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三 (5)
卷之三 (5)
1. 嘈雜噯氣
論
《內經》曰;胃為水穀之海,無物不受。若夫濕面魚腥,水果生冷,以及烹飪調和,黏滑難化等物,恣食無節,朝傷暮損,而成清痰稠飲,滯於中宮。故謂嘈雜噯氣,吞酸痞滿,甚則為翻胃膈噎,即此之由也。夫嘈雜之為證也,似飢不飢,似痛不痛,而有懊憹不自寧之狀者是也。
其證或兼噯氣,或兼痞滿,或兼噁心,漸至胃脘作痛,乃痰火之為患也。治法以南星、半夏、橘紅之類,以消其痰。芩、連、梔子、石膏、知母之類,以降其火。蒼朮、白朮、芍藥之類,以健脾行濕,壯其本元。又當忌口節欲,無有不安者也。
脈法
右寸關脈緊而滑。兩寸弦滑,胸中有留飲。寸脈橫者,膈上有橫積也。
右關弦急甚者,木乘土位,欲作胃反,難治。
方法
丹溪曰:此為食鬱有熱,炒梔子、姜炒黃連,乃必用之藥也。
肥人宜二陳湯,少加撫芎、蒼朮、白朮、梔子。
若濕痰氣滯,不喜食,用三補丸加蒼朮,倍香附。大抵嘈雜是痰因火動,令人心嘈,似飢非飢,有積有熱也,治痰為先,宜用山梔、薑汁炒黃連為君,南星、半夏、陳皮為臣,熱多加青黛。(若食鬱有熱,梔子與姜炒黃連不可無。)
蔣氏子心嘈索食,以白朮、黃連、陳皮為丸,白湯下七、八十丸,數服而止。
嘈雜眩遠,是火動其痰,二陳加梔子、芩、連之類。
噯氣,胃中有火有痰,用南星、半夏、軟石膏、香附作丸,或煎服之。蓋胃中有鬱火,膈上有稠痰也。
噫氣吞酸,此係食鬱有熱,火氣衝上,黃芩為君,南星、半夏、陳皮為佐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八條)
三聖丸,治嘈雜神效。
白朮(四兩),黃連(五錢),橘紅(一兩)
上為細末,神麯糊為丸,如綠豆大,每服五十丸,津唾下,或薑湯下。
術連丸,治嘈雜。
白朮(四兩),黃連(四錢五分)
上為細末,神麯糊丸,如黍米大,津唾送下。
軟石膏丸,治嘈雜噯氣。
南星(泡製),半夏(泡洗),軟石膏(煅),香附(童便浸透),梔子(炒,各等分)
上為細末,粥丸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薑湯下。
曲術丸,治中脘有飲則嘈,宿食則酸。(方見吞酸門。)
白話文:
[對於嘈雜噯氣的討論]
根據《內經》的說法,胃就像是能接受所有食物的大海。然而,如果過度攝取像是濕麵、魚腥、水果生冷,或是那些難以消化的黏滑食物,日復一日地傷害胃部,會導致產生大量的痰液和濃稠的飲液,積聚在胃中。因此,會出現嘈雜噯氣、吞酸、脹滿等症狀,嚴重時甚至會造成反胃、噎膈,這就是由這種情況所導致的。
嘈雜這個病症,感覺像餓但又不是真的餓,像痛但又不是真正的痛,是一種讓人無法安寧的狀態。此症可能伴有噯氣、脹滿、噁心的症狀,進一步可能會導致胃痛,這是因為痰火造成的問題。治療上,可以使用南星、半夏、橘紅這一類的藥物來消除痰液,黃芩、黃連、梔子、石膏、知母這些藥物用來降低體內的火氣。蒼朮、白朮、芍藥這類藥物能健脾利濕,強壯身體的根本。同時,患者應控制飲食,避免過度慾望,這樣就能確保身體的健康。
[脈象法則]
右手寸關脈緊且滑,兩寸弦滑表示胸中有留飲。寸脈橫向跳動,表示膈上有橫積。
右手關脈弦急且強烈,表示肝木過盛,對脾胃造成影響,有可能發展成胃反,治療難度較高。
[治療方法]
丹溪認為,這是由於飲食鬱悶加上體內有熱,治療上必須使用炒梔子和薑炒黃連,這是必要的藥物。
體型偏胖的人適合服用二陳湯,可以稍微加入撫芎、蒼朮、白朮、梔子。
如果是濕痰氣滯,食慾不佳,可以使用三補丸再加入蒼朮,加倍使用香附。總的來說,嘈雜是因為痰液受到火氣的影響,讓人感到心中煩躁,看似餓但實際上並不是,可能有積滯和體熱,治療上應該先消除痰液,可以使用山梔、薑汁炒黃連作為主要藥物,輔以南星、半夏、陳皮,如果熱量過多,可以添加青黛。
(若因飲食鬱悶且體內有熱,梔子和薑炒黃連是必不可少的。)
蔣先生的兒子感到心煩意亂,想吃東西,醫生用白朮、黃連、陳皮製成藥丸,用溫開水送服七十到八十粒,多次服用後症狀得到緩解。
如果嘈雜伴隨頭暈,這是火氣引發痰液的反應,可以在二陳湯中加入梔子、黃芩、黃連等藥物。
噯氣,代表胃中有火氣和痰液,可以使用南星、半夏、軟石膏、香附製成藥丸,或者煎煮服用。因為胃中有鬱結的火氣,膈上有濃稠的痰液。
嘔氣吞酸,這是由於飲食鬱悶加上體內有熱,火氣上沖所致,黃芩是主要的藥物,輔以南星、半夏、陳皮。
(以上是丹溪的八種治療方法)
[三聖丸],對於嘈雜症狀有顯著的療效。
白朮(四兩),黃連(五錢),橘紅(一兩)
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,用神麴糊製成如綠豆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五十粒,用口水或薑湯送服。
[朮連丸],用於治療嘈雜。
白朮(四兩),黃連(四錢五分)
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,用神麴糊製成如黍米大小的藥丸,用口水送服。
[軟石膏丸],用於治療嘈雜和噯氣。
南星(泡製),半夏(泡洗),軟石膏(煅),香附(童便浸透),梔子(炒,各等分)
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,用粥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,每次服用五十粒,用薑湯送服。
[麴朮丸],用於治療中脘有飲液就感到嘈雜,宿食就會感到酸。(詳細配方可參考吞酸門。)
2. 痞滿
論
《內經》曰:備化之紀,其病痞。又曰:太陰所至,為積飲痞膈。夫痞滿之證,東垣論之詳矣。謂太陰濕土主壅塞,乃土來心下為痞滿也。傷寒下之太早,亦為痞滿,乃寒傷榮血而然。心主血,邪入於本,故為心下痞。仲景以瀉心湯,用黃連瀉心下之土邪,功效甚速。非止傷寒為然,至於酒積雜病,下之太過,亦作痞滿,蓋下多則亡陰也。
亡陰者,謂脾胃水穀之陰亡也。故胸中之氣,因虛而下陷於心之分野,故心下痞。宜升胃氣,以血藥兼之。若全用利氣之藥導之,則痞尤甚。痞甚而復下之,氣愈下降,必變為中滿鼓脹,皆非其治也。又有虛實之異,如實痞大便秘者,厚朴、枳實主之。虛痞大便利者,芍藥、陳皮主之。
如飲食所傷而為痞滿者,宜消導其胸中窒塞之氣。上逆兀兀欲吐者,則宜吐之,所謂在上者因而越之是也。學者宜詳究焉。
脈法
《脈經》曰:痞,脈浮緊而下之,緊反入里,因作痞。
脈濡而弱,弱反在關,濡反在顛,微反在上,澀反在下。微則陽氣不足,澀則無血,陽氣反微,中風汗出,而反躁煩,澀則無血,厥而且寒,陽微不可下,下之則心下痞堅。
右關脈多弦,弦而遲者,必心下堅(此肝木克脾土,鬱結涎閉於臟腑,氣不舒則痞。)
方法
丹溪曰:痞滿與脹滿不同,脹滿內脹而外亦形,痞則內覺痞悶而外無脹急之形也。蓋由陰伏陽蓄,氣血不運而成,位乎心下之中,䐜痞滿塞,皆土邪之所為耳。有因誤下,裡氣虛,邪乘虛而入於心之分野。有因食痰積,不能施化,鬱而作痞者。有濕熱太甚,土來心下而為痞者。
用黃連、黃芩、枳實之苦以泄之,厚朴、生薑、半夏之辛以散之,人參、白朮之甘溫以補之,茯苓、澤瀉之鹹淡以滲之,大概與濕同治,使上下分消可也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二條)
厚朴溫中湯(東垣),治脾胃虛弱,心腹脹滿疼痛,時發時止。
厚朴(薑汁拌炒),陳皮(去白,各一錢),茯苓,草豆蔻,甘草,木香(各五分),乾生薑(一錢)
上細切,水煎服。
木香順氣湯(東垣),治䐜脹,心腹滿悶。
木香,益智,陳皮,蒼朮,草豆蔻(各五分),厚朴(薑製),青皮(各四分),茯苓,澤瀉,半夏(各六分),乾生薑,茱萸(各三分),當歸,人參(各五分),升麻,柴胡(各一錢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痞有痰挾血成窠囊者,用桃仁、紅花、香附、大黃之類治之。
七氣湯(局方),治七情所傷,憂思鬱結,腑臟氣不和平,心腹痞悶。
半夏,茯苓(各二錢),厚朴(薑製,一錢五分),紫蘇葉(一錢)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大消痞丸(東垣),治一切心下痞,及年久不愈者。
乾生薑,神麯(炒),甘草(炙,各二錢),豬苓(二錢五分),澤瀉,厚朴(薑汁拌炒),砂仁(各三錢),半夏(湯泡七次,去皮臍),陳皮(去白),人參(各四錢),黃連(陳壁土炒,去土),黃芩(如連制,各六錢),枳實(五錢,去穰麩炒),薑黃,白朮(各一兩)
上為細末,湯浸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至百丸,空心白湯下。
失咲丸(一名枳實消痞丸,東垣),治右關脈弦,心下虛痞,惡食懶倦。開胃進食。
乾生薑(一錢),甘草(炙),麥糵面(炒),白茯苓,白朮(各二錢),半夏曲,人參(各三錢),厚朴(薑製,四錢),枳實(麩炒黃色),黃連(各五錢)
上為細末,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七、八十丸,白湯下。
消痞湯(一名木香化滯湯,東垣),治因憂氣鬱結中脘,腹皮里微痛,心下痞滿,不思飲食。
川歸,枳實(炒,各四分),陳皮,生薑,木香(各六分),柴胡(七分),甘草(炙),草豆蔻(各一錢,麵包煨),半夏(一錢五分),紅花(一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水二盞,煎至一盞,溫服。
黃連消痞丸(東垣),治心下痞滿,壅滯不散,煩熱喘促不安。
澤瀉,薑黃(各一錢),乾生薑(二錢),甘草(炙),茯苓,白朮(各三錢),陳皮(五錢),豬苓(去黑皮,五錢),枳實(麩炒黃色,七錢),半夏(湯泡七次,九錢),黃連(一兩),黃芩(二兩,炒)
上為細末,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白湯下。
黃芩利膈丸(東垣),除胸中熱,利膈上痰。
生黃芩,炒黃芩(各一兩),半夏,黃連,澤瀉,南星(各五錢),枳殼(麩炒去穰),陳皮(去白,各三錢),白朮(二錢),白礬(一錢),今加蘿蔔子(五錢,炒),小皂角(一錢)
上為細末,湯浸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白湯下。忌酒、濕面、魚腥。
(丹溪活套)云:凡心下痞滿,須用枳實、黃連。如肥人心下痞,內有濕飲,宜蒼朮、半夏、縮砂、茯苓、滑石之類。如瘦人心下痞,乃鬱熱在上焦,宜枳實、黃連以導之,葛根、升麻以發之。如人飲食後,因冒風寒,飲食不消而作痞滿,宜吳茱萸、縮砂、藿香、草豆蔻之類,溫以化之。如脾氣虛弱,轉運不調,飲食不化而作痞者,宜白朮、山楂、神麯、麥芽之類以消之。
又曰:痞滿之證不一,有傷寒下早而作痞者,枳殼桔梗湯、小陷胸湯之類。有因飲食填塞胸中而作痞者,保和丸、東垣枳實導滯丸、木香化滯湯之類。傷寒下多則亡陰而痞者,四物湯加參、苓、白朮、升麻、柴胡,少佐以陳皮、枳殼之類除之。或大病後,元氣未夏而胸滿氣短者,宜補中益氣湯、陳皮枳朮丸、木香枳朮丸之類。
夫痞滿之證,不可執一,全在活法,詳脈證虛實而調之可也。
(醫案)
山頭沈三十一丈,年三十餘,身材肥盛,夏秋間因官差丈量田地辛苦,至冬間得痞滿證,兩脅氣攻,胸中飽悶,不能臥,欲成脹滿證。歷數醫者,皆與疏氣耗散之藥,皆不效。十一月初旬,召予診治,兩手關前皆浮洪而弦澀,兩關後脈皆沉伏。予曰:此膈上有稠痰,脾土之氣敦阜,肝木鬱而不伸,當用吐法,木鬱達之之理也。
奈何值冬月降沉之令,未可行此法,且先與豁痰疏肝氣,瀉脾胃敦阜之氣。用平胃散加半夏、茯苓、青皮、川芎、草龍膽、香附、砂仁、柴胡、黃連、栝蔞子等藥,病退之十有三四。待次年二月初旬,為行倒倉法,平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