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一 (2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29)

1. 傷寒

《內經》曰:人之傷於寒也,則為病熱,熱雖甚不死。若兩感於寒者,則不免於死矣。蓋傷寒之證,非若雜病之易知也。惟漢張仲景深達是理,而為立法之祖,著《傷寒論》一書,載三百九十七法,一百一十有三方,以為後學之矜式。惜乎其書一變於王叔和之撰次,再變於成無己之詮註,傳之愈久而愈失其真也。

考其法與方也,何嘗合其數焉。且三陰寒證之用熱藥者十居七八,其《內經》所謂傳經之傷寒,自三陽而傳入於三陰之經,但一於熱耳,何由而為寒哉,是以不能不使人之致疑也。故後人紛紛之論,俱未得其旨要,愚竊憾焉。有至人傳云:傷寒大法有四:曰傳經,曰專經,曰即病,曰郁病。

夫即病者多為專經,郁病者多為傳經。蓋寒邪之中人,無有定體,或中於陽,或中於陰,或但中於太陽,未及鬱熱而即發,首尾只在本經而不傳變者,治宜麻黃桂枝等湯,驅散表邪而愈。

或有從太陽未及鬱熱,不從陽明少陽過,而遂入於三陰之經者,亦有初不曾入於陽經而直傷於三陰之經而即病者,因其未曾鬱熱,是以一切為寒證焉,故多自霜降後至春分前發者是也。為其無頭痛,無大熱,脈沉遲而微,故古方又出中寒一條,實此證也,治宜四逆、真武等湯,溫中通脈而愈。

若夫始從太陽鬱熱,以次而傳至於陽明、少陽,次第傳變於三陰之經者,則為傳經之熱證明矣(經曰:一日巨陽受之,其脈尺寸俱俘,其證頭項痛、腰脊強,故宜發汗。二日陽明受之,其脈尺寸俱長,其證身熱目痛、鼻乾不得臥,故宜解肌。三日少陽受之,其脈尺寸俱弦,其證胸脅痛而耳聾,往來寒熱,故宜和解。

四日太陰受之,其脈尺寸俱沉細,其證腹滿咽乾自利,故宜分利。五日少陰受之,其脈尺寸俱微緩,其證口燥舌乾而渴,故宜清之。六日厥陰受之,其脈尺寸俱沉澀,其證煩滿而囊縮,故宜下之。自此以後,病日以衰,至十三日乃愈),故多自春分後至夏至前發者是也。夫春夏固無即病專經之寒證,而秋冬豈無郁病傳經之熱證歟。

惟寒邪之傳注經絡,實無定體。故東垣有曰:太陽者,巨陽也,為諸陽之首。膀胱經病若渴者,自入於本也,名曰傳本。太陽傳陽明胃土者,名曰巡經傳,為發汗不徹,利小便,餘邪不盡,透入於裡也。太陽傳少陽膽木者,名曰越經傳,為原受病脈浮宜汗,當用麻黃而不用之故也。

太陽傳少陰腎水者,名曰表裡傳,為表病急當發汗而反下,所以傳也。太陽傳太陰脾土者,名曰誤下傳,為受病脈緩有汗,當用桂枝而反下之所致也,當臍腹痛,四肢沉重。太陽傳厥陰肝木者,為三陰不至於首,惟厥陰與督脈上行與太陽相接,名曰巡經得度傳也。夫經所謂兩感傷寒者,日傳二經之候也,一日太陽與少陰俱病,二日陽明與太陰俱病,三日少陽與厥陰俱病。張仲景無治法,惟東垣有治兩感大羌活湯,云十可救其一二,未能試其驗否。

白話文:

[傷寒]
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人如果受到寒邪侵襲,就會發熱生病,即使發熱很嚴重,也不會因此死亡。但如果同時受到兩種寒邪侵襲,那就很難避免死亡了。」這是因為傷寒這種病症,不像其他雜病那樣容易辨識。只有漢朝的張仲景深入了解這個道理,成為制定治療方法的開創者,他寫了《傷寒論》這本書,記載了三百九十七種治療方法和一百一十三個藥方,作為後世學習的榜樣。可惜的是,這本書經過王叔和的重新編排,又經過成無己的注釋,傳到後世,反而越來越偏離原意了。

考察書中的治療方法和藥方,實際上並未完全符合它的數量。而且,屬於三陰寒證的病症,用熱性藥物的比例占了七八成。《黃帝內經》所說的傷寒傳經,從三陽經傳入到三陰經,都只是發熱的症狀,怎麼會變成寒證呢?這實在讓人感到疑惑。因此,後世的各種議論紛紛,都沒有抓住其中的要旨,我對此感到非常遺憾。有高人傳說:傷寒大法有四種,分別是傳經、專經、即病和郁病。

所謂的「即病」,大多是「專經」的情況;而「郁病」,大多是「傳經」的情況。寒邪侵入人體,並沒有固定的規律,有的侵犯陽經,有的侵犯陰經;有的只侵犯太陽經,還沒來得及鬱積發熱就發病了,從頭到尾都只是在本身的經脈裡,沒有傳變的,這種情況適合用麻黃湯、桂枝湯等藥物,來驅散體表的邪氣,就可以治癒。

有的從太陽經開始,還沒來得及鬱積發熱,沒有經過陽明經、少陽經,就直接進入到三陰經;也有的是一開始就沒有進入陽經,而是直接侵犯三陰經就發病了。因為它們還沒有鬱積發熱,所以都屬於寒證。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在霜降之後到春分之前。因為患者沒有頭痛、沒有高熱,脈象沉緩而微弱,所以古人又提出中寒的概念,實際上指的就是這種病症。治療應該用四逆湯、真武湯等藥物,來溫暖中焦,疏通經脈,就能治癒。

如果一開始從太陽經鬱積發熱,依次傳到陽明經、少陽經,然後再依次傳變到三陰經的,就屬於傳經的熱證。(《黃帝內經》說:第一天,太陽經受病,脈象浮大,症狀是頭痛、頸項僵硬、腰背強直,所以應該發汗。第二天,陽明經受病,脈象洪長,症狀是身體發熱、眼睛疼痛、鼻子乾燥、無法入睡,所以應該解肌。第三天,少陽經受病,脈象弦長,症狀是胸脅疼痛、耳朵聾鳴、時冷時熱,所以應該和解。

第四天,太陰經受病,脈象沉細,症狀是腹脹、咽喉乾燥、腹瀉,所以應該分利。第五天,少陰經受病,脈象微弱而緩慢,症狀是口乾舌燥、口渴,所以應該清熱。第六天,厥陰經受病,脈象沉澀,症狀是煩躁、腹脹、陰囊收縮,所以應該攻下。從此之後,病情會一天比一天衰弱,到第十三天就會痊癒)。這種情況大多發生在春分之後到夏至之前。春夏時節固然沒有即病專經的寒證,但秋冬難道就沒有郁病傳經的熱證嗎?

寒邪在經絡中的傳注,實際上並沒有固定的規律。所以,李東垣說:太陽經,是巨陽經,是所有陽經的首領。膀胱經如果出現口渴的症狀,是寒邪侵犯本經,叫做「傳本」。太陽經傳到陽明胃土的,叫做「巡經傳」,是因為發汗不徹底、利尿、體內邪氣沒有完全清除,滲透到體內所致。太陽經傳到少陽膽木的,叫做「越經傳」,是因為本來應該用發汗的藥物,而沒有使用麻黃湯的緣故。

太陽經傳到少陰腎水的,叫做「表裡傳」,是因為表證應該急於發汗,反而用了攻下的方法,所以導致了傳變。太陽經傳到太陰脾土的,叫做「誤下傳」,是因為受病時脈象緩和有汗,應該用桂枝湯,反而用了攻下的方法所導致的,會出現臍腹疼痛、四肢沉重的症狀。太陽經傳到厥陰肝木的,是因為三陰經不到頭部,只有厥陰經與督脈上行與太陽經相接,叫做「巡經得度傳」。經書所說的「兩感傷寒」,指的是一天之內傳到兩條經脈的情況,例如第一天太陽經和少陰經同時生病,第二天陽明經和太陰經同時生病,第三天少陽經和厥陰經同時生病。張仲景沒有相關的治療方法,只有李東垣有治療兩感的大羌活湯,據說十個病人中可以救活一兩個,但沒有實際驗證過是否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