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七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七 (15)

1. 婦人科中·胎前

川芎(一錢),人參,吳茱萸(各半錢),茯苓,桔梗(各四分),當歸(一錢),制樸(半錢),芍藥(七分半),枳殼,炙甘草(各三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稍熱服。

妊娠,腰痛如折,不能轉側。(產寶)

鹿角(半兩),上以火燒令赤,酒淬,再燒再淬,以碎為度,細末,酒調服。

治妊娠腰腳腫痛。(產寶)

白茯苓,白朮,乾薑,甘草(炙,各一錢),杏仁(三錢,去皮尖,研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胎腫,謂有胎或手足或頭面通身浮腫者是也,屬濕多,或用山梔子一合炒,為末,米湯調下。丸服亦可。

惡阻,乃有孕而噁心、阻其飲食者是也,多從痰治,用二陳湯之類。又方:以白朮為丸服。(一曰:肥人是痰,瘦人是熱。)

半夏茯苓湯,治惡阻不食,吐逆頭眩,四肢怠惰煩疼,惡寒自汗。

半夏(湯炮七次,透過心,薑汁拌,炒黃色),生薑(各一錢),茯苓(七分),熟地黃,陳皮(去白),桔梗,旋覆花(無嗽不用),人參,芍藥,甘草(炙),川芎(各半錢),上細切,水煎、空心服。《千金方》有紫蘇、細辛各半錢。

(丹溪醫按)

一婦孕兩月,嘔吐頭眩,醫以參、朮、川芎、陳皮、茯苓服之,愈重,脈弦,左為甚,此惡阻病,必怒氣所激,問之果然。肝氣既逆,又挾胎氣,參、術之補,大非所宜。以茯苓湯下抑青丸二十四粒,五服稍安,脈略數,口苦幹,食即口酸,意其膈間滯氣未盡行,以川芎、陳皮、梔子、生薑、茯苓煎湯,下抑青丸十五粒而愈。

但口酸易飢,此肝熱未平,以熱湯下抑青丸二十粒,愈後兩手脈平和,而右甚弱,其胎必墮。此時肝氣既平,可用參、術以防之,服一日而胎自墮矣。

參橘散(良方)治妊娠三月內惡阻,吐逆不食。或心虛煩悶。

橘紅,茯苓(各一錢),麥門冬,白朮,厚朴(薑製),甘草(炙,各半錢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生薑三片,竹茹一錢,或加人參一錢,水一盞,煎七分,溫服。

小膠艾湯(良方)治妊婦因顛仆挫跌,胎動不安,或胎搶上逼心,或腹痛血下。

阿膠(炒成珠,一兩),艾葉(二兩)

《指迷方》加秦艽(一兩)

上細切,用水三升,煎至一升半,分三服。

膠艾湯,不問月數淺深,安胎極妙。

熟地黃,艾葉,當歸,甘草(炙),川芎,阿膠(各半錢),黃耆(二分半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治妊娠下血不止,胎上衝心,四肢厥冷,悶僕欲死。(產寶)

阿膠(炒),艾葉(各一兩),竹茹(如拳大),白砂蜜(二合)

上用水二升,煎至一升,入蜜更煎一二沸,分二服。治妊娠下血,如月信來者。若致胞干,非特損子,亦能損母。(產寶)

白話文:

婦科懷孕期間的相關方劑

第一方: 川芎一錢、人參、吳茱萸各半錢、茯苓、桔梗各四分、當歸一錢、製厚朴半錢、芍藥七分半、枳殼、炙甘草各三分。將這些藥材切細混合,作為一副藥。用一碗半水煎至一碗,稍微溫熱後服用。用於治療孕婦腰痛如折,無法轉動身體的情況。

第二方: 鹿角半兩,將其用火燒紅,然後用酒淬火,重複燒紅再淬火,直到鹿角碎裂,磨成細末,用酒調服。用於治療孕婦腰部及腿腳腫痛。

第三方: 白茯苓、白朮、乾薑、炙甘草各一錢,杏仁三錢(去皮尖並研磨),將這些藥材切細混合,作為一副藥。用一碗半水煎至一碗,溫服。用於治療孕婦全身浮腫,特別是手腳或頭面腫脹,這種情況多屬於濕氣過重。也可以用炒過的梔子一合磨成粉,用米湯調服,或製成藥丸服用。

第四方: 針對孕婦噁心嘔吐、影響食慾的「惡阻」,多數情況是因痰而起,可以使用二陳湯之類的方子治療。另一個方法是用白朮製成藥丸服用。(有說法是:體型肥胖的人多因痰,體型瘦弱的人多因熱。)

第五方: 「半夏茯苓湯」,用於治療孕婦因惡阻而無法進食,出現嘔吐、頭暈、四肢疲勞酸痛、怕冷、自汗等症狀。 藥材包括:半夏(用湯泡七次,透過中心,用薑汁拌過後炒至黃色)、生薑各一錢、茯苓七分、熟地黃、陳皮(去白)、桔梗、旋覆花(如果沒有咳嗽就不用)、人參、芍藥、炙甘草、川芎各半錢。將這些藥材切細,用水煎服,空腹服用。《千金方》中還加入了紫蘇、細辛各半錢。

醫師的經驗分享: 一位婦女懷孕兩個月,出現嘔吐、頭暈,醫生用人參、白朮、川芎、陳皮、茯苓等藥物治療,反而加重了病情。把脈發現脈象弦緊,左邊更明顯,這屬於惡阻的病症,多半是因怒氣引發,詢問之下果然如此。因為肝氣逆亂,又加上懷孕的影響,人參、白朮補益的藥物並不適合。改用茯苓湯搭配抑青丸二十四粒,服用五次後病情稍緩,脈象略微加快,口苦乾燥,進食後就覺得口酸,推測是胸膈之間的氣滯沒有完全消除,於是使用川芎、陳皮、梔子、生薑、茯苓煎湯,搭配抑青丸十五粒,病就痊癒了。但她仍容易感到口酸、飢餓,這是肝熱未平的表現,用熱湯送服抑青丸二十粒,痊癒後兩手脈象平穩,但右手脈較弱,判斷胎兒可能會流產。此時肝氣已經平復,可以使用人參、白朮來預防流產,但服用一天後胎兒就自然流掉了。

第六方: 「參橘散」,用於治療孕婦懷孕三個月內因惡阻而出現嘔吐、不思飲食,或心虛煩悶的情況。藥材包括:橘紅、茯苓各一錢,麥門冬、白朮、薑製厚朴、炙甘草各半錢,將這些藥材切細混合,作為一副藥。加入生薑三片、竹茹一錢,或者加入人參一錢,用水一碗煎至七分,溫服。

第七方: 「小膠艾湯」,用於治療孕婦因跌倒、挫傷導致胎動不安、胎兒向上擠壓心臟,或腹痛出血等情況。藥材包括:炒成珠狀的阿膠一兩、艾葉二兩。 《指迷方》還加入了秦艽一兩。將這些藥材切細混合,用水三升煎至一升半,分三次服用。

第八方: 「膠艾湯」,不論懷孕時間長短,都能很好地安胎。藥材包括:熟地黃、艾葉、當歸、炙甘草、川芎、阿膠各半錢,黃耆二分半。將這些藥材切細混合,作為一副藥,用水一碗半煎至一碗,溫服。

第九方: 用於治療孕婦因出血不止、胎兒上衝心臟、四肢冰冷、昏厥欲死等情況。藥材包括:炒過的阿膠、艾葉各一兩、竹茹(如拳頭大小)、白砂糖蜜二合。用水二升煎至一升,加入蜂蜜再稍微煮沸一兩次,分兩次服用。用於治療孕婦出血,像月經來潮一樣的情況。如果導致胞胎乾枯,不僅會傷害到胎兒,也會傷害到母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