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八 (21)
卷之八 (21)
1. 痘疹
若未起,獨聖散入木香煎服。若其瘡已黑,乃可用宣風散加青皮。錢氏云:黑陷青紫者,百祥丸下之,不黑者慎勿下。余知其所下者,瀉膀胱之邪也。又云:下後身氣溫欲飲水者,可治;水穀不消或寒戰者,為逆。余知其脾強者,土可以制水也。百祥丸恐太峻,當以宣風散代之。
瀉後溫脾,則用人參、茯苓、白朮等分,厚朴、木香、甘草各減半為妙。蓋瘡發肌肉,陽明主之,脾土一溫,胃氣隨暢,獨不可消勝已泄之腎水乎?此錢氏不刊之秘旨也。
其壞瘡者,一曰內虛泄瀉,二曰外傷風寒,三曰變黑歸腎。
近時治痘瘡者,悉宗陳文中木香散、異功散,殊不知彼立方之時,必運氣在寒水司天之令,及值嚴冬大寒,為因氣鬱遏,痘瘡不得起發紅綻,故用辛熱之劑發之,其宜也。今人不分時令寒熱,一槩施治,誤人多矣。或有雖值溫熱之時,山野農家貪賤之人,其或偶中一二,不可以為常法也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三十三條)
愚按:陳氏木香散、異功散二方,乃《素問》從治之法,又謂之熱因熱用者也。蓋痘瘡熱毒怫鬱於內而不得起發,故用丁、附、木香、桂心、豆蔻等辛散劫郁之劑一二服劫而開之,使向之鬱於內者,盡因藥氣而發越乎外,故痘子陷伏灰白色者,皆翕然紅活凸綻,而內無遺邪矣,切勿過劑。如一二服後劫不起者,亦不可多與,多則反助其毒,轉增黑爛,咽閉聲沉而死。
近世儒醫,悉引內經病機諸痛癢瘡瘍皆屬心火之語,以正陳氏之失,此知常而不知權之論也。故使後學狐疑不決,當用而不敢用,是以袖手待斃,哀哉!
痘瘡初發時五臟形證(一)
面及腮頰赤,噴嚏,屬肺。呵欠頓悶,屬肝。時發驚悸,屬心。乍涼乍熱,手足冷,多睡,屬脾。尻涼、耳涼,腎之平症。一方:腎在腑下,不受穢濁,獨無證。
痘瘡五臟形色(二)
肝臟發水疱。(色微青,以液為淚,故疱色如水,其形小。)
肺臟發膿疱。(色多白,以液為涕,故膿稠濁如涕,其形大。)
脾臟發疹。(脾為裹血,其色如淺黃,或如糠麩,其形小如斑。)
心臟發斑。(其色主血,故純赤,其形小,次於水疱。)
腎臟居下,獨不受穢毒,故無候,但耳尻冷耳。若痘瘡黑陷,耳及尻反熱者,為逆。
斑痘所發之源(三)
夫嬰兒之胚腪也,必資胎養以長其形焉。緣母失節慎,縱欲恣餐,感其穢毒之氣,藏之臟腑,近自孩提,遠至童稚,值寒暄不常之候,瘡疹由是而發,因其所受淺深而為稀稠焉,其原實保於心。一云:相火之氣所為,故入於肺則成膿疱,俗名豌豆,亦名麻豆,以相火乘金,故破肌也。
入於肝則成水疹,俗名麩瘡。入於脾則成癮疹。入於心則成斑,以火處於子母之分,不傷皮毛,彰君之德也。或云:瘡發焮腫於外者,屬少陽三焦火也,謂之斑。色小紅而行於皮膚中出者,屬少陰君火也,謂之疹。楊氏曰:痘瘡發於肌肉,陽明胃氣主之,脾土一溫,胃氣隨暢,土可勝水,決無陷伏之患。
白話文:
如果痘疹沒有發出來,就用獨聖散加上木香煎煮後服用。如果痘瘡已經變成黑色,就可以用宣風散加上青皮。錢乙說:痘瘡呈現黑色且凹陷或呈青紫色,要用百祥丸來攻下,若不黑就不要用攻下藥。我知道他所用的攻下藥,是為了排除膀胱的邪氣。他又說:攻下後如果身體微微發熱想喝水,就還可以醫治;如果消化不良或發冷顫抖,就是病情惡化。我知道這是因為脾氣強盛,土能克水。百祥丸藥性可能太過猛烈,應該用宣風散來代替。
攻下後要溫補脾胃,可以用人參、茯苓、白朮等分量,加上厚朴、木香、甘草減半,這樣最好。因為痘瘡長在肌肉,是由陽明經主管,脾土溫和,胃氣就會順暢,難道還不能夠消除已經洩出的腎水嗎?這就是錢乙沒有明說的秘密道理。
痘瘡變成壞瘡的原因,一是因為體內虛弱導致拉肚子,二是因為外感風寒,三是因為轉黑歸屬於腎。
現在治療痘瘡的人,都依照陳文中的木香散、異功散,卻不知道他在開這些藥方的時候,正是處於寒水主事的時令,而且是嚴冬大寒,因為氣機鬱結,痘瘡不能發出來變紅,所以用辛熱的藥物來幫助發出來,這是適合當時情況的。現在的人不分時令的寒熱,一概使用這些藥方,錯誤治療的案例太多了。或者有人即使在溫熱的時節,山野農村的貧賤之人,偶爾有一兩個適合使用這些藥方,也不能當作常規方法。
(以上是丹溪所提出的三十三條方法)
我認為:陳氏的木香散和異功散這兩個藥方,是《素問》中「從治」的方法,也可以說是「熱因熱用」。因為痘瘡的熱毒鬱積在體內而無法發出來,所以用丁香、附子、木香、桂心、豆蔻等辛散的藥物,服用一兩次來打開鬱結,使原本鬱積在內部的邪氣,都因為藥力而發散到體外,因此原本陷伏呈現灰白色的痘子,都會紅潤鼓起,而體內也沒有殘留的邪氣,但千萬不要過量使用。如果服用一兩次藥後,痘子仍然無法發出來,也不要再多服用,多服反而會助長毒性,導致痘瘡更加黑爛,喉嚨阻塞聲音沉啞而死亡。
近代的儒醫,都引用《內經》中關於各種疼痛、搔癢、瘡瘍都屬於心火的說法,來糾正陳氏的錯誤,這是只知常規而不知變通的論點。所以讓後學者猶豫不決,應該用藥的時候卻不敢用,只能袖手旁觀等死,真是可悲!
痘瘡初發時五臟的症狀(一)
臉頰發紅、打噴嚏,屬於肺。打呵欠精神不振,屬於肝。時常感到驚悸,屬於心。時冷時熱、手腳冰冷、嗜睡,屬於脾。屁股涼、耳朵涼,屬於腎的正常症狀。另一種說法:腎在下焦,不受穢濁之氣影響,所以沒有特別的症狀。
痘瘡在五臟的形色(二)
肝臟發水泡。(顏色微青,因為水泡的液體像眼淚,所以顏色如水,形狀較小。)
肺臟發膿泡。(顏色多為白色,因為膿液像鼻涕,所以膿稠濁如鼻涕,形狀較大。)
脾臟發疹子。(因為脾主血,所以顏色淺黃,或像米糠,形狀小如斑點。)
心臟發斑。(顏色主血,所以純紅色,形狀小,次於水泡。)
腎臟位於下方,不受穢毒影響,所以沒有症狀,只會出現耳朵和屁股發涼。如果痘瘡呈現黑色凹陷,耳朵和屁股反而發熱,就表示病情惡化。
斑痘發生的根源(三)
嬰兒在胚胎時期,必須依靠母親的養分才能成長。因為母親沒有節制,放縱慾望,飲食無度,感受了穢濁的毒氣,積藏在臟腑之中,從嬰兒時期到童年,遇到氣候不穩定的時候,痘疹就因此發作,依照體內所受毒氣的深淺,痘疹的數量有多有少,它的根源實際上在於心。也有說法:是相火之氣所導致,所以進入肺就會形成膿泡,俗稱豌豆,也叫麻豆,因為相火克金,所以會破壞肌肉。
進入肝就會形成水疹,俗稱麩瘡。進入脾就會形成癮疹。進入心就會形成斑,因為火處於子母的關係,不會傷害皮膚毛髮,彰顯了君火的德性。也有說法:痘瘡發作時,皮膚紅腫在外面的,屬於少陽三焦之火,叫做斑。顏色呈小紅色,在皮膚中發出來的,屬於少陰君火,叫做疹。楊氏說:痘瘡發在肌肉,由陽明胃氣主管,脾土溫和,胃氣就會順暢,土能克水,絕對不會有痘瘡陷伏的隱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