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四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1)

1. 眩運

《內經》曰:諸風掉眩,皆屬肝木。又曰:歲木太過,風氣流行,脾土受邪,民病飧泄食減,甚則忽忽善怒,眩冒巔疾。雖為氣化之所使然,未必不由氣體之虛衰耳。其為氣虛肥白之人,濕痰滯於上,陰火起於下,是以痰挾虛火,上衝頭目,正氣不能勝敵,故忽然眼黑生花,若坐舟車而旋運也,甚而至於卒倒無所知者有之,丹溪所謂無痰不能作眩者,正謂此也。

若夫黑瘦之人,軀體薄弱,真水虧欠,或勞役過度,相火上炎,亦有時時眩運,何濕痰之有哉。大抵人肥白而作眩者,治宜清痰降火為先,而兼補氣之藥。人黑瘦而作眩者,治宜滋陰降火為要,而帶抑肝之劑。抑考《內經》有曰:風勝則地動。風木太過之歲,亦有因其氣化而為外感風邪而眩者,治法宜祛風順氣,伐肝降火,為良策焉。外有因嘔血而眩冒者,胸中有死血迷閉心竅而然,是宜行血清心自安。

白話文:

論眩暈

《內經》說:所有風邪引起的頭昏眼花,都屬於肝木的範疇。又說:當木氣過盛的年份,風邪流行,脾土受邪氣侵襲,百姓就會患上食物消化不良、食慾不振的疾病,嚴重者會變得易怒、頭昏眼花、頭頂疼痛。雖然這都是氣化所致,但也未必不是由於氣體虛衰造成的。

對於氣虛肥胖、面色蒼白的人來說,濕痰停滯在上,陰火從下而上,因此痰挾帶虛火,向上衝擊頭目,正氣無法抵禦,就會突然出現眼黑冒金星,感覺如同乘坐船車旋轉,嚴重者甚至會昏倒失去知覺,這就是丹溪所謂「無痰不能作眩」的道理。

然而,對於瘦黑的人來說,他們體質虛弱,真水虧損,或者因勞累過度導致相火上炎,也會有時出現頭昏眼花,這與濕痰無關。總之,對於肥胖蒼白的人出現眩暈,治療應以清痰降火為先,並輔以補氣藥物;而對於瘦黑的人出現眩暈,治療應以滋陰降火為要,並輔以抑制肝氣的藥物。

再者,《內經》中也有記載:「風勝則地動。」在木氣過盛的年份,也有人會因受到外感風邪而出現眩暈,治療應以祛風順氣、伐肝降火為良策。此外,有些人因嘔血而出現頭昏眼花,是因為胸中有瘀血阻滯心竅所致,這就需要行血清心以改善病情。

醫者宜各類推而治之,無有不痊者也。

脈法

左手脈數,熱多。脈澀而芤,有死血。右手脈實,有痰積。脈虛大,必是久病。

左手人迎脈,緩而浮大者,屬風。

方法

丹溪曰:痰在上,火在下,火炎上而動其痰也。此證屬痰者多,蓋無痰不能作眩也。雖有因風者,亦必有痰。又曰:火動其痰,大棗加黃芩、蒼朮、羌活。挾氣虛者,亦以治痰為主,兼補氣降火藥。

去血過多而眩運者,芎歸湯。

白話文:

醫生應該根據不同情況推斷治療方法,沒有治不好的病。

左手脈搏跳動頻繁,說明體內有熱;脈搏澀滯而虛弱,說明有瘀血;右手脈搏有力,說明有痰積。脈搏虛弱而大,說明是久病。

左手人迎脈搏緩慢而浮大,屬於風邪入侵。

治療眩暈,丹溪先生說:痰在上,火在下,火勢向上導致痰濁上擾。這類眩暈多屬痰濁,因為沒有痰濁就不會眩暈。即使有風邪入侵,也必伴有痰濁。丹溪先生還說:火動痰濁,可用大棗、黃芩、蒼朮、羌活治療。如果伴隨氣虛,則以化痰為主,同時兼顧補氣降火。

如果因失血過多導致眩暈,可以用芎歸湯治療。

眩運不可當者,以大黃酒炒為末,茶清調下。(急則治其標也)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三條)

防風通聖散(河間)治風熱眩運。(方見中風門。)

半夏白朮天麻湯(東垣)治風痰眩運。(方見頭痛門。)

加味六君子湯(丹溪)治氣虛痰盛,兼挾風邪,眩運不休者。

陳皮(去白,一錢),半夏(湯泡透,一錢五分),茯苓(一錢),甘草(炙,五分),荊芥穗(五分)

白話文:

頭暈目眩難以忍受的,用黃酒炒黃連成粉,用清茶調服。(急症要先治標)。

(以上是丹溪先生的方法,共三條)

防風通聖散(河間先生所創)用於治療風熱引起的頭暈目眩。(方劑見中風門。)

半夏白朮天麻湯(東垣先生所創)用於治療風痰引起的頭暈目眩。(方劑見頭痛門。)

加味六君子湯(丹溪先生所創)用於治療氣虛痰盛,兼夾風邪,頭暈目眩反覆發作的。

陳皮(去白,一錢),半夏(湯泡透,一錢五分),茯苓(一錢),甘草(炙,五分),荊芥穗(五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,入竹瀝一大匙,溫服。

六合湯(良方)治風虛眩運。

四物湯加秦艽、羌活為佐,水煎服之。

玉液湯(嚴氏方)治七情感動,氣鬱生涎,隨氣上衝,頭目眩運,心嘈忪悸,眉梭骨痛。

大半夏(湯泡七次,去皮臍)

上以一味薄切成片,每服四錢,加生薑十片煎,入沉香磨水一呷服,大效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切成細片,做成一劑,加入生薑三片、大棗兩枚,水兩杯,煎煮至一杯,去除藥渣,加入竹瀝一大匙,溫熱服用。六合湯可以治療風虛眩運。四物湯加入秦艽、羌活作為輔助藥材,水煎服用。玉液湯可以治療七情感動,氣鬱生涎,隨氣上衝,頭目眩運,心嘈忪悸,眉梭骨痛。將大半夏浸泡七次,去除皮臍,切成薄片,每次服用四錢,加入生薑十片煎煮,再加入沉香磨成的水服用,效果顯著。

芎術湯(嚴氏方)治冒雨中濕,眩運嘔逆,頭痛不食等證。

川芎,半夏(泡透),白朮(各一錢二分),甘草(炙,六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七片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川芎散(本事方)治風眩運。

山茱萸(一兩,去核),山藥,甘菊花,人參,茯神,小芎藭(各五錢)

白話文:

芎術湯(嚴氏方)

功效: 治療因淋雨受寒而導致的頭昏眼花、噁心嘔吐、頭痛不思飲食等症狀。

藥材:

  • 川芎:一錢二分
  • 半夏:一錢二分(泡透)
  • 白朮:一錢二分
  • 甘草:六分(炙)

用法:

  1. 將以上藥材切碎,混合成一劑。
  2. 加入生薑七片,水一盞半(約300毫升)。
  3. 煎煮至水量剩下一盞(約150毫升)。
  4. 温熱服用。

川芎散(本事方)

功效: 治療風邪引起的頭昏眼花。

藥材:

  • 山茱萸:一兩(去核)
  • 山藥:五錢
  • 甘菊花:五錢
  • 人參:五錢
  • 茯神:五錢
  • 小芎藭:五錢

用法: 本方沒有明確記載用法,可能需要根據實際情况咨询中医师。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溫酒調下。

(丹溪活套)云:眩運者,中風之漸也。如肥白人,氣虛而挾痰者,四君子湯倍蜜炙黃耆,加半夏、橘紅,或少加川芎、荊芥穗,以清利頭目也。如痰盛而挾氣虛者,二陳湯加人參、白朮、黃耆,或少加炮附子煎,入竹瀝、薑汁服。如體瘦血虛而痰火兼盛者,二陳湯合四物,加片芩、薄荷煎,入竹瀝、薑汁、童便服。

如諸般眩運,挾風則加防風、荊芥、天麻、秦艽等藥,挾熱加片芩、黃連、梔子之類,挾寒加乾薑、官桂、附子之屬,無有不安者也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兩錢,用溫酒調服。對於眩暈,丹溪認為是中風的先兆。如果是肥胖的白人,氣虛痰盛,可以用四君子湯加倍蜜炙黃耆,再加入半夏、橘紅,或少加川芎、荊芥穗,以清利頭目。如果痰盛氣虛,則可以在二陳湯中加人參、白朮、黃耆,或少加炮附子煎,並加入竹瀝、薑汁服用。如果是體瘦血虛,痰火兼盛,則可以用二陳湯合四物湯,加入片芩、薄荷煎,並加入竹瀝、薑汁、童便服用。

如果眩暈伴有風邪,則可以加入防風、荊芥、天麻、秦艽等藥;伴有熱邪,則可以加入片芩、黃連、梔子等藥;伴有寒邪,則可以加入乾薑、官桂、附子等藥,沒有不適應的。

2. 頭痛

《內經》曰:新沐中風,則為首風。又曰:首風之狀,頭面多汗惡風,當先風一曰則病甚,頭痛不可以出內,至其風曰則病少愈。東垣曰:《金匱真言》論曰:東風生於春,病在肝,腧在頸項,故春氣者病在頭。又諸陽會於頭面,如足太陽之脈病沖頭痛,足少陽之脈病頭角頷痛。

夫風從上受之,風寒傷上,邪從外入,客於經絡,令人振寒,頭痛身重惡寒,治在風池、風府,調其陰陽,不足則補,有餘則瀉,汗之則愈,此傷寒頭痛也。頭痛耳鳴、九竅不利者,腸胃之所生,乃氣虛頭痛也。心煩頭痛者,病在膈中,過在手巨陽、少陰,乃濕熱頭痛也。如氣上不下,頭痛癲疾者,下虛上實也,過在足少陰、巨陽,甚則入腎,安神湯也。

白話文:

論頭痛

《黃帝內經》說:新洗完澡就吹風,就會得首風。又說:首風的症狀,頭面部出汗怕風,在吹風前一天病就加重,頭痛得不能外出,等到風吹到時反而病就稍微好些。東垣(李杲)說:《金匱真言》論述:東風在春天產生,病在肝,穴位在頸項,所以春氣容易導致頭部疾病。而且所有的陽氣都匯聚到頭面部,比如足太陽之脈生病,就會出現衝擊性的頭痛,足少陽之脈生病,就會出現頭角頷痛。

總之,風從上面入侵,風寒傷及頭部,邪氣從外面侵入,停留在經絡,讓人發冷,頭痛身體沉重怕冷,治療要針對風池、風府穴,調和陰陽,不足就補,有餘就瀉,出汗就能治癒,這就是傷寒頭痛。

頭痛耳鳴、九竅不通的,是腸胃所生,這是氣虛頭痛。心煩頭痛的,病在膈中,過在手巨陽、少陰經脈,這是濕熱頭痛。如果氣上不去,頭痛癲癇,這是下虛上實,過在足少陰、巨陽經脈,嚴重就會進入腎臟,可以用安神湯治療。

如頭半寒痛者,先取手少陽、陽明,後取足少陽、陽明,此偏頭痛也。有真頭痛者,甚則腦盡痛,手足寒至節者,死不治。有厥逆頭痛者,所犯大寒內至骨髓,髓者以腦為主,腦逆故令頭痛齒亦痛也。凡頭痛皆以風藥治之者,總其大體而言之也。高巔之上,惟風可到,故味之薄者,陰中之陽,乃自地昇天者也。

然亦有三陰三陽之異。故太陽頭痛,惡風脈浮緊,川芎、羌活、獨活、麻黃之類為主。少陽經頭痛,脈弦細,往來寒熱,柴胡為主。陽明頭痛,自汗發熱惡寒,脈浮緩長實者,升麻、葛根、石膏、白芷為主。太陰頭痛,必有痰體重,或腹痛為痰癖,其脈沉緩,蒼朮、半夏、南星為主。

白話文:

如果頭部只有一半感到寒冷疼痛,應該先取手少陽、陽明經穴,之後再取足少陽、陽明經穴,這是偏頭痛。如果患的是真正的頭痛,嚴重時整個頭腦都會疼痛,手腳冰冷一直到關節處,這種情況就無法治療,會導致死亡。還有一種厥逆頭痛,是由於寒氣入侵深入骨髓,而骨髓以腦部為主,腦部逆亂所以導致頭痛,甚至牙齒也會疼痛。一般來說,所有的頭痛都可以用風藥治療,這是整體的原則。頭頂最高處,只有風可以到達,所以藥物的味道要清淡,屬於陰中之陽,可以從地昇到天。

但是,三陰三陽的頭痛也有不同。太陽經頭痛,患者會怕風,脈象浮緊,以川芎、羌活、獨活、麻黃等藥物為主。少陽經頭痛,脈象弦細,患者會反覆出現寒熱症狀,以柴胡為主。陽明經頭痛,患者會自汗發熱怕冷,脈象浮緩長實,以升麻、葛根、石膏、白芷等藥物為主。太陰經頭痛,患者一定會有痰濕體質,或者伴隨腹部疼痛,屬於痰癖,脈象沉緩,以蒼朮、半夏、南星等藥物為主。

少陰經頭痛,三陰三陽經不流行,而足寒氣逆為寒厥,其脈沉細,麻黃、細辛、附子為主。厥陰頭頂痛,或吐涎沫厥冷,其脈浮緩,吳茱萸湯主之。血虛頭痛,川歸、川芎為主。氣虛頭痛,人參、黃耆為主。氣血俱虛頭痛,調中益氣湯少加川芎、蔓荊子、細辛、其效如神。白朮半夏天麻湯,治痰厥頭痛藥也。

白話文:

少陰經引起的頭痛,是因為三陰三陽經氣血不流通,而且足部寒氣逆流,造成寒厥,脈象沉細,可以用麻黃、細辛、附子為主治藥物。厥陰經引起的頭頂痛,可能會伴隨吐口水、手腳冰冷的症狀,脈象浮緩,可用吳茱萸湯治療。血虛引起的頭痛,用川歸、川芎為主治藥物。氣虛引起的頭痛,用人參、黃耆為主治藥物。氣血都虛引起的頭痛,可用調中益氣湯,再加少許川芎、蔓荊子、細辛,效果非常顯著。白朮、半夏、天麻湯,可以治療痰厥頭痛。

清空膏,乃風濕熱頭痛藥也。羌活附子湯,治厥逆頭痛藥也。如濕氣在頭者,以苦藥吐之,不可執方而治。先師嘗病頭痛,發時面頰青黃,暈眩目不欲開,懶言,身體沉重,兀兀欲吐。潔古曰:此厥陰、太陰合病,名曰風痰頭痛,以局方玉壺丸治之,更灸俠谿穴即愈。是知方者體也,法者用也,徒執體而不知用者弊,體用不失,可謂上工矣。

學者其可執一而不知變乎。

脈法

《內經》曰:寸口脈中手短者,頭痛也。

《脈經》曰:陽弦則頭痛。又曰:寸口脈浮,中風發熱頭痛。

白話文:

清空膏、羌活附子湯、玉壺丸 方劑淺釋

「清空膏」專治風濕熱所致的頭痛;「羌活附子湯」則用於治療厥逆頭痛。若頭痛是因濕氣困於頭部所致,則應以苦藥引發嘔吐,不可一味執著於方劑,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。

我的老師曾患頭痛,發病時面頰呈現青黃色,頭昏眼花,視物模糊,不願睜眼,言語遲緩,身體沉重,還伴隨噁心嘔吐。潔古先生診斷認為這是厥陰、太陰經共同病變,稱為風痰頭痛,便用「玉壺丸」治療,並在俠谿穴處灸治,結果很快就痊癒了。

由此可見,方劑是治療疾病的「本體」,方法是應對症狀的「運用」。一味拘泥於「本體」而不知變通,就會導致治療效果不佳。只有將「本體」與「運用」完美結合,才能達到最佳療效,這才算是醫術精湛。

學者們不可一成不變,應該學會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。

脈法

《黃帝內經》指出,寸口脈摸起來短而緊,則代表患者有頭痛。

《脈經》則提到,脈象陽弦則代表頭痛。此外,寸口脈浮,則可能是中風發熱頭痛。

脈緊頭痛,是傷寒邪。脈緊上寸口者,傷風頭痛。

脈訣云:頭痛短澀應須死,浮滑風痰皆易除。

方法

丹溪曰:頭痛多主於痰,痛甚者火多,宜清痰降火。

勞役下虛之人,似傷寒發熱汗出,兩太陽穴痛甚,此相火自下衝上,宜補中益氣湯加川芎、當歸,甚者加知母、蔓荊子、細辛。

諸經氣滯,亦作頭痛,宜分經理氣治之。

偏頭風,在右屬痰屬熱,痰用蒼朮、半夏,熱用酒製片黃芩;在左屬風及血虛,風用荊芥、薄荷(或云荊芥、薄荷是頭痛要藥,宜詳證加用),血虛用芎、歸、芍藥、酒黃柏。諸家不分所屬,故藥多不效。少陽偏頭痛者,多大便秘,或可下之。

白話文:

脈搏緊緊的,伴隨頭疼,這是傷寒引起的。脈搏緊緊地按在寸口脈上,表示傷風引起的頭疼。

脈訣裡說:頭疼時脈象短促澀滯,就必須得小心,很可能會致命;如果脈象浮滑,是風痰引起的,就容易治癒。

丹溪先生說:頭疼大多是由於痰濕引起的,疼痛劇烈的是火氣太旺,應該清痰降火。

勞累過度或身體虛弱的人,會像傷寒一樣發熱出汗,兩邊太陽穴疼痛劇烈,這是心火從下往上衝,應該用補中益氣湯,再加入川芎、當歸,疼痛劇烈者還要加知母、蔓荊子、細辛。

各個經絡氣血流通不暢,也會導致頭疼,應該根據不同的經絡,理氣疏通來治療。

偏頭痛,右側頭疼屬於痰濕或熱症,痰濕用蒼朮、半夏治療,熱症用酒製片黃芩治療;左側頭疼屬於風寒或血虛,風寒用荊芥、薄荷治療(有人說荊芥、薄荷是治療頭疼的要藥,應該根據病症詳細考慮使用),血虛用川芎、當歸、芍藥、酒黃柏治療。很多醫生不分左右,不分病症,所以用藥效果不好。少陽經偏頭痛的人,大多便秘,可以服用瀉藥。

一方,治風濕熱頭痛神效。

片芩(一兩,酒製炒),蒼朮,羌活,防風(各五錢),蒼耳子(三錢),細辛(二錢)

上為細末,以生薑一片擂細,和藥末三錢搗勻,茶清調下。一方有生甘草、酒連、川芎、炒半夏曲,無防風、細辛。

一方,治少年強壯人,氣實有痰,或頭暈而重痛,立效。

大黃(酒拌炒乾,再拌三次)

上為細末,茶清調下三錢,立效。

一方,治眉梭骨痛,屬風熱與痰。

白話文:

第一個方子專治風濕熱引起的頭痛,效果顯著。用片芩一兩,酒製炒過;蒼朮、羌活、防風各五錢;蒼耳子三錢;細辛二錢。將這些藥材研磨成細末,再用生薑一片研磨成細末,取三錢藥末與生薑末混合均勻,用茶水送服。還有一個方子,沒有防風和細辛,而加入了生甘草、酒連、川芎、炒半夏曲。

第二個方子適用於年輕體壯、氣盛有痰、頭暈頭痛的人,效果迅速。用大黃酒拌炒至乾,再反覆拌炒三次,研磨成細末,用茶水送服三錢,即可見效。

第三個方子專治眉梭骨疼痛,屬於風熱痰引起的。

白芷,片芩(酒製炒)

上各等分,為細末,每服二錢,茶清調下。

選奇湯(局方)治眉骨痛不可忍,神效。

羌活,防風(各三錢),甘草(一錢,夏生,冬炒),酒片芩(一錢半,冬不用,熱甚者冬亦炒用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食後服。

又方(局方)因風寒,眉骨痛不止者。

川烏,草烏(各一錢,以上二味俱用童便浸二宿炒用),細辛,羌活,片芩(酒拌炒),甘草(炙,各五分)

上為細末,分二服,茶清調下。

清空膏(東垣)治偏正頭痛,年深久不愈者。善療風濕熱頭痛,上壅頭目及腦痛不止者。除血虛頭痛不治。

白話文:

白芷、片芩(酒製炒)各等分,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兩錢,用茶水調服。此方治眉骨疼痛難忍,效果顯著。

另一方,用羌活、防風各三錢,甘草一錢(夏生者,冬炒),酒片芩一錢半(冬不用,熱甚者冬亦炒用),細切,水煎一盞半至一盞,飯後服用,治因風寒引起的眉骨疼痛不止。

還有個方子,用川烏、草烏各一錢(以上兩味用童便浸泡兩宿後炒用),細辛、羌活、片芩(酒拌炒)、甘草(炙)各五分,研成細末,分兩次服用,用茶水調服,治偏正頭痛、年久不愈者。此方善於治療風濕熱頭痛、頭目上壅及腦痛不止者,亦能治血虛頭痛。

川芎(五錢),柴胡(七錢),黃連(酒炒),防風(去蘆),羌活(各一兩),甘草(炙一兩五錢),片黃芩(三兩,切片,酒拌濕,一半炒,一半曬乾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熱盞內入茶清少許,湯調如膏,臨臥抹口內,少用白湯送下。如苦頭痛,每服加細辛二分。如太陰脈緩有痰,名痰厥頭痛,減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甘草,加半夏曲一兩五錢。如偏正頭痛服之不愈,減羌活、防風、川芎一半,加柴胡一倍。如發熱惡熱而渴,此陽明頭痛,只服白虎湯加香白芷,立愈。

半夏白朮天麻湯(東垣)治痰厥頭痛,眼黑頭旋,噁心煩悶,氣促上喘,無力以言,心神顛倒,目不敢開,如在風雲中,頭苦痛如裂,身重如山,四肢厥冷,不得安臥。

白話文:

川芎五錢,柴胡七錢,黃連(酒炒),防風(去蘆),羌活,各一兩,甘草(炙一兩五錢),片黃芩三兩,切片,酒拌濕,一半炒,一半曬乾。
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兩錢,用熱茶少許,調成膏狀,睡前塗抹在口中,再用少量白湯送服。如果頭痛伴有苦味,每次服用時可加細辛二分。如果太陰脈搏緩慢且有痰,稱為痰厥頭痛,則應減少羌活、防風、川芎、甘草的用量,增加半夏曲一兩五錢。如果頭痛部位偏於頭頂或兩側,服用此方後沒有改善,則應減少羌活、防風、川芎的用量一半,增加柴胡的用量一倍。如果發熱、怕熱且口渴,這是陽明頭痛,則只需服用白虎湯加入香白芷,即可迅速痊癒。

半夏白朮天麻湯(東垣)治療痰厥頭痛,症狀包括眼黑頭暈、噁心煩悶、氣促上喘、無力言語、心神迷亂、不敢睜眼、感覺周遭環境如風雲變幻、頭部劇烈疼痛如裂開、身體沉重如山、四肢冰冷、無法安穩睡眠。

黃柏(一分半),乾薑(二分),澤瀉,白茯苓,天麻,黃耆,人參,蒼朮(各三分半),神麯(炒),白朮(各五分),麥糵面,半夏(湯泡,去皮臍),橘紅(各七分半)

上細切,共作一服,水二盞,加生薑三片,煎至一盞,去渣稍熱服,食前,可一服而愈。此頭痛苦甚,謂之足太陰痰厥頭痛,非半夏不能除。眼黑頭旋,風虛內作,非天麻不能療。黃耆甘溫,瀉火補氣,實表止汗。人參甘溫瀉火,補中益氣。二術俱苦甘溫,除濕補中。澤瀉、茯苓利小便,導濕。

白話文:

取黃柏、乾薑、澤瀉、白茯苓、天麻、黃耆、人參、蒼朮、神麴(炒)、白朮,各按比例切碎,混合製成一劑藥,用兩杯水加生薑三片煎煮至一杯,去渣溫服,飯前服用。此藥可治療頭部劇烈疼痛,屬於足太陰痰厥頭痛,需用半夏來去除痰濁。若伴有眼黑頭旋,風虛內作,則需用天麻治療。黃耆性甘溫,可瀉火補氣,固表止汗。人參性甘溫,可瀉火補中益氣。二術(白朮、蒼朮)性苦甘溫,可除濕補中。澤瀉、茯苓利尿導濕。

橘皮苦溫,益氣調中。神麯消食,蕩胃中滯氣。大麥糵,寬中助脾。乾薑辛熱,以滌中寒。黃柏苦寒,酒洗以療冬天少火在泉發躁也。

安神湯(東垣)治頭痛,頭旋眼黑。

生甘草,炙甘草(各二分),柴胡,升麻,生地黃(酒浸洗,各五分),防風(二分半),知母(酒浸,炒,五分),黃柏(酒拌,炒),羌活(各一錢),黃耆(一錢五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半,加蔓荊子五分,川芎三分,再煎至一盞,去渣臨臥稍熱服。

白話文:

橘皮性味苦溫,具有益氣調中之效。神麴能消食,消除胃中積滯之氣。大麥麩能寬中助脾。乾薑辛熱,用以溫暖脾胃,去除寒氣。黃柏苦寒,用酒洗後,可治療冬季脾胃虛寒導致的燥熱。

安神湯,出自東垣醫書,用於治療頭痛、頭昏眼花。

將生甘草、炙甘草各二分,柴胡、升麻、生地黃(酒浸洗)各五分,防風二分半,知母(酒浸,炒)五分,黃柏(酒拌,炒)一錢,羌活一錢五分,細切,製成一劑。以水兩盞煎煮至一盞半,加入蔓荊子五分,川芎三分,繼續煎煮至一盞,去渣後,臨睡前溫服。

徹清膏(東垣)

蔓荊子,細辛(各一錢),薄荷葉,川芎(各三錢),生甘草,炙甘草(各五錢),藁本(一兩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食後茶清調下。

川芎散(東垣)治頭目不清利。

川芎(五錢),柴胡(七錢),羌活,防風,藁本,生甘草,升麻(各一兩),炙甘草,生地黃(各一兩半),酒黃蓮(炒),酒片芩(各三兩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食後茶清調下。

白芷散(一名鬱金散,東垣)治諸熱,苦頭痛。

白話文:

蔓荊子、細辛各一錢,薄荷葉、川芎各三錢,生甘草、炙甘草各五錢,藁本一兩,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飯後用茶水送服。這是東垣的徹清膏方,用於治療頭目不清利。

川芎五錢,柴胡七錢,羌活、防風、藁本、生甘草、升麻各一兩,炙甘草、生地黃各一兩半,酒黃蓮(炒)、酒片芩各三兩,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二錢,飯後用茶水送服。這是東垣的川芎散方,用於治療頭目不清利。

白芷散,又名鬱金散,是東垣的方子,用於治療各種熱症,以及頭痛。

鬱金(一錢),白芷,石膏(各二錢),雄黃,芒硝,薄荷葉(各三錢)

上為細末,口含水,鼻內搐之。

羌活清空膏(東垣)

蔓荊子(一錢),黃連(三錢),羌活,防風,甘草(各四錢),片芩(一兩)
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,茶清調下,食後或臨臥服。

清上瀉火湯(東垣)昔有人年少時氣弱,常於氣海、三里穴節次灸之,至年老成熱厥頭痛,雖冬天大寒,猶喜寒風,風吹之頭痛即愈,略來暖處或見煙火,其痛夏作,此灸之過也。

白話文:

鬱金一錢,白芷、石膏各二錢,雄黃、芒硝、薄荷葉各三錢,研磨成細末,用清水含在口中,然後用藥末塞入鼻孔。

蔓荊子一錢,黃連三錢,羌活、防風、甘草各四錢,片芩一兩,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錢,用茶水調服,飯後或睡前服用。

以前有個人年輕時體質虛弱,經常在氣海穴、三里穴附近灸艾,到年老時變成熱厥頭痛,即使在冬天最寒冷的時候,也喜歡寒風,風吹頭疼就會好轉,稍微到暖和的地方或者看到煙火,頭痛就加劇,而且夏天特別嚴重,這就是灸艾過度的結果。

荊芥穗,川芎(各二分),蔓荊子,當歸身,蒼朮(各三分),酒黃連,生地黃,藁本(各四分),生甘草(二分),升麻,防風(各三分半),酒黃柏,炙甘草,黃耆(各五分),酒黃芩,酒知母(各七分),羌活(八分),柴胡(一錢),細辛(三分),酒紅花(少許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,食後稍熱服。

細辛散(東垣)治偏正頭痛。

細辛,瓦松(各二分),生黃芩,芍藥(各三分半),酒黃連,川芎(各五分),黃芩(酒炒),甘草(炙,各八分),柴胡(去蘆,一錢)

白話文:

荊芥穗、川芎各兩分,蔓荊子、當歸身、蒼朮各三分,酒黃連、生地黃、藁本各四分,生甘草兩分,升麻、防風各三分半,酒黃柏、炙甘草、黃耆各五分,酒黃芩、酒知母各七分,羌活八分,柴胡一錢,細辛三分,酒紅花少許。將以上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,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,去渣,飯後溫服。

此方為東垣所創,名為細辛散,用於治療偏頭痛。

細辛、瓦松各兩分,生黃芩、芍藥各三分半,酒黃連、川芎各五分,酒炒黃芩、炙甘草各八分,去蘆柴胡一錢。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食後服。

羌活湯(東垣)治風熱壅盛,上攻頭目昏眩。

甘草(炙,一分半),澤瀉(三分),酒栝蔞根,白茯苓,酒黃柏(各四分),柴胡(五分),防風,酒黃芩,酒黃連,羌活(各六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食後或臨臥服。

一粒金(東垣)治偏頭風。

蓽茇(一兩半,以豬膽汁拌勻入膽內,懸掛陰乾用),玄胡索,青黛,白芷,川芎(各一兩)

白話文:

將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,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盞,飯後服用。

羌活湯,出自東垣醫書,用於治療風熱壅盛,上攻頭目,導致昏眩的症狀。

藥方包括:甘草(炙,一分半)、澤瀉(三分)、酒栝蔞根、白茯苓、酒黃柏(各四分)、柴胡(五分)、防風、酒黃芩、酒黃連、羌活(各六分)。

將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,用兩盞水煎煮至一盞,飯後或睡前服用。

一粒金,出自東垣醫書,用於治療偏頭風。

藥方包括:蓽茇(一兩半,以豬膽汁拌勻,放入膽內,懸掛陰乾後使用)、玄胡索、青黛、白芷、川芎(各一兩)。

上為細末,無根水為丸,每用一丸,以無根水化開,搐鼻內,外以銅錢二、三文咬口內,出涎。

羌活附子湯(東垣)治客寒犯腦痛,及齒亦痛,名曰腦風。

麻黃(不去節),附子(炮),防風,白芷,殭蠶,黃柏(各七分),羌活,蒼朮(各五分),升麻(二分),黃耆(三分),甘草(二分),佛耳草(三分無嗽不用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
麻黃附子細辛湯(仲景方)治三陰三陽經不流行,而足寒氣逆為寒厥頭痛,其脈沉細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無根水(純淨水)做成丸劑,每次服用一丸,用無根水化開後吸入鼻腔,同時用二三枚銅錢含在嘴裡,直到流出唾液。

東垣的羌活附子湯用於治療外邪寒氣入侵腦部導致的頭痛,以及伴隨的牙痛,稱為腦風。

藥材包括:麻黃(不去節)、附子(炮製)、防風、白芷、僵蠶、黃柏(各七分)、羌活、蒼朮(各五分)、升麻(二分)、黃耆(三分)、甘草(二分)、佛耳草(三分,無咳嗽者不用)。

將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,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,去渣溫服。

仲景方的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三陰三陽經脈不通暢,導致足部寒冷、氣逆上行,出現寒厥頭痛,脈象沉細。

麻黃,細辛(各六錢),附子(一個,去皮臍,生用)

上細切,水三升三合,先煮麻黃令沸,減七合,掠去上沫,納諸藥,煎取一升,去渣分三服。

吳茱萸湯(活人)治厥陰頭項強痛,或吐痰沫厥冷,其脈浮緩。

吳茱萸(熱水泡三、五次),生薑(各五錢),人參(二錢五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大棗一枚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
加味調中益氣湯(東垣)治氣血俱虛頭痛,其效如神。

白話文:

麻黃、細辛各取六錢,附子一個去除皮臍,生用。將藥材切碎,用三升三合水先煮麻黃至沸騰,減少七合,撇去浮沫,再放入其他藥材,煎煮至一升,去渣分三次服用。這個方子叫做吳茱萸湯,用來治療厥陰頭項強痛,或伴隨吐痰沫、厥冷,脈象浮緩的症狀。另外,將吳茱萸用熱水泡三次到五次,再加入生薑五錢、人參二錢五分,切碎後用兩盞水和一枚大棗一起煎煮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這個方子叫做加味調中益氣湯,用來治療氣血兩虛引起的头痛,效果神奇。

陳皮,黃柏(酒炒,各三分),升麻(去粗皮),柴胡(去蘆,各四分),人參,甘草(炙),蒼朮(各六分,米泔浸),黃耆(一錢),川芎(六分),蔓荊子(三分,杵去皮),細辛(二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一方有木香二分,無黃柏。如大便虛坐不得,或了而不了,腹中逼迫,此血虛血澀也,加當歸身五分。

愚按:東垣謂此方治氣血俱虛頭痛,本方加當歸一味,雖無以上證,亦恐不可缺也。

玉壺丸(局方)治風濕頭痛,亦治痰患。

雄黃(一錢,研飛),南星(煨裂),半夏(湯泡七次,去皮臍),天麻(酒浸)白朮(各二錢,去蘆)

白話文:

陳皮、黃柏(用酒炒,各取三分),升麻(去掉粗皮),柴胡(去掉蘆頭,各取四分),人參、甘草(炙烤),蒼朮(各取六分,用米湯浸泡),黃耆(取一錢),川芎(取六分),蔓荊子(取三分,搗碎去皮),細辛(取二分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,用兩杯水煎煮,煮至一杯時,去渣溫服。另外有一種方子,裡面加入木香二分,沒有黃柏。如果大便稀薄,坐立不安,或者排便不暢,腹部有壓迫感,這是血虛血澀的症狀,可以加當歸五分。

我認為,東垣認為這個方子可以治療氣血兩虛導致的頭痛。雖然本方加了當歸,沒有上述症狀,但我認為當歸不可缺少。

玉壺丸(來自局方)可以治療風濕頭痛,也能治療痰患。

雄黃(取一錢,研磨成粉),南星(用火煨烤至裂開),半夏(用湯泡七次,去掉外皮和臍部),天麻(用酒浸泡),白朮(各取兩錢,去掉蘆頭)。

上為細末,薑汁浸,蒸餅為丸,每服二十丸,薑湯下。

川芎茶調散(局方)治諸風上攻,頭目昏痛,鼻塞聲重。

薄荷(四兩,去梗,用葉),荊芥穗,川芎(各二兩),羌活,白芷,甘草(各一兩,炙),細辛(五錢),防風(二錢五分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食後茶清調下。

《醫壘元戎》治三陽頭痛方(羅太無方)

羌活,防風,荊芥穗,升麻(去黑皮及內朽),葛根(去粗皮),白芷,石膏(火煅),柴胡(去蘆),川芎,芍藥(酒炒),細辛,蔥白(連須者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薑汁浸泡,再以蒸餅做成丸藥,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此方出自《局方》稱為川芎茶調散,主要治療風邪上犯頭面,導致頭昏眼花、鼻塞、聲音嘶啞等症狀。

薄荷去除梗,取葉四兩,荊芥穗、川芎各二兩,羌活、白芷、甘草(炙)各一兩,細辛五錢,防風二錢五分。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二錢,飯後用茶水沖服。

《醫壘元戎》記載的三陽頭痛方,由羅太無方所創,藥材包括羌活、防風、荊芥穗、升麻(去黑皮及內朽)、葛根(去粗皮)、白芷、石膏(火煅)、柴胡(去蘆)、川芎、芍藥(酒炒)、細辛、蔥白(連須者)。

上各等分,細切五錢,水二盞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如聖餅子(河間)治風寒伏留陰經,痰飲氣厥頭痛。

防風,天麻(各五錢),南星,乾薑,川芎,甘草(各一兩),半夏(五錢),川烏(去皮臍,火炮,一兩)

上為細末,蒸餅糊調,捻作餅子如錢樣,每用五餅,同荊芥末細嚼,茶清送下。

川芎神功散(寶鑑)治風熱上攻頭目,令人偏正頭痛。

川芎,川烏(如上同製法),白芷,南星(炮),麻黃(各一錢,去節),甘草(五分,炙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大棗一枚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食後溫服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等分,切碎成五錢一份,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,溫熱服用。

治療風寒伏留陰經,痰飲氣厥頭痛,可將防風、天麻(各五錢)、南星、乾薑、川芎、甘草(各一兩)、半夏(五錢)、川烏(去皮臍,火炮,一兩)研磨成細末,用餅糊調和,搓成錢幣大小的餅子,每次服用五個餅子,與荊芥末一同細嚼,用茶水送服。

治療風熱上攻頭目,導致偏正頭痛,可將川芎、川烏(按照上述方法製備)、白芷、南星(炮製)、麻黃(各一錢,去節)、甘草(五分,炙)切碎,作為一劑藥,加入生薑三片、大棗一枚,用一杯半水煎煮至一杯,去渣,飯後溫熱服用。

芎辛散(三因)治傷風寒生冷,及氣虛痰厥,頭痛如破,兼眩運嘔吐。

附子(去皮臍,生用),烏頭(去皮,生用),南星,乾薑,甘草(炙),川芎,細辛(各一錢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五片,茶芽少許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
小芎辛湯(嚴氏)治風寒在腦,或感邪濕,頭重而疼,眩運嘔吐。

川芎(二錢),細辛,白朮(各一錢),甘草(五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五片,茶芽少許,水煎服。

石膏散(寶鑑)治陽明經頭痛大效。

白話文:

傷風寒、氣虛痰厥導致頭疼劇烈,甚至頭昏眼花、嘔吐,可用芎辛散治療;風寒入侵腦部或感染濕邪,導致頭重痛、頭昏眼花、嘔吐,可用小芎辛湯治療;陽明經頭痛,可用石膏散治療。

川芎,石膏,白芷(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每服四錢,茶清調下。

三生丸(嚴氏)治痰厥頭痛。

半夏,白附子,南星(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生薑自然汁浸,蒸餅為丸,如綠豆大,每服四、五十丸,食後薑湯送下。

茯苓半夏湯,治風熱痰逆,嘔吐頭痛。

半夏(二錢),赤茯苓(一錢),片黃芩,甘草,橘紅(各五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白話文:

川芎、石膏、白芷各取等量,研磨成細粉。每次服用四錢,用清茶送服。

此方為嚴氏所創,名為三生丸,專治痰厥頭痛。

半夏、白附子、南星各取等量,研磨成細粉,用生薑汁浸泡,再以蒸餅製成丸子,大小如綠豆。每次服用四、五十丸,飯後用薑湯送服。

此方名為茯苓半夏湯,用於治療風熱痰逆、嘔吐頭痛。

半夏二錢、赤茯苓一錢、片黃芩、甘草、橘紅各五分,切碎,作為一劑。加入生薑三片,水一盞半,煎煮至一盞,溫熱服用。

(祖傳方)

治頭風熱,痛不可忍者。

小川芎(一兩),白芷(五錢),細茶芽(三錢),荊芥穗(四錢),片黃芩(二兩,酒拌濕炒,再拌再炒,如此三次,不可令焦),薄荷葉(二錢五分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白湯或茶清調下。

又經驗敷貼頭風熱痛。

朴硝,大黃(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用深井底泥和,捏作餅子,貼兩太陽穴,神驗。

(丹溪活套)云:凡治頭風,必以大棗加川芎、白芷為主。如太陽經頭痛,加羌活。少陽經,加柴胡、黃芩。陽明經,加石膏、白芷。太陰經,加蒼朮。少陰經,加細辛。厥陰經,加吳茱萸。如肥人頭痛,必是濕痰,加半夏,蒼白朮。如瘦人頭痛,是熱上壅,多加酒洗片黃芩。

白話文:

治療頭風熱,疼痛難忍的,可以用小川芎、白芷、細茶芽、荊芥穗、片黃芩、薄荷葉等藥材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二錢,用白湯或茶水送服。另外,經驗表明,用朴硝和大黃等分研磨成細粉,再與井底泥混合,捏成餅狀,貼在兩側太陽穴,效果奇佳。丹溪先生說,治療頭風,必須以大棗、川芎、白芷為主藥。如果頭痛屬於太陽經,則需加羌活;少陽經則加柴胡、黃芩;陽明經則加石膏、白芷;太陰經則加蒼朮;少陰經則加細辛;厥陰經則加吳茱萸。如果是肥胖的人頭痛,多半是濕痰,需要加半夏、蒼朮、白朮。如果是瘦人頭痛,多半是熱氣上涌,則需要加酒洗片黃芩。

如因感冒而頭痛者,宜加防風、羌活、藁本、升麻、柴胡、葛根之類。如氣虛而頭痛者,宜加黃耆、人參、東垣安神湯之類。如風熱在上而頭痛者,加天麻、蔓荊子、臺芎、酒片芩之類。如苦頭痛者,宜用細辛。如形瘦色弊而頭痛者,是血虛,宜用歸、芎、芍藥、酒黃柏之類。

如頂巔痛者,宜藁本、酒炒升、柴。

白話文:

感冒頭痛的人,要加防風、羌活、藁本、升麻、柴胡、葛根等藥;氣虛頭痛的人,要加黃耆、人參、東垣安神湯等藥;風熱頭痛的人,要加天麻、蔓荊子、臺芎、酒片芩等藥;苦頭痛的人,要服用細辛;身體瘦弱、面色不好且頭痛的人,是血虛,要服用歸、芎、芍藥、酒黃柏等藥。如果是頭頂疼痛,要服用藁本、酒炒升麻、柴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