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八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 (10)

1. 五癇

凡治小兒五癇,皆當隨臟治之。每臟各有一獸所屬。如犬癇,反折上竄,犬叫,肝也。牛癇,目直視,腹滿,牛叫,脾也。雞癇,驚跳,反折,手縱,雞叫,肺也。豬癇,如屍吐沫,豬叫,腎也。羊癇,目瞪吐舌,羊叫,心也。五癇重者死,病後甚者亦死,治法並用五色丸主之。

五色丸

硃砂(另研),珍珠末(各五錢),雄黃(一兩,一作三兩),水銀(二錢半,一作二兩),黑鉛(二兩,同水銀熬)

按:用黑鉛二兩,水銀當作二兩者為是,無疑矣。

上煉蜜丸如麻子大,每服三、四丸,煎金銀薄荷湯下。

白話文:

對於治療兒童的五種癲癇症狀,都應根據不同的臟腑來對症下藥。每種臟腑都相應一種動物的特徵。例如,像犬癇,患者會出現身體向後彎曲,向上衝動,發出類似狗叫的聲音,這是由肝臟問題引起的。牛癇,患者眼睛直視,腹部脹滿,發出類似牛叫的聲音,這是由脾臟問題引起的。雞癇,患者驚嚇跳躍,身體向後彎曲,手腳放鬆,發出類似雞叫的聲音,這是由肺部問題引起的。豬癇,患者像屍體一樣吐出泡沫,發出類似豬叫的聲音,這是由腎臟問題引起的。羊癇,患者眼睛瞪大,舌頭伸出,發出類似羊叫的聲音,這是由心臟問題引起的。如果五種癲癇症狀嚴重或病情惡化,可能會導致死亡,治療方法主要是使用五色丸。

【五色丸】

硃砂(需單獨研磨),珍珠粉(各五錢),雄黃(一兩,也有說法是三兩),水銀(二錢半,也有說法是二兩),黑鉛(二兩,與水銀一起熬煮)

註解:使用二兩的黑鉛,相對應的水銀應該也是二兩,這是沒有疑問的。

將以上材料和蜂蜜一同熬製成芝麻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三到四丸,用煎煮的金銀花和薄荷湯送服。

2. 諸疳證

《內經》曰:數食肥,令人內熱;數食甘,令人中滿。蓋其病因肥甘所致,故命名曰疳。若夫襁褓中之乳子,與四五歲之孩提,乳哺未息,胃氣未全,而穀氣尚未充也。父母不能調攝,惟務姑息,舐犢之愛,遂令恣食肥甘,與夫瓜果生冷,及一切烹飪調和之味,朝餐暮食,漸成積滯膠固,以致身熱體瘦,面色痿黃,或肚大青筋,蟲痛瀉利,而諸疳之證作矣。

錢仲陽曰:小兒病疳,多因大病後或吐瀉後以藥下之,致脾胃虛損亡津液而成,蓋此證實由愚醫之所害耳。斯言也,特一端耳,未可悉以為然,其所謂大病吐瀉,豈非飲食之所致歟?夫仲陽為兒醫之祖,豈有誤邪?其所論諸疳形證治法,班班可考,學者不可不審。如疳在肝,則白膜遮睛,法當補肝,地黃丸主之。

疳在心,則面頰赤,身體壯熱,法當補心,安神丸主之。疳在脾,則體黃腹大,好食泥土,法當補脾,益黃散主之,疳在肺,則氣喘,口鼻生瘡,亦當補脾,益黃散主之,此虛者補其母也。疳在腎,則極瘦而身生瘡疥,法當補腎,地黃丸主之。筋疳則瀉血而瘦,當服補肝地黃丸。

骨疳,喜臥冷地,當服補腎地黃丸。內疳則目腫腹脹,利色無常,或沫青白,漸而瘦弱,此冷證也,宜服木香丸。外疳,鼻下赤爛,自揉鼻頭,有瘡不結痂,繞耳而生,當用治瘡爛蘭香散、白粉散等藥。法曰:諸疳皆依本臟而補其母,則子自安。假令日中潮熱,是心經虛熱也,肝為心之母,宜先補肝,肝實而後瀉心,心得母氣則內平而潮熱愈矣。余皆仿此。

大抵疳病當辨冷熱肥瘦而治,其初病者為肥熱疳,久病者為瘦冷疳,冷則用木香丸,熱則當用胡黃連丸,冷熱疳並宜用如聖丸之類。惟小兒之腑臟柔弱,不可痛擊大下,必亡津液而成疳證。為兒醫者,常當以幼幼之心為心而善調之,毋縱巨膽,妄為施治,以絕人之嗣續,幸甚!

脈法

(並見前總章。)

方法

地黃丸(補肝腎虛),治肝疳白膜遮睛,筋疳瀉血,腎疳身瘦瘡疥,骨疳喜臥冷地。又治胃怯、不言、解顱。小兒年長不能行者,專服神效。

熟地黃(酒洗,八錢),山茱萸,乾山藥(各四錢),澤瀉,牡丹皮,白茯苓(各三錢)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三歲以下兒三丸至五丸,熟水空心化下。年長者,量增丸數。

安神丸,治邪熱驚啼,心疳面黃頰赤壯熱。(方見驚風門。)

益黃散(又名補脾散)治小兒脾胃虛寒,脾疳體黃腹大,好食泥土,肺疳氣喘,口鼻生瘡等證。

陳皮(一錢),青皮,訶子皮,甘草(炙,各五分),丁香(二分)

上作一服細切,水一盞,煎至六分,溫服(愚每於本方加參、術各一錢效)。

木香丸,治瘦冷疳。

白話文:

諸多疳證

《黃帝內經》說:經常吃肥膩的食物,會使人體內產生熱;經常吃甜食,會使人腹脹。這種病主要是因為吃了肥膩甘甜的食物造成的,所以叫做「疳」。至於那些還在襁褓中的嬰兒,或是四五歲的小孩,他們還在喝奶,腸胃功能尚未發育完全,吸收穀物營養的能力也還不足。如果父母不注意調養,只是一味地溺愛,放縱他們吃肥膩甘甜的食物,以及瓜果生冷食物,還有各種烹調過的味道濃厚的食物,早晚都吃,漸漸就會形成積食,積滯難消。這樣就會導致身體發熱、消瘦、面色萎黃、肚子脹大出現青筋、肚子痛拉肚子,各種疳證就隨之而來。

錢仲陽說:小兒患疳病,多是因為大病之後,或是在嘔吐腹瀉後,使用藥物過度瀉下造成的,導致脾胃虛弱,體液虧損而形成。這實際上是庸醫造成的禍害。他這個說法只是一個方面,不能完全認為都是這樣。他所說的大病嘔吐腹瀉,難道不是因為飲食不當造成的嗎?錢仲陽作為兒科醫學的鼻祖,他的說法難道會有錯嗎?他所論述的各種疳證的症狀和治療方法,清清楚楚可以考證,學醫的人不可不仔細研究。比如疳證在肝臟,就會出現白膜遮蔽眼睛,治療上應該補益肝臟,可以用地黃丸來治療。

疳證在心臟,就會出現臉頰發紅,身體發熱,治療上應該補益心臟,可以用安神丸來治療。疳證在脾臟,就會出現身體發黃、肚子脹大,喜歡吃泥土,治療上應該補益脾臟,可以用益黃散來治療。疳證在肺臟,就會出現氣喘、口鼻生瘡,也應該補益脾臟,用益黃散來治療。這是屬於「虛則補其母」的原則。疳證在腎臟,就會出現極度消瘦,身上長瘡疥,治療上應該補益腎臟,用地黃丸來治療。筋疳的症狀是拉血並且消瘦,應當服用補肝的地黃丸。

骨疳的症狀是喜歡睡在冰冷的地方,應當服用補腎的地黃丸。內疳的症狀是眼睛腫脹、肚子脹大,拉肚子時顏色不固定,或是有青白色泡沫,慢慢變得消瘦虛弱,這是屬於寒證,適合服用木香丸。外疳的症狀是鼻孔下邊紅腫潰爛,自己會揉搓鼻頭,瘡口不結痂,還會蔓延到耳朵周圍,應該使用治療瘡爛的蘭香散、白粉散等藥物。總之,治療各種疳證,都要根據其所屬的臟腑,來補益該臟腑的「母」臟,那麼孩子自然就會平安健康。比如,如果白天出現潮熱,這是心經虛熱,而肝臟是心臟的「母」,應該先補肝,等肝臟強壯之後再瀉心火,心臟得到肝臟的補養就會內裡平和,潮熱也就好了。其他的都按照這個原則類推。

總體來說,疳病要辨別是寒熱虛實來治療。剛發病的屬於「肥熱疳」,病久的屬於「瘦冷疳」。寒證可以用木香丸,熱證應該用胡黃連丸。寒熱疳都可以用如聖丸之類的藥。小兒的五臟六腑嬌嫩柔弱,不能過度使用攻伐瀉下的藥物,否則必定會損傷津液,形成疳證。做兒科醫生的,應該常懷一顆愛護幼兒的心,小心調養,不要盲目使用猛烈的藥物,以免斷絕人家的後代,那就太可悲了!

脈法

(參見前文總論)

方法

地黃丸(補益肝腎虛損),治療肝疳導致的白膜遮蔽眼睛、筋疳導致的拉血、腎疳導致的身體消瘦長瘡疥、骨疳導致的喜歡睡在冷的地方。還能治療胃氣虛弱、不說話、囟門遲閉等症狀。對於年紀較大,無法行走的小兒,服用這個藥丸特別有效。

成分:熟地黃(酒洗,24克),山茱萸、乾山藥(各12克),澤瀉、牡丹皮、白茯苓(各9克)

製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煉蜜和成丸子,如梧桐子大小。三歲以下的小孩每次服用三到五丸,用溫開水在空腹時吞服。年紀大的小孩,可以適量增加丸數。

安神丸,治療邪熱引起的驚啼、心疳引起的臉色發黃、臉頰發紅、身體發熱。(藥方見驚風門。)

益黃散(又名補脾散),治療小兒脾胃虛寒、脾疳引起的身體發黃肚子大、喜歡吃泥土、肺疳引起的氣喘、口鼻生瘡等症狀。

成分:陳皮(3克),青皮、訶子皮、甘草(炙,各1.5克),丁香(0.6克)

製法:將以上藥材切成小塊,用水一杯煎至六分,溫服。(我通常會在原方中加入人參、白朮各3克,效果更好)。

木香丸,治療消瘦的寒性疳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