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七 (6)
卷之七 (6)
1. 婦人科上·月經
黃連(二分),生地黃(三分),炒神麯,橘紅,桂枝(各五分),草豆蔻(六分),黃耆,人參,麻黃(不去節,各一錢),當歸身(一錢半),杏仁(五枚,另研如泥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半,先煎麻黃令沸,掠去沫,煎至二盞,下諸藥同煎至一盞,食前服,立止。又以草豆蔻丸十五丸,以止胃腕密寒之痛。再與肝積之藥,除其病根。
當歸芍藥湯(東垣)治婦人經水漏下不止,其色鮮紅,時值炎月,先因勞役,脾胃虛弱,氣短氣逆,自汗不止,身熱悶亂,不思飲食,四肢困倦,大便時泄。後復因心氣不足,經水暴下不止,微覺氣下行,氣逆全無,氣短懶於語言,此藥主之。
柴胡(二分),炙甘草,生地黃(各三分),黃耆(一錢),陳皮(連白),熟地黃(各五分),蒼朮(米泔浸),白朮,川歸,白芍藥(各一錢半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空心溫服。
柴胡調經湯(東垣)治經水不止,其色鮮紅,項筋急,腦痛,脊骨強痛不安。
炙甘草,當歸身,葛根(各三分),獨活,藁本,升麻(各半錢),柴胡(七分),羌活,蒼朮(各一錢),紅花(少許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空心溫服,取微汗立止。
益胃升陽湯(東垣)治婦人經候凝結,黑血成塊,左廂有血瘕,水泄不止,食有時不化,後血塊暴下,並水泄俱作,是前後二陰,有形血脫竭於下既久,經候猶不調,水泄日三四行,食罷煩心,飲食減少,人形瘦弱。血脫益氣,古聖人之法也,先補胃氣以助生髮之氣,故曰陽生陰長,諸甘藥為之先務,蓋甘能生血,陽生陰長之理也。人身以穀氣為寶,故先理胃氣為要。
柴胡,升麻(各五分),炙甘草,當歸身(酒洗),陳皮(各一錢),人參(有嗽不用),炒神麯(各一錢二分),黃耆(一錢半),白朮(二錢),生黃芩(二分)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大盞,煎至一盞,去渣熱服。如腹中痛,加白芍藥三分,中桂少許。如渴或口乾,加葛根三分,不拘時服。
升陽舉經湯(東垣)治經水不止,右尺脈按之空虛,是氣血俱脫,大寒之證。輕手其脈數疾,舉指弦緊或澀,皆陽脫之證,陰火亦亡,見熱證於口鼻眼或渴,此皆陰躁、陽欲先去也。當溫之、舉之、升之、浮之、燥之,此法乃大升浮血氣,補命門之下脫。
肉桂(夏月不用),白芍藥(各二分),紅花(半分),細辛(三分),人參,熟地黃,川芎(各半分),獨活根,黑附子(炮),炙甘草(各七分半),羌活,藁本,防風(各一錢),白朮,當歸,黃耆,柴胡(各一錢二分),桃仁泥(少許)
上細切,分作二服,每服用水二大盞,煎至一盞,空心熱服。
白話文:
[月經]
第一方:
將黃連(二分)、生地黃(三分)、炒過的麥芽(神麯)、橘紅、桂枝(各五分)、草豆蔻(六分)、黃耆、人參、麻黃(不去節,各一錢)、當歸身(一錢半)、杏仁(五枚,另外研磨成泥狀)這些藥材切細,分成一份。用兩碗半水,先煎煮麻黃至沸騰,撈去浮沫,再煎至兩碗水。加入其他藥材一同煎煮至一碗水,飯前服用,可以立即止住出血。另外,用草豆蔻製成藥丸,每次服用十五丸,可以止住胃部冷痛。之後,再給予治療肝臟積聚的藥物,以去除病根。
第二方: (當歸芍藥湯)
治療婦女月經漏下不止,顏色鮮紅,正值炎熱的夏季,因為過度勞累,導致脾胃虛弱、氣短氣逆、自汗不止、身體發熱悶亂、食慾不振、四肢困倦、大便時常腹瀉。後來又因為心氣不足,導致月經突然大量漏下不止,稍微感覺氣往下走,沒有氣逆的現象,氣短懶得說話。這個藥方主要治療這種情況。
使用藥材:柴胡(二分)、炙甘草、生地黃(各三分)、黃耆(一錢)、陳皮(連著白色部分)、熟地黃(各五分)、蒼朮(用米泔水浸泡)、白朮、川芎、白芍藥(各一錢半)。
將這些藥材切細,分成一份。用兩碗水,煎煮至一碗水,空腹時溫服。
第三方: (柴胡調經湯)
治療月經不止,顏色鮮紅,同時伴隨頸部肌肉僵硬、頭痛、脊椎骨疼痛不適的症狀。
使用藥材:炙甘草、當歸身、葛根(各三分)、獨活、藁本、升麻(各半錢)、柴胡(七分)、羌活、蒼朮(各一錢)、紅花(少量)。
將這些藥材切細,分成一份。用兩碗水,煎煮至一碗水,空腹時溫服,以微微出汗為止。
第四方: (益胃升陽湯)
治療婦女月經凝結,形成黑色的血塊,左邊腹部有血腫塊,腹瀉不止,有時食物不能消化,之後突然血塊大量排出,同時伴隨腹瀉,這是因為前後陰部的有形血液虧損太久,導致月經不調,腹瀉每天三四次,飯後煩躁,食慾減少,身體消瘦。失血需要補氣,這是古代聖人的方法。先補養胃氣以幫助生髮之氣,所以說「陽生陰長」,以甘味藥物為優先,因為甘味可以生血,這是陽生陰長的道理。人體以穀物之氣為寶,所以調理胃氣是首要任務。
使用藥材:柴胡、升麻(各五分)、炙甘草、當歸身(用酒洗過)、陳皮(各一錢)、人參(如果有咳嗽就不用)、炒麥芽(神麯,各一錢二分)、黃耆(一錢半)、白朮(二錢)、生黃芩(二分)。
將這些藥材切細,分成一份。用兩大碗水,煎煮至一碗水,去藥渣後趁熱服用。如果腹痛,加入白芍藥三分、少量肉桂。如果口渴或口乾,加入葛根三分,不拘時間服用。
第五方: (升陽舉經湯)
治療月經不止,右寸脈按下去感覺空虛,這是氣血都虧虛,屬於大寒的症狀。輕輕按脈,脈搏數而且快,提起手指感覺脈弦而緊或澀,這些都是陽氣脫失的症狀,陰火也已經衰亡。如果出現口、鼻、眼發熱或口渴等熱證,這都是陰躁,陽氣將要先脫離的表現。這時應該溫補、舉升、升發、浮越、燥濕,這個方法可以大幅度地提升浮散的血氣,補益命門的虧損。
使用藥材:肉桂(夏天不用)、白芍藥(各二分)、紅花(半分)、細辛(三分)、人參、熟地黃、川芎(各半分)、獨活根、黑附子(炮製過)、炙甘草(各七分半)、羌活、藁本、防風(各一錢)、白朮、當歸、黃耆、柴胡(各一錢二分)、桃仁泥(少量)。
將這些藥材切細,分成兩份,每份用兩大碗水,煎煮至一碗水,空腹時趁熱服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