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三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3)

1. 噎膈

《內經》曰:三陽結,謂之膈。子和云:三陽者,大小腸膀胱也。結,謂熱結也。小腸熱結則血脈燥,大腸熱結則不能圊,膀胱熱結則津液涸,三陽既結則前後閉塞,下既不通必反而上行,所以噎食不下,縱下而復出也。此陽火不下降而上行也,故經又曰少陽所至為嘔湧,溢食不下,此理明矣。

又先哲論膈噎反胃,大率以血液乾槁。其或咽喉窒塞,食不能下,其槁在吸門;或食下則胃脘當心而痛,須臾吐出,食出痛止,其槁在賁門,此皆上焦之膈噎也。其或食物可不,良久復出,其槁在幽門,此中焦之膈噎也。其或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其槁在闌門,大小腸之間,此下焦之膈噎也。

雖然,亦有斯須輕病而為醫所誤者,丹溪論之詳矣。謂夫氣之初病,其端甚微,或因些少飲食不謹,或外胃風雨,內傷七情,或食味過厚,偏助陽氣,積成膈熱,或資稟充實,表密無汗,或性急易怒,相火上炎,以致津液不行,清濁相干,惟氣之為病,或痞或痛,或不思食,或噫腐吞酸,或嘈雜痞悶。醫者不求其本,便認為寒,遽以辛香燥熱之劑投之,時暫得快,以為神方。

厚味仍前不節,七情反復相侵,舊病被劫暫開,濁液易於攢聚,或半月,或一月,前證復作。如此蔓延,自氣成積,自積成痰,此為痰為飲為吞酸之由也。良工未遇,謬藥又行,痰挾瘀血,遂成窠囊,此為痞為痛為嘔吐膈噎反胃之次第也。醫者猶謂虛而積寒,非尋常草木可療,竟以烏、附助佐丹劑,專意服餌。

積而久也,血液俱耗,胃脘乾槁。其槁在上,近咽之下,水飲可行,食物難入,間或可入,食亦不多,名之曰噎。其槁在下,與胃為近,食雖可下,難盡入胃,良久復出,名之曰膈,亦曰反胃,大便秘,小若羊屎。然名雖不同,病出一體。又曰:噎病生於血乾,血陰也,陰主靜,內外兩靜則臟腑之火不起,而金水二臟有養,陰血自生,腸胃津液傳化合宜,何噎之有。醫者當知此意,不可妄以燥熱之劑,以火濟火,則何以異刺人而殺之也,慎之慎之!

脈法

《脈經》曰:寸緊尺澀,其人胸滿不能食而吐,吐止者為下之,故不能食。誤言未止者,此為反胃,故尺為微澀也。(誤一作設。)

寸口脈緊而芤,緊則為寒,芤則為虛,虛寒相搏,脈為陰結而遲,其人則噎。關上脈數,其人則吐。

脈弦者虛也,胃氣無餘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變為胃反。寒在於上,醫反下之,令脈反弦,故名曰虛。

趺陽脈浮而澀,浮則為虛,澀則傷脾,脾傷則不磨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宿穀不化,名曰胃反,脈緊而澀,其病難治。

脈澀而小,血不足;脈大而弱,氣不足。

方法

丹溪曰:大率屬血虛、氣虛、有痰。

戴氏曰:氣虛者,脈必緩而無力。血虛者,脈必數而無力。痰者,寸關脈必沉,或伏而大。有氣滯結者,寸關沉而澀。

張雞峰曰:噎當是神思間病,惟內觀以自養可安。此言深中病情。

屎如羊屎者,不治。(大腸無血故也。)年高者,不治。(年五十餘,則不可治矣。)

戴氏曰:氣血俱虛者,則口中多出沫。但見沫大出者,必死不治。

治法,用童便、韭汁、竹瀝、薑汁、牛羊乳(一本有驢屎),氣虛入四君子湯,血虛入四物湯。切不可用香燥藥,宜薄滋味。

一法,用黃連三錢(薑汁炒),山楂肉二錢,保和丸二錢,同為末,糊丸麻子大,胭脂胚子為衣,人參湯入竹瀝,下五十丸。

一方,用馬匏兒燒存性,陳米湯調服。(即野田瓜,北方多有。原本書馬剝兒,誤也。)

一云,馬匏兒燒存性一錢,好棗肉四枚,平胃散二錢,溫酒調服,食即可下,然後隨病源調理。

一方,用吳茱萸、黃連、貝母、栝蔞子、牛轉草,丸服。

一方,用韭汁二兩,牛乳一盞,生薑半兩搗汁,和勻頓服,效。

有氣結者,用開導之劑。有陰火上炎者,作陰虛治。有積血者,當消息去之,韭汁能下膈上瘀血。

古方用人參以補肺,御米以解毒,竹瀝以清痰,乾薑以養血,粟米以實胃,蜜以潤燥,姜以去穢。有治寒者,必為當時有實因於寒者用之也,挾寒者間或有之。今人悉因痰氣,久誤於醫,傳變而成,其無寒也明矣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十一條)

栝蔞實丸(局方),治膈噎,胸膈痞,痛徹背脅,喘急妨悶。

栝蔞實(去殼別研),枳殼(去穰麩炒),半夏(湯泡七次),桔梗(炒,各一兩)

上為細末,薑汁米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生薑湯送下。

寬中進食丸(東垣),滋形氣,喜飲食。(方見內傷門。)

人參利膈丸(東垣),治膈噎,胸中不利,大便結燥,痰嗽喘滿,脾胃壅滯。推陳致新,治膈氣之聖藥也。

木香檳榔(各七錢五分),人參,當歸藿香甘草枳實(麩炒黃,各一兩),大黃(酒濕蒸熟),厚朴(薑製,一兩)

上為細末,滴水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溫水下。

(丹溪活套)云:凡膈噎反胃,悉用二陳湯加薑汁、竹瀝、童便、韭汁之類為主治。如胸中覺有熱悶,本方加土炒黃連、黃芩、栝蔞仁、桔梗之類。如血虛瘦弱之人,本方合四物湯,少加杏仁泥、紅花,童便、韭汁之類仍不可缺。如飲酒人,本方加砂糖、驢屎入內服。如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或食下須臾即吐者,此胃可容受而脾不能傳送也,或大小腸秘結不通,食返而上奔也,本方加酒蒸大黃、桃仁之類以潤之。脾不磨者,本方多加麥糵面、神麯之類以助化之。

如氣虛肥白人膈噎者,本方合四君子湯,亦加竹瀝、薑汁為要藥也。有因七情鬱結成氣噎者,本方加香附、撫芎、木香、檳榔、栝蔞仁、砂仁之類。凡膈噎,大便燥結,用大黃,乃急則治其標之劑也。仍用四物湯加童便、韭汁,多飲牛羊乳為上策也。但不可以人乳代之,蓋人乳內有飲食烹飪之火及七情之火存於中,故不可代服也。

(祖傳方)

潤腸膏,治膈噎,大便燥結,飲食良久復出,及朝食暮吐、暮食朝吐者,其功甚捷。

新取葳靈仙(四兩,搗汁,四、五月開花者),生薑(四兩,搗汁),真麻油(二兩),白砂蜜(四兩,煎沸,掠出上沫)

上四味,同入銀石器內攪勻,慢火煎,候如餳,時時以箸挑食之。一料未愈,再服一料決效。

大力奪命丸,治膈噎不下食及翻胃等證。

杵頭糠,牛轉草(各半斤),糯米(一斤)

上為細末,取黃母牛口中涎沫為丸,如龍眼大,入鍋中,慢火煮熟食之,加沙糖二、三兩入內丸尤佳。

一方,治噎膈久不納穀者。

隔年炊飯干(不拘多少)

上一味,以急流順水煎煮糜爛,取濃汁時時與之。待能食後,以調脾進食、生血順氣之藥調治而安。

(醫案)

蘇溪金賢九里,年五十三,夏秋間得噎證,胃脘痛,食不下,或食下良久復出,大便燥結,人黑瘦殊甚,求予治。診其脈,右手關前弦滑而洪,關後略沉小,左三部俱沉弦,尺帶芤。予曰:此中氣不足,木來侮土,上焦濕熱鬱結成痰,下焦血少,故大便燥結。陰火上衝吸門,故食不下。

用四物以生血,用四君子以補氣,用二陳以祛痰,三合成劑,加姜炒黃連、炒枳實、栝蔞仁,少加砂仁。又間服潤腸丸,或服丹溪墜痰丸。半年,服前藥百餘帖,病全安。

梅林駱氏婦,予妻嬸也,年四十九,身材略瘦小,勤於女工,得膈噎證半年矣,飲食絕不進,而大便結燥不行者十數日,小腹隱隱然疼痛,求予治。診之,六脈皆沉伏。予以生桃仁七個令細嚼,杵生韭汁一盞送下。片時許,病者云:胸中略見寬舒。以四物湯六錢,加栝蔞仁一錢,桃仁泥半錢,酒蒸大黃一錢,酒紅花一分,煎成正藥一盞,取新溫羊乳汁一盞,合而服之。半日後,下宿糞若干。

明日腹中痛漸止,漸可進稀粥而少安。後以四物湯出入加減,合羊乳汁,服五、六十帖而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