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三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4)

1. 𧸗逆

韻書:𧸗與𩚚通,氣上逆作聲之名也。古方皆以𩚚為咳逆,諸書又多誤以咳嗽為咳逆,孫真人又誤以噦為咳逆,亦有書為吃逆者,皆誤也。𩚚,於立切。

《內經》曰: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。丹溪曰:𩚚,病氣逆也,以其氣自臍下直衝,上出於口之名也。東垣謂火與元氣不兩立,又謂火為元氣之賊。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,且以丁香、柿蒂、竹茹、陳皮等劑治之。未審孰為降火,孰為補虛?人之陰氣依胃為養,胃土損傷則木來侮之矣,謂之土敗木賊也。

白話文:

「咳逆」這個詞,古時候是指氣逆衝上,發出聲音的現象。過去的醫方都用「咳逆」來指代咳嗽,而很多書也把咳嗽誤認為咳逆。孫真人更把嘔吐也誤認為咳逆,有些書甚至寫成「吃逆」,這些都是錯誤的。「咳逆」的讀音是「於立切」。

《內經》說,所有逆氣衝上的現象都屬於火。丹溪認為咳逆是病氣逆上,因為病氣從臍下直衝向上,從口中出來。東垣說火與元氣不能共存,還說火是元氣的賊。古方都用胃弱來解釋咳逆,而沒有提到火,並且用丁香、柿蒂、竹茹、陳皮等藥物來治療。不知道這些藥物是降火還是補虛?人的陰氣依靠胃來滋養,胃土受損就會被木氣侵犯,這就是所謂的土敗木賊。

陰為火所乘不得內守,木挾相火之勢,故其氣直衝清道而上。言胃弱者,陰弱也,虛之甚也,病者見此似為危證。依正法而治之者,尚不能保其一、二,而況誤醫者乎。雖然,亦有因實而為𩚚者,不可不審。或因飲食太過,填塞胸中,而氣不得升降者。或有痰閉於上,火起於下,而氣不得伸越者。

有為傷寒熱病,陽明內實,過期而失下,清氣不得升,濁氣不得降,以致氣不宣通而發𩚚者。凡若此者,皆實證也。醫者宜專心致意,察審虛實而調治之,不可妄為處治,以夭人之天年也,幸甚。

脈法

脈浮而緩者,易治;弦急而按之不鼓者,難治。脈結或促或微,皆可治。脈代者危。右關脈弦者,木乘土位,難治。

白話文:

陰氣被火氣侵襲,無法守住內部,木氣挾持著相火的力量,所以氣往上直衝清道。這表示胃氣虛弱,陰氣不足,虛弱嚴重,病人呈現這種症狀,看起來很危險。即使按照正統醫術治療,也難保能痊癒,更何況是誤診呢?不過,也可能因為身體太過實證而導致昏迷,不可不仔細判斷。可能是因為飲食過度,塞滿胸腔,導致氣無法升降。也可能因為痰阻滯在上,火氣從下往上,導致氣無法流通。

也可能是因為傷寒熱病,陽明經脈實證,超過病程該下瀉的時機,清氣無法上升,濁氣無法下降,導致氣無法流通而昏迷。凡是這些情況,都是實證。醫生要專心致志,仔細判斷虛實,然後再針對病症治療,不可隨便亂治,以免縮短患者的壽命,希望大家謹慎。

脈法

脈象浮而緩的,容易治療;脈象弦緊,按壓時沒有彈性的,難以治療。脈象結滯,或是脈速或是微弱的,都可以治療。脈象代脈的,很危險。右關脈弦緊的,代表木氣乘克土位,難以治療。

方法

丹溪曰:大率有痰,有氣虛,有虛火上衝,視有餘不足治之。痰與食在上者吐之,人參蘆、稀涎散之類。

不足者補之,人參、白朮煎湯下大補丸。

痰用陳皮、半夏,氣虛用人參、白朮,陰火用黃連、黃柏、滑石,或吐或補,隨證施治。

𩚚逆自利,滑石、甘草、黃柏、芍藥、人參、白朮、陳皮,加竹瀝服。

白話文:

丹溪說:一般來說,有痰、有氣虛、有虛火上衝,要根據情況來判斷是過剩還是不足,再進行治療。痰和食物在上面,就用吐的方法,比如人參蘆、稀涎散之類。不足就用補的方法,比如人參、白朮煎湯下大補丸。痰用陳皮、半夏,氣虛用人參、白朮,陰火用黃連、黃柏、滑石,或是吐或是補,根據實際情況來治療。反胃想吐,就用滑石、甘草、黃柏、芍藥、人參、白朮、陳皮,再加上竹瀝服用。

痢疾發𩚚,用人參白朮煎湯,調益元散頻服,自止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六條)

陳皮竹茹湯(活人),治傷寒餘熱未解,氣虛發𩚚。

甘草(炙,一錢),人參(二錢),陳皮(去白,三錢),青竹茹(四錢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大棗一枚,水煎服。

橘皮半夏生薑湯,治氣虛有痰發𩚚。

白話文:

痢疾引起腹瀉,可以用人參白朮煎湯,調益元散頻頻服用,就能自然止住。

傷寒餘熱未解,氣虛引起腹瀉,可以用陳皮竹茹湯治療。

氣虛有痰引起腹瀉,可以用橘皮半夏生薑湯治療。

陳皮,半夏,乾生薑,人參,通草(各一錢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
六君子湯(局方),治痰挾氣虛發𩚚。

陳皮(一錢),半夏(一錢五分),茯苓(一錢),甘草(一錢),人參(一錢),白朮(一錢五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大棗二枚,生薑三片,新汲水煎服。

(丹溪活套)云:凡傷寒發𩚚有四證,不可不辨。有中氣不足,脈虛微,氣不相續而發𩚚者,宜用補中益氣湯加生脈散、黃柏以降虛火,或少加附子,服之立愈。有陽明內實,失下而發𩚚者,宜大承氣湯下之而愈。有渴而飲水太過,成水結胸,而又發𩚚者,宜小陷胸湯,或用小青龍湯去麻黃,加附子,治水寒相搏發𩚚,大妙。

白話文:

陳皮、半夏、乾生薑、人參、通草各一錢,將這些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藥,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
這是六君子湯,治療痰濕夾雜氣虛而引起的嘔吐。

陳皮一錢、半夏一錢五分、茯苓一錢、甘草一錢、人參一錢、白朮一錢五分,將這些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藥,再加入大棗兩枚、生薑三片,用新鮮的水煎服。

丹溪先生說:凡是傷寒引起的嘔吐,有四種情況必須區分。

第一種是中氣不足,脈搏虛弱,氣息不連續而嘔吐的,應該用補中益氣湯加生脈散、黃柏來降虛火,或少加附子,服用后立即見效。

第二種是陽明經內實,無法正常排泄而嘔吐的,應該用大承氣湯瀉下,即可痊癒。

第三種是口渴飲水過多,形成水結胸,又伴隨嘔吐的,應該用小陷胸湯,或用小青龍湯去掉麻黃,加附子,治療寒水相搏引起的嘔吐,效果非常顯著。

有傳經傷寒熱證,醫者誤用薑、桂等熱藥,助起火邪,痰火相搏而為咳逆者,宜用黃連解毒、白虎湯及竹瀝之類治之。

(祖傳方)

灸咳逆法:

乳根二穴,直乳下一寸六分,婦人在乳房下起肉處陷中,灸七壯即止,其效如神。

又氣海一穴,直臍下一寸半,灸三七壯,立止。

(醫案)

東陽李氏子,病傷寒陽明內實,醫與補藥治而成發𩚚,十日後召予。診其脈長而實大,與大承氣湯大下之,熱退而𩚚亦止。

盤松周氏子,得傷寒證,七日熱退而𩚚連聲不絕。舉家徬徨,召予診其脈,六脈皆沉細無力,人倦甚。以補中益氣湯作大劑,加炮附子一錢,一日三帖,兼與灸乳根、氣海三處,當日𩚚止,脈亦充而平安。

白話文:

如果病人患有傳染病導致的發燒,醫生錯誤地使用薑、桂等溫熱藥物,反而會助長火邪,使痰火交戰而引發咳嗽逆氣,這種情況應該使用黃連解毒、白虎湯和竹瀝等藥物治療。

(祖傳秘方)

治療咳嗽逆氣的灸法:

在乳根穴,位於乳頭下方一寸六分處,女性則在乳房下方的肉陷處,灸七壯即可,效果非常顯著。

另外,在氣海穴,位於肚臍下方一寸半處,灸三七壯,咳嗽立刻停止。

(醫案)

東陽李氏的兒子患了傷寒陽明內熱,醫生用補藥治療反而加重病情,導致發熱不退,十天后才請我診治。我診脈發現脈搏沉實有力,就用大承氣湯大劑瀉下,熱退了,發熱也停止了。

盤松周氏的兒子得了傷寒,七天后熱退了,但咳嗽卻連綿不斷。全家人束手無策,請我診治。我診脈發現六脈皆沉細無力,病人非常疲倦。於是用補中益氣湯加大劑量,加入炮附子一錢,一天服用三帖,同時灸乳根、氣海穴三處。當天咳嗽停止,脈搏也變得充盈有力,病情穩定下來。

2. 吞酸

《內經》曰:諸嘔吐酸,皆屬於熱。惟李東垣獨以為寒,誠一偏之見也。河間原病式曰:酸者肝木之味也,由火盛制金,不能平木,則肝木自甚,故為酸也。如飲食熱,則易於酸矣,是以肝熱則口酸也。或言為寒者,但謂傷生冷硬物,而喜噫醋吞酸,故俗醫主於溫和脾胃。豈知人之傷於寒也,則為病熱,蓋寒傷皮毛,則腠理閉密,陽氣怫鬱而為熱證。

故傷寒熱在表,而以麻黃湯熱藥發散,使腠理開通,汗泄熱退而愈也。凡內傷冷物者,或但陰勝陽而為病寒,或寒熱相搏怫鬱而為病熱,亦有內傷冷物而反病熱,得汗泄熱退身涼而病愈也。或微而止為中酸,俗謂之醋心,法宜溫藥散之,亦猶傷寒解表之義。若久吞酸不已,則不宜溫,宜以寒藥治之,後以涼藥調之,結散熱去則氣和矣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說:凡是嘔吐酸,都屬於熱症。只有李東垣獨自認為是寒症,實在是一偏之見。河間原病式說:酸是肝木的味道,由於火氣旺盛克制金,無法平息木氣,導致肝木過盛,所以才會有酸味。就像吃熱的食物容易引起酸味一樣,因此肝熱就會導致口酸。有些人說這是寒症,只是因為他們認為是吃了生冷硬的食物,並且喜歡打嗝和吞食酸味的食物,所以民間醫生都以溫和脾胃為主。他們哪裡知道,人體受寒之後,反而會出現熱症,因為寒氣傷了皮毛,導致毛孔閉塞,陽氣鬱積而產生熱症。

所以傷寒熱症在表,就用麻黃湯等熱藥發散,使毛孔開通,出汗散熱之後就能痊癒。凡是內傷寒涼之物的人,有的是單純陰盛陽虛而導致寒症,有的是寒熱交戰鬱積而導致熱症,也有內傷寒涼之物,反而產生熱症,透過出汗散熱,身體涼爽,病症痊癒。如果症狀輕微,只是偶爾出現酸味,民間稱為醋心,可以用溫藥散之,和傷寒解表的方法一樣。如果長期不斷地吞食酸味,就不宜溫藥,應該用寒藥治療,之後再用涼藥調養,散解熱氣之後,氣血就會和順。

所以中酸不宜食黏滑油膩者,謂能令氣鬱不通暢,如食物在器覆蓋,熱而自酸。宜飡糲食菜蔬,能令氣之通利也。曰寒曰熱,於斯明矣,學者詳之。

脈法

脈弦而滑。兩寸或浮而弦,或浮而滑,或沉而遲,或緊而洪,或洪而數,或沉而遲。胸中有寒飲洪數者,痰熱在膈間。時吐酸水,欲成胃反也。

方法

茱連丸

吳茱萸(去梗泡浸半日),陳皮(去白),黃芩(陳壁土炒,各五錢),黃連(土炒,一錢),蒼朮(米泔浸,七錢半)

白話文:

因此胃酸過多的人不適合吃黏滑油膩的食物,因為這些食物會導致氣機鬱結不通暢,就像食物被器皿覆蓋住,熱氣無法散發而產生酸味一樣。應該吃清淡的食物和蔬菜,可以幫助氣機通暢。寒熱的道理在此就說清楚了,學習的人要仔細研究。

脈象弦而滑。兩寸脈浮而弦,或浮而滑,或沉而遲,或緊而洪,或洪而數,或沉而遲。胸中有寒飲,脈洪數者,說明痰熱停滯在膈間。經常吐酸水,快要發展成胃反了。

可以用茱連丸來治療,方劑包括吳茱萸(去梗泡浸半日)、陳皮(去白)、黃芩(陳壁土炒,各五錢)、黃連(土炒,一錢)、蒼朮(米泔浸,七錢半)。

上為細末,神麯糊丸,如綠豆大,每服二、三十丸,津唾嚥下。一方茱萸、連二味,隨時令寒熱,迭為佐使(寒月倍茱萸,熱月依本方),蒼朮茯苓為補助,湯浸蒸餅為小丸,吞之。

治酸必用茱萸,順其性而折之。

食鬱有痰,二陳湯加南星、黃芩之類。

加味平胃散,治吞酸因食鬱所致,生料平胃散加炒神麯、炒麥芽、薑、棗同煎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神麴糊成丸子,大小如綠豆,每次服用二三十顆,用唾液送服。另一方用茱萸、連翹,依季節寒熱,互相佐使(寒冷季節加倍茱萸,炎熱季節依原方),蒼朮、茯苓作為輔助藥材,用湯浸泡蒸餅製成小丸,吞服。

治療胃酸必定使用茱萸,順著它的藥性來運用。

飲食積滯伴有痰涎,可以用二陳湯加南星、黃芩等藥材。

加味平胃散用於治療因飲食積滯引起的吞酸,生料平胃散加炒神麴、炒麥芽、薑、棗一起煎服。

酸味宜節厚味,必蔬食自養,則病易安。

吐清水,用蒼朮(陳壁土炒),茯苓,滑石(炒),白朮,陳皮,煎服。

參萸丸,上可治吞酸,下可治自利。又云:治濕而氣滯者,濕熱甚者用之為響導。

六一散(一料),吳茱萸(一兩,制)

上為飯丸服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七條)

藿香安胃散(東垣),治脾胃虛弱,飲食入胃,嘔吐作酸,不待腐熟。

白話文:

酸味要適量,不要過度食用肥美的食物,應該以蔬菜來滋養身體,這樣就能容易痊癒。

吐清水,可以用蒼朮(用陳舊的土炒過),茯苓,滑石(炒過),白朮,陳皮,煎水服用。

參萸丸,上可以治療吞酸,下可以治療腹瀉。另外,也有人說:治療濕氣重而氣滯的人,濕熱嚴重的人,可以用它來引導藥效。

六一散(一兩),吳茱萸(一兩,制過)

將藥材混合在一起,做成飯粒大小的丸藥服用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共有七條)

藿香安胃散(東垣),治療脾胃虛弱,食物進到胃裡,就會嘔吐反酸,不消化。

藿香,丁香,人參(各二錢五分),陳皮(五錢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加生薑,水煎溫服。

加減二陳湯(丹溪),治痰飲為患,嘔吐頭眩心悸,或因食生冷硬物,脾胃不和,時吐酸水。

丁香(五分),半夏,陳皮(各二錢五分),茯苓(一錢五分),甘草(七分半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水煎服。

曲術丸(三因),治中脘宿食留飲,酸蜇心痛,吐清水。

白話文:

將藿香、丁香、人參(各二錢五分)、陳皮(五錢)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二錢,加入生薑,用水煎煮溫服。此方名為加減二陳湯,出自丹溪,適用於痰飲所致的嘔吐、頭暈、心悸,或因食用生冷堅硬食物導致脾胃不和,反覆吐酸水等症狀。

另有一方名為曲術丸,出自三因,配方為丁香(五分)、半夏、陳皮(各二錢五分)、茯苓(一錢五分)、甘草(七分半),將藥材切碎,每次服用一劑,加入生薑三片,用水煎煮服用,可治療中脘積食留滯、胃酸灼痛、吐清水等症狀。

神麯(炒,三兩),蒼朮(米泔浸,一兩半),砂仁(一兩),陳皮(去白,一兩)

上為細末,生薑汁別煮神麯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七十丸,薑湯送下。

(祖傳方)

治吞酸方

用黃連吳茱萸各一兩,上以黃連細切,同茱萸以井花水浸七日,去連,將茱萸焙乾,每日清晨,以米湯下四十九粒。

白話文:

取炒好的神麴三兩,米泔浸泡過的蒼朮一兩半,砂仁一兩,去白陳皮一兩,研磨成細粉。用生薑汁煮神麴糊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七十丸,用薑湯送服。

另外,用黃連和吳茱萸各一兩,將黃連細切,與吳茱萸一起用井花水浸泡七日,取出黃連,將吳茱萸烘乾。每天清晨,用米湯送服四十九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