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三 (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7)

1. 積聚

《內經》曰:積聚留飲,痞膈中滿,濕積霍亂吐下,癥瘕堅硬腹滿,皆太陰濕土。乃脾胃之氣,積聚之根也。《難經》曰:積者陰氣也,聚者陽氣也,故陰沉而伏,陽浮而動。血之所積名曰積,氣之所聚名曰聚,故積者五臟所生,聚者六腑所成也。夫所謂積者陰氣也,其始發有常處,其痛不離其部,上下有所終始,左右有所窮處。

謂聚者陽氣也,其始發無根本,其痛或隱或見,上下無所留止,痛發無所定位。是故肝之積名曰肥氣,在左脅下,如覆杯,有頭足,久不愈,令人發咳逆痎瘧連歲不已。心之積名曰伏粱,起臍上,大如臂,上至心下,久不愈,令人煩心。脾之積名曰痞氣,在胃脘右側,復大如盤,久不愈,令人四肢不收,發黃疸,飲食不為肌膚。肺之積名曰息奔,在右脅下,大如覆杯,久不愈,令人灑淅寒熱,喘咳發肺癰。

白話文:

《論》

《內經》說: 積聚留飲,導致胸膈滿悶,濕氣積聚引起霍亂嘔吐腹瀉,癥瘕堅硬腹滿,都是太陰濕土所致。這是脾胃之氣積聚的根本原因。

《難經》說: 積是陰氣,聚是陽氣,因此陰氣沉潛而伏藏,陽氣浮動而活躍。血液積聚稱為積,氣體積聚稱為聚。所以,積是由五臟所生,聚是由六腑所成。

所謂積是陰氣,它初發時有固定位置,疼痛也不離開那個部位,上下有始有終,左右有邊界。

而所謂聚是陽氣,它初發時沒有根本,疼痛時隱時現,上下沒有固定位置,發病時疼痛也無固定部位。

因此,

  • 肝臟積聚稱為肥氣,位於左脅下,形狀像覆蓋的杯子,有頭有腳,久治不愈,會導致咳嗽、嘔逆、瘧疾連年不愈。
  • 心臟積聚稱為伏粱,起於臍上,大小如手臂,向上延伸至心窩,久治不愈,會導致心煩。
  • 脾臟積聚稱為痞氣,位於胃脘右側,大小像盤子,久治不愈,會導致四肢無力、皮膚發黃、飲食不化。
  • 肺臟積聚稱為息奔,位於右脅下,大小如覆蓋的杯子,久治不愈,會導致出汗、寒熱交替、喘咳、肺癰。

腎之積名曰奔豚,在小腹,上至心下,若豚狀,或上或下無時,久不愈,令人喘逆骨痿少氣。東垣曰:《針經》云:其成積者,蓋厥氣生足悗,足悗生脛寒,脛寒則血脈凝澀,故寒氣上入腸胃,所以腹脹,腹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而不得散,日以成積矣。

或盛食多飲則脾傷,或起居不節、用力過度則絡脈傷,陽絡脈傷則血外溢,血外溢則衄血,陰絡脈傷則血內溢,血內溢則便血,腸胃之絡脈傷則血溢於腸外,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,則凝聚而成積矣。或外中於寒、內傷於憂怒則氣上逆,氣逆則六腧不通,溫氣不行,凝血蘊裹不散,津液凝澀,滲著不去而成積矣。又曰:生於陰者,蓋憂思傷心。

白話文:

腎臟積聚的病症稱為奔豚,位於小腹,向上延伸至心窩,形狀像豬一樣,時而向上,時而向下,沒有固定的時間,長期不癒,會讓人喘不過氣,四肢無力,氣虛乏力。

東垣說:《針經》上說:奔豚積聚的原因,是因厥氣生於足跟,足跟生寒導致脛骨冰冷,脛骨冰冷則血脈凝滯,因此寒氣上犯腸胃,導致腹部脹滿。腹部脹滿,腸壁外側的津液和泡沫無法散開,日積月累就形成了積聚。

或者因為過度飲食,過量飲酒傷了脾臟,或者起居不節,勞累过度损伤了經脈,陽絡脈受損則血液外溢,血液外溢則會流鼻血;陰絡脈受損則血液內溢,血液內溢則會便血。腸胃的經脈受損則血液會溢出腸外,腸外有寒涼的津液和泡沫與血液混合,就會凝結形成積聚。

或者因為外感寒邪,內傷憂怒,導致氣逆上衝,氣逆則六條經脈不通,溫暖之氣無法運行,血液凝滯積聚不散,津液也凝滯不散,渗透粘附在一起,形成積聚。

東垣還說:奔豚積聚的形成原因,也可能是因為憂思傷心,導致陰氣過盛。

重寒傷肺,忿怒傷肝,醉以入房、汗出當風則傷脾,用力過度、入浴則傷腎,此內外三部之所生病也。故《難經》中說五積各有其名,如肝積曰肥氣,在左脅下如杯,而臍左有動氣,按之牢若痛者是;無是,非也。

余積皆然,治者當察其所痛,以知其應,有餘不足,可補則補,可瀉則瀉,毋逆天時,詳臟腑之高下,如寒者熱之,結者散之,客者除之,留者行之,堅者削之,按之摩之,咸以軟之,苦以瀉之,全其真氣而補益之,隨其所利而行之,節飲食,慎起居,和其中外,可使必已。不然,徒以大毒之劑攻之,積不能除,反傷正氣,終難復也,可不慎歟。

白話文:

寒邪侵襲容易傷肺,怒氣上涌會傷肝,酒醉後馬上入睡、出汗後吹風會傷脾,過度勞累、泡澡會傷腎。這就是內外三部生病的原因。因此《難經》中說五種積聚各有其名稱,例如肝積叫做肥氣,位於左脅下如杯子大小,同時臍左側有氣動,按壓時堅硬且疼痛,這就是肝積的症狀。若沒有這些症狀,就不是肝積。其他積聚也以此類推。治療時要仔細觀察病患疼痛的位置,了解其病因,判斷是氣血過盛還是不足,需要補的就要補,需要瀉的就要瀉,不要違背自然規律。要詳細了解臟腑的上下位置,寒症就用溫熱的方法治療,積聚就用散結的方法治療,外來的邪氣就用驅除的方法治療,停滯的氣血就用疏通的方法治療,堅硬的腫塊就用消散的方法治療。用按壓和按摩的方法讓它柔軟,用苦味藥物來瀉火。要保護真氣,滋補身體,根據病症的需要採取不同的治療方法。要節制飲食,注意起居,調節內外平衡,才能痊癒。否則,只用劇毒的藥物猛攻,積聚無法去除,反而會傷及正氣,最終難以康復,不可不謹慎啊。

脈法

《脈經》曰:脈來細而附骨者,積也。在寸口,積在胸中。微出寸口,積在喉中。在關上,積在臍傍。在關中,積在心下。微下關,積在少腹。尺,積在氣衝。脈出在右,積在右。脈出在左,積在左。脈兩出,積在中央。各以其部處之也。(在關中,一作上關上。)

脈來小沉而實者,胃中有積聚,不下食,食則吐。

肺積,脈浮而毛,按之辟易。

心積,脈沉而芤,上下無常處。

脾積,脈浮大而長。

肝積,脈弦而細。

腎積,脈沉而急。

脈沉重而中散者,因寒食成積。

脈左轉而沉重者,氣症積在胸中。

脈右轉出不至寸口者,內有肉症也。

白話文:

脈法

《脈經》記載:脈搏細弱貼近骨頭,這是積聚的徵兆。

  • 脈搏在寸口(手腕內側橈骨動脈處)出現,積聚在胸腔。

  • 脈搏微弱地伸出寸口,積聚在喉嚨。

  • 脈搏在關上(手腕內側尺骨動脈處)出現,積聚在臍周圍。

  • 脈搏在關中(手腕內側尺骨動脈處)出現,積聚在心臟下方。

  • 脈搏微弱地向下延伸至關下,積聚在小腹。

  • 脈搏在尺(手腕內側尺骨動脈處)出現,積聚在氣衝(腹部下焦部位)。

  • 脈搏從右邊出現,積聚在右側。

  • 脈搏從左邊出現,積聚在左側。

  • 脈搏從兩邊同時出現,積聚在身體中央。

以上都是根據脈搏出現的部位來判斷積聚的位置。

  • 脈搏細小沉實,這是胃中有積聚,吃不下食物,吃了就吐的徵兆。

  • 肺積,脈搏浮而像毛髮一樣細,按下去容易消失。

  • 心積,脈搏沉而細小,上下位置不固定。

  • 脾積,脈搏浮大而長。

  • 肝積,脈搏弦而細。

  • 腎積,脈搏沉而急。

  • 脈搏沉重而中間散開,這是因為吃寒涼食物而導致積聚。

  • 脈搏向左轉而沉重,這是氣症積聚在胸腔。

  • 脈搏向右轉而沒有延伸到寸口,這是體內有肉積的徵兆。

方法

丹溪曰:塊乃有形之物,氣不能成形,痰與食積、死血也。在中為痰飲,在右為食積,在左為死血。大法咸以軟之,堅以削之,行氣開痰為主。

治積塊方,用海石、三稜、莪朮、香附(以上俱用醋煮)、桃仁、紅花、五靈脂之類為丸,石𨢑白朮湯下。

黃蜀葵根煎湯,入人參、白朮、青皮、陳皮、甘草梢、牛膝,煎成膏,入細研桃仁、玄明粉各少許,熱飲之,二服當見塊下。病重者,須補接之後,加減再行。

白話文:

丹溪先生說:

塊狀物是有形體的,氣本身無法形成形狀,所以塊狀物是由痰、食積和死血造成的。在身體正中部位形成的塊狀物,多半是痰飲;在右側部位形成的塊狀物,多半是食積;在左側部位形成的塊狀物,多半是死血。

治療塊狀物的總原則,就是軟化堅硬的部分,去除堅硬的組織,以行氣開痰為主。

治療積塊的藥方,可以使用海石、三稜、莪朮、香附(以上四味藥材用醋煮過)、桃仁、紅花、五靈脂等藥材製成丸劑,並用石𨢑白朮湯送服。

也可以用黃蜀葵根煎湯,加入人參、白朮、青皮、陳皮、甘草梢、牛膝,煎煮成膏狀,再加入研磨成粉的桃仁、玄明粉少許,趁熱服用。一般服用兩次就會看到塊狀物排出。如果病情嚴重,需要先補氣血,再根據情況加減藥量。

石𨢑,去痰積食積,洗滌垢膩有功。

瓦壟子,能消血塊,次消痰。(瓦壟子,即蚶殼也。盧尚書移鎮嶺南,改蚶名瓦壟子,以其殼上有稜如瓦屋,故名之耳。出領表異錄。)

積塊不可專用下藥,徒損其氣,病亦不去,當消導使之熔化,其死血塊去,須大補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六條)

三聖膏,貼積塊。

用未化石灰半斤為末,瓦上炒微紅,提出候熱稍減,入大黃末一兩,炒熱仍提出,入桂心末五錢,略炒,以米醋熬成膏,厚攤烘熱貼之。

白話文:

石𨢑可以去除痰積和食積,並能洗滌污垢,有很好的功效。

瓦壟子,也就是蚶殼,能消散血塊,其次能化痰。盧尚書在嶺南任職時,將蚶殼改名為瓦壟子,因為蚶殼上有像瓦屋一樣的稜,所以才這麼稱呼。這是出自《嶺表異錄》。

積塊不能只用瀉下藥物,這樣只會損耗氣血,病症也不會消失。應該採用消導的方法,使積塊融化,如果是有死血塊,則需要大補。

上丹溪方法一共六條。

_三聖膏_可以貼敷在積塊上。

取未化的石灰半斤研磨成粉末,在瓦片上炒至微紅,取出待溫度稍降,加入大黃末一兩,炒熱後取出,再加入桂心末五錢,略微炒一下,然後用米醋熬成膏狀,厚厚地塗抹在布上,烘熱後貼敷在患處。

琥珀膏

用大黃、朴硝各一兩為末,以大蒜搗膏貼之。

阿魏丸,治肉積成塊。

阿魏,山楂(各一兩),連翹(五錢),黃連(六錢五分)

上以下三味為細末,以阿魏用米醋煮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。脾胃虛者,以白朮三錢,陳皮、茯苓各一錢,煎湯送下。一方,加半夏一兩(以皂角同煮透,曬乾用),石𨢑三錢。又一方,以醋煮神麯糊為丸,無連翹。又一方,既兼諸方,而又有栝蔞、貝母、南星、風化硝、胡黃連、萊菔子、麥糵面,薑汁浸蒸餅為丸,治諸般積聚,用者更宜詳之。

白話文:

將大黃、朴硝各一兩磨成粉末,用大蒜搗成膏狀,敷貼在患處。阿魏丸用於治療肉積成塊。將阿魏、山楂(各一兩)、連翹(五錢)、黃連(六錢五分)研磨成細末,用阿魏和米醋煮成糊狀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五十丸。脾胃虛弱的人,可以加白朮三錢、陳皮、茯苓各一錢,煎湯服用。另一種方法,可以加半夏一兩(用皂角一起煮透,曬乾使用)、石𨢑三錢。還有一種方法,用醋煮神麯糊製成丸藥,不加連翹。此外,也可以將以上各方藥材,再加上栝蔞、貝母、南星、風化硝、胡黃連、萊菔子、麥糵面,用薑汁浸泡蒸餅製成丸藥,治療各種積聚。使用這些藥方,需要根據患者的具体情況选择合适的方案。

大溫中丸

小溫中丸,俱治食積成痞塊,面色痿黃,肌膚虛腫,飲食無味等證。(二方俱見黃疸門。)

凡婦人腹中有塊,多屬死血。

一方,治婦人死血、食積、痰飲成塊,在兩脅動作,雷鳴嘈雜,眩運身熱,時作時止。

黃連(一兩五錢,一半以吳茱萸五錢同炒,去茱萸。一半以益智五錢同炒,去益智),萊服子(一兩五錢,炒),臺芎,梔子,三稜,莪朮(醋煮),麥曲(炒),桃仁(去皮尖,各五錢),香附(童便浸焙乾),山楂(各一兩)

白話文:

大溫中丸和小溫中丸,都用於治療食物積滯形成痞塊,面色萎黃,肌膚虛腫,飲食無味等症狀。凡是婦女腹部有塊狀物,大多是死血造成的。大溫中丸用於治療婦女死血、食積、痰飲形成的塊狀物,表現為兩脅作痛,雷鳴嘈雜,頭昏眼花,身體發熱,時作時止。組成包括黃連、萊菔子、川芎、梔子、三稜、莪朮、麥曲、桃仁、香附和山楂。

上為細末,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薑湯下。

一方,治婦人血塊如盤,有孕難服峻藥。

香附(四兩,醋煮),桃仁(一兩,去皮尖,另研),海石(二兩,醋煮),白朮(一兩)

上為細末,神麯糊丸服。

凡痞塊在皮裡膜外,須用補氣藥及香附開之,兼二陳湯,先須斷厚味為要。

倒倉法:

用肥嫩黃牡牛肉二、三十斤,切成小片,去筋膜,長流水煮糜爛,以布濾去渣滓,取淨汁,再入鍋中,慢火熬至琥珀色,則成劑矣。令病者預先斷欲食淡,前一日不食晚飯。設密屋一間,明亮而不通風處行之,置穢桶及木瓦盆貯吐下之物,一瓷瓶盛所出之溺。令病者入室,以汁飲一杯,少時又飲一杯,積數十杯,寒月則重湯溫而飲之,任其吐利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蒸餅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

另一個方子,用於治療婦女血塊如盤狀,懷孕期間不能服用猛藥。

將香附以醋煮,桃仁去皮尖後研磨,海石以醋煮,白朮研磨成細粉,用神麴糊做成丸藥服用。

凡是皮裡膜外的痞塊,都需要用補氣藥物和香附來開通,同時配合二陳湯,首先必須要戒掉厚味食物。

倒倉法:用肥嫩的黃牛瘦肉二十到三十斤,切成小片,去除筋膜,用流水煮到糜爛,用布過濾掉渣滓,取淨汁,再放回鍋中,用小火熬至琥珀色,就製成了藥劑。讓病人事先戒掉所有想吃的東西,前一天晚上不吃饭。找一間密封的房間,光線明亮,但不要通風,裡面放一個穢物桶和一個木瓦盆,用來盛放吐瀉的物體,再準備一個瓷瓶盛放排出的尿液。讓病人進入房間,喝下一杯藥汁,過一會兒再喝一杯,如此反復喝几十杯,冬天就用溫熱的藥汁。任其吐瀉。

病在上者欲其吐多,病在下者欲其利多,病在中者及在上覆在下者,欲其吐利俱多,全在活法而為之緩急多寡也,視所出之物,必盡病根乃止。吐利後必渴甚,不得與湯,以所出之溺飲之,名輪迴酒,非惟可以止渴,抑且可以盪滌余垢。行後倦睡,覺飢,先與稠米飲,次與淡稀粥,三日後方可與小菜羹,次與略厚粥、軟飯。

調養半月或一月,自覺精神煥發,形體輕健,沉疴悉能痊矣。其後,須忌牛肉數年。夫牛,坤土也。黃,土之色也。以順為性而效法乎干以為功者,牡之用也。肉者,胃之藥也。熟而為液,無形之物也,橫散入肉絡,由腸胃而滲透肌膚,毛竅爪甲無不入也。積聚久則形質成,依附腸胃回薄曲折處,以為棲泊之窠臼,阻礙氣血津液,熏蒸燔灼成病,自非刮腸刮骨之神妙,可以銖兩丸散窺犯其藩牆戶牖乎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症在上半身,就应该多吐,病症在下半身,就应该多拉肚子,病症在中间或上半身和下半身都有,就应该多吐多拉。要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选择治疗方法,观察排出的东西,直到病根完全清除为止。吐泻过后会非常渴,不能喝汤,要用排出的尿液来喝,叫做轮回酒,不仅可以解渴,还能清除残留的病垢。排泄完后会感到疲倦想睡,饿了就先喝稠米粥,然后喝清淡的稀粥,三天后再吃点小菜羹,之后再吃稍稠的粥和软饭。

调养半个月或一个月,你就会感到精神焕发,身体轻盈,久病也能痊愈。之后,要忌吃牛肉几年。牛属坤土,黄色是土的颜色,以顺为性,效法于乾而发挥作用,这是雄性的特性。肉是胃的药,煮熟后变成无形的液体,横向散入肉络,从肠胃渗透到皮肤、毛孔、指甲,无处不在。长期积聚就会形成实体,依附在肠胃回薄曲折的地方,成为病灶,阻碍气血津液运行,熏蒸灼烧导致疾病。除非有刮肠刮骨的神奇方法,否则很难清除这些病灶。

肉液之散溢,腸胃受之,其厚皆倍於前,有似乎腫,其回薄曲折處,肉液充滿流行,有如洪水泛漲,其浮槎陳朽皆推逐盪漾,順流而不可停留。在表者因吐而汗,其清道者自吐而湧,濁道者自泄而去,凡屬滯礙一洗而盡。牛肉全重厚和順之性,盎然渙然,潤澤枯槁,補益虛損,寧無精神煥發之樂乎。

正似武王克商,散財發粟,以賑殷人之仰望也。其方得於西域之至人,凡人於中年後行一、二次,亦卻疾養壽之一助也。

夫倒倉法,全借自飲輪迴酒十數杯,以祛逐余垢,迎接調勻新布榮衛,使臟氣盲膜生意敷暢,有脫胎換骨之功也。多嫌其穢,因致中輟而功虧一簣。若非明物理、通造化者,其肯視為美醞良味乎。(此段乃丹溪與人書簡所論也。)

白話文:

人體的津液散溢到腸胃,使腸胃變得更加厚實,好像腫脹了一樣。這些津液在腸胃彎曲的地方流動,如同洪水泛濫,把積聚在那裡的廢物沖刷乾淨,順著水道流走。表面的廢物則通過嘔吐和出汗排出,清澈的廢物會從上而下湧出,濁重的廢物則從下而上排出,所有阻礙都一掃而空。牛肉具有厚實、順滑的特性,可以滋潤乾燥,補益虛損,讓人精神煥發,豈不令人歡喜?

這就像武王滅商後,散發財物糧食,滿足百姓的期盼一樣。這個方法出自西域的高人,中年以後的人,一年做一到兩次,可以延年益壽。

「倒倉法」的精髓在於飲用輪迴酒十幾杯,清除積垢,迎接新生的氣血,使臟腑通暢,如同脫胎換骨一般。有些人嫌棄它污穢,中途放棄,最終功虧一簣。不懂得其中道理的人,又怎會把它當作美味佳釀呢?

愚按:《內經》謂脾胃者,倉廩之官,五味出焉。大腸者,傳道之官,變化出焉。小腸者,受盛之官,化物出焉。今詳此法名為倒倉,謂傾倒倉廩之陳腐也。其論中反復叮嚀之意,無非只為腸胃中痰積膠固,及化生諸般奇形之蟲,誠恐痼疾難療。愚常屢試明驗,惟脾胃與大小腸有食積痰飲,而為腹痛、痞癖、食瘧、黃胖、痞滿、噁心、噯氣、嘈雜、吞酸等證,行之無不應手獲效。

其餘一應氣血虛損,與夫反胃膈噎、鼓脹癆瘵、大風真病已成,及肥白氣虛之人,或一切證候脈虛軟無力者,切不可輕試,以自招咎愆。丹溪有謂咯血吐紅久病,嘗用此法而愈者,蓋必其人胃中痰火太盛,而真氣壯實未虧,亦在丹溪之高見,親手用之則可。今人效顰,而妄以似是而非者行之,是乃徒取誚於他人,而反謗以丹溪之法不堪信也,慎之慎之!

白話文:

古籍記載,脾胃是人體的糧食倉庫,負責消化五味食物;大腸負責傳送食物殘渣,進行變化;小腸負責接收食物,並轉化成精華。所謂「倒倉」,就是清空倉庫裡的陳腐食物。作者認為,這方法的用意在於清除腸胃中的痰積和蟲積,避免久病難治。他親身驗證,此法對於脾胃和大小腸積食、痰飲引起的腹痛、痞塊、食瘧、黃疸、腹脹、噁心、噯氣、嘈雜、吞酸等症狀,效果顯著。

然而,對於氣血虛損、反胃膈噎、鼓脹癆瘵、大風等重症,以及肥胖氣虛、脈虛無力的人,不可輕易嘗試,以免自招禍患。丹溪先生曾用此法治癒咯血吐血的久病患者,但前提是患者胃中痰火過盛,而真氣強健,這也是丹溪先生的獨到見解。如今有些人盲目模仿,不分情況使用,反而招致他人嘲笑,甚至詆毀丹溪先生的醫術,實在不可取,務必謹慎!

廣朮潰堅湯(東垣),治有積塊,堅硬如石,形大如盤,令人坐臥不安,二便澀滯,上氣喘促,或通身虛腫,中滿腹脹。(方見腫脹門。)

半夏厚朴湯(東垣),治證同前。(方見腫脹門。)

散聚湯(三因)治九氣積聚,狀如癥瘕,隨氣上下,發作有時,心腹㽲痛,攻刺腰脅,小腹䐜脹,大小便不利。

半夏,檳榔,川歸(各四分),陳皮,杏仁(去皮尖另研),桂心(各一錢),茯苓(一錢),甘草(炙),附子(炮),川芎(各五分),枳殼(麩炒),厚朴(薑製),吳茱萸(湯泡去梗,焙乾,各一錢五分),大黃(酒拌濕蒸,五分或一錢,大便利即去之)

白話文:

東垣的潰堅湯和半夏厚朴湯,都用來治療腹部有堅硬積塊,形狀如盤,讓人坐臥不安,排便困難,呼吸急促,或全身浮腫,腹部脹滿等症狀。三因的散聚湯則用來治療九氣積聚,症狀類似癥瘕,會隨氣上下移動,發作時間不定,伴隨心腹刺痛、腰脅疼痛、小腹脹滿、大小便不利的症狀。方劑包含半夏、檳榔、川歸、陳皮、杏仁、桂心、茯苓、甘草、附子、川芎、枳殼、厚朴、吳茱萸、大黃等藥材。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水二盞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大七氣湯(濟生方),治積聚,狀如癥瘕,隨氣上下,發作有時,心腹㽲痛,上氣窒塞,小腸脹滿。

益智,陳皮,京三稜,蓬朮,香附子(炒,各一兩五錢),桔梗,肉桂,藿香葉,甘草(炙),青皮(各二錢半)

上㕮咀,每服五錢,水煎。

硝石丸(千金),止可磨塊,不令人困,須量虛實用之。

硝石(六兩),大黃(八兩,另研),人參,甘草(各三兩)

白話文:

將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藥,加入生薑三片,水兩杯,煎煮至一杯,溫熱服用。這是大七氣湯,用於治療積聚症,症狀類似癥瘕,隨著氣機上下移動,發作時間不定,心腹疼痛,胸悶氣短,小腸脹滿。藥材包括益智、陳皮、京三稜、蓬朮、香附子(炒,各一兩五錢)、桔梗、肉桂、藿香葉、甘草(炙)、青皮(各二錢半)。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五錢,水煎服。這是硝石丸,可磨成塊服用,不會讓人感到虛弱,需要根據患者體質調整用量。藥材包括硝石(六兩)、大黃(八兩,另研)、人參、甘草(各三兩)。

上為細末,以三年陳米醋三升,置瓷器中,以竹片作準,每入一升作一刻,先入大黃,不住手攪,使微沸,盡一刻,乃下余藥,又盡一刻,微火熬使可丸,如雞子黃大,每服一丸,白湯化下,或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、五十丸。服後,下如雞肝或如米泔赤黑色等物乃效。下後,忌風冷,宜軟粥將息。

妙香丸(局方)治久年陳積。(方見火門。)

導氣枳殼丸,治氣結不散,心胸痞痛,逆氣上攻。分氣逐風,功莫盡述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三年陳米醋三升,放入瓷器中,用竹片作記號,每加入一升醋煮一刻鐘。先加入大黃,不停攪拌,使其微沸,煮完一刻鐘後,再加入其他藥材,再煮一刻鐘,以小火熬煮至可以搓成丸狀,大小如雞蛋黃。每次服用一丸,用白湯送服。也可以將藥丸搓成梧桐子大小,每次服用三、五十丸。服用後,若排泄物如雞肝或米泔水般呈現赤黑色,則藥效顯著。服用後要忌風寒,宜食用軟粥休息。

妙香丸用於治療多年積累的疾病。導氣枳殼丸用於治療氣結不散,心胸痞痛,逆氣上攻,具有疏通氣血、驅散風寒的功效。

枳殼(去穰麩炒),木通,青皮,陳皮(並去白),桑白皮(炒),萊菔子(炒),白醜(炒),黑醜(炒),莪朮(煨),茴香(炒),京三稜(炮)

上各等分,為細末,薑汁調面煮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十丸,煎橘皮湯下。

木香三稜丸(河間),治一切氣悶,胸膈痞滿,榮衛不和,口吐酸水,嘔逆噁心,飲食不化,脅肋疼痛。無問久新,並皆治之。

白話文:

枳殼(去除種子與麩皮後炒),木通,青皮,陳皮(去除白色部分),桑白皮(炒),萊菔子(炒),白醜(炒),黑醜(炒),莪朮(煨),茴香(炒),京三稜(炮製)。

以上藥材各取等量,研磨成細粉末,用薑汁調和麵粉煮成糊狀,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三十丸,用橘皮湯送服。

此方名為木香三稜丸,由河間醫家所創,可治療各種氣悶、胸膈痞滿、氣血運行不暢、口吐酸水、嘔吐噁心、消化不良、脅肋疼痛等症狀。無論病程長短,皆可服用。

青木香,破故紙,茴香,黑醜,甘遂,芫花,大戟,京三稜,蓬莪朮(炮),川楝子,葫蘆巴,巴戟(以上各一兩),巴豆(不去油,二分),陳倉米(三合,與巴豆一處同炒黑),砂仁(一兩五錢)

上細切,用好米醋二升,除砂仁、木香外,余藥入醋中浸一宿,入鍋內煮,醋盡干為度,同木香、砂仁為細末,醋煮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,每服五丸或七丸,食後服,看虛實大小加減丸數,隨湯水任下。

白話文:

將青木香、破故紙、茴香、黑醜、甘遂、芫花、大戟、京三稜、蓬莪朮(炮製過)、川楝子、葫蘆巴(以上各一兩)、巴豆(不去油,二分)、陳倉米(三合,與巴豆一起炒至黑色)、砂仁(一兩五錢)這些藥材切碎,用兩升好米醋浸泡除了砂仁、木香以外的所有藥材一夜,然後放入鍋中煮,直到醋完全蒸發。再將煮過的藥材與木香、砂仁一起研磨成細粉,用醋煮成的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五到七丸,飯後服用,根據身體虛實情況調整丸子數量,可以用湯水送服。

草豆蔻丸(東垣),治酒積,或傷寒冷之物,胃脘痛,咽膈不通。

草豆蔻(麩裹煨),白朮(各一兩),大麥糵,神麯(各炒),黃芩(炒),半夏(各五錢,湯炮七次),枳實(炒,二兩),陳皮,青皮,乾生薑(各二錢,炒),炒鹽(五錢)

上為極細末,湯浸蒸餅為丸,如綠豆大,每服一百丸,熟水下。

愚按:此方乃飲酒過度,恣食寒涼之物,有痃癖積飲在胸腹間作痛者之所宜也。

肥氣丸,治肝之積,名曰肥氣,在左脅下,如覆杯,有頭足,久不愈,令人發咳逆痎瘧,連歲不已。

白話文:

草豆蔻丸用於治療因過量飲酒或食用寒涼食物導致的胃脘痛、咽喉阻塞等症状。方劑包含草豆蔻、白朮、麥芽、神麴、黃芩、半夏、枳實、陳皮、青皮、乾生薑和炒鹽,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湯浸泡蒸餅製成丸藥,每次服用一百丸,用溫水送服。此方也適用於因過度飲酒、食用寒涼食物導致的胸腹積聚疼痛者。肥氣丸則用於治療肝臟積聚,症状表現為左側脅肋下方有如覆杯狀腫塊,且有頭足,久治不愈,導致咳嗽、嘔逆、瘧疾等症状,連續多年不癒。

厚朴(薑製,五錢),黃連(七錢),柴胡(二兩),川椒(四錢,炒,去合口者),巴豆霜(五分),乾薑(泡,五分),川烏(炮,二分),皂角(去皮弦,炙,一錢五分),白茯苓(一錢五分),廣莪朮(炮,二錢五分),人參(二錢五分),甘草(炙,三錢),昆布(酒洗,二錢五分)

上件除茯苓、皂角、巴豆霜另研末外,諸藥共為極細末和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初服二丸,一日加一丸,二日加二丸,漸漸加至大便微溏,再從二丸起加服之,周而復始,積減大半,勿服。

白話文:

將厚朴(用薑製,五錢)、黃連(七錢)、柴胡(二兩)、川椒(四錢,炒過,去掉合口的部分)、巴豆霜(五分)、乾薑(泡過,五分)、川烏(炮製,二分)、皂角(去掉皮和弦,炙烤,一錢五分)、白茯苓(一錢五分)、廣莪朮(炮製,二錢五分)、人參(二錢五分)、甘草(炙烤,三錢)、昆布(用酒洗過,二錢五分)這些藥材,除了白茯苓、皂角、巴豆霜要單獨研成粉末以外,其餘藥材一起研成極細的粉末,混合均勻,用煉好的蜂蜜做成丸子,大小像梧桐子一樣。第一次服用兩丸,每天增加一丸,第二天增加兩丸,逐漸增加劑量,直到大便稍微稀軟,然後再從兩丸開始繼續服用,如此反覆,直到積聚減輕一半,就不要再服用了。

伏梁丸(東垣),治心之積,名曰伏粱,起臍上,大如臂,上至心下,久不愈,令人煩心。

黃連(一兩五錢),厚朴(薑製),人參(各五錢),黃芩(三錢,炒),桂枝(一錢),乾薑(炮),菖蒲,巴豆霜(各五分),紅豆蔻(二分),川烏頭(炮,五分),茯神,丹參(炒,各一錢)

上件除巴豆霜外,為細末,另研巴豆霜旋入末和勻,煉蜜丸如梧桐子大,服如上法,淡黃連湯下。

白話文:

東垣醫家所創的伏梁丸,專治心臟積聚的病症,這種病症稱為伏梁,症狀是從肚臍上方開始,腫塊像手臂般粗大,向上延伸至心臟下方,長期不癒,會讓人心煩意亂。

藥方包含黃連、厚朴(薑製)、人參、黃芩(炒)、桂枝、乾薑(炮)、菖蒲、巴豆霜、紅豆蔻、川烏頭(炮)、茯神、丹參(炒)等藥材。 除了巴豆霜以外,其他藥材研成細末,再將巴豆霜研磨後加入藥末中混合均勻,用煉蜜搓成梧桐子般大小的丸藥服用,以淡黃連湯送服。

痞氣丸(東垣),治脾之積,名曰痞氣,在胃脘,復大如盤,久不愈,令人四肢不收,發黃疸,飲食不為肌膚。

厚朴(薑製,四錢),黃連(八錢),吳茱萸(三錢),黃芩(二錢,炒),白茯苓(去皮),人參(去蘆),澤瀉(各一錢),川烏(炮,五分),川椒(五分,炒),茵蔯(酒炒),乾薑(炮),砂仁(各一錢半),白朮(二分),巴豆霜(四分),桂皮(四分)

上件,除巴豆霜另研、茯苓另末旋入外,同為細末和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服如上法,淡甘草湯下。

白話文:

東垣的痞氣丸專治脾臟積聚導致的痞氣,症狀是胃脘部腫大如盤,久治不愈,導致四肢無力,皮膚發黃,飲食無法轉化為營養。方劑包括薑製厚朴、黃連、吳茱萸、炒黃芩、去皮白茯苓、去蘆人參、澤瀉、炮川烏、炒川椒、酒炒茵蔯、炮乾薑、砂仁、白朮、巴豆霜和桂皮。除了巴豆霜單獨研磨、茯苓單獨研磨後旋入外,其他藥物混合研磨成細末,用煉蜜製成丸藥,每丸如梧桐子大小,用淡甘草湯送服。

息奔丸(東垣),治肺之積,名曰息奔,在右脅下,大如覆杯,久不愈,令人灑淅寒熱,喘咳發肺癰。

厚朴(薑製,八錢),黃連(炒,一兩三錢),乾薑(炮),白茯苓(去皮),川椒(炒,去合口者),紫菀(各一錢五分),川烏(炮),桔梗(去蘆),白豆蔻(去殼),陳皮(去白),京三稜(醋煮),天門冬(去心,各一錢),人參(二錢),青皮(五分,去白),巴豆霜(四分)

上件,除茯苓、巴豆霜各另研旋入外,同為細末和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服如上法,淡薑湯送下。

白話文:

東垣醫派所創的「息奔丸」專治肺積,這種病症稱為「息奔」,位於右脅下,大小如覆杯,久治不癒,會導致患者發冷發熱、喘咳,甚至發展成肺癰。配方包含厚朴、黃連、乾薑、茯苓、川椒、紫菀、川烏、桔梗、白豆蔻、陳皮、京三稜、天門冬、人參、青皮、巴豆霜等藥材,除了茯苓和巴豆霜需單獨研磨後加入外,其他藥材混合研磨成細末,再以蜂蜜製成丸劑,每丸如梧桐子大小,服用時用淡薑湯送服。

以上四方,秋冬加厚朴,減黃連四分之一。

奔豚丸,治腎之積,名曰奔豚,發於小腹,上至心下,若豚狀,或上或下無時,久不愈,令人喘逆骨痿少氣,及治男子內結七疝,女人瘕聚帶下。

厚朴(薑製,七分),黃連(五錢,炒),白茯苓(去皮),澤瀉,菖蒲(各二錢),川烏(炮),丁香(各五分),苦楝(酒煮,三錢),玄胡索(一錢五分,炒),全蠍(去毒尾),附子(炮),獨活(各一錢),肉桂(一分,去粗皮),巴豆霜(五分)

上件,除巴豆霜、茯苓各另研為末旋入外,共為細末和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淡鹽湯下,服如上法。

白話文:

這四味藥,在秋冬季節要增加厚朴的份量,減少黃連的份量為四分之一。奔豚丸用來治療腎臟積聚,稱為奔豚症,發病於小腹,向上至心窩,像豬一樣跳動,有時向上,有時向下,時間長了不癒合,會導致呼吸困難、骨頭軟弱無力、氣短,也可以治療男人內結七疝,女人瘕聚帶下。厚朴用薑汁製,七分;黃連五錢,炒過;白茯苓去皮;澤瀉、菖蒲各二錢;川烏炮製;丁香五分;苦楝酒煮,三錢;玄胡索一錢五分,炒過;全蠍去毒尾;附子炮製;獨活一錢;肉桂一分,去粗皮;巴豆霜五分。除了巴豆霜和茯苓分別研成粉末旋轉放入外,其他藥物一起研成細末混合均勻,用煉蜜做成丸子,如梧桐子大小,用淡鹽湯送服,服用方法如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