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一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24)

1. 中風(附:胃風)

葛根(一錢四分),桂枝,黃芩(依本方加一倍)

宜針陷谷,刺厲兌。針陷谷者,去陽明經之賊邪;刺厲兌者,瀉陽明經之實也。以上二證,陽明經之中風也。

中風無汗身涼,附子續命主之。

附子(加一倍),乾薑(加七分),甘草(加二錢一分)

宜刺隱白,去太陰之賊邪也。此證,太陰經中風也。

中風有汗無熱,桂附續命主之。

桂枝,附子(炮),甘草(炙)

依本方加一倍,宜針太谿。此證,少陰經中風也。

中風六經混淆,系之於少陽、厥陰,或肢節攣痛,或麻木不仁,宜羌活連翹續命主之。

小續命湯(八錢),加羌活(四錢),連翹(六錢)

古之續命,混淆無六經之別,今各分經治療,又分經針刺。刺法,厥陰之井大敦,刺以通其經,少陽之經絕骨,灸以引其熱,是針灸同法象之大體也。

愚按:先哲制小續命湯,以治中風初病無汗,及手足癱瘓、關節不利、表實等證,此急則治標之藥也。後人不分表裡虛實,通用以治中風之證,故張易水授東垣以加減之法。夫中風無汗表實者固宜,其有汗表虛之證,雖有加減之法,恐不可以膠柱鼓瑟也。

大秦艽湯(機要),中風,外無六經之形證,內無便溺之阻隔,知血弱不能養筋,故手足不能運動,舌強不能言語,宜養血而筋自榮,此方主之。

秦艽,甘草,川芎,川歸,白芍藥,石膏,獨活,白茯苓(各一錢),羌活,防風,黃芩,白朮,生地黃,熱地黃,白芷(各五分),細辛(二分半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煎,溫服無時。如遇天陰,加生薑三片同煎。如心下痞滿,加枳實一錢同煎服。

愚按:此方用歸、芎、芍藥、生熟地黃,以補血養筋,甚得體。既曰外無六經之形證,但當少用羌活、秦艽,引用以利關節。其防風、獨活、細辛、白芷、石膏等藥,恐太燥而耗血。雖用此,川芎止可六分之一,尤宜加竹瀝、薑汁同劑最好,達者詳之。

三化湯(機要),中風,外有六經之形證,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;內有便溺之阻隔,復以此藥利之。

厚朴,大黃,枳實,羌活(各等分)

上細切,每服三兩重,水三升,煎至一升半,終日服之,以微利為度。

羌活愈風湯(機要,並加減法。),療腎肝虛,筋骨弱,語言蹇澀,精神昏憒。此藥安心養神,調理陰陽,使無偏勝。治中風內外無邪,服此藥以行中道。

羌活,甘草,防風,蔓荊子,川芎,細辛,枳殼,熟地黃,人參,麻黃,薄荷,甘菊花,當歸,知母,黃耆,地骨皮,獨活,白芷,杜仲,枸杞子,秦艽,柴胡,半夏,紫厚朴,前胡,防己(各三分),黃芩,白茯苓,芍藥(各四分半),蒼朮,生地黃(各六分),桂枝(一分半),石膏(六分)

白話文:

中風(附:胃風)

用葛根(約5.6克),桂枝,黃芩(劑量加倍),這是治療中風的藥方。

可以針刺腳上的陷谷穴和厲兌穴。針刺陷谷穴,是為了去除陽明經的邪氣;針刺厲兌穴,是為了瀉陽明經的實證。以上兩種情況,都是陽明經發生的中風。

中風若沒有汗且身體發涼,可用附子續命湯來治療。

附子(劑量加倍),乾薑(劑量增加約2.1克),甘草(劑量增加約7.5克)。

宜針刺腳上的隱白穴,去除太陰經的邪氣。這種情況,是太陰經發生的中風。

中風如果有汗但沒有發熱,可用桂附續命湯來治療。

桂枝,炮製過的附子,炙甘草。

用藥方劑量加倍,宜針刺腳上的太谿穴。這種情況,是少陰經發生的中風。

如果中風導致六經的症狀混雜,病變多與少陽經和厥陰經有關,可能出現肢體關節攣縮疼痛,或麻木不仁,可用羌活連翹續命湯來治療。

使用小續命湯(約30克),再加入羌活(約15克),連翹(約22.5克)。

古時候的續命湯,不分六經的差異。現在我們將中風根據不同經絡來治療,並根據經絡來針刺。針刺的方法是,厥陰經的井穴大敦穴,用針刺來疏通經絡,少陽經的經穴絕骨穴,用艾灸來引導熱力,這是針灸治療遵循相同原理的體現。

我認為,前人製作小續命湯,是用來治療中風初期沒有汗,以及手足癱瘓、關節活動不便、表實等症狀,這屬於應急的治標方法。後人沒有區分表裡虛實,都用這個方子來治療中風,所以張易水傳授給李東垣加減藥物的方法。中風沒有汗、屬於表實的可以用這個方子,但如果有汗、屬於表虛的,即使有加減藥物的方法,恐怕也難以完全適用。

大秦艽湯(重要醫書中記載),針對中風,外在沒有六經的明顯症狀,內在沒有大小便不通暢,這是因為血液虛弱不能滋養筋脈,導致手足不能活動,舌頭僵硬不能說話,應當補養血液讓筋脈得到滋潤,這個方子可以治療這種情況。

秦艽,甘草,川芎,當歸,白芍藥,石膏,獨活,白茯苓(各約3.7克),羌活,防風,黃芩,白朮,生地黃,熟地黃,白芷(各約1.9克),細辛(約0.9克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細,做成一劑,用水煎煮,溫服,不拘時間。如果遇到陰天,加三片生薑一起煎煮。如果感到心下痞滿,加約3.7克枳實一起煎煮服用。

我認為,這個方子使用當歸、川芎、白芍藥、生地黃、熟地黃來補血養筋,效果很好。既然說外在沒有六經的明顯症狀,就應當少用羌活、秦艽,只是用來引導藥力、舒利關節。其中的防風、獨活、細辛、白芷、石膏等藥物,恐怕太過燥熱而耗傷血液。即使要用,川芎也只能用六分之一的量,最好加入竹瀝、薑汁一同服用。明白醫理的人要仔細斟酌。

三化湯(重要醫書中記載),針對中風,外在有六經的明顯症狀,先用加減續命湯根據不同症狀治療;內在有大小便不通暢,再用這個方子來疏通。

厚朴,大黃,枳實,羌活(各等份)。

將以上藥材切細,每服約11.2克,用水約1.7升煎至約0.8升,整天分次服用,以大便稍微通暢為度。

羌活愈風湯(重要醫書中記載,並有加減方法),治療腎肝虛弱,筋骨無力,說話困難,精神昏沉。這個方子可以安定心神、調理陰陽,使身體不偏盛偏衰。治療中風內外都沒有邪氣的情況,服用這個方子來調和身體。

羌活,甘草,防風,蔓荊子,川芎,細辛,枳殼,熟地黃,人參,麻黃,薄荷,甘菊花,當歸,知母,黃耆,地骨皮,獨活,白芷,杜仲,枸杞子,秦艽,柴胡,半夏,紫厚朴,前胡,防己(各約1.1克),黃芩,白茯苓,芍藥(各約1.6克),蒼朮,生地黃(各約2.2克),桂枝(約0.6克),石膏(約2.2克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