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八 (18)
卷之八 (18)
1. 痘疹
論
《內經》曰:諸痛癢瘡瘍,皆屬心火。夫小兒痘疹之證,最為酷疾,不日之間,死生反掌。蓋因胎毒藏於命門,遇歲火太過,熱毒流行之年,則痘毒因之而發作矣。一發則出於心肝脾肺四臟而腎無留邪者,為吉。若初發便作腰痛,見點則紫黑者多死,蓋毒氣留於腎間而不發越故耳。
錢氏雖有百祥丸大下之法,然活者十無一二。大抵痘瘡之法,多歸重於脾肺二經,蓋脾主肌肉,而肺主皮毛,故遍身為之斑斕也。其為證也,宜發越不宜鬱滯,宜紅活凸綻,不宜紫黑陷伏。瘡出之後,醫者當察色詳證,以辨表裡虛實用藥。其吐瀉不能食為裡虛,不吐瀉能食為裡實,灰白色陷頂多汗為表虛,紅活凸綻無汗為表實,又諸痛為實,諸癢為虛,外快內痛為內實外虛,外痛內快為內虛外實。裡實而補,則結癰毒;表實而復用實表之藥,則潰爛不結痂也。
如表虛者,瘡易出而難靨;表實者,瘡難出而易收;裡實,則出快而輕;裡虛,則發遲而重;表實裡虛,則陷伏倒靨;裡實表虛,則發慢收遲。治之之法,三日以前未見紅點,必用升麻湯、參蘇飲之類以發其表,務令微汗為度。若未汗,如表猶未解,雖略見紅點隱約於肌肉間,而升散開發之劑尚未可除。
凡見出遲發慢者,根窠欠紅冷者,便當憂慮調攝,切勿袖手待斃。夫古人用藥,寒熱迥別,主意不同。醫者再宜臆度寒暄,推詳運氣而治。如陳文中之木香散、異功散,用丁、附、薑、桂等峻熱之藥,而與內經病機不合,丹溪特發揮其誤,亦有用得其當者,屢獲捷效。若劉河間、張子和輩,悉用芩、連、大黃等寒涼之劑,丹溪亦曰酒炒芩、連各解痘毒,依法用之而獲安者,亦不少也。
今之醫者往往不同,依陳氏而行者多用熱藥,宗劉張而治者多用涼劑,是故不偏於熱則偏於寒,此刻舟求劍之道也。
愚按《內經》有曰: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,微者逆之,甚者從之。又曰:逆者正治,從者反治,從少從多,觀其事也。陳氏用從治之法,權也;劉張用正治之法,常也。然皆不外乎參、朮、耆、草、芎、歸、茯苓、芍藥等補氣血藥為主治焉,亦當看時令寒熱,緩急施治,固不可執一見也。楊氏曰:痘瘡發於肌肉,陽明胃氣主之,脾土一溫,胃氣隨暢,決無陷伏之患。
湯氏曰:如庖人籠蒸之法,但欲其松耳。滄洲翁呂復,折衷眾說,著方立論適中,用藥寒熱攻補,斟酌時宜,未嘗執一治也,學者能遵守其法而行之,庶無一偏之患矣。
方法
夫小兒痘瘡,大抵與傷寒相似,發熱煩躁,臉赤唇紅,身痛頭疼,乍寒乍熱,噴嚏呵欠,喘嗽痰涎。始發之時,有因傷風傷寒而得,有時氣傳染而得,有因傷食發熱嘔吐而得,有因跌撲驚恐蓄血而得。或為目竄驚搐如風之證,或口舌咽喉肚腹疼痛,或煩躁狂悶昏睡,或自汗,或下利,或發熱,或不發熱,證候多端,卒未易辨,必須以耳冷尻冷驗之。
白話文:
痘疹
《內經》說:各種疼痛、搔癢、瘡瘍,都屬於心火所引起。小兒的痘疹,是最危險的疾病,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決定生死。這是因為胎毒藏在命門,遇到年份火氣過旺,熱毒流行的年份,痘毒就會因此發作。如果痘疹發作後,毒氣發散到心、肝、脾、肺四臟,而沒有留在腎臟,就比較吉祥。如果剛開始發作就腰痛,疹點呈現紫黑色,大多會死亡,這是因為毒氣留在腎臟而沒有發散的緣故。
錢乙雖然有百祥丸這種強力瀉下的方法,但能活下來的十個裡面只有一兩個。大致上來說,痘瘡的治療方法,大多注重脾肺二經,因為脾主肌肉,肺主皮毛,所以痘疹會遍佈全身。痘疹的症狀,應該讓它發散,不應該讓它鬱積;應該紅潤活潑、凸起破開,不應該紫黑、凹陷潛伏。出疹之後,醫生應該仔細觀察顏色和症狀,來區分病情的表裡虛實,並據此用藥。如果嘔吐、腹瀉、不能進食,就屬於裡虛;如果不吐瀉、能進食,就屬於裡實;疹點灰白、凹陷、多汗,就屬於表虛;紅潤活潑、凸起、沒有汗,就屬於表實。各種疼痛屬於實證,各種搔癢屬於虛證;外面舒服裡面疼痛屬於內實外虛;外面疼痛裡面舒服屬於內虛外實。如果裡實而用補藥,就會形成癰腫毒瘡;如果表實而再用實表之藥,就會導致潰爛而不能結痂。
如果屬於表虛,疹子容易出來但難以消退;如果屬於表實,疹子難以出來但容易消退;如果裡實,疹子出來得快而病勢輕;如果裡虛,疹子發得慢而病勢重;表實裡虛,疹子會凹陷倒伏;裡實表虛,疹子發得慢而且消退得慢。治療的方法,在發病三天以前還沒看到紅點,必須用升麻湯、參蘇飲之類的藥物來發散表邪,讓身體微微出汗為度。如果沒有出汗,代表表邪還沒解除,即使肌肉間已經隱約出現紅點,發散開表的藥物還是不能停止。
凡是看到疹子出得慢、發得遲、疹根顏色不紅、發冷的人,就應該擔心並注意調理,千萬不要坐等死亡。古人所用的藥物,寒熱屬性差異很大,治療的主張也不同。醫生要再三思考病情是寒還是熱,詳細推究氣候變化來治療。例如陳文中的木香散、異功散,用丁香、附子、薑、桂等峻熱的藥物,與《內經》的病理機制不符,朱丹溪特別指出他的錯誤,但也有用得恰當而屢次見效的。至於劉河間、張子和等人,都用黃芩、黃連、大黃等寒涼的藥物,朱丹溪也說酒炒黃芩、黃連可以解痘毒,依此方法用藥而獲得痊癒的也不少。
現在的醫生往往各持己見,依照陳氏方法治療的多用熱藥,遵循劉張方法治療的多用涼藥,因此不是偏於熱就偏於寒,這就是刻舟求劍的方法。
我認為《內經》說過:寒證要用熱藥治療,熱證要用寒藥治療,輕微的病要用逆治法,嚴重的病要用順治法。又說:逆治是正治,順治是反治,從少到多,要觀察病情來決定。陳氏用順治的方法,是一種權宜之計;劉張用正治的方法,是常規做法。然而他們都離不開用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甘草、川芎、當歸、茯苓、芍藥等補氣血的藥物為主來治療,也要看當時的氣候是寒是熱,病情是緩是急,來靈活運用,不能固執己見。楊氏說:痘瘡發於肌肉,屬於陽明胃氣主管,脾土溫養,胃氣就會順暢,決不會有疹子凹陷不出的情況。
湯氏說:就像廚師蒸東西一樣,只想讓它鬆軟而已。滄洲翁呂復,折衷各家學說,著作的方劑和理論都恰當,用藥寒熱攻補,斟酌時宜,從不固執於一種方法。學習的人如果能遵守他的方法來實踐,就能避免偏執的毛病。
方法
小兒痘瘡,大致上和傷寒相似,會發熱煩躁、臉紅唇紅、身體疼痛、頭痛、忽冷忽熱、打噴嚏、打呵欠、喘氣咳嗽、有痰。剛開始發病時,有的因為傷風感冒而得,有的因為時疫傳染而得,有的因為吃太多東西、發熱嘔吐而得,有的因為跌倒碰撞、驚嚇、瘀血而得。有時會出現眼睛上翻、抽搐等類似中風的症狀,或口舌咽喉腹部疼痛,或煩躁狂悶、昏睡,或自汗,或腹瀉,或發熱,或不發熱,各種症狀很多,一時難以分辨,必須用耳朵是否冰冷、屁股是否冰冷來辨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