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三 (1)
卷之三 (1)
1. 痢
論
《內經》曰:溲而便膿血,知氣行而血止也。
愚按:經文溲字下,必缺一澀字。溲即尿也,溲澀而便膿血者,言病因也,蓋血因氣滯,而大小二便俱不利耳。氣行而血止者,言治法也。故河間闡明其說,所謂和氣則後重自除,而用木香、檳榔、枳殼等藥以和之,即此意也。
河間曰:行血則便膿自愈,和氣則後重自除。又曰:後重則宜下,腹痛則宜和,身重則除濕,脈弦則去風,膿血稠黏以重藥竭之,身冷自汗以熱藥溫之,風邪外束宜汗之,鶩溏為痢宜溫之。又曰:在表者發之,在裡者下之,在上者湧之,在下者竭之,身表熱者內疏之,小便澀者分利之。又曰:盛者和之,去者送之,過者止之。
白話文:
《黃帝內經》說:小便澀滯並排出膿血,就知道氣血流通,出血就能止住。
我認為經文中「溲」字下面應該缺少一個「澀」字。溲就是小便,小便澀滯並排出膿血,指的是病因,因為血氣瘀滯,所以大小便都不順暢。氣血流通,出血就能止住,指的是治療方法。所以河間先生闡明這個道理,他說氣血調和,則便秘自然會消失,因此使用木香、檳榔、枳殼等藥物來調和氣血,就是這個意思。
河間先生說:血流通暢,則膿血自然會痊癒,氣血調和,則便秘自然會消失。又說:便秘就要瀉下,腹痛就要調和,身體沉重就要祛濕,脈象弦緊就要祛風,膿血稠黏就要用重藥去除,身體冰冷自汗就要用溫熱藥物溫補,風邪外束就要發汗,腹瀉如水就要溫補。又說:病在表面的就要發散,病在裡面的就要瀉下,病在上部的就要催吐,病在下部的就要下泄,身體表面熱的就要內疏,小便澀滯的就要利尿。又說:病情盛者就要調和,病情衰退者就要補益,病情過度者就要抑制。
兵法云:避其來銳,擊其惰歸。此之謂也。夫古方以瀉痢滾同論治,朱紫混淆,殊不知瀉屬脾而痢屬腎也。丹溪曰:先水瀉而後膿血者,此脾傳腎,賊邪難愈。先膿血而後水瀉者,此腎傳脾,微邪易愈。是皆先哲之格言,以為後學之繩墨,醫者其可不詳究乎。
脈法
《脈經》云:腸澼下膿血,脈沉小流連者生,洪大數身熱者死。又曰:腸澼筋攣,脈小細安靜者生,浮大而緊者死。
方法
丹溪曰:痢赤屬血,自小腸來;白屬氣,自大腸來。
《原病式》曰:痢為濕熱甚於腸胃怫鬱而成,其病皆熱證也。俗以痢白為寒,誤也,如熱生瘡癤而出白膿,可以白為寒乎?陰陽水火,一高則一下,一盛則一衰。若以白為寒赤為熱,則兼赤白者,乃寒熱俱甚於腸胃之間而為病乎?況下迫窘痛小便赤澀而痢白者必多有之,為熱明矣。
白話文:
兵法說:「避開敵人來勢洶洶的時候,攻擊他們疲憊回歸的時候。」這正是治療痢疾的道理。古代醫方將瀉痢混為一談,不加區分,殊不知瀉屬脾而痢屬腎。丹溪先生說:「先出現水瀉,然後才出現膿血,這是脾氣傳入腎,邪氣難以治癒;先出現膿血,然後才出現水瀉,這是腎氣傳入脾,邪氣容易治癒。」這些都是先賢的格言,是後學的準則,醫生們怎能不仔細研究呢?
《脈經》說:「腸道流出膿血,脈象沉細而流連的,病人可以活;脈象洪大而數,身體發熱的,病人會死。」又說:「腸道流出膿血,筋脈攣縮,脈象小而細,安靜的,病人可以活;脈象浮大而緊的,病人會死。」
丹溪先生說:「痢疾如果是紅色,屬於血,來自小腸;如果是白色,屬於氣,來自大腸。」
《原病式》說:「痢疾是由於濕熱積聚於腸胃而引起的,病症都是熱證。民間認為痢疾顏色白是寒證,這是錯誤的。就像熱氣生瘡癤,排出白色膿液,難道可以用白色來判斷是寒證嗎?陰陽水火,一升一降,一盛一衰。如果認為白色是寒,紅色是熱,那麼同時出現紅色和白色的痢疾,豈不是寒熱都非常嚴重,導致腸胃之間生病嗎?而且,下腹疼痛難忍,小便赤澀,卻出現白色痢疾的人很多,這明顯是熱證。」
世有用辛熱藥而愈者,蓋辛甘發散,熱主出行,故病微者則鬱結開通,氣和而愈;若病甚者,鬱結不開,其病轉加而死矣。故治痢者,必用寒以勝熱,苦以燥濕,微加辛熱佐之,以為發散開通之用,如此固無不效者。
仲景治痢,可下者,悉用承氣等湯加減下之。大黃之寒,其性善走,佐以厚朴之溫,善行滯氣,緩以甘草之甘,飲以湯液,灌滌腸胃,滋潤輕快,積行即止。局方用砒、丹、巴、硇,類聚成丸,其氣凶暴,其體重滯,積氣已行而毒氣未消,猶暴賊手持兵刃,使之徘徊瞻顧於堂奧之間,縱有愈病之功,而腸胃清純之氣,寧無損傷之患乎。可溫者,乃用姜附溫之。
白話文:
有些情況下,使用辛熱藥物可以治癒疾病。這是因為辛味藥物可以發散,熱性藥物可以促進氣血運行,所以對於病情較輕的患者,藥物可以疏通鬱結,使氣血調和而康復。然而,如果病情嚴重,鬱結無法疏通,病況反而會加重,甚至導致死亡。因此,治療痢疾時,必須用寒涼藥物來克制熱症,用苦味藥物來乾燥濕氣,可以適當添加少量辛熱藥物,用以發散開通,這樣就能取得良好的療效。
張仲景治療痢疾,對於可以服用瀉藥的患者,都會使用承氣湯等湯藥加減服用,以達到瀉下的目的。大黃性寒,善於快速下行,配合厚朴的溫性,可以順暢運行滯留在體內的氣機,再以甘草的甘味緩和藥性,並用溫熱的湯液灌注腸胃,使之滋潤暢通,積聚在腸胃中的病氣排出後,便能止住痢疾。但是,一些方劑中使用砒霜、丹砂、巴豆、硇砂等藥物,這些藥物性烈,容易傷及腸胃,雖然能夠治癒疾病,但也會損害腸胃的正常機能。對於可以溫補的患者,則可以使用生薑、附子等溫熱藥物來治療。
局方例用熱藥為主,澀藥為佐,用之於下利清白者猶可;其裡急後重,經所謂下迫者皆屬火熱所為,加以澀熱之劑,非殺而何。
初得一、二日間,元氣未虛,必推蕩之,此通因通用之法,用大承氣湯或調胃承氣湯。下後,看氣血調理,氣用參、術,血用四物。五日後,不可下。(此亦大概言之,氣血虛者,雖一、二日亦不可下;實者,十餘日後,亦有下之而安者。)
腹痛,以白芍藥、甘草為君,當歸、白朮為佐。惡寒者加桂,惡熱者加黃柏。
白話文:
古代醫書中,很多方劑都以熱藥為主,澀藥為輔,這種方法用於治療下痢清白症尚可,但如果患者出現裡急後重、下迫等症狀,則屬於火熱所致,再用澀熱的藥物,就會加重病情。
剛開始一兩天內,患者元氣未虛,應當積極使用通因通用之法,例如大承氣湯或調胃承氣湯來瀉下。瀉下之後,根據患者的氣血狀況調整治療,氣虛用人參、白朮,血虛用四物湯。五天之後,不可再瀉下。當然,這只是一般原則,氣血虛弱的人,即使只有一兩天也不可瀉下;而實證的人,可能要十幾天后才能瀉下。
腹痛的治療,以白芍藥、甘草為主藥,當歸、白朮為輔藥。如果患者怕冷,則加桂枝;如果患者怕熱,則加黃柏。
腹痛,因肺金之氣鬱在大腸之間,以苦梗發之,後用痢藥。一云,實則可下,虛則以苦梗發之。
初下痢腹痛者,用溫藥薑、桂之屬,切不可驟用參、術。縱氣虛胃虛,皆不可用。
後重者,積與氣墜下之故,兼升兼消,尤當和氣,木香檳榔丸、保和丸之類。
身熱挾外感者,不惡寒,用小柴胡去人參;發熱惡寒,身首俱痛,此為表證,宜微汗和解,加蒼朮、川芎、陳皮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,煎服。(愚每以上二方並治痢之挾外感者,亦多獲奇效也。)
白話文:
肚子痛,是因為肺部的氣鬱結在大腸裡,用苦梗來疏通,之後再用瀉痢的藥物。有人說,實證可以用瀉藥,虛證則用苦梗來疏通。
剛開始腹痛拉肚子,要用溫性的藥物,例如生薑、桂皮等,絕對不能馬上用人參、黃芪。即使氣虛、胃虛,也都不可以用。
腹痛拉肚子時間較長,是因為積食和氣下墜造成的,需要兼顧升清降濁,尤其要調和氣機,像是木香檳榔丸、保和丸之類的藥物。
如果伴隨發熱,且屬於外感,不惡寒,可以用小柴胡湯去人參;如果發熱惡寒,頭身疼痛,這是表證,需要微微發汗解表,可以加蒼朮、川芎、陳皮、芍藥、甘草、生薑,煎服。我經常用這兩種方子治療拉肚子伴隨外感的病人,也取得了很好的療效。
發熱不止者屬陰虛,用寒涼藥必兼溫藥、升藥。
大孔痛(肛門痛也),因熱流於下也,木香、檳榔、芩、連,加炒乾姜。
仲景法治,大孔痛,一曰溫之,一曰清之。若久病身冷自汗脈沉小,宜溫之。暴病身熱脈洪大,宜清之。
下血者宜涼血活血,當歸、黃芩、桃仁之類,或用朴硝。有風邪下陷,宜升提之,蓋風傷肝、肝主血故也。有濕傷血,宜行濕清熱。
濕熱下痢,小便澀少,煩渴能食,脈洪大而緩,腹痛後重,桂苓甘露飲送下保和丸二、三十粒。
白話文:
發燒不停的人屬於陰虛,用寒涼藥一定要搭配溫藥和升藥。
肛門疼痛是因為熱氣往下流造成的,可以用木香、檳榔、黃芩、黃連,再加上炒乾薑。
張仲景治療肛門疼痛的方法,一種是溫熱,一種是清熱。如果病人是久病身體寒冷、自汗、脈象沉細,就應該溫熱治療。如果是突然發病、身體發熱、脈象洪大,就應該清熱治療。
便血就應該用涼血活血的藥物,比如當歸、黃芩、桃仁,或者用朴硝。如果是因為風邪下陷導致的便血,就要用升提的藥物,因為風邪傷肝,而肝主血。如果是濕邪傷血,就要用行濕清熱的藥物。
濕熱下痢、小便量少且澀、口渴但能吃飯、脈象洪大而緩、腹部疼痛且沉重,可以用桂苓甘露飲送服保和丸二十到三十粒。
濕多熱少,脾胃不和,食少,腹痛後重,夜多利下,胃苓湯送下保和丸二、三十粒。
氣虛,面色痿黃或枯白色,人疲倦,痢頻並痛,後重不食,脈細弱,或微汗時出,黃耆建中湯送下保和丸二、三十粒。
濕熱為痢,不渴者,建中湯加蒼朮、茯苓,下保和丸。
脾胃不和,食少,腹脹痛後重,脈弦緊,宜平胃散加芍藥、官桂、葛根、白朮、茯苓,下保和丸。
白話文:
如果體內濕氣重、熱氣不足,脾胃功能失調,就會出現食慾不振、腹痛且痛感在下腹部、夜間小便次數頻繁等症狀,建議服用胃苓湯並搭配保和丸二三十粒。
若是氣虛,臉色發黃或蒼白,體力下降,頻繁腹瀉且伴隨疼痛,痛感在下腹部,食慾不佳,脈象細弱,或容易流汗,建議服用黃耆建中湯並搭配保和丸二三十粒。
如果濕熱導致腹瀉,但口渴不顯著,建議服用建中湯並加入蒼朮、茯苓,再搭配保和丸服用。
脾胃功能失調,食慾不佳,腹部脹痛且痛感在下腹部,脈象弦緊,建議服用平胃散並加入芍藥、官桂、葛根、白朮、茯苓,再搭配保和丸服用。
下痢,血氣大虛,腹痛頻並後重不食,或產後得此證,用四君子湯加當歸、陳皮,下保和丸二、三十粒。
下痢白積者,用芍藥湯加白朮、陳皮、甘草、滑石、桃仁。
下痢赤積,身熱,益元散加木通、炒芍藥、炒陳皮、白朮,煎湯送下保和丸加黃芩丸。
久下痢,已數日不能起床,不食,疲弱之甚者,用:
人參(五分),白朮(一錢),黃耆(五分),當歸(七分),芍藥(一錢),甘草(炙,三分),御米殼(醋炒,三分),地榆(五分),木香(三分),縮砂(五分),陳皮(一錢),升麻(三分),白豆蔻仁(三分),澤瀉(五分)
白話文:
腹瀉,體力嚴重虛弱,肚子痛頻繁且伴隨肛門墜脹感,食慾不振,或是產後出現這種症狀,可以服用四君子湯加當歸、陳皮,再服用保和丸二十至三十粒。
腹瀉合併白色積聚,可以服用芍藥湯加白朮、陳皮、甘草、滑石、桃仁。
腹瀉合併紅色積聚,身體發熱,可以服用益元散加木通、炒芍藥、炒陳皮、白朮,煎湯後服用保和丸加黃芩丸。
長期腹瀉,已經好幾天不能起床,不吃東西,非常虛弱的患者,可以用:
人參(五分)、白朮(一錢)、黃耆(五分)、當歸(七分)、芍藥(一錢)、甘草(炙,三分)、御米殼(醋炒,三分)、地榆(五分)、木香(三分)、縮砂(五分)、陳皮(一錢)、升麻(三分)、白豆蔻仁(三分)、澤瀉(五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如下墜異常,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者,此為死血證,用桃仁細研及滑石行之。
血痢久不愈者,屬陰虛,四物為主。
下痢如豆汁者,濕也。蓋脾胃為水穀之海,無物不受,常兼四臟,故有如五色之相染。當先通利,此迎而奪之之義。如虛,宜審之。
古方用厚朴,專為行凝滯之氣,滯氣稍行則去之。枳殼雖少緩,亦不宜久服。只以陳皮和藥可也。
古方多用粟殼治嗽與痢,但要先出病根,乃收功後藥也。
如力倦氣少惡食,此為挾虛證,宜用白朮、當歸身尾,甚者加人參、陳皮補之,虛回而痢自止。
白話文:
將藥材切成細末,做成一劑,用一盞半的水煎煮,煎至剩下一盞,去除藥渣,溫熱服用。
如果下墜感異常,腹內有紫黑色的血塊且疼痛劇烈,這是死血症,要用桃仁研磨成細末和滑石粉一起服用。
血痢久治不癒,屬於陰虛,要用四物湯為主。
下痢如豆汁狀,這是濕氣過盛。因為脾胃是水穀的匯集之處,無物不受影響,常與四臟相關,因此會出現如同五色相染的症狀。應先通利,這是迎而奪之的道理。如果體虛,則需謹慎用藥。
古方中用厚朴,專門用於行氣化瘀,滯氣稍有緩解就要停止使用。枳殼雖然作用較緩慢,但也不宜長期服用。只可用陳皮來和藥物一起服用。
古方中多用粟殼治療咳嗽和痢疾,但要先找到病根,才能用它來收功。
如果體力衰弱,氣息短促,食慾不振,這是挾虛症,要用白朮、當歸身尾來治療,嚴重者可以加入人參、陳皮來補益,虛症消退後,痢疾自然會停止。
如久痢,體虛氣弱,滑泄不止,亦當以澀藥止之,訶子肉、豆蔻、白礬、半夏、牡蠣之類,擇而用之。然須以陳皮為佐,恐太澀亦能作疼。又,甚者須灸天樞、氣海(取穴法,見前霍亂門。)
如痢已減十之七、八,穢積已盡,糟粕未實,用炒芍藥、炒白朮、炙甘草、陳皮、茯苓煎湯,下固腸丸二、三十粒。此丸性多燥澀,有去濕實腸之功。若滯氣未盡除者,不可遽用。
白話文:
如果長期腹瀉,身體虛弱,一直拉肚子,可以用收斂止瀉的藥物來治療,像是訶子肉、豆蔻、白礬、半夏、牡蠣等等,可以根據情況選擇使用。但要記得加一點陳皮來緩解藥性,避免太過收斂而引起疼痛。如果病情嚴重,還需要灸天樞、氣海穴位(取穴方法見霍亂門)。
如果腹瀉已經減輕了七八成,穢物積聚已經排空,但腸胃還沒有完全恢復,可以用炒芍藥、炒白朮、炙甘草、陳皮、茯苓煎湯,並服用固腸丸二三十粒。固腸丸性燥澀,能去濕實腸。如果腸胃裡還有氣滯未消,就不能急著用藥。
如痢後糟粕未實,或食粥稍多,或飢甚方食,腹中作疼,以白朮、陳皮二味煎湯,和之自安。
如氣行血和積少,但虛坐努責,此為無血證,倍用歸身尾、芍藥、生地黃,而以桃仁泥佐之,陳皮和之,血生自安。
如痢後腳弱,漸細小,用蒼朮二兩,白芍藥、龜板各二兩半,黃柏五兩,粥糊丸,以四物湯加陳皮、甘草,煎湯送下。
噤口痢,胃口熱甚故也,用黃連、人參煎湯,終日呷之。如吐,則再強飲,但得一呷下咽,便好。又用田螺搗,盦臍中,以引下其熱。胃中熱結,當開以降之。人不知此,多用溫藥甘味,以火濟火,以滯益滯也。亦有誤服熱毒之藥犯胃者,當推明而祛其毒,用糞蛆焙乾為末,清米飲調下一錢匕,其效。
白話文:
如果拉肚子后残渣还没排干净,或者吃粥太多,或者很饿才吃饭,肚子就疼,可以用白术、陈皮煎汤喝,就能舒服一些。
如果气血运行正常,积聚不多,但久坐不动用力过猛,这属于没有血虚的症状,可以加倍使用当归尾、芍药、生地黄,用桃仁泥辅助,再加陈皮,血气恢复就能好转。
如果拉肚子后腿脚无力,逐渐变得细小,可以用苍术、白芍药、龟板、黄柏,做成粥糊丸,用四物汤加陈皮、甘草煎汤送服。
如果嘴巴紧闭,拉肚子,是因为胃热太盛,可以用黄连、人参煎汤,整天喝,如果吐了,就再强迫喝下去,只要喝下一口,就会好。还可以用田螺捣烂,敷在肚脐上,引热下行。胃里热气结聚,就应该用寒凉的药物来缓解。有些人不知道这个道理,就用温热甘甜的药物,用火来治火,用滞来治滞,反而加重病情。也有些人误服了热毒的药物,损伤了胃,就要及时辨明原因,去除毒素,可以用粪蛆焙干磨成粉,用清米汤调和,一次服用一钱匕,效果很好。
多有時疫作痢,傳染相似,宜推明運氣之勝復以治之。
小兒痢疾,用黃連、黃芩、大黃、甘草煎服。赤痢加桃仁、紅花,白痢加滑石末,同煎。
一小兒八歲,下痢純血,作食積治,蒼朮、白朮、黃芩、白芍藥、滑石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神麯煎湯,下保和丸。
凡下痢純血者,如塵腐色者,如屋漏水者,大孔開如竹筒者,唇如硃紅者,俱死。如魚腦髓者,身熱脈大者,俱半死半生。經所謂身涼脈細者生,身熱脈大者死,亦大概言之耳,不可一途而論也。
一方,治熱痢血痢,用大黃、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枳殼、白芍藥、川歸、滑石、甘草、桃仁、白朮等分,神麯糊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五、六十丸,白湯下。
白話文:
許多時候流行病導致腹瀉,傳染方式相似,應該根據運氣的好壞,找到對症的治療方法。
小兒腹瀉,可以用黃連、黃芩、大黃、甘草煎湯服用。如果是赤痢,可以加桃仁、紅花,如果是白痢,可以加滑石粉,一起煎服。
有一個八歲的小孩,腹瀉拉血,像是積食造成的,就用蒼朮、白朮、黃芩、白芍藥、滑石、茯苓、甘草、陳皮、神麴煎湯,服用保和丸。
凡是腹瀉拉血的患者,如果血像是塵土腐敗的颜色,或者像屋頂漏水那样,肛門開口很大像竹筒一样,嘴唇像朱红色一样,都是會死去的。如果血像鱼脑髓一样,身体发热脉搏有力,都是半死不活的。經書上說身體冰冷脈搏細弱的人會活,身體發熱脈搏有力的人會死,這也只是大概的說法而已,不能一概而论。
有一個方法治療熱痢和血痢,用大黃、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枳殼、白芍藥、川歸、滑石、甘草、桃仁、白朮等份,用神麴糊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五、六十粒,用白湯送服。
清六丸,治血痢神效。
溫六丸,治痢及水瀉皆效。(以上二方,並見泄瀉門。)
固腸丸,治濕熱下痢,大便下血,去腸胃陳積之後,用此以燥下濕而實大腸。
樗根白皮(不拘多少,細切,略炒)
上一味,研為細末,米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、五十丸,陳米飲送下,或用炒芍藥、炒白朮、炙甘草、陳皮、茯苓煎湯下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四十二條)
芍藥湯,行血則便膿自愈,和氣則後重自除,此藥是也。
白話文:
清六丸,能有效治療血痢。
溫六丸,能有效治療痢疾和水瀉。(以上兩種藥方,都在泄瀉門中提到。)
固腸丸,用於治療濕熱下痢、大便下血,清除腸胃積存的食物後,服用此藥能燥濕止瀉,使大腸恢復正常功能。
將樗根白皮(數量不限,切碎,略微炒制)
研磨成細末,用米糊做成丸子,大小如梧桐子,每次服用三、五十顆,用陳米湯送服,或者用炒芍藥、炒白朮、炙甘草、陳皮、茯苓煎湯服用。
(以上丹溪方法共有四十二條)
芍藥湯,能促進血液循環,使膿液自然排出,調和氣血,使腹瀉後墜脹感消失,此藥正是如此。
白芍藥(二錢),當歸尾,黃連,黃芩(各一錢),大黃(七分),甘草,檳榔,木香,桂心(各五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一盞,空心服。如初病,後重窘迫甚者,倍大黃,加芒硝一錢。如痞滿,氣不宣通,加枳實一錢。如臟毒下血,加黃柏一錢。
黃芩芍藥湯(河間),治瀉痢腹痛,或後重身熱,久而不愈,脈洪數者,及膿血稠黏者。
黃芩,芍藥(各二錢),甘草(一錢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腹痛甚,加桂二分,稍熱服之。
白話文:
白芍藥兩錢,當歸尾、黃連、黃芩各一錢,大黃七分,甘草、檳榔、木香、桂心各五分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藥,用一盞半水煎成一盞,空腹服用。如果一開始病症輕微,後來病情加重,腹痛劇烈,可以將大黃加倍,再加入芒硝一錢。如果出現腹部脹滿,氣息不暢的情況,可以加枳實一錢。如果出現臟腑有毒,下血不止,可以加黃柏一錢。
黃芩芍藥湯,出自河間醫家,主要用於治療瀉痢腹痛,或腹痛後腹部沉重,身體發熱,久治不愈,脈象洪數,以及膿血稠黏等症狀。
黃芩、芍藥各兩錢,甘草一錢。
將以上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藥,用一盞半水煎至一盞,溫熱服用。如果腹痛嚴重,可以加桂心二分,稍熱服用。
黃連湯(河間),治大便後下血,腹中不痛,謂之濕毒下血。
黃連,當歸(各二錢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芍藥黃連湯(河間)治大便後下血,腹中痛者,謂之熱毒下血。
芍藥,川歸,黃連(各一錢五分),大黃(三分),桂心(一錢五分),甘草(三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大盞,煎七分,溫服。
大黃湯(河間)治痢久不愈,膿血稠黏,裡急後重,日夜無度,脈沉實,人不甚困倦者,或初得腹痛甚者,窘迫不安者。
白話文:
黃連湯,是河間所用,用於治療大便後出血,腹中不痛,稱為濕毒下血。
藥方為黃連、當歸各二錢。將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,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芍藥黃連湯,也是河間所用,用於治療大便後出血,腹中疼痛者,稱為熱毒下血。
藥方為芍藥、川歸、黃連各一錢五分,大黃三分,桂心一錢五分,甘草三分。將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,用一大盞水煎煮七分,溫服。
大黃湯,也是河間所用,用於治療久痢不愈,膿血稠黏,裡急後重,日夜無度,脈沉實,人不甚困倦者,或初得腹痛甚者,窘迫不安者。
大黃(一兩)
上細切,作一服,用好酒二大盞浸半日,煎至一盞半,去渣,分作二服,頓飲之。如痢未止,再進後服。後以芍藥湯和之,又再服黃芩芍藥湯以徹其邪。此乃盪滌邪熱之劑,用酒煎者,蓋欲其上至頂巔,外徹皮毛也。
香連丸(局方)治下痢膿血,赤白相雜,裡急後重。
黃連(二十兩,與吳茱萸十兩二味各以好酒拌濕同炒,去茱萸),木香(四兩八錢,不見火)
上為細末,醋調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每服三、五十丸,清米飲送下。一方加石蓮肉半斤,治噤口痢尤佳。
白話文:
將大黃切成細末,做成一劑,用兩大杯好酒浸泡半日,煎煮至一杯半,去除藥渣,分成兩份,立即喝下。如果痢疾沒有停止,可以再服用一次。之後用芍藥湯調和,再次服用黃芩芍藥湯以徹底驅除病邪。這個方子是清除邪熱的藥劑,用酒煎煮,是因為想要藥力上升至頭頂,並外達皮膚毛髮。
香連丸,出自局方,用於治療痢疾伴有膿血,赤白混合,裡急後重的症狀。
將黃連二十兩與吳茱萸十兩,分別用好酒拌濕後一同炒,去除茱萸,木香四兩八錢,不需用火。
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醋調成麵糊,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,每次服用三、五十粒,用清米湯送服。另外一種方法是在方子中加入石蓮肉半斤,治療噤口痢效果更佳。
益元散(河間)謂此為治痢之聖藥也,其功不能盡述。
桂府,膩白,滑石(六兩),粉甘草(炙,一兩)
上二味,共為極細末,每服三錢,白水調,無時。
神效參香散,治痢疾日久,穢積已少,腹中不痛,或微痛,不後重窘迫,但滑溜不止,乃收功之後藥也。
粟殼(去穰蒂,醋炙,一兩二錢),陳皮(一兩三錢),肉豆蔻(麵裹煨,四錢),茯苓(去皮),白扁豆(炒,各四錢),木香,人參(各二錢)
上為細末,每服一錢匕,清米飲調下,食遠。
(丹溪活套)云:痢疾乃外感兼內傷之候之,須分表裡治之,在表者,必惡寒發熱,身首俱痛,宜以小柴胡湯,去人參、棗子,加蒼朮、川芎、陳皮、生芍藥,微汗以散之。在裡者,必後重窘迫腹痛,下積早宜以大小承氣湯、河間酒煎大黃湯之類下之。餘邪未盡,更以芍藥湯、香連丸之類以徹其邪。
白話文:
益元散(河間)
河間先生說,這益元散是治療痢疾的聖藥,它的功效無法完全說盡。
藥方:
- 桂枝(去皮,六兩)
- 膩白(六兩)
- 滑石(六兩)
- 粉甘草(炙,一兩)
將以上藥物研磨成極細粉末,每次服用三錢,用白水調服,不限時間。
神效參香散
此方用於治療久痢,穢積已少,腹中不痛或微痛,無後重窘迫感,但腹瀉不止的情況,是痢疾症狀減輕後的收功藥方。
藥方:
- 粟殼(去穰蒂,醋炙,一兩二錢)
- 陳皮(一兩三錢)
- 肉豆蔻(麵裹煨,四錢)
- 茯苓(去皮,四錢)
- 白扁豆(炒,四錢)
- 木香(二錢)
- 人參(二錢)
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末,每次服用一錢匕,用清米飲調服,飯後服用。
丹溪活套論痢疾
丹溪先生說,痢疾是外感與內傷兼發的疾病,需要分表裡治療。
- 表證:若患者惡寒發熱,身首俱痛,應使用小柴胡湯,去人參、棗子,加入蒼朮、川芎、陳皮、生芍藥,微微出汗即可散寒解表。
- 里證:若患者後重窘迫,腹痛,下積明顯,應使用大小承氣湯、河間酒煎大黃湯等方劑瀉下積滯。
- 餘邪:若餘邪未盡,應使用芍藥湯、香連丸等方劑徹底去除病邪。
穢積已盡而更衣未息者,此大腸不行收令故也,宜以固腸丸、參香散之類以止澀之。噤口者,須詳證按法調治,切不可輕用粟殼、肉豆蔻、訶子之類以試之,殺人於反掌之間也。但凡痢證不問輕重,若邪氣正盛而以粟殼之類止遏之,雖不死亦成休息痢,二、三年不能愈也。
又不可輕用巴豆、牽牛等熱毒之劑攻之,蓋病因熱毒,又得熱毒之劑,以火濟火,不死何待。
(祖傳方)
和中飲,治痢疾,不分赤白久近,服之無有不效者。但發熱噤口不食者,不可服。
白話文:
如果大便已經排完,但身體仍感到不舒服,這是因為大腸沒有收縮導致的,可以用固腸丸、參香散等藥物來止澀。如果患者完全不開口說話,就要仔細診斷後按方法治療,絕對不能輕易使用粟殼、肉豆蔻、訶子等藥物試驗,否則會很快致死。無論痢疾輕重,如果邪氣正盛,就用粟殼等藥物去抑制,即使不死也會變成休息痢,兩三年都無法痊癒。
同樣也不能輕易使用巴豆、牽牛等熱毒藥物攻治,因為病因是熱毒,再用熱毒藥物,就等於火上澆油,不死也難。
祖傳方和中飲可以治療痢疾,不論赤白、久近,服用後都有效。但是發熱、不開口、不進食的患者,就不可服用。
陳皮,白朮,茯苓,白芍藥(各一錢),草果仁(七分),甘草(三分),陳倉米(二錢),砂糖(三錢),粟殼(醋炙,一錢五分),烏梅(一個)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大棗一枚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三根飲,治休息痢年久不愈者,其效如神。
五倍木根,蒼耳草根,臭樗木根(刮取白皮)
上各等分,細切,每服七錢重,加生薑三片,大棗一枚,大黑豆三十六粒,糯米四十九粒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
白話文:
陳皮、白朮、茯苓、白芍藥(各取一分)、草果仁(取七分)、甘草(取三分)、陳倉米(取二分)、砂糖(取三分)、粟殼(醋炙後,取一分五釐)、烏梅(取一顆)。
以上各味材料細切後,做成一帖。加生薑三片、大棗一枚,用兩杯水煮沸,再煎至一杯,去渣後溫熱服用。
「三根飲」,用於治療長期未愈的休息痢疾,效果非常神奇。
五倍木根、蒼耳草根、臭樗木根(颳去白色皮質部分)
以上各種材料等量分開,細切後,每次取七分重,加上生薑三片、大棗一枚、大黑豆三十六粒、糯米四十九粒,用兩杯水煮沸,再煎至一杯,去渣後溫熱服用。
二防飲,治痢後不謹,感冒寒濕,或涉水履霜,以致兩足痛痹,如刀劙虎咬之狀,膝臏腫大,不能行動,名鶴膝風,此藥神效。
人參,白朮,黃耆(各一錢),甘草(炙五分),川歸,川芎,芍藥,熟地黃(各一錢),防風,防己,羌活,牛膝(各七分),杜仲(薑汁拌炒),萆薢(各一錢),附子(童子尿浸三日,去皮臍,七分,冬月一錢)
白話文:
二防飲用於治療痢疾後體虛,或因受寒濕,或涉水著涼,導致雙腿疼痛麻木,感覺像刀割虎咬,膝蓋腫大,無法行動,俗稱鶴膝風,此藥效果顯著。方劑包括人參、白朮、黃耆、甘草、川歸、川芎、芍藥、熟地黃、防風、防己、羌活、牛膝、杜仲(薑汁炒)、萆薢、附子(童子尿浸泡三日,去皮臍,冬季用量一錢,其他季節用量七分)。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大棗二枚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空心溫服。
仁齋云:下痢噤口不食者,雖曰脾虛,蓋亦熱氣閉隔心胸間所致也。俗用木香則失之溫,用山藥則失之閉,惟真料參苓白朮散,加石菖蒲末,以道地粳米飲(多年陳倉米尤佳)溫調下。或人參、茯苓、石蓮子肉,入些少菖蒲,為末與之。胸次一開,自然思食。(其參苓白朮散本方該有縮砂,或少入木香,見內傷門。)
白話文:
將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,加入生薑三片、大棗兩枚,水兩杯,煎煮至一杯,去渣,空腹溫熱服用。
仁齋說:下痢口噤不食的人,雖然說是脾虛,但其實也是熱氣阻塞心胸之間造成的。民間常用木香,就太溫燥;用山藥,就太偏於閉塞。只有用真材實料的參苓白朮散,加入石菖蒲末,以地道粳米飲(陳年的倉米更佳)溫和地調養。或者用人參、茯苓、石蓮子肉,加入少許菖蒲,研磨成粉給病人服用。胸次一開,自然就會想吃東西。(參苓白朮散原方應該有縮砂,也可以少加些木香,詳見內傷門。)
(醫案)
一子年將五十,夏秋間得痢疾,月餘服藥而少愈,穢積已,但盡糟粕,不食,晝夜五、六次入廁,兼脫肛不安,又半月諸藥不效。予記祖傳一方,用池塘中鱉一個,如法修事,多用生薑米糒作羹,入沙糖一小塊,不用鹽醬熟煮,吃一、二碗,三日不登廁,大腸自此實矣,肛門亦收而不脫。
夫此證蓋因脾土受虛,致肺與大腸俱失化源之所滋養,是故大腸不行收令也,此母能令子虛耳。鱉乃介蟲屬金,而有土性溫,能補脾肺。又況肺惡寒,先得芩、連等寒涼之味已多,今用生薑之辛以補肺金,用沙糖之甘以補脾土,肺氣既實,其大腸亦隨而實,故得以行收令也,故其功效如是之驗焉。
白話文:
一位五旬男子,在夏秋季節時患上了痢疾,服用藥物一個月後病情稍有好轉,但仍然只能排出糞便,沒有其他食物消化。他每天要上廁所五到六次,同時伴有脫肛的症狀,經過兩個星期的各種藥物治療都無效。
我記得祖傳的一個方子,使用池塘裡的一隻甲魚,按照方法來處理,主要以生薑和米飯做成粥,加入一小塊紅糖,不用加鹽醬,用生火煮,一天吃一兩碗。三天後他就不再上廁所了,從此大腸變得堅實,肛門也不再脫垂。
這個病症是因為脾臟功能虛弱,導致肺部和大腸失去養分的滋養,因此大腸不能正常收縮。這是母親導致兒子虛弱的原因。甲魚屬於金屬類的生物,但具有土性的溫暖特性,能補充脾肺。此外,肺部不耐受寒冷,之前已經攝取了許多寒涼的藥材,現在使用辛香的生薑來補充肺金,使用甘甜的紅糖來補充脾土,肺部的機能恢復後,大腸也會相應地恢復,因此可以實現正常的收縮功能,所以療效如此確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