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一 (26)
卷之一 (26)
1. 中風(附:胃風)
腰脅走注疼痛,加硝石、當歸、甘草煎,調車前子末、海金砂末各一錢匕。破傷風者,如在表則辛以散之,在裡則苦以泄之,用此以兼散之,汗下後通利血氣,驅逐風邪,加荊芥穗、大黃煎,調全蠍末一錢匕、羌活末一錢匕。諸風潮搐,小兒急慢驚風,大便秘結,邪熱暴甚,腸胃乾燥,寢汗咬牙,目睛上竄,睡寤不安,轉筋驚悸,倍大黃、梔子煎,調茯苓末一錢匕;如肌肉蠕動者,調羌活末一錢匕。風傷於肺,咳嗽喘急,加半夏、桔梗、紫菀。
如打撲傷損,肢節疼痛,腰中惡血留滯不下,加當歸、大黃煎,調乳香、沒藥各一錢匕。解利四時傷寒,加益元散半兩,加蔥白、鹽豉、生薑,水一大碗,煎至五、七沸,溫服一半,以鵝翎探之即吐,吐後更服一半,汗出立解。如飲酒中風,身熱頭痛如破,加黃連、蔥白煎服立愈。
頭旋腦熱,鼻塞濁涕時下,加薄荷、黃連煎服。《內經》曰:膽移熱於腦,則辛頞鼻淵。鼻淵者,濁涕下不已也。如氣逆者,本方煎調木香末一錢匕。此方最治痢後鶴膝風,良驗。
大防風湯(局方),去風順氣,活血壯筋。又治痢後腳弱緩痛,不能行履,名曰痢風。或兩腳腫痛,足脛枯臘名曰鶴膝風。一切麻痹痿軟、風濕挾虛之候服之,其效如神。
熟地黃,防風(去蘆),當歸(去蘆,酒浸),黃耆,白芍藥(各一錢),白朮(一錢五分),人參,羌活,川牛膝(去蘆,酒浸),甘草(炙,各五分),川芎,附子(各七分半,炮去皮),杜仲(去粗皮細切,薑汁拌炒、絲斷,一錢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姜五片,棗一枚,煎至一盞,空心溫服。
愚按:此方用歸、芎、芍藥、熟地以補血,用參、耆。白朮、甘草以補氣,用羌活、防風散風濕以利關節,用牛膝、杜仲以補腰膝,用附子以行參、耆之氣而走周身脈絡,蓋治氣血兩虛、挾風濕而成痿痹不能行者之聖藥也,觀其治痢後風可見矣。然可以治不足之痿弱,而不可以治有餘之風痹也。
稀涎散(仲景方),治中風,痰涎壅盛,口眼歪斜,膈塞不通等證。
明白礬(一兩,半生用半枯),豬牙皂角(四莢,去皮弦,炙黃)
上為細末,每服一、二錢,溫水調下,以吐為度。
獨聖散(子和方),治諸風隔實痰盛,及諸癇痰飲壅溢等證。
甜瓜蒂(一兩,炒黃色,瓜黃熟脫落者佳)
上為細末,每服半錢,量人虛實用之,以酸虀汁調下,以吐為度。凡行吐法,宜於天氣清明之日行之,晦日難得吐,病暴急者不拘。先令病者隔宿不食,如服藥不吐,再用熱虀水投之。如吐風癇病者,加全蠍半錢微炒。如有蟲者,加豬油五、七點,雄黃末一錢,甚者加芫花末五分,立吐其蟲。
如濕腫滿者,加赤小豆一錢。故此藥不可常用,大要辨其虛實,實則可用,虛則不可用。吐罷,可服降火利氣、安神定志之藥。
白話文:
中風(附:胃風)
腰部和脅肋部位出現像遊走一樣的疼痛,可以將硝石、當歸、甘草一起煎煮,再加入車前子粉末和海金砂粉末各一錢匕一起服用。如果是破傷風,病症表現在體表,就用辛散的藥物來治療;病症在體內,就用苦味的藥物來瀉下。這個方子可以兼具發散的作用,在發汗或瀉下後,可以疏通氣血,驅散風邪。再加入荊芥穗和大黃煎煮,並加入全蠍粉末和羌活粉末各一錢匕一起服用。
各種風邪引起的抽搐,例如小兒的急慢驚風,以及大便秘結、邪熱非常嚴重、腸胃乾燥、睡覺出汗咬牙、眼睛向上翻、睡不安穩、轉筋、驚悸等症狀,可以用加大劑量的大黃和梔子煎煮,再加入茯苓粉末一錢匕一起服用。如果出現肌肉蠕動的症狀,就加入羌活粉末一錢匕一起服用。如果風邪傷到肺部,導致咳嗽喘急,可以加入半夏、桔梗、紫菀。
如果因為跌打損傷,導致肢體關節疼痛,腰部有瘀血留滯無法消散,可以加入當歸、大黃煎煮,再加入乳香、沒藥各一錢匕一起服用。如果要解除四時感冒引起的傷寒,可以加入益元散半兩,再加上蔥白、鹽豉、生薑,用水一大碗煎煮到五、七沸,溫服一半,用鵝毛探喉嚨幫助嘔吐,吐完再服剩下的藥,發汗後病就好了。如果因為喝酒引起中風,出現身體發熱、頭痛欲裂的情況,可以加入黃連、蔥白煎煮服用,就能立刻痊癒。
頭暈、腦熱、鼻塞、流濁涕,可以加入薄荷、黃連煎煮服用。《內經》說:膽的熱傳到腦部,就會導致鼻子不通、鼻淵(鼻腔發炎)。鼻淵就是指不斷流出濁涕。如果出現氣逆的症狀,可以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,加入木香粉末一錢匕一起服用。這個方子對於治療痢疾後引起的鶴膝風(一種關節疾病)非常有效。
大防風湯(出自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能去除風邪、順氣、活血、強健筋骨。還能治療痢疾後引起的腳軟無力、疼痛,無法行走,這種情況稱為痢風;或是兩腳腫痛,足脛乾枯,稱為鶴膝風。對於各種麻痹、痿軟、風濕夾雜虛弱的症狀都有效。
藥材:熟地黃、防風(去蘆)、當歸(去蘆,用酒浸泡)、黃耆、白芍藥(各一錢)、白朮(一錢五分)、人參、羌活、川牛膝(去蘆,用酒浸泡)、甘草(炙,各五分)、川芎、附子(各七分半,炮製去皮)、杜仲(去掉粗皮,切細,用薑汁拌炒,拉斷絲,一錢)。
將以上藥材切細,分成一份,用水兩盞,加生薑五片,紅棗一枚,煎煮至一盞,空腹溫服。
我認為,這個方子用當歸、川芎、芍藥、熟地來補血,用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甘草來補氣,用羌活、防風來散風濕,以疏通關節,用牛膝、杜仲來補腰膝,用附子來推動人參、黃耆的藥力,使之走遍全身經脈。這是治療氣血兩虛、夾雜風濕而導致痿痹、不能行走的神藥,從它能治療痢疾後引起的風病就可以看出來。但它適用於治療虛弱導致的痿弱,不適用於治療實證導致的風痹。
稀涎散(出自《傷寒論》):治療中風、痰涎壅盛、口眼歪斜、胸膈阻塞不通等症狀。
藥材:明礬(一兩,一半生用,一半用枯礬)、豬牙皂角(四莢,去皮去筋,炙黃)。
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、二錢,用溫水調服,以吐出痰涎為度。
獨聖散(出自《儒門事親》):治療各種風邪引起的胸膈阻塞、痰盛,以及各種癲癇、痰飲上湧等症狀。
藥材:甜瓜蒂(一兩,炒至黃色,以成熟自然脫落的瓜蒂為佳)。
將以上藥材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半錢,根據病人虛實情況來調整劑量,用酸菜汁調服,以吐出痰液為度。凡是要使用催吐的方法,最好在天氣晴朗的日子進行,陰暗的天氣難以吐出來。病情危急時則不用拘泥於時間。先讓病人隔夜不吃飯,如果服藥後不吐,再用熱酸菜水送服。如果吐出風癇病症,可以加入微炒的全蠍半錢。如果體內有蟲,可以加入豬油五、七滴,雄黃粉末一錢,嚴重者加入芫花粉末五分,能立刻吐出蟲子。
如果出現濕腫滿的症狀,可以加入赤小豆一錢。這個藥不能經常使用,最重要的是要辨別虛實,實證可以使用,虛證則不能使用。吐完後,可以服用降火、利氣、安神定志的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