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八 (15)
卷之八 (15)
1. 吐瀉
一方,腹脹。
蘿蔔子,紫蘇梗,乾葛,陳皮(各等分),甘草(少許)
上細切,水煎服。食少者,加白朮。
腹痛多是飲食所傷。
白朮(一錢五分),陳皮(去白),青皮(去穰,各七分),山楂(去核),神麯(炒),麥芽(炒),砂仁(各一錢),甘草(炙,五分)
有熱加黃芩,有寒加藿香、吳茱萸。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七分,清米飲或白湯調下。
腹痛,口中氣溫,面黃色,目無精彩,或白睛多,及多睡畏食,或大便酸臭者,當磨積,宜消積丸。甚者,用白餅子下之,後和胃,用白朮散。
白餅子方(見發搐條下。)
白朮散(方見驚風門。)
消積丸
丁香(九粒),砂仁(十二個),巴豆(二個,去皮心膜及油)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黍米大,三歲以上三、五丸,以下一、二丸,溫水下。
心腹痛,面㿠白,口中沃沫及清水出,發痛有時,當作蛔蟲治。又曰:凡積痛、食痛、蟲痛、寒痛大同小異,惟蟲痛者,當口淡而沫自出,小兒本怯,故胃寒冷則蟲動、而心頭痛,與癇略相似,但目不斜而手不搐耳,安蟲散主之。
安蟲散,《寶鑑》用米糊為丸,名安蟲丸。
胡粉(炒黃色),檳榔,川楝子(去核),鶴蝨(各二兩),白礬(二錢五分,火枯)
上為細末,每服一字,大者五分或一錢,溫米飲下,臨痛時服。
集效丸,治蟲痛。
木香,鶴蝨(炒),檳榔,訶子(煨去核),蕪荑,附子(去皮臍,炮),乾薑(各二兩),大黃(半兩),烏梅(去核,二錢五分)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陳皮湯下,或醋湯下。一方加黃芩、黃連。
一方,治蟲。
用雞子炒白蠟塵,酒糊丸服。一云治寸白蟲。
一方,治蛔蟲作痛。
用二陳湯加苦楝根,煎服。或只以苦楝根向東南生不出土者,刮去粗皮,取白皮細切,濃煎汁一盞,徐徐飲之,不可飲多。先以糖蜜或炒肉食之,引蟲頭向上,然後服之。看兒大小,斟酌與之。
小兒吃粽腹痛,用白芍藥加黃連末合研,湯調服之,即愈。
一方,治小兒腹痛。
甘草(炙),乾薑(各二錢),伏龍膽(一兩),人參,茯苓,百草霜,白朮(各五錢)
上為細末,粥丸梧桐子大,每服三、五十丸,陳皮湯下。
小兒夜啼,作心經有熱有虛治。
人參,黃連(薑汁炒,各一錢五分),甘草(五分),竹葉(二十片)
上為細切,分作二帖,每帖加生薑一片,水煎服。一本無人參。
錢氏曰:小兒夜啼者,脾臟冷而痛也,當以溫中之藥,宜益黃散,……花火膏之類。
愚按:上二說不同,一曰心熱,一主脾寒,當審外證而區別之。如面青白,手腹俱冷,不思乳食者,寒也。蓋夜屬陰,陰盛則脾臟之寒愈盛,脾為至陰,喜溫而惡寒,寒則腹中作痛,曲腰而啼。如面赤,手腹俱暖,口中氣熱者,熱也。蓋火屬心,見燈則煩熱內生,兩陽相搏,故仰身而啼。外有面色白,黑睛少,腎氣不足,至夜陰虛而啼也。
白話文:
吐瀉
**第一個處方:**腹部脹滿。
使用蘿蔔子、紫蘇梗、乾葛、陳皮(各等分),加上少許甘草。
將上述藥材切細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如果食慾不佳,可加入白朮。
腹痛多半是飲食造成的損傷。
使用白朮(一錢五分)、陳皮(去除內層白色部分)、青皮(去除內層薄膜,各七分),山楂(去核)、炒過的麥芽、炒過的神麯、砂仁(各一錢),加上炙甘草(五分)。
如果身體發熱,加入黃芩;如果身體發冷,加入藿香、吳茱萸。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錢七分,用清米湯或白開水調服。
如果腹痛、口中氣溫熱、面色發黃、眼神黯淡無光,或是眼白部分較多,以及嗜睡、食慾不振,或是大便酸臭,這表示有積食,應該使用消積丸來治療。情況嚴重的話,先用白餅子幫助排便,之後再用白朮散來調理腸胃。
白餅子方:(在「發搐」條目下可找到)
白朮散:(在「驚風」篇可找到)
消積丸
使用丁香(九粒)、砂仁(十二個)、巴豆(兩個,去除皮、心膜和油脂)。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,用麵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黍米。三歲以上的兒童每次服用三到五丸,三歲以下的兒童服用一到兩丸,用溫水送服。
如果心腹疼痛、臉色蒼白、口中吐出泡沫或清水,且疼痛時有時無,應該將其視為蛔蟲病來治療。另外,各種積食、飲食、蟲積和寒冷的疼痛症狀雖然有些相似,但只有蟲積引起的疼痛會口中無味且會吐出泡沫。小孩本身體質就弱,胃部寒冷就容易造成蟲子活動,進而引起心頭疼痛,這與癲癇的症狀有些相似,但不同之處在於眼睛不會斜視且手腳不會抽搐,此時可以使用安蟲散。
**安蟲散,《寶鑑》**使用米糊做成丸子,稱為安蟲丸。
使用炒至黃色的胡粉、檳榔、川楝子(去核)、鶴蝨(各二兩),加上火烤過的白礬(二錢五分)。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字(約為五分或一錢),用溫米湯送服,在疼痛發作時服用。
集效丸 用於治療蟲積引起的疼痛。
使用木香、炒過的鶴蝨、檳榔、煨過的訶子(去核)、蕪荑、炮製過的附子(去皮臍)、乾薑(各二兩),加上大黃(半兩)和烏梅(去核,二錢五分)。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,用陳皮湯或醋湯送服。有的處方會再加入黃芩、黃連。
另一個處方,用於治療蟲積。
用雞蛋炒白蠟粉末,再用酒糊做成丸子服用。也有說法是治療寸白蟲的。
另一個處方,用於治療蛔蟲引起的疼痛。
使用二陳湯,再加入苦楝根,煎煮後服用。或者只使用向東南方生長且未出土的苦楝根,刮去粗皮,取白皮切細,濃煎取汁一碗,慢慢飲用,不可飲用過多。先用糖蜜或炒肉來引導蟲頭向上,然後再服用藥汁。要根據兒童的體型大小來斟酌用量。
小孩吃粽子後腹痛,可以用白芍藥加上黃連粉末一起研磨,再用湯送服,就能痊癒。
另一個處方,用於治療小孩腹痛。
使用炙甘草、乾薑(各二錢),伏龍膽(一兩),人參、茯苓、百草霜、白朮(各五錢)。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,用粥做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三到五十丸,用陳皮湯送服。
小孩夜間啼哭,需要從心經有熱或有虛的角度來治療。
使用人參、用薑汁炒過的黃連(各一錢五分),甘草(五分),竹葉(二十片)。
將上述藥材切細,分成兩帖,每帖加入生薑一片,用水煎煮後服用。有的版本沒有人參。
錢氏認為:小孩夜啼是因為脾臟寒冷疼痛,應該用溫中藥物治療,可以使用益黃散或花火膏之類的藥物。
我認為:以上兩種說法不同,一種認為是心熱,一種認為是脾寒,應該仔細觀察外在的症狀來區分。如果臉色青白、手腹都冷、不愛喝奶,那就是寒症。因為夜晚屬陰,陰氣旺盛會使脾臟的寒氣更加嚴重。脾臟是至陰的臟器,喜歡溫暖而討厭寒冷,受寒就會腹痛、彎腰啼哭。如果臉色發紅、手腹都暖、口中氣熱,那就是熱症。因為火氣屬心,看到燈光就會煩躁發熱,陰陽相搏就會仰身啼哭。另外,如果臉色蒼白、眼球黑色部分較少,表示腎氣不足,到了夜晚陰虛就會啼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