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三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三 (2)

1. 嘔吐

《內經》曰:諸嘔吐酸,暴注下迫,皆屬於火。東垣曰:夫嘔、吐、噦三者俱屬於胃,胃者揔司也,以其氣血多少為異耳。嘔者陽明也,陽明多血多氣,故有聲有物,氣血俱病也。吐者太陽也,太陽多血少氣,故有物無聲,血病也。噦者少陽也,少陽多氣少血,故有聲無物,氣病也。

河間曰:胃膈熱甚則為嘔,火氣炎上之象也。吐證有三,氣、積、寒也,皆從三焦論之。上焦在胃口,上通於天氣,主納而不出。中焦在中脘,上通天氣,下通地氣,主腐熟水穀。下焦在臍下,下通地氣,主出而不納。是故上焦吐者,皆從於氣,氣者天之陽也,其脈浮而洪,其證食已即吐,渴欲飲水,大便燥結,氣上衝胸而發痛,其治當降氣和中。

白話文:

《論》

《內經》說: 各種嘔吐泛酸、突然劇烈腹瀉、下墜感,都屬於火邪。

東垣說: 嘔吐呃逆這三種症狀都屬於胃病,胃是主管消化吸收的器官,只是由於氣血盛衰不同而有所區別。嘔吐是陽明經病,陽明經氣血充盈,所以有聲有物,是氣血俱病。吐是太陽經病,太陽經血多氣少,所以有物無聲,是血病。呃逆是少陽經病,少陽經氣多血少,所以有聲無物,是氣病。

河間說: 胃和膈膜熱盛就會引起嘔吐,這是火氣上炎的表現。吐症有三種:氣、積、寒,都是從三焦來論述。上焦在胃口,上通於天氣,主納而不吐。中焦在中脘,上通天氣,下通地氣,主腐熟水穀。下焦在臍下,下通地氣,主出而不納。所以上焦吐者,都是從氣而發,氣是天之陽氣,其脈浮而洪,其症狀是食物剛吃就吐,渴想喝水,大便乾燥結實,氣上衝胸而發痛。治療應當降氣和中。

中焦吐者,皆從於積,有陰有陽,食與氣相假為積而痛,其脈浮而長,其證或先痛而後吐,或先吐而後痛,治法當以毒藥去其積,檳榔、木香行其氣。下焦吐者,皆從於寒,地道也,其脈沉而遲,其證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小便清利,大便秘而不通,治法當以毒藥通其秘塞,溫其寒氣,大便漸通,復以中焦藥和之,不令大便秘結而自愈也。外有傷寒,陽明實熱太甚而吐逆者。

有內傷飲食,填塞太陰,以致胃氣不得宣通而吐者。有胃熱而吐者。有胃寒而吐者。有久病氣虛,胃氣衰甚,聞穀氣則嘔噦者。有脾濕太甚,不能運化精微,致清痰留飲鬱滯上中二焦,時時噁心吐清水者。宜各以類推而治之,不可執一見也。

白話文:

中焦的嘔吐,通常都是因為積聚的食物,有陰有陽,食氣交纏而產生疼痛。脈象浮而長,症狀可能是先痛後吐,也可能是先吐後痛。治療方法應以毒藥去除積聚,檳榔、木香疏通氣機。下焦的嘔吐,大多是寒邪入侵,因為下焦屬陰寒之地,脈象沉而遲,症狀是早晨吃飯晚上吐,晚上吃飯早上吐,小便清澈,大便秘結不通。治療方法應以毒藥通利秘結,溫暖寒氣,待大便通暢後,再用中焦藥調和,防止大便再次便秘,自然痊癒。此外,還有外感傷寒,陽明實熱過盛而導致嘔逆的;內傷飲食,過度填塞太陰,導致胃氣不能宣通而嘔吐的;胃熱而嘔吐的;胃寒而嘔吐的;久病氣虛,胃氣衰弱,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噁心嘔吐的;脾濕過盛,不能運化精微,導致清痰留飲鬱滯上中二焦,時時噁心吐清水的。這些情況應根據不同原因進行辨證施治,不可一概而論。

脈法

《脈經》曰:嘔而脈弱,小便複利,身有微熱,見厥者,難治。

跌陽脈浮者,胃氣虛,寒氣在上,噯氣在下,二氣相爭,但出而不入,其人即嘔而不得食,恐怖即死,寬緩即瘥。

脈陽緊陰數,其人食已則吐,陽浮而數亦為吐。

寸口脈緊而芤,緊則為寒,芤則為虛,虛寒相搏,脈為陰結而遲,其人則噎,關上脈數,其人則吐。

脈弦者虛也,胃氣無餘,朝食暮吐,暮食朝吐,變為反胃。寒在於上,醫反下之,令脈反弦,故名曰虛。

寸口脈微而數,微則無氣,無氣則榮虛,榮虛則血不足,血不足則胸中冷,故吐。

方法

白話文:

《脈經》說,如果一個人嘔吐,脈象微弱,小便頻繁,身體略微發熱,還出現昏厥的情況,就很難治癒。

脈象浮而虛弱,代表胃氣虛弱,寒氣在上,噯氣在下,兩者相互爭鬥,只出不進,這種人會嘔吐,無法進食,如果恐懼就會死亡,如果放鬆就會好轉。

脈象陽氣緊實陰氣數急,這種人吃過東西就會吐,陽氣浮而數急也會導致嘔吐。

寸口脈緊而細小,緊表示寒,細小表示虛,虛寒相互交戰,導致脈象陰結而遲緩,這種人就會噎住,關上脈數急,就會嘔吐。

脈象弦緊代表虛弱,胃氣不足,早上吃飯晚上吐,晚上吃飯早上吐,會發展成反胃。寒氣在上,醫生卻用下寒的方法治療,導致脈象反轉成弦緊,所以叫做虛。

寸口脈微弱而數急,微弱表示無氣,無氣則營養虛弱,營養虛弱則血不足,血不足就會導致胸中寒冷,所以會嘔吐。

丹溪曰:胃中有熱,膈上有痰,大棗加炒梔子、姜炒黃連、生薑,煎服。

凡嘔吐者,切不可下,逆之故也。

有久病吐者,胃氣虛不納穀也,生薑、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香附治之。凡痞滿短氣而嘔,宜補中氣,止可用調中益氣湯。

肝火出胃,逆上嘔吐,抑青丸。(方見火門。)

白話文:

丹溪曰:

胃中有熱,膈上有痰,可用大棗加炒梔子、姜炒黃連、生薑,煎服。

凡嘔吐者,切不可使用瀉下藥物,因為會逆其病情。

有久病嘔吐者,是因為胃氣虛弱,無法納受食物,可用生薑、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香附治療。凡是胸腹痞滿、呼吸短促並伴隨嘔吐的,宜補中氣,可用調中益氣湯。

肝火上炎,逆上嘔吐,可用抑青丸。(方劑請參閱火門章節。)

夏月嘔吐不止,五苓散加薑汁,入湯調服。

吐蟲而嘔,用黑錫炒成灰,檳榔末、米飲調服。

噁心吐清水者,有熱有痰有虛,皆用生薑,隨證佐藥治之。

胃中有熱者,二陳湯加薑汁製炒黃連、黃芩。挾虛者,加人參、白朮。又云:胃虛弱,嘔者,二陳湯加砂仁、藿香、白朮。

痰飲為患,或因多食生冷,脾胃不和,以致嘔吐噁心,或頭眩,或胃脘懊憹不快,或發寒熱,二陳湯加丁香、烏梅、生薑,煎服。心下痞而痛者,加草豆蔻仁。

白話文:

夏季如果嘔吐不止,可以服用五苓散加入薑汁,調成湯劑服用。

如果嘔吐出蟲,可以用黑錫炒成灰,加入檳榔末,用米湯調服。

如果噁心吐清水,可能是因為體內有熱、有痰或者虛弱,都要用生薑,根據不同的症狀搭配其他藥物治療。

如果胃中有熱,可以用二陳湯加入薑汁製成的炒黃連、黃芩。如果伴隨虛弱,可以加入人參、白朮。還有人說,如果胃虛弱導致嘔吐,可以用二陳湯加入砂仁、藿香、白朮。

如果因為痰飲導致的嘔吐,可能是因為吃太多生冷食物,導致脾胃不和,除了嘔吐噁心之外,還可能伴隨頭暈、胃脘疼痛、發寒發熱等症狀,可以用二陳湯加入丁香、烏梅、生薑,煎服。如果心下痞痛,可以加入草豆蔻仁。

痰熱噁心嘔吐氣盛者,導痰湯加縮砂、姜炒黃連、竹茹。

(以上丹溪方法凡十條)

藿香安胃散(河間)治胃氣虛弱,不能飲食,時時嘔吐噁心者。

藿香,人參,陳皮(各一錢),丁香(五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,煎至七分,溫服。

和中桔梗湯(河間)治上焦熱氣上衝,食已暴吐,脈浮而洪,宜先和中。

桔梗(一錢五分),半夏曲(二錢),陳皮(去白,一錢),枳實(麩炒黃色,一錢),白茯苓(一錢),白朮(一錢五分),厚朴(薑汁拌炒,一錢)

白話文:

如果患者痰熱內盛、噁心嘔吐、氣盛,可以用導痰湯加入縮砂、姜炒黃連、竹茹。這十種方法是上丹溪流傳下來的。

如果患者胃氣虛弱,不能飲食,時時嘔吐噁心,可以用藿香安胃散治療。藿香、人參、陳皮各一錢,丁香五分,將這些藥材細切,用一盞水煎至七分,溫服即可。

如果患者上焦熱氣上衝,食後暴吐,脈浮而洪,可以用和中桔梗湯治療。桔梗、半夏曲、陳皮、枳實、白茯苓、白朮、厚朴各一錢五分,將這些藥材細切,用一盞水煎至七分,溫服即可。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,取清汁調木香散二錢,空腹服。三服後,氣漸下,吐漸止,然後去木香散,加芍藥二錢,黃耆一錢半,煎服,病愈則已。如大便燥結,食不盡下,以大承氣湯去芒硝微下之,再服前藥補之。如大便復結,又依前微下之。

木香散(河間)

木香,檳榔各等分,為細末,前藥調之服。

荊黃湯(河間)治暴吐,上焦熱氣所沖,脈浮而洪者。

荊芥穗(五錢),人參(二錢五分),甘草(一錢),大黃(一錢五分)

白話文:

將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藥,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盞,去渣取清汁,加入木香散兩錢,空腹服用。服用三劑後,氣虛漸退,嘔吐漸止,然後停止服用木香散,改加芍藥兩錢,黃芪一錢半,煎服,病癒即可。如果大便燥結,食慾不振,可以用大承氣湯去芒硝微量服用,再服用前述補藥。如果大便再次便秘,則重複服用去芒硝的大承氣湯。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,調檳榔散二錢,空腹服。

檳榔散(河間)

檳榔(三錢),木香(一錢五分),輕粉(少許)

上為細末,用前藥調服。為丸亦可,用水浸蒸餅丸如小豆大,每服二十丸,食後服。

清鎮丸(河間),治上焦吐,頭痛發熱,有汗脈弦。

柴胡(二兩,去蘆),黃芩(七錢五分),甘草(五錢),半夏(五錢),青黛(二錢五分),人參(五錢)

白話文:

取一份藥材,用水煎煮,至剩下一半的量,過濾掉藥渣,加入檳榔散兩錢,於空腹時服用。

檳榔散(由河間所編撰):

  • 檳榔:三錢
  • 木香:一錢五分
  • 軟粉:少量

以上材料研磨成細末,用上述藥物調和後服用。也可以做成丸狀,將藥材用水浸泡後與蒸餅混合,製成如小豆大小的丸子,每次服用二十顆,於餐後服用。

清鎮丸(由河間所編撰),用於治療上焦吐瀉、頭痛發熱且有汗、脈象呈弦狀的症狀:

  • 柴胡:二兩(去蘆頭)
  • 黃芩:七錢五分
  • 甘草:五錢
  • 半夏:五錢
  • 青黛:二錢五分
  • 人參:五錢

請注意,這些藥方應由專業的中醫師根據您的具體情況進行診斷並開方使用。

上為細末,薑汁浸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十丸,生薑湯送下,食後服。

白朮湯(河間),治胃中虛損及有痰而吐者。

半夏曲(五錢),白朮(二錢),檳榔(二錢五分),木香(一錢),甘草(一錢),茯苓(二錢)

上為細末,每服二錢,生薑湯調下,食前服。

金花丸(河間),治吐食脈弦者,肝乘於脾而吐,乃由脾胃之虛,宜治風安脾。

半夏(湯泡七次,一兩),檳榔(二錢),雄黃(一錢五分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薑汁浸泡蒸餅做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五十丸,用生薑湯送服,飯後服用。這是河間所著的白朮湯,用於治療胃中虛損、有痰且嘔吐的症狀。

白半夏曲五錢、白朮二錢、檳榔二錢五分、木香一錢、甘草一錢、茯苓二錢,研磨成細粉,每次服用二錢,用生薑湯調服,飯前服用。這是河間所著的金花丸,用於治療嘔吐、脈搏弦緊的症狀,這是肝氣乘脾而導致的嘔吐,由於脾胃虛弱,宜用此方治療風邪,安養脾胃。

半夏用湯泡七次,一兩,檳榔二錢,雄黃一錢五分。

上為細末,薑汁和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,小兒丸如黍米大,生薑湯送下,從少至多漸加服之,以吐止為度。無羈絆於脾,故飲食自下。

紫沉丸(河間),治中焦吐食,由食積與寒氣相假,故吐而痛,宜服此藥。

半夏曲(二錢),烏梅肉(二錢),代赭石(三錢),杏仁(去皮尖,另研,一錢),砂仁(三錢),丁香(二錢),沉香(一錢),檳榔(二錢),木香(一錢),陳皮(五錢),白豆蔻(五分),白朮(一錢),巴豆霜(另研,五分)

白話文:

將藥材研磨成細粉,用薑汁和蒸熟的麵粉製成丸藥,藥丸大小如梧桐子,小兒藥丸則如黍米大小,用生薑湯送服,從少量開始逐漸增加服用量,直到吐止為止。此藥不影響脾胃,因此飲食能正常消化吸收。這是一種治療中焦吐食的藥方,適用於因食物積滯與寒氣相結合而導致的嘔吐疼痛。

上為細末,入巴豆霜和勻,醋麵糊為丸,如黍米大,每服五十丸,食後生薑湯下,吐愈則止。小兒另丸如芝麻大,治小兒食積吐食亦大妙。

小半夏湯(仲景),治陽明傷寒,不納穀而嘔吐不已者。

半夏(湯泡七次,一兩),生薑(二錢)

上細切,水三盞,煎至一盞,去渣,分作二服服之。

生薑汁半夏湯(活人),治胸中似喘不喘,似嘔不嘔,似噦不噦,徹心憒憒然無奈者。

半夏(湯泡洗七次,一兩)

上細切,水一盞半,生薑自然汁半盞,同煎至一盞,溫服。仲景曰:嘔多,雖有陽明證,慎不可下。孫思邈曰:嘔家多服生薑,乃嘔家之聖藥也。氣逆者以辛散之,故以生薑為主治之。

白話文:

將藥材磨成細末,加入巴豆霜混合均勻,用醋和麵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黍米,每次服用五十丸,飯後用生薑湯送服,吐完为止。小孩另做丸子,如芝麻大小,治療小孩積食嘔吐也很有效。

這是仲景的[小半夏湯],主治陽明傷寒,患者不思飲食,持續嘔吐的症狀。

將半夏(用熱水泡七次,一兩)和生薑(二錢)切碎,用三杯水煎煮至一杯,去渣,分成兩次服用。

這是活人方的[薑汁半夏湯],主治胸中似喘非喘,似嘔非嘔,似噦非噦,胸口悶悶不舒服的症狀。

將半夏(用熱水泡洗七次,一兩)切碎,用一杯半水和半杯生薑汁一起煎煮至一杯,溫熱服用。仲景說:如果嘔吐頻繁,即使有陽明證,也要慎用下藥。孫思邈說:嘔吐的病人,服用生薑是最好的藥物。因為氣逆可以用辛散的方法治療,所以以生薑為主治。

藿香平胃散(東垣),治內傷飲食,填塞太陰,嘔吐不已。

藿香(一錢),厚朴(薑製,一錢),蒼朮(一錢五分),陳皮(一錢),甘草(炙,三分),砂仁(五分,研),神麯(五分,炒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五片,大棗一枚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
胃苓湯(局方),治證同前。

平胃散加五苓散,加薑棗,水煎服之。

黃連六一湯(丹溪),治因多食煎煿燒餅熱面之類,以致胃脘當心而痛,或嘔吐不已,漸成反胃。

白話文:

藿香平胃散,是李東垣所創,用於治療內傷飲食,導致脾胃虛寒、積食不化而引起的嘔吐不止。

藥方如下:藿香一錢,厚朴(用薑汁製)一錢,蒼朮一錢五分,陳皮一錢,甘草(炙)三分,砂仁五分(研磨),神麴五分(炒)。

將以上藥材細切,製成一劑,加入生薑五片、大棗一枚,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
胃苓湯,是局方所創,治療的症狀與藿香平胃散相同。

做法是將平胃散加入五苓散,再加入薑棗,用水煎服。

黃連六一湯,是朱丹溪所創,用於治療因過食煎烤、燒餅、熱面之類食物,導致胃脘疼痛、嘔吐不止,久而久之出現反胃的情況。

黃連(六錢),甘草(炙,一錢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大盞,煎至七分,去渣溫服。

丁附治中湯(局方),治胃傷寒冷之物,致心腹㽲痛而嘔噦不止。

人參(五分),白朮(一錢),乾薑(一錢),甘草(炙,三分),陳皮,青皮,丁香(各一錢),附子(二錢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五片,大棗二枚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
加味二陳湯(丹溪),治胃中有伏火,膈上有稠痰,時常胃口作痛,及噁心吐清水不快。

白話文:

黃連六錢,甘草一錢(炙),細切,加水一盞煎至七分,去渣溫服,此為丁附治中湯,可治胃寒所致的心腹疼痛、嘔吐不止。

人參五分,白朮一錢,乾薑一錢,甘草三分(炙),陳皮、青皮、丁香各一錢,附子二錢,細切,加生薑五片、大棗二枚,水一盞半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,此為加味二陳湯,可治胃中有伏火、膈上有稠痰,胃痛、噁心吐清水等症狀。

陳皮(去白,一錢),半夏(一錢五分,炮),茯苓(一錢),甘草(炙,三分),梔子(炒,一錢),黃連(薑汁拌炒,一錢五分),川芎(一錢),白朮(一錢),乾薑(炒,五分),蒼朮(一錢),香附(一錢),牡荊子(炒另研,一錢半),挾虛者加人參(一錢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加生薑三片,煎至一盞,稍熱服。如胃口痛甚,入生薑自然汁一合,和勻服。

丁香安胃湯(東垣),治嘔吐噦,胃虛寒所致。

丁香(五分),吳茱萸(一錢),草豆蔻(一錢),黃耆(二錢),人參(一錢),柴胡(五分),甘草(炙,五分),升麻,當歸身,陳皮(各五分),黃柏(二分),蒼朮(一錢)

白話文:

陳皮去掉白色外皮,取一錢;半夏炮製後取一錢五分;茯苓取一錢;甘草炙後取三分;梔子炒後取一錢;黃連用薑汁拌炒後取一錢五分;川芎取一錢;白朮取一錢;乾薑炒後取五分;蒼朮取一錢;香附取一錢;牡荊子炒後研磨取一錢半;如果患者體虛,則加人參一錢。將所有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藥,用兩杯水,加入三片生薑,煎煮至一杯,稍溫服下。如果胃痛嚴重,可加入一杯生薑汁,混合服用。

此方名為丁香安胃湯,出自醫學家李杲,主要用於治療嘔吐呃逆,因胃虛寒所致。藥方包括丁香五分,吳茱萸一錢,草豆蔻一錢,黃耆二錢,人參一錢,柴胡五分,甘草炙後五分,升麻、當歸各五分,黃柏二分,蒼朮一錢。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大盞,煎至七分,食前溫服。

茯苓半夏湯(東垣),治脾胃虛弱,身重有痰,噁心欲吐。風邪羈絆於脾胃之間,當先實其脾土。

白朮(一錢),茯苓(一錢),半夏(一錢),神麯(炒,一錢),橘紅(七分),天麻(七分),麥糵面(炒黃色,一錢二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加生薑五片,煎至一盞,熱服。

(丹溪活套)云:胃中有熱,膈中有痰,令人時常嘔吐清水,作噯氣吞酸等證,用二陳湯加姜炒黃連、梔子、蒼朮、川芎、香附、砂仁、神麯、山楂,少加木香以行滯氣,加姜,水煎服。久病虛者,加人參、白朮。胃寒者,加益智、草豆蔻、乾薑、桂心之類,去黃連、梔子。

白話文:

把白朮、茯苓、半夏、神麴、橘紅、天麻和炒黃色的麥糵面切碎,做成一劑藥,用一盞半水和五片生薑一起煎煮,直到剩下約一盞水,趁熱服用。

又甚者,加丁香、附子。如脅痛或脾痛,右關脈弦,嘔吐不已,此木乘土之分也,本方加人參、白朮、升麻、柴胡、青皮、芍藥、川芎、砂仁、神麯之類。如時常吐清水,或口甘不喜食,冷涎自下而湧上者,此脾熱所致也,本方加白朮、芍藥、升麻、土炒黃連、梔子、神麯、麥芽、乾生薑,或丸或煎皆可。

如時常噁心吐清水,心胃作痛,得食則漸止,飢則甚者,此胃中有蛔也,本方加苦楝根、使君子,煎服即愈,或用黑錫灰、檳榔末等分,米飲調下。

(醫案)

白話文:

有些情況,需要加丁香、附子。如果患者出現脅痛或脾痛,右關脈弦,嘔吐不止,這是木乘土的病症,方中要加人參、白朮、升麻、柴胡、青皮、芍藥、川芎、砂仁、神麴之類。如果患者經常吐清水,或口甘不喜食,冷涎自下而湧上,這是脾熱所致,方中要加白朮、芍藥、升麻、土炒黃連、梔子、神麴、麥芽、乾薑,可以丸服或煎服。

如果患者經常噁心吐清水,心胃作痛,吃了東西就漸漸止痛,餓了就加重,這是胃中有蛔蟲,方中要加苦楝根、使君子,煎服即可痊癒,也可以用黑錫灰、檳榔末等量,用米湯調服。

在城黃氏婦,年將三十,產後困食傷,致胃虛不納穀,四十餘日矣,聞穀氣則噁心而嘔,聞藥氣亦嘔,求予治。予曰:藥不能入口,又將何法以治之乎。懇求不已,遂制一方,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各五錢,甘草二分,陳皮、藿香、砂仁各五分,炒神麯一錢,十年以上陳倉米一合,順流水二大白盞煎沸,泡伏龍肝研細,攪渾,放澄清,取一盞,加薑棗,同煎前藥至七分,稍冷服。此藥遂納而不吐,別以陳倉米煎湯時時與之,日進前藥二、三服,漸能吃粥而安。

後以此法治十數人,皆驗。

白話文:

城裡黃姓婦女,年近三十,生產後飲食不當,導致胃虛無力,無法進食,已經四十多天了。聞到食物的味道就反胃嘔吐,聞到藥味也會嘔吐,請求我治療。我說:「藥物都吃不下去,還能用什麼方法治療呢?」她一再懇求,我便開了一張方子,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各五錢,甘草二分,陳皮、藿香、砂仁各五分,炒神麴一錢,十年以上陳倉米一合,用兩大碗清水煎煮沸騰,將伏龍肝研磨成細粉,攪拌均勻,靜置沉澱後,取一碗,加入薑棗,與之前煎煮的藥一起再煎至七分,稍微冷卻後服用。服下此藥後,她就能進食而不吐了,再用陳倉米煎湯時時給她喝,每天服用之前所開藥方兩到三劑,逐漸可以吃粥並恢復安穩。

之後用此方法治療十多人,都驗證有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