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一 (18)
卷之一 (18)
1. 醫學或問(凡五十一條)
或問:丹溪所謂有外感挾內傷者有內傷挾外邪者,其證何如而見?當以何法而治?請詳以語之。曰:假如先因勞役過度,飲食失節,而其體已解㑊,又為感冒風寒而作,其證必惡寒發熱,頭身懼痛,右手氣口及關脈則大於左手人迎及關脈二倍,而兩手陽脈俱有緊盛之勢,此內傷重而外感輕,謂之內傷挾外邪也,治法必以東垣補中益氣湯為主,加以防風、羌活、柴胡之類。
或先因秋冬之月觸冒風寒,鬱積已久欲發未發之間,而加之飲食勞倦觸動而發,其證必大惡風寒,頭身大痛而大發熱,左手人迎及關中脈則大於右手氣口及關脈一二倍,而兩手陽脈亦各有緊盛之勢,此外感重而內傷輕,謂之外感挾內傷也,治法必以仲景《傷寒論》六經見證之藥為主治,少加以補中健脾之劑。
夫外感重者,宜先攻而後補(攻者汗下之類);內傷重者,宜先補而後攻;二證俱重,宜攻補兼施。或曰:勞倦飲食二者俱甚而為大熱之證,欲補則飲食填塞胸中,恐愈增胞悶,欲消導則恐元氣愈虛而病益甚,其將何法以處治乎?曰:此正王安道所論不足中之有餘證也,必宜攻補兼施,以補中益氣湯,間與丹溪導痰補脾飲,加神麯、麥芽之屬,甚者以東垣枳實導滯丸之類,與補中益氣湯間而服之,食去而虛證亦除,是亦攻補兼施之法也。醫者誠能斟酌權宜而處治之,無有不安之理也。
或問:人之壽夭,各有天命存焉,凡人有生必有死,自古皆然,醫何益乎?曰:夫所謂天命者,天地父母之元氣也,父為天,母為地,父精母血盛衰不同,故人之壽夭亦異。其有生之初,受氣之兩盛者(父母元氣皆壯盛也,余仿此),當得上中之壽;受氣之偏盛者,當得中下之壽;受氣之兩衰者,能保養僅得下壽,不然多夭折。
雖然,又不可以常理拘泥論也,或風寒暑濕之感於外,飢飽勞役之傷乎內,豈能一一盡乎所稟之元氣耶。故上古神農氏嘗百草、制醫藥,乃欲扶植乎生民各得盡乎天年也。今時人有不信醫而信巫枉死者,皆不得盡乎正命而與巖牆桎梏死者何異焉。或曰:今之推命者,皆以所生日時之天上星辰,推算其生死安危,無不節節應驗。
子以父母之元氣為天命,恐非至當之語。曰:天人之理,盛衰無不吻合,如河出圖,洛出書,聖人取以畫八卦而成《易》書。凡人之一動一靜,與夫吉凶消長之理,進退存亡之道,用之以卜筮,毫髮無差。雖然,全賢諄諄教誨,必使盡人事以副天意,則凶者化吉,亡者得存,未嘗令人委之於天命也。傳曰:修身以俟命而已矣。
是故醫者可以通神明而權造化,能使夭者壽而壽者仙,醫道其可廢乎。
或問:先哲謂諸痛為實,諸癢為虛。丹溪亦曰:諸痛不可用參耆,蓋補其氣,氣旺不通而痛愈甚。然則凡病痛者,例不可用參耆等藥乎?曰;以上所論諸痛,特指其氣實者為言耳,如暴傷風寒,在表作痛,或因七情九氣怫鬱不得宣通而作痛者,固不可用補氣藥也。
白話文:
有人問:朱丹溪說的外感夾雜內傷,和內傷夾雜外邪,這兩種情況的症狀是什麼?應該用什麼方法治療?請詳細說明。
答:比如,先因為過度勞累、飲食不規律,身體已經虛弱了,又因為感冒風寒而發病,這時一定會怕冷發燒、頭身疼痛,右手的氣口脈和關脈比左手的人迎脈和關脈大兩倍,而且兩手的陽脈都有緊而盛的現象。這是內傷重而外感輕,稱為「內傷夾雜外邪」。治療方法要以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為主,再加入防風、羌活、柴胡等藥。
另一種情況是,先在秋冬季節感受風寒,鬱積很久,將發未發之時,又加上飲食勞累而發病,這時一定會非常怕冷、頭身劇痛、高燒,左手的人迎脈和關脈比右手的氣口脈和關脈大一到兩倍,而且兩手的陽脈也都有緊而盛的現象。這是外感重而內傷輕,稱為「外感夾雜內傷」。治療方法要以張仲景《傷寒論》中針對六經病症的藥方為主,稍微加一些補中健脾的藥。
外感重的,應該先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來攻邪,之後再用補益的方法;內傷重的,應該先用補益的方法,之後再用攻邪的方法;如果兩種情況都很嚴重,應該攻邪和補益的方法同時使用。
又有人問:勞累和飲食失調兩種情況都很嚴重而導致發高燒,想要用補的方法,又怕飲食停滯在胸中,反而更悶;想要用消食導滯的方法,又怕元氣更虛,病情更重,那應該怎麼辦?
答:這正是王安道所說的「虛中有實」的證狀,必須攻補兼施,用補中益氣湯,間隔服用朱丹溪的導痰補脾飲,再加入神曲、麥芽等藥。情況嚴重的,用李東垣的枳實導滯丸等藥,與補中益氣湯交替服用,等食積去除,虛弱的症狀也會消除,這也是攻補兼施的方法。醫生如果能仔細斟酌,權衡利弊,對症下藥,就沒有治不好的道理。
有人問:人的壽命長短,各有天命決定,人有生就一定有死,自古如此,那醫生有什麼用呢?
答:所謂天命,是指父母所賦予的先天元氣。父親像天,母親像地,父母的精血強弱不同,所以人的壽命長短也不同。如果出生時,父母的元氣都很旺盛,就能得到中等偏上的壽命;如果只有一方旺盛,就能得到中等偏下的壽命;如果父母的元氣都很衰弱,能好好保養也只能得到短壽,不然大多會早夭。
雖然如此,也不能用常理來論斷。人還會受到外界風寒暑濕的侵襲,以及內在飢餓、飽食、勞累等因素的影響,怎麼能完全按照所稟賦的元氣來決定呢?所以古代神農氏嘗百草、制醫藥,就是要幫助人們盡可能活到自然壽命。現在有些人不相信醫術而相信巫術,枉死的人和被關在監獄中死去的人有什麼區別?都是沒能活到天年。
有人說:現在算命的人,都是根據出生時的年月日和天上的星辰來推算人的生死安危,而且往往應驗。你說天命是父母的元氣,恐怕不是最正確的說法。
答:天道與人事的道理,興盛和衰敗都是一致的,就像河圖洛書一樣,聖人取其精髓畫出八卦,寫成《易經》。人的一舉一動,以及吉凶禍福的道理,進退存亡的方式,都可以用來占卜,絲毫不差。雖然如此,賢人也總是諄諄教誨,要盡人事以順應天意,才能逢凶化吉,轉危為安,從來不讓人把一切都委託給天命。古人說:「修身以等待天命。」
因此,醫生可以通曉神明、掌握造化,能使短壽的人長壽,使長壽的人成仙,醫道怎麼可以廢棄呢?
有人問:前人說各種疼痛是實證,各種瘙癢是虛證。朱丹溪也說,各種疼痛不能用人參、黃耆等補氣藥,因為補氣會讓氣血更不通暢,疼痛更嚴重。那麼,所有疼痛都不能用人參、黃耆等藥嗎?
答:以上所說的各種疼痛,特別指的是氣實的疼痛。例如,暴受風寒,在體表引起的疼痛,或是因為情緒不暢、氣機鬱結而引起的疼痛,當然不能用補氣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