,分二服,水一小盞,煎六分,食後時時與之。

解毒防風湯

防風(去蘆,一錢),地骨皮,生黃耆,芍藥,荊芥穗,鼠黏子(炒,各五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煎。或為細末,用溫水調服亦可。

當歸丸

當歸(五錢),黃連(炒,一錢五分),大黃(二錢五分),甘草(炙,一錢,一本作一兩)

上先以當歸熬成膏子,以下三味研為細末,以膏和為丸,如胡椒大,三歲以下兒十丸,七八歲兒二十丸,食前清米飲下,漸加至以利為度。

十奇散(即托裡十補散,又名十宣散,出和劑方)。

黃耆,人參,當歸(各二錢),厚朴(薑製),桔梗(去蘆,各一錢),桂心(三分),川芎,防風(去蘆),甘草,白芷(各一錢)

白話文:

辨別內外因素(四)

凡是疹子將要發出還沒發出來,因為抽搐的,這是外感風寒邪氣而內生心熱,應該服用王氏惺惺散,或是升麻葛根湯、木香參蘇飲。

凡是疹子將要發出還沒發出來而有嘔吐、腹瀉的,這是中焦有寒氣停留,或是夾帶宿食,應該服用四君子湯加上砂仁、陳皮,或是和中散。如果夾帶宿食,就用紫霜丸。

惺惺散(王氏)

白朮(炒過)、桔梗(去掉蘆頭)、細辛、人參、茯苓、甘草、栝蔞根(各取三分)。

以上藥材切細,做成一服的量,加入薄荷葉三片,用水一杯,煎煮到剩七分,隨時給病人服用。

升麻葛根湯

升麻、葛根、芍藥、甘草(炙過,各取一錢)。

以上藥材切細,做成一服的量,用水一杯,煎煮到剩七分,溫熱服用,不拘時間。

木香參蘇飲

人參(三分)、蘇葉、桔梗、乾葛、前胡(各取四分)、陳皮、茯苓(各取五分)、枳殼(炒過,三分半)、木香(一分半)、半夏(四分)。

以上藥材切細,做成一服的量,加入生薑三片,用水一杯,煎煮到剩七分,溫熱服用。

四君子湯

人參、白朮、茯苓(各取一錢)、甘草(五分)。

以上藥材切細,用水一杯,煎煮到剩六分,飯前溫熱服用。如果加入縮砂、陳皮,就叫做六君子湯。

和中散

甘草(炙過,三分)、厚朴(用薑汁製過再炒過,一錢)、白朮(五分)、乾薑(炮製過,三分)。

以上藥材切細,做成一服的量,加入生薑一片,用水一杯,煎煮到剩六分,稍微熱一點服用。

紫霜丸

杏仁(五十枚,去掉皮尖)、赤石脂(一兩,另外研磨)、巴豆(三十粒,去掉膜和油)、代赭石(煅燒後用醋淬過,一兩,研磨)。

以上藥材分別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,用湯浸泡過的蒸餅做成丸子,像小米粒大小。三歲以下的幼兒服用二到三丸,八歲以上的服用十幾丸,飯前用米湯或乳汁送服。

辨別形氣病(五)

如果疹子已經發出來,但聲音沒有改變,這是屬於形體上的病。如果疹子還沒發出來,但聲音已經改變,這是屬於氣方面的病,應該服用補肺散加上生黃耆。如果疹子已經發出來,但聲音卻發不出來,這是形體和氣都生病了。形體生病而且身體發熱的,應該服用解毒防風湯。大便不通暢的,應該服用當歸丸。形體和氣都生病,而且小孩子天生體質虛弱的,應該預先服用十奇散,並且加倍當歸、黃耆的用量,稍微加入木香,煎煮後服用。

補肺散

阿膠(炒成珠狀,一錢半)、牛蒡子(炒過,三分)、馬兜鈴(五分)、甘草(二分半)、杏仁(去皮,三粒)、糯米(炒過,一錢)。

再加上生黃耆(五分)。

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,分成兩次服用,用水一小杯,煎煮到剩六分,飯後隨時給病人服用。

解毒防風湯

防風(去掉蘆頭,一錢)、地骨皮、生黃耆、芍藥、荊芥穗、鼠黏子(炒過,各取五分)。

以上藥材切細,做成一服的量,用水煎煮。或者可以研磨成細粉,用溫水調服也可以。

當歸丸

當歸(五錢)、黃連(炒過,一錢五分)、大黃(二錢五分)、甘草(炙過,一錢,也有版本寫一兩)。

先將當歸熬成膏狀,再將其他三味藥研磨成細粉,用膏狀的當歸混合製成丸子,像胡椒粒大小。三歲以下的幼兒服用十丸,七八歲的幼兒服用二十丸,飯前用清米湯送服,然後逐漸增加藥量直到大便通暢為止。

十奇散(也就是托裡十補散,又叫做十宣散,出自《和劑局方》)

黃耆、人參、當歸(各取二錢)、厚朴(用薑製過)、桔梗(去掉蘆頭,各取一錢)、桂心(三分)、川芎、防風(去掉蘆頭)、甘草、白芷(各取一錢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