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六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25)

1. 瘡瘍

上件共為細末,湯浸蒸餅捏作餅子,日乾,搗如米粒大,每服三錢,白湯送下。如氣不順,加橘紅。甚者,加木香少許。量病人虛實,臨時斟酌與之,毋令藥多妨其飲食,此為治之大法也。如止在陽明分者,去柴胡、鼠黏子二味,余皆用之。如在少陽分為馬刀挾癭者,去獨活、漏蘆、升麻、葛根,更加瞿麥三分。

如本人素氣弱,其病勢來時,氣盛而不短促者,不可用。考其平素,宜作氣盛,而從病變之權也,宜加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知母、防己之類,視邪氣在上中下而用之。假令邪氣在上焦,加黃芩(半酒洗,半生用),在中焦,加黃連(半酒洗,半生用),在下焦,則加酒製黃柏、知母、防己之類,選而用之。如大便不通而滋其邪盛者,加酒製大黃以利之。

如血燥而大便乾燥者,加桃仁泥、酒製大黃二味。如風結燥不行者,加麻仁、大黃以潤之。如風澀而大便不行者,加煨皂角仁、大黃、秦艽以利之。如脈澀,覺身有氣澀而大便不通者,加郁李仁、大黃,以除氣燥也。如陰寒之病,為寒結秘而大便不通,以局方中半硫丸,或加炮附子、乾薑,煎水冷服之。

大抵用藥之法,不惟瘡瘍一家,諸疾病重人素氣弱者,當去苦寒之藥,多加人參、黃耆、甘草之類,瀉火而先補其元氣,余皆仿此。

柴胡連翹湯(東垣)治男子婦人馬刀瘡。

中桂(一分),當歸梢(五各),鼠黏子(炒另研),炙甘草,酒黃柏,生地黃(各一錢),柴胡(一錢五分),黃芩(炒),酒知母,連翹(各一錢五分),瞿麥(二錢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煎,稍熱服。

消腫湯(東垣)治馬刀瘡。

鼠黏子(炒,五分),黃連(炒,五分),當歸梢,甘草(各七分),栝蔞根,黃耆(各一錢,蜜炙),生黃芩,柴胡(去蘆,各一錢二分),連翹(二錢),紅花(少許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稍熱服。

柴胡通經湯(東垣)治小兒項側有核,堅而不潰,名曰馬刀瘡。

柴胡(去蘆),連翹,當歸梢,生甘草,黃芩,鼠黏子(炒),荊三稜(醋炒),桔梗(各二分),黃連(五分),紅花(少許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去渣,食後稍熱服,忌苦藥泄大便。

(腫潰堅湯東垣)治馬刀瘡,結硬如石,或在耳下,至缺盆中,或肩上,或脅下,皆手足少陽經中,及瘰癧遍於頦,或至頰車,堅而不潰,在足陽明經中所出,或二症瘡已破,流膿水,並皆治之。

黃芩(八分,酒洗,半炒半生),草龍膽(酒洗炒四遍),栝蔞根(酒洗),黃柏(酒製炒),知母(酒炒),桔梗(去蘆),昆布(酒洗,各五分),柴胡(四分),炙甘草,荊三稜(酒洗炒),廣朮(酒拌炒),連翹(各三分),葛根(二分),白芍藥(二分),當歸梢(二分),黃連(二分),升麻(一分)

白話文:

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,用湯汁浸泡蒸餅,捏成餅狀,曬乾後搗成米粒大小。每次服用三錢,用白開水送服。如果氣不順暢,可以加入橘紅;情況嚴重者,可以加入少量木香。用藥劑量應根據病人體質的虛實情況,臨時斟酌調整,不要因為藥物過多而影響飲食,這是治療此病的大原則。如果病灶只在陽明經部位,則去除柴胡、鼠黏子兩味藥,其餘藥物照用。如果病灶在少陽經部位,且為馬刀癭(頸部淋巴結腫大),則去除獨活、漏蘆、升麻、葛根,並加入瞿麥三分。

如果病人本身體質虛弱,發病時氣盛但呼吸不急促,則不適合使用此方。應考慮到病人平時的體質,判斷為氣盛,並根據病情的變化來調整用藥。可加入黃芩、黃連、黃柏、知母、防己之類的藥材,根據邪氣所在的部位,在上焦則加入黃芩(一半用酒洗過,一半生用),在中焦則加入黃連(一半用酒洗過,一半生用),在下焦則加入酒製黃柏、知母、防己之類的藥材,選取適當的藥物來使用。如果因為大便不通暢而使邪氣更盛,則加入酒製大黃來疏通大便。

如果因為血燥而導致大便乾燥,則加入桃仁泥和酒製大黃兩味藥。如果因為風邪導致大便乾燥不通,則加入麻仁和大黃來潤腸通便。如果因為風邪阻澀而導致大便不通,則加入煨皂角仁、大黃、秦艽來疏通大便。如果脈象澀滯,感覺身體氣機阻澀而大便不通,則加入郁李仁、大黃來去除氣燥。如果屬於陰寒之病,因寒邪凝結導致便秘,則服用《局方》中的半硫丸,或加入炮附子、乾薑,煎湯冷服。

總之,用藥的方法不僅適用於瘡瘍疾病,其他疾病中體質虛弱者,應當去除苦寒的藥物,多加入人參、黃耆、甘草之類的藥材,在瀉火的同時先補益元氣,其他情況皆可參考此法。

柴胡連翹湯(東垣)可以治療男性女性的馬刀瘡。

藥方組成:中桂(一分),當歸梢(五分),鼠黏子(炒過後另行研磨),炙甘草,酒黃柏,生地黃(各一錢),柴胡(一錢五分),黃芩(炒過),酒知母,連翹(各一錢五分),瞿麥(二錢)

將以上藥材切細,加水兩碗煎煮,稍微溫熱服用。

消腫湯(東垣)可以治療馬刀瘡。

藥方組成:鼠黏子(炒過,五分),黃連(炒過,五分),當歸梢,甘草(各七分),栝蔞根,黃耆(各一錢,用蜂蜜炙過),生黃芩,柴胡(去蘆,各一錢二分),連翹(二錢),紅花(少許)

將以上藥材切細,加水兩碗,煎至一碗,去渣稍微溫熱服用。

柴胡通經湯(東垣)可以治療小孩頸部側邊有腫核,堅硬而不潰破,稱為馬刀瘡。

藥方組成:柴胡(去蘆),連翹,當歸梢,生甘草,黃芩,鼠黏子(炒過),荊三稜(用醋炒過),桔梗(各二分),黃連(五分),紅花(少許)

將以上藥材切細,加水兩碗,煎至一碗,去渣,飯後稍微溫熱服用,忌服會導致腹瀉的苦藥。

散腫潰堅湯(東垣)可以治療馬刀瘡,結塊堅硬如石頭,或在耳下至鎖骨窩,或在肩上或脅下,皆為手足少陽經所生之病,以及瘰癧(淋巴結核)遍布下巴,或至面頰,堅硬不潰破,在足陽明經部位所發,或上述兩種病症已潰破流膿,皆可治療。

藥方組成:黃芩(八分,用酒洗過,一半炒過,一半生用),草龍膽(用酒洗過炒四遍),栝蔞根(用酒洗過),黃柏(用酒製後炒過),知母(用酒炒過),桔梗(去蘆),昆布(用酒洗過,各五分),柴胡(四分),炙甘草,荊三稜(用酒洗過炒過),廣朮(用酒拌過炒過),連翹(各三分),葛根(二分),白芍藥(二分),當歸梢(二分),黃連(二分),升麻(一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