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二 (14)
卷之二 (14)
1. 泄瀉
論
《內經》曰:濕勝則濡泄。又曰:春傷於風,夏必飧泄。又曰:麻黃,皆屬於熱。又曰:諸病水液,澄澈清冷,皆屬於寒。叔和云:濕多成五泄。是故知風寒濕熱皆能令人泄瀉,但濕熱良多而風寒差少耳。《原病式》曰:瀉白為寒,青黃赤黑為熱也。大抵瀉利,小便清白不澀為寒,赤澀為熱。
又大便完穀不化而色不變,吐利不腥穢,水液澄澈清冷,小便清白不澀,身冷不渴,脈遲細而微者,皆寒證也。凡穀肉消化者,無問色及他證,便斷為熱。夫寒泄而穀消化者,未之有也。或火性急速,轉化失常,完穀不化而為飧泄者,亦有之矣。仲景曰:邪熱不殺穀。然熱得濕,則為飧泄也。
白話文:
《內經》說:濕氣過盛就會導致身體的津液外泄。又說:春天受了風寒的傷害,夏天就容易腹瀉。還說:麻黃都屬於熱性的藥物。又說:各種疾病中,如果身體的水液呈現清澈、冰冷的狀態,都屬於寒證。叔和說:濕氣過多就會造成五種泄瀉。由此可知,風寒濕熱都能導致泄瀉,但濕熱造成的泄瀉比較多,風寒造成的泄瀉比較少。《原病式》說:大便顏色發白屬於寒證,青黃赤黑則屬於熱證。總的來說,腹瀉時,小便清澈、無色、不澀屬於寒證,小便赤色、澀滯屬於熱證。
另外,如果大便完後,食物沒有消化,顏色沒有變化,嘔吐物沒有腥臭,水液清澈冰冷,小便清澈、無色、不澀,身體發冷、不渴,脈象遲緩、細小、微弱,這些都是寒證。凡是食物和肉類能够消化,不論顏色和其他症狀,都可以判斷為熱證。寒證導致的泄瀉,食物卻能消化,這種情況是不存在的。也有可能是火性過於急躁,轉化失常,導致食物沒有消化,出現腹瀉的情況。仲景說:邪熱不會殺傷食物。但是熱邪遇上濕氣,就會導致腹瀉。
噫!寒熱二證,冰炭相反,治之者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者也,醫者可不謹乎。
脈法
《內經》曰:脈細,皮寒,少氣,泄利前後,飲食不入,是為五虛,死。其漿粥入胃,泄注止,則虛者活。脈經曰·泄注,脈緩時小結者生,浮大數者死。
又洞泄,食不化,不得留,下膿血,脈微小流連者生,勁急者死。
《脈訣》云:下利微小則為生,脈大浮洪無瘥日。
方法
丹溪曰:泄屬濕,屬氣虛,有火,有痰,有食積者。
戴氏曰:凡瀉水,腹不痛者,濕也。飲食入胃不住,完穀不化者,氣虛也。腹痛瀉水腸鳴,痛一陣瀉一陣者,火也。或瀉或不瀉,或多或少者,痰也。腹痛甚而瀉,瀉後痛減者,食積也。
白話文:
哎呀!寒熱兩種病症,就像冰炭一樣截然相反,治療時稍有偏差,就會造成巨大的錯誤,醫生們可要謹慎啊!
《內經》說:脈象細弱,皮膚冰冷,氣息微弱,大便溏泄,飲食難以下嚥,這五種症狀都屬於虛證,會導致死亡。如果患者能吃下稀粥,大便溏泄的情況有所改善,虛弱的人就能活下來。脈經說:如果脈象緩慢且出現微小結節,病人能活;脈象浮大而數,病人就會死亡。
另外,如果病人出現腹瀉、食慾不振、飲食難以消化、大便排出膿血,脈象微弱而流連,病人能活;脈象強勁而急促,病人就會死亡。
《脈訣》說:如果腹瀉症狀輕微,病人能活;脈象大而浮,洪大有力,沒有痊癒的希望。
丹溪說:腹瀉屬於濕邪,也可能是氣虛、有火、有痰、有食積等原因造成的。
戴氏說:凡是腹瀉,肚子不痛的,屬於濕邪;飲食進入胃部就停留不住,食物消化不良的,屬於氣虛;肚子疼痛伴隨腹瀉,腸鳴聲響,一陣疼痛一陣腹瀉的,屬於火邪;時瀉時止,時多時少的,屬於痰邪;肚子疼痛嚴重且腹瀉,瀉後疼痛減輕的,屬於食積。
燥濕,四苓散加蒼朮,倍白朮。甚者,二術炒為末,米飲調服。
氣虛,用人參、白朮、芍藥。
火宜伐火利小水,四苓散加滑石、黃芩、梔子、木通。
痰宜伐痰,海石、青黛、黃芩、神麯為丸服,或用吐以提其清氣。
食積,宜消導疏滌之,神麯、大黃、枳實之類。
白話文:
如果身體燥濕,可以服用四苓散,並加蒼朮,白朮的份量加倍。情況嚴重者,將白朮和蒼朮炒成粉末,用米湯調服。
如果氣虛,可以用人參、白朮、芍藥。
如果有火氣,要清熱利尿,可以在四苓散中加入滑石、黃芩、梔子、木通。
如果有痰,要化痰,可以用海石、青黛、黃芩、神麴製成丸劑服用,或者用藥物催吐,將痰排出體外。
如果食積,要消導疏通,可以用神麴、大黃、枳實等藥物。
水瀉,用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炒曲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地榆、甘草,冬加乾薑,等分煎服。
泄瀉水多者,必用五苓散。
夏月水瀉,桂苓甘露飲。(二方並見暑門。)
治泄瀉諸藥,多作丸子效。
脾胃不和泄瀉者,胃苓湯。(五苓合平胃散是也。)
白話文:
水瀉時,可用蒼朮、厚朴、陳皮、炒曲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、地榆、甘草,冬季再加入乾薑,等量煎服。如果水瀉嚴重,一定要用五苓散。夏季水瀉,可用桂苓甘露飲。治療泄瀉的藥物,多做成丸子服用效果更好。脾胃不和導致的泄瀉,可用胃苓湯,它相當於五苓散與平胃散的合方。
世俗例用澀藥治瀉,若病久而虛者或可。若初得者,必變他證,為禍不小。殊不知瀉多因於濕,分利小水,為上策也。
(以上丹溪方法凡十二條)
清六丸,治泄瀉。
六一散(一料),加紅曲五錢。
上為細末,湯浸蒸餅為丸服。
溫六丸,治泄瀉,或兼嘔吐者。
六一散加乾薑,或生薑汁亦可,蒸餅丸服。
白話文:
一般人習慣用收斂藥物來治療腹瀉,如果病程久而體虛,或許可以。但如果是初患腹瀉,這樣做可能會導致其他病症,後果嚴重。其實,腹瀉大多是因為濕氣引起的,所以利水才是上策。
清六丸,治療腹瀉。
六一散,加紅曲五錢。
以上磨成細粉,用湯浸泡蒸餅做成丸服用。
溫六丸,治療腹瀉,或伴隨嘔吐者。
六一散加乾薑,或生薑汁也可,用蒸餅做成丸服用。
姜曲丸,治食積瀉。
陳曲,茴香(各五錢),生薑(一兩)
上為細末,蒸餅丸服。
止瀉方
肉豆蔻(五錢),白滑石(春冬一兩二錢五分,夏二兩五錢,秋二兩)
上為細末,薑汁調神麯作糊,為丸服。
脾泄丸
白朮,神麯,芍藥(並炒,各等分)
冬加肉豆蔻,去芍藥,為細末,神麯糊為丸服。
(以上皆丹溪方)
茯苓湯(東垣)治因傷冷飲水,泄瀉注下,一夜十餘次,變作白痢,或變赤白相雜,腹中㽲痛,食減熱燥,四肢沉因無力。
白話文:
姜曲丸,用來治療食物積累導致的腹瀉。
藥材:陳曲、茴香(各五錢)、生薑(一兩)
製作方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蒸餅做成丸藥服用。
止瀉方
藥材:肉豆蔻(五錢)、白滑石(春冬一兩二錢五分,夏二兩五錢,秋二兩)
製作方法: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薑汁調和神麯做成糊狀,製成丸藥服用。
脾泄丸
藥材:白朮、神麯、芍藥(各等分,需炒制)
製作方法:冬天時加入肉豆蔻,去除芍藥,將藥材研磨成細末,用神麯糊做成丸藥服用。
(以上方劑皆出自丹溪)
茯苓湯(東垣)用來治療因傷寒、冷飲水導致的腹瀉,一日瀉下十餘次,變成白色痢疾,或赤白相雜,腹中絞痛,食慾減退,口乾舌燥,四肢沉重無力。
生黃芩(一錢五分),當歸(二錢),肉桂,炙甘草(各二分半),豬苓,茯苓(各三分),澤瀉(五分),芍藥(七分半),蒼朮,生甘草,升麻,柴胡(各一錢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稍熱服。
黃耆補胃湯(東垣),治一日大便三、四次,溏而不多,有時作泄,腸中鳴,小便黃。
黃耆,柴胡,當歸身,益智,橘紅(各一錢五分),升麻(二錢),炙甘草(五分),紅花(少許)
白話文:
生黃芩一錢五分,當歸二錢,肉桂、炙甘草各二分半,豬苓、茯苓各三分,澤瀉五分,芍藥七分半,蒼朮、生甘草、升麻、柴胡各一錢。將藥材細切,製成一劑,用兩碗水煎煮,至剩下一碗,稍涼後服用。
這是東垣的黃耆補胃湯,主治一天大便三、四次,稀軟且量不多,有時腹瀉,腸鳴,小便發黃。
配方:黃耆、柴胡、當歸身、益智、橘紅各一錢五分,升麻二錢,炙甘草五分,紅花少許。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稍熱,食前服。
升陽除濕湯(東垣),自下而上者,引而去之。
蒼朮(一錢),柴胡,羌活,防風,升麻,神麯,澤瀉,豬苓(各五分),炙甘草,陳皮,麥糵面(各三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空心服。如胃寒腸鳴,加益智仁、半夏各五分,生薑三片,大棗一枚同煎。非腸鳴勿用。
治痛泄要方(劉草窗)
白話文:
將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藥,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,稍微放涼,飯前服用。這是東垣的升陽除濕湯,能從下往上引導病氣排出。
藥方包括蒼朮一錢,柴胡、羌活、防風、升麻、神麴、澤瀉、豬苓各五分,炙甘草、陳皮、麥芽面各三分。將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藥,用兩碗水煎煮至一碗,去除藥渣,空腹服用。如果胃寒腸鳴,可加益智仁、半夏各五分,生薑三片,大棗一枚同煎。若無腸鳴,則不用加這些藥材。
此方是劉草窗治痛泄要方。
白朮(二兩,炒),白芍藥(二兩,炒),陳皮(一兩五錢,炒),防風(一兩)
上細切,分作八服,水煎或丸服。久瀉,加升麻六錢。
白朮芍藥湯(機要),治太陰脾經受濕,水泄注下,體重微滿,困弱無力,不欲飲食,水穀不化,宜此和之。身重暴下,是大勢來,亦宜和也。
白朮,白芍藥(各四錢),甘草(二錢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溫服。
茯苓湯(機要),治濕瀉,又治食積、濕熱作瀉。
白朮,茯苓(各五錢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煎,食前服。一方有芍藥,三味各等分,名白朮散,為末,米飲調下。
白話文:
白朮、白芍藥、陳皮、防風等藥材,分別炒制後切碎,分成八份,用水煎服或製成丸劑服用。若是久瀉,可以加升麻。
白朮芍藥湯主要用於治療脾經受濕,導致水瀉、身體沉重、疲乏無力、食慾不振、消化不良等症状。對於嚴重腹瀉的情況,也適合服用。
茯苓湯用於治療濕瀉,同時也能治療食積和濕熱引起的腹瀉。
白朮散則由白朮、茯苓、白芍藥三味藥材等量組成,研磨成粉末,用米湯調服。
蒼朮芍藥湯,治證如前。
蒼朮(五錢),芍藥(二錢五分),黃芩(一錢五分),淡桂(五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溫服。
防風芍藥湯(機要),治飧泄身熱,脈弦,腰痛微汗。
防風,芍藥,黃芩(各二錢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煎,空心服。
蒼朮防風湯(機要),治泄瀉,脈弦頭痛。
蒼朮(二錢),防風(一錢),白朮(四錢),麻黃(一錢)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五片,水二盞,煎至一盞,食前服。
白話文:
蒼朮芍藥湯用於治療前述病症。取蒼朮五錢、芍藥二錢五分、黃芩一錢五分、淡桂五分,細切,製成一服,以水兩盞煎煮至一盞,溫服。防風芍藥湯用於治療飲食不消化導致的腹瀉、發熱、脈象弦緊、腰痛、輕微出汗等症狀。取防風、芍藥、黃芩各二錢,細切,製成一服,水煎,空腹服用。蒼朮防風湯用於治療腹瀉、脈象弦緊、頭痛等症狀。取蒼朮二錢、防風一錢、白朮四錢、麻黃一錢,細切,製成一服,加入生薑五片,以水兩盞煎煮至一盞,飯前服用。
神朮散(良方),治春傷於風,夏必飧泄之證。
蒼朮(一錢五分),藁本,川芎(各六分),羌活(四分),甘草(炙,三分),細辛(二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溫服。如欲汗,加蔥白三莖。
胃風湯(局方),治證如前,及治風冷乘虛,入客腸胃,米穀不化,泄瀉注下,及腸胃濕毒,下如豆汁,或下瘀血,或如魚腦,日夜無度,久不得愈者。(方見中風門。)
白話文:
神術散(良方)
此方用於治療春季因風邪入侵而導致夏季腹瀉的病症。
藥材:
- 蒼朮:一錢五分
- 藁本:六分
- 川芎:六分
- 羌活:四分
- 甘草(炙):三分
- 細辛:二分
製法:
將以上藥材切碎,做成一劑藥,加入生薑三片,水兩碗,煎煮至一碗,去渣溫服。如果需要發汗,可以加入蔥白三莖。
胃風湯(局方)
此方用於治療與神術散相同的病症,以及因風寒乘虛入侵腸胃,導致米穀不消化、腹瀉不止,甚至腸胃濕毒、腹瀉如豆汁、下瘀血或魚腦狀,日夜不停,久治不愈者。
注: 胃風湯方劑詳見中風門。
(丹溪活套)云:泄瀉注下如水,用生料五苓散,加蒼朮、車前子,倍白朮,為末,米湯調服。濕熱甚、下泄如熱湯者,本方去桂,加滑石、黃芩、梔子、木通之類。如腹中㽲痛,下泄清冷,喜熱手蕩熨,口不燥渴,乃寒泄也。本方倍桂,加肉豆蔻。有氣,加木香。病甚者,更加丁香、附子。
作丸服。如久泄,穀道不合,或脫肛,此元氣下陷、及大腸不行收令而然。用白朮、芍藥、神麯、陳皮、肉豆蔻、訶子肉、五倍子、烏梅為丸,以四君子湯加防風、升麻,煎湯送下。如食積,時常腹痛,瀉積先以木香檳榔丸或東垣枳實導滯丸推遂之,而後以四苓加厚撲、蒼朮、神麯、麥芽之類,作丸服之,以安胃氣。
白話文:
丹溪先生說,如果腹瀉如水般瀉下,可以用生五苓散,加入蒼朮、車前子,白朮加倍,研成粉末,用米湯調服。如果濕熱嚴重,瀉下如熱湯般,就去除桂枝,加入滑石、黃芩、梔子、木通等。如果腹中絞痛,瀉下清冷,喜熱敷手,口不乾渴,這是寒瀉。這時就要加倍桂枝,加入肉豆蔻。如果還有氣,加入木香。病情嚴重者,再加丁香、附子,製成丸藥服用。如果腹瀉時間長,肛門閉合不嚴,甚至脫肛,這是元氣下陷,大腸失去收縮功能導致的。可以用白朮、芍藥、神麴、陳皮、肉豆蔻、訶子肉、五倍子、烏梅製成丸藥,用四君子湯加防風、升麻煎湯送服。如果食積,經常腹痛,先用木香檳榔丸或東垣枳實導滯丸推動積滯,再用四苓散加厚樸、蒼朮、神麴、麥芽等,製成丸藥服用,以安胃氣。
如瀉水腹不痛者,屬氣虛,宜四君子湯倍白朮,加黃耆、升麻、柴胡、防風之類,補以提之而愈。
(祖傳方)
治暴泄注下用。
車前子(一兩,微炒)
上一味,研為細末,清米飲調服。
又方,治腹痛泄瀉用。
艾葉(一握),車前子葉(一握,陰乾)
上先將二葉細切,用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入薑汁,再煎一沸,稍熱服,立愈。
(醫案)
一人泄瀉,日夜無度,諸藥不效。偶得一方,用針沙、地龍、豬苓三味,共為細末,生蔥搗汁,調方寸匕,貼臍上,小便長而瀉止。
一人吐瀉三日,垂死囑付後事。予為灸天樞、氣海三穴,立止。
白話文:
如果腹瀉但肚子不痛,屬於氣虛,應該用四君子湯,並且加倍白朮,再加入黃耆、升麻、柴胡、防風等藥材,補氣提氣,就能治癒。
(祖傳方)
治療急性腹瀉:
車前子(一兩,微炒)
將車前子研磨成細粉,用清米水調服。
另一個治療腹痛腹瀉的方子:
艾葉(一握),車前子葉(一握,陰乾)
將艾葉和車前子葉切碎,用水煎煮,去渣後加入薑汁,再煮沸,稍微放涼後服用,就能迅速治癒。
(醫案)
有個人腹瀉,日夜不停,各種藥物都無效。後來得到一個方子,用針沙、地龍、豬苓三味藥磨成細粉,用生蔥汁調和,敷在肚臍上,結果小便量增加,腹瀉也停止了。
另一個人嘔吐腹瀉三天,奄奄一息,交代後事。我用艾灸天樞、氣海兩個穴位,腹瀉馬上就止住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