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八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八 (1)

1. 卷之八

2. 小兒科

嘗聞小方脈科,古人謂之啞科,最費調治,誠哉是言也。蓋以嬰兒之流,難問證,難察脈耳。抑且臟腑脆嫩,而孟浪之劑,與夫峻寒峻熱之藥,俱不可輕用,試詳論之。夫孺子之在襁褓中也,內無七情六慾之交戰,外無大風大寒之相侵,奚其幼科之疾,若是之繁且甚歟?抑考其證,大半胎毒而少半傷食也,其外感風寒之證十一而已。

曰變蒸,曰痘疹,曰斑爛,曰驚悸,曰風癇,曰發搐,曰痰壅,曰赤瘤,曰白禿,曰解顱,曰重舌、木舌,以上諸證,豈非孕母不謹胎毒之所致歟?夫小兒之在胎之,母飢亦飢,母飽亦飽,辛辣適口,胎氣隨熱,情欲動中,胎息輒躁,或多食煎煿,或恣味辛酸,或嗜欲無節,或喜怒不常,皆能令子受患。

其為母者,胎前既不能謹節,產後又不能調護,是以惟務姑息,不能防微杜漸,或未滿百晬,而遂與鹹酸之味,或未夠周歲,而輒與肥甘之物,百病由是而生焉。曰吐瀉,曰黃疸,曰五疳,曰腹脹,曰腹痛,曰水腫,曰瘧,曰痢,曰痰喘,豈非吃食過傷,調養失宜之所致歟?先正所謂古者婦人妊子,寢不側,座不邊,立不蹕,不食邪味等語,厥有旨哉。

其餘飲食男女養胎幼幼之法,必深得造化生生不息之意,故古人多壽考、兒少夭折者,即此之由也。嘗見今有稟性溫良之婦,有娠不嗜欲縱口,生子少病而痘疹亦稀,亦可以為師法矣。為兒醫者,臨證之際,宜察色觀容,不可鹵莽。假如額赤知為心熱,鼻紅知為脾熱,左腮青知為肝有餘,右腮白知為肺不足,頦白知為腎虛之類,更參之以虎口三關之脈,其小兒之病情,斯過半矣。傳曰:幼吾幼,以及人之幼。

仁人之心,斯言其可忽諸?

又論變蒸:夫小兒之初生,血氣未足,陰陽未和,臟俯未實,骨格未全,有變蒸之候,每三十二日一發熱,或吐或汗,或呻吟不食,此為長血脈、全智意之常候,不須治而自愈。按諸家所論,皆謂乃小兒長骨脈臟腑與神志也。自生之日始,每三十二日一變,凡人有三百六十五骨,除手足四十五碎骨外,止有三百二十骨,自生下骨而上,一日十骨,三十二日乃為一變,骨氣始全。一變生一臟或一腑,十變則臟腑始足,每變發為虛熱諸證。

亦有胎氣壯實,暗變而無發熱證者。此骨節臟腑由變而全,胎毒亦因變而散也。為兒醫者,可不審乎?

脈法,總論

按古法曰:凡小兒證候,難以手太陰尺寸脈診。如一歲至六歲曰嬰孩,惟以男左女右手次指三關之脈,以為驗病輕重死生之訣。第一節名風關,無脈則無病,有脈則病輕。第二節名氣關,脈見則病重,尚可藥治而已。第三節名命關,脈見則病劇,乃九死一生之惡候也,多不可治。

白話文:

[小兒科]

我常常聽說小兒科,古人稱它為「啞科」,最難治療,這話說得真沒錯。因為嬰兒還小,很難詢問他的病情,也很難把脈。而且嬰兒的內臟很脆弱,粗暴的藥物,以及過於寒冷或過於燥熱的藥物,都不能輕易使用,我來詳細地討論一下。嬰兒還在襁褓中時,內心沒有七情六慾的紛擾,外在也沒有大風大寒的侵襲,為什麼小兒的疾病會如此多而且嚴重呢?仔細探討原因,大多是胎毒引起的,少部分是因為飲食不當,而外感風寒的病症只有十分之一而已。

像是「變蒸」、「痘疹」、「斑爛」、「驚悸」、「風癇」、「發搐」、「痰壅」、「赤瘤」、「白禿」、「解顱」、「重舌」、「木舌」等這些病症,難道不是因為孕婦不謹慎,胎毒所造成的嗎?嬰兒在母親肚子裡時,母親餓了他也餓,母親飽了他也就飽,母親吃辛辣的食物,胎氣也會跟著燥熱,母親有情慾時,胎息就會變得急躁。或者母親吃太多煎炸的食物,或者放縱地吃辛辣酸味的食物,或者嗜好沒有節制,或者情緒喜怒無常,這些都會讓胎兒生病。

做母親的,在懷孕時就不能謹慎節制,生產後又不能好好調養,只是一味地姑息遷就,不能防範於未然。有些嬰兒還沒滿一百天,就給他吃鹹酸的食物,有些還沒滿周歲,就給他吃肥甘厚膩的食物,各種疾病就因此而產生了。像是吐瀉、黃疸、五疳、腹脹、腹痛、水腫、瘧疾、痢疾、痰喘,難道不是因為飲食過量,調養不當造成的嗎?前人說:「古時候婦人懷孕時,睡覺不側身,坐著不靠邊,站立不踮腳,不吃不正當的食物。」這些話真是很有道理啊。

其他關於飲食男女養胎育兒的方法,必定是深刻理解大自然生生不息的道理,所以古人多長壽,孩子很少夭折,就是這個原因。我常常看到現在有性情溫和善良的婦女,懷孕時不放縱自己的慾望,生下的孩子很少生病,就算長痘疹也很稀少,這也可以做為學習的榜樣。當兒科醫師的,看診時應該仔細觀察病人的臉色和容貌,不可以粗心大意。像是額頭發紅就知道是心熱,鼻子發紅就知道是脾熱,左邊臉頰發青就知道是肝氣有餘,右邊臉頰發白就知道是肺氣不足,下巴發白就知道是腎虛等等,再參考小兒虎口三關的脈象,小兒的病情就能了解一大半了。古人說:「尊敬自己的孩子,也要尊敬別人的孩子。」

仁慈的人,一定要重視這句話啊!

[又論變蒸]

小兒剛出生時,氣血不足,陰陽不調和,內臟還沒發育完全,骨骼也還沒長好,會有「變蒸」的現象,大約每三十二天會發熱一次,或是嘔吐,或是流汗,或是呻吟不吃東西,這是成長血脈、增長智慧的正常現象,不需要治療就會自己痊癒。根據各家學說的論點,都認為這是小兒長骨骼、血脈、內臟以及神志的過程。從出生那天開始,每隔三十二天會變化一次,人身上共有三百六十五塊骨頭,扣除手足的四十五塊碎骨,只有三百二十塊骨頭。從出生時骨骼開始生長,每天長十塊,三十二天就完成一次變化,骨氣開始完整。一次變化會生成一個臟腑,十次變化臟腑才算完全,每次變化都會出現虛熱等症狀。

也有一些胎氣旺盛的孩子,暗中變化而沒有發熱的症狀。這是骨骼、內臟藉由變化而完整,胎毒也會因為變化而散去。當兒科醫師的,能不仔細觀察嗎?

[脈法]

[總論]

按照古法說,小兒的病症很難用手太陰寸關尺的脈象來診斷。像是滿一歲到六歲的嬰孩,只能用男孩左手,女孩右手的食指三關脈象,來判斷病情的輕重、生死。第一節叫做「風關」,沒有脈搏表示沒生病,有脈搏表示病輕。第二節叫做「氣關」,出現脈象表示病情加重,但還可以吃藥治療。第三節叫做「命關」,出現脈象表示病情非常危急,是九死一生的凶險徵兆,大多無法醫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