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八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 (5)

1. 急慢驚風

黃耆湯(東垣,治慢驚風之神藥也。)

黃耆(二錢),人參(一錢),炙甘草(五分),加白芍藥(一錢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,煎至半盞,去渣食遠溫服。上三味皆甘溫能助元氣,甘能瀉火。內經云:熱淫於內,以甘瀉之,以酸收之,白芍藥酸寒,寒能瀉火,酸味能瀉肝而大補肺金,所補得金土之位,金旺火虛,風木何由而來剋土,然後瀉風之邪。

又曰:夫益黃散、理中丸、養神丸之類,皆治脾胃寒濕太盛神品之藥也。若得脾胃中伏熱、勞役不足之證,及服熱藥巴豆之類,致胃虛而成慢驚之證,用之必傷人命。夫慢驚風者,皆由久瀉脾胃虛而生也。錢氏以羌活膏療慢驚風,誤矣。脾虛者,由火邪乘其土位,故曰從後來者為虛邪,火旺能實其木,木旺故來剋土。

當於心經中以甘溫補土之源,更於脾土中瀉火以甘寒,更於脾土中補金以酸涼,使脾土中金旺火衰,風木自虛矣。損食多進藥愈,上藥是也。

益黃散(東垣)治胃中風熱。(又治風木旺,右關脈洪大,掌中熱,腹皮熱,或寒水乘脾土,嘔吐腹痛,瀉痢青白,亦佳。)

黃耆(二錢),陳皮(去白),人參(各一錢),白芍藥(七分),生甘草,炙甘草(各五分),黃連(少許)

上為細末,分三服,每服用水一盞,煎至半盞,食前服。

安神丸(錢氏)治邪熱驚啼,心疳,面黃頰赤,壯熱。

麥門冬(去心),馬牙硝,白茯苓,乾山藥,寒水石,甘草(炙,各五錢),硃砂(一兩),龍腦(一字)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芡實大,每服半丸,砂糖水磨化下。慢驚,用參朮煎濃汁化下。

白朮散(錢氏)治積痛,和胃生津止瀉。頻瀉利將欲成慢驚風者,服之決效。

人參,白朮,木香,白茯苓(去皮),炙甘草,藿香(各一錢),乾葛(二錢)

上細切,分二服,每服水一盞,煎至半盞,溫服。

丹溪加山藥、白扁豆(炒)、肉豆蔻(麵裹,火煨,各一錢,用生薑一片煎)。若慢驚風已作,加細辛、天麻(各一錢)、全蠍(三枚,去梢毒)、白附子(八分,麵裹煨)同煎服,不拘時候。

一方,治驚風。

用母丁香一粒細嚼,人中白少許,以其母中指取血調,擦牙上,即蘇。

急慢驚風,發熱口瘡,手心伏熱,痰熱,痰嗽、痰喘,並用湧法。重劑用瓜蒂散,輕劑用苦參、赤小豆末,以酸虀汁調服,吐之。吐後稍定,更用防風通聖散為末,蜜丸服之。間以桑羊干為末,米飲調服,以平其風氣。

又方,治急慢驚風。

薄荷葉,寒水石(各五錢),青黛,白殭蠶,硃砂(各一錢),全蠍(二枚,炒),豬牙皂角,槐角(各五分)

上為細末,燈草湯和乳汁調,時時灌之。

又方,治慢驚風,子母俱服。

白話文:

黃耆湯(東垣,治療慢性驚風的神藥)

藥方組成:黃耆(八克),人參(四克),炙甘草(二克),加上白芍藥(四克)

製作方法:將以上藥材切細,作為一劑。用水一杯(約200毫升)煎煮至半杯(約100毫升),去藥渣,放溫後空腹服用。這三味藥材都是甘溫性質,能幫助恢復元氣,甘味又能瀉火。醫書《內經》說:「熱邪在內,要用甘味藥來瀉除,用酸味藥來收斂。」白芍藥味酸性寒,寒能瀉火,酸味能瀉肝氣,又能大補肺金。當肺金得到補養,土的力量就能恢復,金強火虛,木就無法來剋制土,這樣就能去除風邪。

另外,像益黃散、理中丸、養神丸這類的藥,都是治療脾胃虛寒濕氣過重的良藥。如果遇到脾胃中有伏熱、勞累過度、體力不足的症狀,或者服用了熱性藥物如巴豆等,導致胃虛而形成慢性驚風,使用這些藥反而會傷人性命。慢性驚風通常是由於長期腹瀉導致脾胃虛弱所引起的。錢乙用羌活膏治療慢性驚風是錯誤的。脾虛是由於火邪侵犯了土的位置,所以說「從後來者為虛邪」,火旺能增強木的力量,木旺就會反過來剋土。

應該在心經中用甘溫的藥來補充土的本源,在脾土中用甘寒的藥來瀉火,在脾土中用酸涼的藥來補金,使脾土中金旺火衰,風木自然就會虛弱。如果飲食增加,病情就會好轉,以上所說的藥方就是這種原理。

益黃散(東垣)治療胃中的風熱。(也治療風木過旺,右關脈搏動強大,手掌心發熱,腹部皮膚發熱,或是寒水侵犯脾土,導致嘔吐腹痛,腹瀉,大便青白色等症狀,也有療效。)

藥方組成:黃耆(八克),陳皮(去除白色部分),人參(各四克),白芍藥(二點八克),生甘草,炙甘草(各二克),黃連(少量)

製作方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分成三份,每次取一份,用水一杯(約200毫升)煎煮至半杯(約100毫升),飯前服用。

安神丸(錢乙)治療邪熱引起的驚啼,心疳,面色黃紅,發高燒。

藥方組成:麥門冬(去除心),馬牙硝,白茯苓,乾山藥,寒水石,甘草(炙,各二十克),硃砂(四十克),龍腦(少量)

製作方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,像芡實大小,每次服用半丸,用砂糖水化開服用。治療慢性驚風,用人參、白朮煎煮濃汁化開藥丸服用。

白朮散(錢乙)治療積食疼痛,健胃生津,止瀉。對於經常腹瀉快要變成慢性驚風的患者,服用此藥效果顯著。

藥方組成:人參,白朮,木香,白茯苓(去皮),炙甘草,藿香(各四克),乾葛(八克)

製作方法:將以上藥材切細,分成兩份,每次取一份,用水一杯(約200毫升)煎煮至半杯(約100毫升),溫服。

朱丹溪在此方基礎上加山藥、炒白扁豆、麵裹火煨的肉豆蔻(各四克,用生薑一片一同煎煮)。如果慢性驚風已經發作,再加上細辛、天麻(各四克)、去毒的全蠍(三枚)、麵裹火煨的白附子(三點二克)一同煎服,不拘時間。

一個治療驚風的藥方

藥方組成:用母丁香一粒仔細嚼碎,加上少量的人中白,用母親的中指取血調勻,塗抹在牙齦上,就能甦醒。

急性、慢性驚風,發熱口瘡,手心發熱,痰熱,痰多咳嗽,痰多喘息,都可以用催吐的方法治療。病情嚴重的用瓜蒂散,病情輕的用苦參、赤小豆末,用酸菜汁調服,促使嘔吐。吐後病情稍緩,再用防風通聖散研末,用蜂蜜做成丸子服用。期間可將桑羊干研末,用米湯調服,以平息風氣。

另一個治療急、慢性驚風的藥方

藥方組成:薄荷葉,寒水石(各二十克),青黛,白殭蠶,硃砂(各四克),炒全蠍(二枚),豬牙皂角,槐角(各二克)

製作方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燈草湯和乳汁調和,隨時灌服。

另一個治療慢性驚風的藥方,母親和孩子都可以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