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一 (21)
卷之一 (21)
1. 中風(附:胃風)
論
《內經》曰:風之傷人也,或為寒熱,或為熱中,或為寒中,或為癘風,或為偏枯。又曰:風者,百病之長也,至其變化,乃為他病,無常方。又曰:諸風掉眩,皆屬肝木。《千金》云:岐伯所謂中風,大法有四:一曰偏枯,謂半身不遂也。二曰風痱,謂身無疼痛,四肢不收也。
三曰風懿,謂奄忽不知人也。四曰風痹,謂諸痹類風狀也。是以古之名醫,皆以外中風邪,立方處治。惟河間劉守真氏謂:中風癱瘓者,非謂肝木之風實甚而卒中之,亦非外中於風,良由將息失宜,心火暴甚,腎水虛衰不能制之,則陰虛陽實,而熱氣怫鬱,心神昏冒,筋骨不用,而卒倒無所知也。
亦有因喜怒思悲恐五志有所過極而卒中者,夫五志過極皆為熱甚,俗云風者,言末而忘其本也。東垣李明之亦謂:中風者,非外來風邪,乃本氣自病也。凡人年逾四旬氣衰之際,或因憂喜忿怒傷其氣者,多有此證,壯歲之時無有也。若肥盛者則間有之,亦是形盛氣衰故如此耳。
丹溪先生亦曰:有氣虛,有血虛,有痰甚。又曰:西北二方,真為風所中者有之。東南之人,多是濕土生痰,痰生熱,熱生風也。夫上古之論中風,一以為外感風邪之候。及乎三先生之論一出,皆以風為虛象,而謂內傷正氣為病。然三先生又別,各有外感之論,而使後學狐疑不決。
故王安道有論三子主氣、主火、主濕之不同,而與昔人主風之不合,而立真中、類中之目,歧為二途。愚竊疑焉。曰卒中,曰暴僕,曰暴喑,曰矇昧,曰喎僻,曰癱瘓,曰不省人事,曰語言蹇澀,曰痰涎壅盛,其為中風之候不過如此,無此候者非中風之病也。夫外候既若是之相侔,而病因又何其若彼之異耶?欲求歸一之論終不可得,於是積年曆試四方之病此者若干人,盡因風濕痰火挾虛而作,何嘗見其有真中、類中二者之分哉。是以一旦豁然有所感悟,未知是否,請陳梗槩如下,與明達者共議。
夫中風之證,蓋因先傷於內而後感於外之候也,但有標本輕重之不同耳。假如百病皆有因有證,因則為本,證則為標。古人論中風者,言其證也。三先生論中風者,言其因也。知乎此,則中風之候可得而詳論矣。其所謂真中風邪者,未必不由氣體虛弱,榮衛失調,然後感於外邪也。
若非體虛所致,則西北二方風寒大盛之地,而中風者比比皆是,何暇為他證哉。其所謂因火、因氣、因濕者,亦未必絕無外邪侵侮而作也。若無外邪侵侮,則因氣、因火、因濕各自為他證,豈有喎僻癱瘓暴僕暴喑之候乎。經曰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是也,豈可以一中風之證歧為二途哉。
治之之法,重於外感者,先驅外邪而後補中氣,重於內傷者,先補中氣而後驅外邪,或以散風藥為君,而以補損藥為臣使,或以滋補藥為君,而以散邪藥為臣使,全在活法量輕重而處治之也。《內經》曰:有取本而得者,有取標而得者,有本而標之者,有標而本之者。又曰:急則治其標,緩則治其本。
白話文:
中風(附:胃風)
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風邪侵襲人體,可能造成寒熱病症,或是身體內部發熱,或是身體內部寒冷,或是麻風病,或是半身不遂。」又說:「風,是各種疾病的領頭,它變化多端,會形成其他各種疾病,沒有固定不變的規律。」又說:「所有因風引起的頭暈目眩,都與肝臟的氣血失調有關。」《千金方》記載,岐伯所說的中風,主要有四種情況:第一種是偏枯,也就是半身不遂;第二種是風痱,指身體不痛,但四肢無法活動;第三種是風懿,指突然昏倒,失去知覺;第四種是風痹,指各種痹症的症狀像風邪引起的。因此,古代的名醫都認為中風是外來的風邪入侵造成的,並以此為基礎制定治療方法。
然而,金朝的劉完素認為,中風癱瘓並非肝風太盛導致的突然發作,也不是外來的風邪所致,而是因為生活習慣不當,心火過旺,腎水虛弱無法抑制,導致陰虛陽盛,熱氣鬱積,心神昏迷,筋骨無力,突然昏倒,失去知覺。也有些人是因為過度的喜怒思悲恐等情緒波動而突然發病,這些情緒過度都會導致體內熱盛,一般人說的「風」只是看到表象而忘記根本原因。金朝的李杲也認為,中風不是外來的風邪,而是身體內部的氣機失調導致的疾病。一般人到了四五十歲,身體氣血衰弱的時候,或是因為憂愁、喜悅、憤怒等情緒傷到氣,就容易發生這種病,年輕人很少有這種情況。如果身體肥胖的人出現中風,也是因為外表強壯但體內氣血衰弱的緣故。
元朝的朱丹溪也說,中風的原因有氣虛、血虛和痰多等不同情況。他也說,西北地區的人,確實有因為風邪侵襲而中風的情況。但東南地區的人,多是因為潮濕的環境導致體內生痰,痰會生熱,熱會生風。
古代對中風的看法,認為是外感風邪引起的。直到三位醫家(劉完素、李杲、朱丹溪)提出不同的觀點後,大家都認為「風」是體虛的表現,認為中風是身體內部正氣受損導致的疾病。然而,這三位醫家對外感也有不同的論述,讓後來的學者感到困惑,難以判斷。
因此,王安道提出三位醫家分別以氣、火、濕為主要病因,與過去認為風邪是主因的說法不同,並將中風分為「真中風」和「類中風」兩種。我個人對此持懷疑態度。所謂的突然發病、突然昏倒、突然失聲、意識模糊、口眼歪斜、癱瘓、失去知覺、說話困難、痰液阻塞等症狀,不過就是中風的表現,沒有這些症狀就不是中風。如果中風的外部症狀如此相似,那麼病因怎麼會如此不同呢?想要找出統一的解釋卻始終無法如願。於是,我多年來在各地觀察了很多中風病人,發現他們都是因為風、濕、痰、火夾雜體虛而導致的,從未發現他們有真中風和類中風的區別。因此,我突然有所領悟,雖然還不確定是否正確,但還是想提出我的看法,與明理的人共同探討。
中風這種疾病,通常是因為身體內部先有損傷,然後再感受外來的邪氣,只是內在損傷和外在感受的程度輕重不同。如果把各種疾病都看作是「因」和「證」,「因」是根本原因,「證」是表象。古代人談論中風,主要是談論它的症狀。三位醫家談論中風,主要是談論它的病因。理解了這個道理,就能夠更詳細地分析中風的症狀。所謂的「真中風」,未必不是因為體質虛弱、氣血失調,然後才感受外來的邪氣。如果不是因為體虛導致的,那麼在西北等風寒盛行的地方,中風的人會很多,哪還有其他疾病的份。所謂的「因火」、「因氣」、「因濕」等情況,也未必完全沒有外來邪氣的侵襲。如果沒有外來邪氣侵襲,那麼「因氣」、「因火」、「因濕」各自就會成為其他的疾病,又怎麼會有口眼歪斜、癱瘓、突然昏倒、突然失聲等症狀呢?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邪氣侵襲,必定是正氣虛弱。」,怎麼能把中風這個病分成兩種不同的情況來看待呢?
治療方法,如果外感嚴重,就要先驅除外邪,然後再補養中氣;如果內傷嚴重,就要先補養中氣,然後再驅除外邪。有時要用祛風藥為主,補益藥為輔;有時要用滋補藥為主,祛邪藥為輔,都要根據病情的輕重靈活運用。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有治療根本而見效的,有治療表象而見效的,有先治本後治標的,有先治標後治本的。」又說:「病情緊急時,要先治療表象;病情緩和時,要治療根本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