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八 (4)
卷之八 (4)
1. 急慢驚風
論
《內經》曰:諸風掉眩,皆屬肝木。夫小兒八歲以前曰純陽,蓋其真水未旺,心火已炎,故肺金受制而無以平木,故肝木常有餘,而脾土常不足也。為父母者,而有失於保養,其或衣服寒暄不調,以致外邪侵襲,或飲食之飢飽失節,以致中氣損傷,是故急慢驚風之候作矣。夫惟急驚屬肝木風邪有餘之證,治宜清涼苦寒瀉氣之藥。
慢驚屬脾土中氣不足之候,治宜中和甘溫補中之劑。若夫急驚之候,因聞不常之聲,或遇驢馬禽獸之號,以致面青口噤,或聲嘶而厥,發過則容色如故,良久復作,其身熱,面赤引飲,口鼻中氣熱,大小便黃赤色,惺惺不睡。蓋熱甚則生痰,痰盛則生風,偶因驚而發耳,宜用錢氏利驚丸、瀉青丸、抱龍丸、宣風散、五福化毒丹等藥。
慢驚之證,多因飲食不節,損傷脾胃,以致吐瀉日久,中氣大虛,而致發搐,發則無休止時,其身冷,面黃不渴,口鼻中氣寒,大小便青白,昏睡露睛,目上視,手足瘛瘲,筋脈拘攣。蓋脾虛則生風,風盛則筋急,俗名天吊風者,即此候也,治宜東垣黃耆湯、錢氏鉤藤丸、溫白丸、丹溪參朮湯送下硃砂安神丸之類。錢氏謂急驚為無陰之證,因心經實熱而陰不能以配陽,是為陽盛陰虛之候也。
謂慢驚為無陽之證,因脾土虛甚而陽不能以勝陰,是為陰盛陽虛之候也。
愚按:小兒急慢驚風之證,其虛實寒熱,如天淵之隔,故急驚者十生一死,慢驚者十死一生。俗醫多不諳此理,混為一途而治,誤人多矣。業幼科者,宜推幼幼及人之心為心,庶幾斯世無夭折之赤子矣,幸甚!
脈法
(並見前總章。)
方法
丹溪曰:錢氏方乃小兒科之祖,其立例極妙,若能增損而用之,無不驗也。
又曰:驚風有二:慢驚屬脾虛所主,多死,宜溫補。一云:當養脾,用參朮煎湯下安神丸。急驚屬痰熱,宜涼瀉。一云:用養血藥作湯,下降火清痰丸子抱龍丸之類。世以一藥通治二證,甚謬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條)
東垣治驚論曰:外物驚宜鎮心,以黃連安神丸。若氣動所驚,宜寒水石安神丸,大忌防風丸,治風辛溫之藥必殺人。何也?辛散浮溫熱者火也。因驚而泄青色,先鎮肝以硃砂之類,勿用寒涼之藥,大禁涼驚丸。風木旺必克脾胃,當先實其土,後瀉其木。閻孝忠編集錢氏方,以益黃補土,誤矣。
其藥有丁香辛熱助火,火旺土愈虛矣。青橘皮瀉肺金,丁香辛熱大瀉肺與大腸。脾實當瀉子,今脾胃虛反更瀉子而助火,重虛其土,殺人無疑矣。其風木旺證,右關脈洪大,掌中熱,腹皮熱,豈可以助火瀉金。如寒水來乘脾土,其病嘔吐腹痛,瀉痢青白,益黃散聖藥也,今立一方,先瀉火補其土是為神治之法。
白話文:
急慢驚風
《內經》說:「各種風病引起的頭暈目眩,都屬於肝木的問題。」小孩子在八歲之前都屬於純陽體質,因為他們體內的真陰之水還沒有強盛,而心火已經很旺盛,所以肺金受到壓制而不能平息肝木,因此肝木常常過於旺盛,而脾土則常常不足。如果父母在照顧孩子時沒有注意,比如衣服穿得不合時宜,導致外邪侵入,或者飲食沒有規律,導致中氣受損,就會出現急驚風或慢驚風的症狀。
急驚風屬於肝木風邪過盛的證候,治療上應該使用清涼、苦寒的瀉氣藥。而慢驚風則屬於脾土中氣不足的證候,治療上應該使用平和、甘溫的補中藥。
急驚風發作時,可能因為聽到異常的聲音,或者遇到驢馬禽獸的叫聲,導致面色青紫、口噤緊閉,或者聲音嘶啞而昏厥,發作過後,臉色又恢復正常,但過一會兒又再次發作。患兒會發燒、臉色潮紅、喜歡喝水、口鼻呼出的氣體熱,大小便顏色黃赤,而且神志不清、睡不安穩。這是因為熱邪太盛導致生痰,痰液過多又會生風,有時因為受到驚嚇而發作,應該使用錢氏利驚丸、瀉青丸、抱龍丸、宣風散、五福化毒丹等藥物。
慢驚風的症狀,大多是因為飲食沒有節制,損傷了脾胃,導致嘔吐腹瀉持續不斷,中氣大虛,而引起抽搐。發作時會持續不停,身體發冷、面色發黃、不渴、口鼻呼出的氣體寒冷、大小便青白色,昏睡、眼睛半睜、眼睛向上看、手腳抽搐、筋脈拘攣。這是因為脾虛會生風,風邪旺盛則會導致筋脈緊張,俗稱「天吊風」的就是這種情況,治療上應該使用東垣黃耆湯、錢氏鉤藤丸、溫白丸、丹溪參朮湯,再配合硃砂安神丸服用。
錢乙認為,急驚風是屬於沒有陰液的證候,因為心經實熱,陰液不能配合陽氣,所以是陽盛陰虛的表現。而慢驚風則是屬於沒有陽氣的證候,因為脾土虛弱,陽氣不能勝過陰氣,所以是陰盛陽虛的表現。
我認為,小兒急驚風和慢驚風的虛實寒熱差異非常大,就像天淵之別,所以急驚風的死亡率是十分之一,而慢驚風的死亡率則高達十分之九。很多庸醫不明白這個道理,把兩種病症混為一談進行治療,實在是害人不淺。從事小兒科的醫生,應該將愛護孩子的心作為自己的責任,這樣才能減少嬰兒夭折的悲劇,這是非常重要的。
脈法
(相關脈法內容請參閱前面的章節。)
方法
朱丹溪說:「錢乙的方子是小兒科的祖宗,他確立的規範非常精妙,如果能夠根據情況增減使用,沒有不見效的。」
他又說:「驚風有兩種:慢驚風屬於脾虛引起的,大多會死亡,應該溫補。有人認為:應該養脾,用人參、白朮煎湯送服安神丸。急驚風屬於痰熱,應該清涼瀉火。有人認為:應該用養血的藥物煎湯,配合下降火氣的藥丸,如清痰丸、抱龍丸等。世人把兩種病症用同一種藥物治療,是非常錯誤的。」
(以上是朱丹溪關於治療驚風的兩種方法)
李東垣在《治驚論》中說:「外物驚嚇引起的驚悸,應該使用黃連安神丸來鎮定心神。如果是氣機擾動引起的驚悸,應該使用寒水石安神丸,絕對禁止使用防風丸,因為治療風邪的辛溫藥物必定會害死人。為什麼呢?因為辛散、浮升、溫熱的藥物是屬於火的。因為驚嚇而排出青色的物質,應該先用硃砂等藥物來鎮肝,不要使用寒涼的藥物,絕對禁止使用涼驚丸。如果風木旺盛,一定會剋制脾胃,應該先強壯脾土,然後再瀉肝木。閻孝忠整理錢乙的方子,用益黃散來補土,是錯誤的。
因為益黃散中的丁香是辛熱的,會助長火氣,火氣旺盛,脾土就會更加虛弱。青橘皮會瀉肺金,而丁香辛熱,會大量瀉肺和大腸。脾胃虛弱應該補土,現在反而瀉肺,是助長火氣,更加虛弱脾土,這樣一定會害死人。如果患兒是風木旺盛的證候,右關脈洪大,手掌心發熱,腹部皮膚發熱,怎麼可以用助火瀉金的方法治療呢?如果寒邪侵犯脾土,會出現嘔吐、腹痛、腹瀉青白色的情況,益黃散是治療這種情況的良藥。現在我立一方,先瀉火氣,再補脾土,這是神妙的治療方法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