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一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一 (23)

1. 中風(附:胃風)

又曰:脈浮而遲者易治,大數而急者死。

方法

(先哲有云:方者法之體,法者方之用,故二者不可偏廢也。)

丹溪曰:中風大率主血虛有痰,或挾火與濕。諸方書皆謂外中風邪,惟劉河間作將息失宜,水不制火,極是。然地有不同,不可一途而論,西北人外中者亦有,東南之人皆是,濕上生痰,痰生熱,熱生風也。真中風邪者,東垣中血脈、中腑、中臟之說甚好。治法以治痰為先,補養次之。

初中,急掐人中令省。子和三法亦可用。痰壅盛者,口眼歪斜者,不能言語者,皆當用吐法。輕者用瓜蒂散,或蝦汁,或稀涎散吐之。或重而口噤者,用藜蘆末少加麝香或五分或一錢灌入鼻內吐之,一吐不已再吐。亦有氣血虛而不可用吐法者,慎之!(吐法詳見痰門。)

半身不遂,大率多痰。在左屬死血少血,宜四物湯加桃仁、紅花、竹瀝、薑汁。在右屬痰與氣虛,宜二陳湯合四君子湯加竹瀝、薑汁。能食者,去竹瀝,加荊瀝尤妙。肥人多濕,少加附子行經。

氣虛卒倒,參耆補之。挾痰則濃煎人參湯加竹瀝、薑汁。血虛者,以四物湯補之。挾痰者,其藥俱用薑汁炒過,更加薑汁、竹瀝服。

遺尿者,屬氣虛,多以參耆補之。

凡中風,口開手撒,眼合遺尿,吐沫直視,喉如鼾睡,肉脫筋痛髮直,搖頭上竄,面赤如妝,汗綴如珠,皆為中風不治之症也。若動止筋痛,是無血滋筋故痛,曰筋枯,不治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五條)

四君子湯,四物湯二方並見虛損門。)二陳湯局方、千金,見痰飲門。)

小續命湯(並易老加減法。),東垣曰:中風自汗者,不可重發其汗,故此藥亦不可輕用也。

麻黃(去節),人參(去蘆),黃芩,白芍藥,防己,桂枝,川芎(各七分),防風(去蘆一錢),甘草(炙,七分),附子(童便煮去皮臍,五分),杏仁(去皮尖,另研,一錢)

《金匱要略》本方有石膏、當歸,無附子、防風、防己。愚按:本方石膏、當歸固不可無,而附子、防風、防己尤不可缺,此恐傳寫者之脫簡耳。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加生薑五片,煎至一盞,溫服。凡中風不審六經之形證加減用藥,雖治之不能去其邪也。《內經》曰:開則淅然寒,閉則然而悶。知暴中風邪,宜先以加減續命湯隨證治之。

中風無汗惡寒,麻黃續命主之。

麻黃,防風,杏仁

依本方加添一倍,宜針太陽至陰出血,崑崙舉蹺。

中風有汗惡風,桂枝續命主之。

桂枝,芍藥,杏仁

依本方加一倍,宜針風府。(以上二證,皆太陽經中風也。)

中風無汗身熱不惡寒,白虎續命主之。

石膏(一錢四分),知母(一錢四分),甘草(七分)

依本方加之。

中風有汗身熱不惡風,葛根續命主之。

白話文:

又說:脈象浮而遲緩的,容易治療;脈象洪大而急促的,會死亡。

治療方法

(古人說:方劑是治療方法的主體,方法是方劑的運用,所以兩者不可偏廢。)

朱丹溪說:中風大多是因為氣血虛弱,有痰,或者夾雜火熱和濕氣。各種醫書都說是外感風邪,只有劉河間認為是調養失當,水不能制約火,這個觀點非常正確。但是各地情況不同,不能一概而論,西北地區的人也有外感風邪的,東南地區的人大多是這樣,濕氣上升產生痰,痰產生熱,熱產生風。真正中風邪氣的,東垣所說的侵犯血脈、腑、臟的說法很好。治療方法以化痰為首要,補養放在其次。

剛開始中風時,要趕快掐人中使病人清醒。子和的三種方法也可以用。痰液阻塞嚴重,口眼歪斜,不能說話的,都應當用催吐的方法。輕微的用瓜蒂散,或者蝦汁,或者稀涎散來催吐。如果嚴重到牙關緊閉的,用藜蘆粉末稍微加一點麝香(五分或一錢)灌入鼻內催吐,吐一次沒好再吐一次。也有氣血虛弱而不可以用催吐方法的,要謹慎!(催吐的方法詳細記載在痰門。)

半身不遂,大多是因為有痰。在左邊的是因為死血或血少,應該用四物湯加桃仁、紅花、竹瀝、薑汁。在右邊的是因為痰和氣虛,應該用二陳湯合四君子湯加竹瀝、薑汁。能吃飯的,去掉竹瀝,加荊瀝更好。肥胖的人多有濕氣,稍微加一點附子來疏通經絡。

氣虛突然昏倒的,用人參黃耆來補氣。如果夾雜痰液,就用濃煎人參湯加竹瀝、薑汁。血虛的,用四物湯來補血。如果夾雜痰液,藥物都要用薑汁炒過,再加薑汁、竹瀝服用。

小便失禁的,屬於氣虛,大多用人參黃耆來補氣。

凡是中風,出現口開手撒、眼睛閉合、小便失禁、口吐白沫、眼睛直瞪、喉嚨發出鼾聲、肌肉鬆弛筋骨疼痛、頭髮直立、搖頭向上竄、面色赤紅像化妝一樣、汗珠像珠子一樣的,都是中風不治的症狀。如果肢體活動時筋骨疼痛,是因為沒有血來滋養筋骨而造成的疼痛,叫做筋枯,無法治癒。

(以上是丹溪提出的五條治療方法)

四君子湯,四物湯這兩個方子都在虛損門中有所說明。)二陳湯的方子在《局方》和《千金方》中,在痰飲門中有所說明。)

小續命湯(以及易老加減的方法)。東垣說:中風自汗的,不可以再用發汗的方法,所以這個藥也不能輕易使用。

麻黃(去掉節),人參(去掉蘆頭),黃芩,白芍藥,防己,桂枝,川芎(各七分),防風(去掉蘆頭,一錢),甘草(炙,七分),附子(用童便煮過,去掉皮和臍,五分),杏仁(去掉皮尖,另外研磨,一錢)。

《金匱要略》這個方子原本有石膏、當歸,沒有附子、防風、防己。我認為:這個方子石膏、當歸固然不可缺少,而附子、防風、防己尤其不可缺少,這可能是抄寫的人漏掉了。

以上藥物切細,做成一服,用水一碗半,加生薑五片,煎到一碗,溫服。凡是中風,如果不仔細辨別六經的症狀來加減用藥,即使治療也不能去除邪氣。《內經》說:如果身體感覺發冷,是毛孔開張;如果感覺悶熱,是毛孔閉合。知道是突然中風的邪氣,應該先用加減的續命湯根據病情來治療。

中風沒有汗又怕冷的,用麻黃續命湯來治療。

麻黃,防風,杏仁。

按照原方加一倍的藥量,應該針刺太陽經至陰穴出血,並在崑崙穴處抬起腳跟。

中風有汗又怕風的,用桂枝續命湯來治療。

桂枝,芍藥,杏仁。

按照原方加一倍的藥量,應該針刺風府穴。(以上兩種情況,都是太陽經中風。)

中風沒有汗,身體發熱但不怕冷的,用白虎續命湯來治療。

石膏(一錢四分),知母(一錢四分),甘草(七分)。

按照原方加藥。

中風有汗,身體發熱但不怕風的,用葛根續命湯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