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八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 (14)

1. 吐瀉

上為細末,薑汁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,每服一、二十丸,粳米飲下。

虛弱,脾胃不和,不能食乳,致肌肉消瘦,亦有因大病後或吐瀉後,脾胃尚弱,不能傳化穀氣也。有冷者,時時下利,唇口青白。有熱者,身溫壯熱,肌肉微黃。此冷熱虛羸也。冷者木香丸(夏月不可服,如有證,亦須少服之),熱者胡黃連丸(冬月不宜服,有證,須少服)。木香丸、胡黃連丸二方並見前。

吐瀉調脾,平胃散入熟蜜,和蘇合香丸,名萬安膏,米飲調服。

一方,治吐瀉黃疸。

三稜,莪朮,青皮,陳皮,神麯(炒),麥糵面(炒),黃連,甘草(炙),白朮,茯苓(各等分)

上為細末,溫水調服。傷乳食吐瀉,加山楂。時氣吐瀉,加滑石。發熱,加薄荷。

夏月吐瀉,用益元散極效,當表而出之。

附證

愚按:小方脈科,惟急慢驚風與夫痘疹等證最為酷疾,以其吉凶反掌、生死須臾故也。次則五疳吐瀉,為證不一,亦不可以易而治也。以上四證,各立篇目,辨論詳明外,其餘一切小疾,繁瑣多端,一一不能詳盡,故各附於吐瀉之後,以備檢閱參用云爾。

一腹脹,二腹痛,三夜啼,四痰熱,五解顱,六吃泥,七脫囊,八脫肛,九赤瘤,十臍汁出,十一頭瘡,十二尾骨痛,十三弄舌,十四龜胸龜背,十五重舌木舌,十六鵝口口瘡,十七走馬牙疳,十八臍風撮口。

腹脹論:

夫腹脹,由脾胃虛氣攻作也。亦有實者,必悶亂喘滿,可下之,宜用紫霜丸、白餅子。不喘滿者,虛也,不可下。若誤下,致脾虛氣上附肺而行,肺與脾子母皆虛。肺主目胞腮之類,脾主四肢。母氣虛甚,則目胞腮腫也。色黃者,屬脾也。治用搨氣丸漸消之,未愈,漸加丸數。

不可以丁香、木香、桂皮、豆蔻、大溫散藥治之。蓋脾虛氣未出,腹脹而不喘者,可以溫散藥治,使上下分消其氣,則愈也。若虛氣已出,附肺而行,則脾胃內弱,每生虛氣,入於四肢面目矣。小兒易為虛實,脾虛不受寒溫,服寒則生冷證,服溫則生熱證,當識此,不可忽也。

胃久虛熱多生疸病,或引飲不止,脾虛不能勝濕,隨肺之氣上行於四肢,若水狀,濕氣浸浮於肺,則大喘也,此當服搨氣丸而愈。

搨氣丸,治小兒虛脹。如腹大者,加蘿蔔子,名褐丸子。

胡椒(一兩),蠍尾(去毒,五錢,一方,二味各四十九個)
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粟米大,每服五、七丸至一二十丸,陳米湯下。一方有木香一錢。

治小兒腹虛脹,先服搨氣丸。不愈,腹中有食積結糞,小便黃,微喘,脈伏而實,時欲飲水,能食者,可下之,宜消積丸、紫霜丸。蓋脾初虛而後結,有積所治,宜先補脾而後下之,後又補脾則愈也。不可補肺,恐生虛氣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磨成細末,用薑汁和麵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綠豆,每次服用一、二十丸,用粳米湯送服。

身體虛弱,脾胃不協調,無法消化乳汁,導致肌肉消瘦。也有些是因為大病或吐瀉後,脾胃仍然虛弱,無法轉化食物的營養。體質偏寒的,會時常腹瀉,嘴唇和臉色青白。體質偏熱的,身體會發熱,肌肉呈現微黃色。這些都是寒熱虛弱的表現。體質偏寒的,服用木香丸(夏天不可服用,如有需要,也應少量服用);體質偏熱的,服用胡黃連丸(冬天不宜服用,如有需要,也應少量服用)。木香丸和胡黃連丸的藥方都在前面提過。

治療吐瀉以調理脾胃為主,將平胃散加入煉製過的蜂蜜,再和蘇合香丸調和,製成萬安膏,用米湯送服。

另一個藥方,治療吐瀉引起的黃疸。

三稜、莪朮、青皮、陳皮、炒神麯、炒麥芽粉、黃連、炙甘草、白朮、茯苓(各等份)

將藥材磨成細末,用溫水調服。因吃奶或食物引起的吐瀉,加入山楂。因季節變化引起的吐瀉,加入滑石。發燒,加入薄荷。

夏天吐瀉,使用益元散效果很好,應當讓病邪從體表排出。

附帶病症

我認為:小兒科中,只有急慢驚風和痘疹等病症最為嚴重,因為病情的變化快速,生死往往在轉瞬之間。其次則是五疳吐瀉,病症多樣,也不可以輕易治療。以上四種病症,我分別設立章節,詳細說明。至於其他的小病,繁雜眾多,無法一一詳細說明,所以都附在吐瀉之後,方便查閱參考。

(以下列出相關病症,包含:)一、腹脹,二、腹痛,三、夜啼,四、痰熱,五、解顱,六、吃泥,七、脫囊,八、脫肛,九、赤瘤,十、臍汁滲出,十一、頭瘡,十二、尾骨痛,十三、弄舌,十四、龜胸龜背,十五、重舌木舌,十六、鵝口瘡,十七、走馬牙疳,十八、臍風撮口。

腹脹論:

腹脹,是由於脾胃虛弱,導致氣機不暢引起的。也有屬於實證的,一定會感到胸悶煩躁、呼吸急促,這時可以攻下,適合使用紫霜丸、白餅子。如果不胸悶呼吸急促,就屬於虛證,不可攻下。如果誤用攻下,會導致脾虛,氣往上跑附在肺部,肺和脾(母子關係)都會虛弱。肺主管眼睛周圍和臉頰,脾主管四肢。脾氣虛弱嚴重,就會導致眼睛周圍和臉頰腫脹。臉色發黃,屬於脾的問題。治療使用搨氣丸慢慢消除,如果沒好,就逐漸增加藥丸的數量。

不可以使用丁香、木香、桂皮、豆蔻等溫熱散氣的藥物治療。因為脾氣虛弱,氣機還沒有散出來,腹脹但不呼吸急促的,可以用溫散藥治療,使氣機上下順暢,就能好轉。如果虛氣已經出來,附著在肺部,說明脾胃內虛,經常會產生虛氣,跑到四肢和面部。小兒的體質容易虛實變化,脾虛不耐寒熱,服用寒涼藥會產生寒症,服用溫熱藥會產生熱症,應該要了解這些,不可大意。

胃長時間虛弱發熱,容易產生黃疸病,或者引起口渴,飲水不止。脾虛不能運化濕氣,濕氣會隨著肺氣向上跑到四肢,像水腫一樣,濕氣浸潤在肺部,就會導致呼吸急促。這時應該服用搨氣丸就會好轉。

搨氣丸,治療小兒虛性腹脹。如果腹部腫大,加入蘿蔔子,就叫褐丸子。

胡椒(一兩),蠍尾(去除毒性,五錢,另一方,這兩種藥各四十九個)

將藥材磨成細末,用麵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小米,每次服用五、七丸到一、二十丸,用陳米湯送服。另一方加入木香一錢。

治療小兒脾虛腹脹,先服用搨氣丸。如果沒有好轉,腹部有食積結糞,小便發黃,輕微喘氣,脈象沉伏有力,時常想喝水,能吃東西,這時可以攻下,適合使用消積丸、紫霜丸。因為脾臟是先虛弱,然後才產生積食,所以治療上應該先補脾,然後再攻下,之後再補脾,就能好轉。不可補肺,以免產生虛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