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八 (13)
卷之八 (13)
1. 吐瀉
論
《內經》曰:諸嘔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屬於熱。又曰:濕勝則濡泄。夫小兒之吐瀉,皆由乳食過度,傳化失常。蓋食鬱則成熱,熱鬱則有酸,酸而成吐成瀉,此必然之理也。又曰:食滯於胃口者為吐,食滯於大小腸者為瀉。有生下而遂吐不休者,胞胎中移惡流於腸胃而為吐也。丹溪曰:錢氏五補五瀉之法,俱可選用。謹遵而依法具錄如下:
脈法
(並見前總章。)
方法
錢氏曰:小兒初生下吐,蓋拭掠兒口中移惡不盡,咽入喉中故吐,木瓜丸主之(凡生子於未發聲之先,急宜取口中惡血,以綿拭令淨盡,以黃連、甘草二味,等分煎汁,灌一、二匙,則無以上等病,出痘疹亦稀少。若啼聲一發,則嚥下矣,亦當用黃連、甘草汁飲之,不可忽也)。
木瓜丸
木瓜末,木香末,麝香(末),膩粉(即輕粉),檳榔末(各一字)
上再研勻,麵糊為丸,如黍米大,每服三、二丸,甘草湯送下。
初生三日內,吐瀉壯熱,不思乳食,大便乳食不消,或白色,知是傷食,當下之而後和胃,下用白餅子,和胃用益黃散。(上二方俱見前。)
初生三日以上至十日,吐瀉身不熱,或乍熱乍涼,不思乳食,大便青白色,乳食不消,此上實下虛也。更有五臟兼見證宜詳:肺病則睡悶露睛喘氣,心則驚悸飲水,脾則困倦饒睡,肝則呵欠煩悶,腎則不語畏明。當先見貌兼臟,補脾益黃散主之。蓋此二證,多病於夏秋也。(當先見貌兼臟,其義未詳,恐有脫簡,以俟知者正之。)
五月二十五日以後(夏至後十日也),吐瀉身壯熱,此熱乃臟腑中,十分中九分熱也。或因傷熱乳食,吐乳不消,瀉深黃色,玉露散主之。
玉露散(一名甘露散)
石膏,寒水石(各五錢),生甘草(二錢五分)
上為細末,每服一字或半錢,溫水調下。
六月十五日以後(大暑節後),吐瀉,身溫似熱,臟腑六分熱四分冷也,嘔吐乳食不消,瀉黃白色,似渴,或食乳或不食,食前少服益黃散,食後多服玉露散。
按:丹溪用去桂五苓散,倍白朮,加蒼朮,甚者二術炒用,或入益元散和勻,米湯調下,甚效。
七月七日以後(立秋後七日也),吐瀉身溫涼,三分熱也,七分冷,不能食乳,多似睡悶亂,哽氣長出氣,睡露睛,唇白多噦,欲大便不渴,食前多服益黃散,食後少服玉露散。
八月十五日以後(秋分後也),吐瀉身冷,無陽也,不能食乳,乾噦,瀉青褐水,當補脾,益黃散主之,不可下也。
吐瀉泄黃,傷熱乳也,吐瀉泄青,傷冷乳也,皆當下,白餅子主也。傷熱乳者甘露散,傷冷乳者益黃散、溫中丸,並於下後服之。亦有不須下,但服此藥愈者。
溫中丸
人參,甘草(炙),白朮(各一兩)
白話文:
《內經》說:「各種嘔吐酸水、突然腹瀉而且拉肚子急迫的狀況,都屬於熱證。」又說:「濕氣過盛就會導致拉肚子。」小孩子的嘔吐、腹瀉,大多是因為吃太多奶或食物,導致消化功能失常。食物積滯就會產生熱,熱積聚就會產生酸,酸產生了就會導致嘔吐或腹瀉,這是必然的道理。還說:「食物積滯在胃部就會嘔吐,食物積滯在大、小腸就會腹瀉。」有些小孩生下來就一直吐個不停,是因為在母體時不好的東西跑到腸胃,導致嘔吐。朱丹溪說:「錢乙的五補五瀉的方法都可以選擇使用。」現在謹慎遵循他的方法並詳細記錄如下:
脈法
(和之前總章裡說的一樣)
方法
錢乙說:小孩剛生下來就吐,是因為擦拭口中的污垢沒擦乾淨,吞到喉嚨裡才導致嘔吐,可以用木瓜丸來治療(凡是生小孩在還沒發出聲音之前,要趕緊把口中的惡血用棉布擦乾淨,然後用黃連、甘草兩種藥材,等比例煎成藥汁,餵一、二湯匙,這樣就不會有以上說的那些病,出疹子的狀況也會比較少。如果已經發出哭聲,表示已經吞下去了,也應該用黃連、甘草的藥汁餵他喝,不可以忽略)。
木瓜丸
木瓜末、木香末、麝香末、膩粉(即輕粉)、檳榔末(各一點點)
將以上藥材再研磨均勻,用麵糊做成丸子,像黍米一樣大,每次服用二、三顆,用甘草湯送服。
剛出生三日內,如果嘔吐、腹瀉、發高燒,不想喝奶、吃東西,大便裡有沒消化的奶或食物,或是白色的大便,就知道是傷到食物了,應該先用瀉藥把積滯排出來,之後再用藥調理脾胃,瀉藥可以用白餅子,調理脾胃可以用益黃散。(以上兩種藥方之前都說過了。)
出生三天以上到十天之間,如果嘔吐、腹瀉但身體不發熱,或時而發熱時而發涼,不想喝奶、吃東西,大便呈青白色,奶或食物無法消化,這是上面實證、下面虛證的狀況。另外還有五臟同時出現的症狀,要詳細觀察:如果肺有問題,就會睡覺時呼吸困難,眼睛半開,喘氣;心有問題,就會心悸、想喝水;脾有問題,就會疲倦想睡;肝有問題,就會打哈欠、煩躁;腎有問題,就會不說話、害怕光亮。應該先觀察小孩的氣色,以及對應的臟腑,用益黃散來補脾。因為這兩種狀況,多半是在夏秋兩季發生的。(要先觀察氣色和對應臟腑這句話的含義還不夠清楚,可能是遺漏了,等待了解的人來補充。)
五月二十五日以後(也就是夏至過後十天),如果嘔吐、腹瀉而且身體發高燒,這是因為內臟的熱氣太盛,十分裡有九分都是熱。有時候是因為吃了熱性的奶或食物,導致吐奶、食物不消化,拉出深黃色的糞便,可以用玉露散來治療。
玉露散(又名甘露散)
石膏、寒水石(各五錢)、生甘草(二錢五分)
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一點點或半錢,用溫水調服。
六月十五日以後(也就是大暑節氣過後),如果嘔吐、腹瀉,身體溫溫的像發熱,內臟十分裡有六分熱、四分冷,嘔吐、奶或食物無法消化,拉出黃白色糞便,感覺口渴,有時想喝奶有時不想喝,可以在飯前少量服用益黃散,飯後多服用玉露散。
補充說明:朱丹溪用去桂的五苓散,將白朮加倍,再加入蒼朮,情況嚴重時,將白朮和蒼朮炒過使用,或是加入益元散一起調勻,用米湯調服,效果非常好。
七月七日以後(也就是立秋過後七天),如果嘔吐、腹瀉,身體溫涼,十分裡有三分熱、七分冷,不能吃奶,常常昏睡、胡亂動,呼吸時好像被東西哽住一樣,呼出的氣很長,睡覺時眼睛半開,嘴唇發白,常常想吐,想大便卻不口渴,可以在飯前多服用益黃散,飯後少量服用玉露散。
八月十五日以後(也就是秋分過後),如果嘔吐、腹瀉,身體冰冷,表示陽氣不足,不能吃奶,乾嘔,拉出青褐色的水狀糞便,應該補脾,用益黃散來治療,不可以瀉下。
嘔吐、腹瀉拉出黃色,是因為吃了熱性的奶;嘔吐、腹瀉拉出青色,是因為吃了寒性的奶,都應該用瀉藥治療,可以使用白餅子。如果是因為吃了熱性奶而導致的,可以用甘露散;因為吃了寒性奶而導致的,可以用益黃散、溫中丸,在瀉藥後服用。也有不需瀉下,只要服用這些藥就能痊癒的狀況。
溫中丸
人參、炙甘草、白朮(各一兩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