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六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23)

1. 瘡瘍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煎,食前服。

牡蠣大黃湯(精要)治同前證。

大黃(依前制),牧蠣(各二錢五分,火煅),甘草(一錢),栝蔞(一個,去皮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二盞,煎至一盞,溫服。

瘰癧方法

丹溪曰:瘰癧必起於少陽一經,不守禁忌,延及陽明。大抵食味之厚,鬱氣之積,曰風曰熱,皆此二端,拓引變換。須分虛實,實者易治,虛者可慮。以其屬膽經,主決斷,有相火,且氣多血少。婦人見此,若月經不作,寒熱便生,稍久轉為潮熱,危矣。自非斷欲食淡,神仙不治也。

治瘰癧,用立效散與栝蔞散相間服,神效。(丹溪)

本草云:夏枯草大治瘰癧,散結氣,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,而經不言。觀其能退寒熱,虛者可仗;若實者,以行散之藥佐之,外以艾灸,亦漸取效。

治血少馬刀瘰癧肚瀉,以四物湯倍酒炒芍藥、牡蠣粉、陳皮、柴胡、甘草、黃連、玄參、炒神麯、桑椹膏。

石香程氏曰:瘰癧之症,內經謂之結核者是也。結核有大小如大豆、銀杏,連串而生者。形大如馬刀者,謂之馬刀瘡。經別為火類,夫火亢之甚,必兼水化制之,其核故堅也。凡瘰癧之起,始生於耳後足陽明、少陽二經,浸淫於太陽之經,漸隨經流注於腋脅手足皆有也。治法,以火針刺入核中,不可透底,納蟾酥膏於中,外用綠雲膏貼之,三日後取去核中稠膿,膿盡取去核外薄膜。先破初起之核一枚,以絕其源,服藥後出者皆愈。

或不肯收,如銀杏者,盡皆開了,用藥取之。其自潰者,猶如木果之腐,熟肉雖潰而核猶存,故膿水淋漓,久難得愈,治者用鐵烙燒赤,烙去其破核猶存者,並肉潰處。次用金寶膏、龍珠膏等藥,追去蠹惡之根,遂能長肉而愈。隨經絡證候,服除風熱兼引經之藥,以除根本,可獲全功也。

蟾酥膏

蟾酥(如大豆許),白丁香(十五枚),寒水石(些少,煅),巴豆(五粒),寒食麵(些少)

上各另研,和作一處再研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,每用一丸或二三丸,納入針竅中。如膿未盡,再用數丸,以膿盡為度。

綠雲膏

黃連,大黃,黃芩,玄參,黃柏,木鱉子(去殼,各一錢)

上細切,用香油一兩同煎焦色,去藥入淨松香五兩,再煎成膏,濾入水中扯拔令金色,入銚再熬,放溫入後藥:

豬膽(汁,三個),銅綠(三錢,醋浸一宿,綿去渣)

上用竹笓帶溫攪勻,然後如常攤貼,兼治瘡口不幹,加乳香、沒藥、輕粉尤妙。

金寶膏,去腐肉朽肉,不傷良肉新肉。

桑柴灰(五碗,用沸湯十碗淋汁,用草紙一層,皮紙二層,放羅底,次置灰於上淋之),穿山甲(二兩,煨胖),信砒(二錢,另研),杏仁(七枚,去皮,同信砒、穿山甲,研細),生地黃(二兩),辰砂(一錢,另研),粉霜(另研),麝香(各五分)

白話文:

瘡瘍

將藥材切細,做成一帖,用水煎煮,飯前服用。

牡蠣大黃湯(精要):治療與前面所述相同的病症。

使用大黃(按照之前的方法炮製)、牡蠣(各二錢五分,用火燒過)、甘草(一錢)、栝蔞(一個,去皮)。將藥材切細,做成一帖,用兩碗水煎煮至剩一碗,溫服。

瘰癧方法

朱丹溪說:瘰癧一定起源於少陽經,因為不注意禁忌,蔓延到陽明經。大致上是因為飲食過於肥膩,氣鬱積結,導致風熱之邪,這都是這兩種原因造成的,互相影響變化。必須分辨虛實,實證容易治療,虛證則需要謹慎。因為瘰癧屬於膽經,膽經主決斷,有相火,而且氣多血少。婦女如果出現這種情況,如果月經不來,就會出現寒熱,時間稍久就會轉為潮熱,非常危險。如果不能斷絕慾望,清淡飲食,即使神仙也難以治療。

治療瘰癧,使用立效散和栝蔞散交替服用,效果神奇。(朱丹溪)

本草記載:夏枯草最能治療瘰癧,散開結氣,有補養厥陰血脈的功效,但經書上沒有記載。觀察到它能退寒熱,虛證可以依賴它;如果是實證,可以用一些行氣散結的藥物輔助,外用艾灸,也能逐漸見效。

治療血少、形狀如馬刀的瘰癧引起的腹瀉,使用四物湯,並加倍酒炒過的芍藥、牡蠣粉、陳皮、柴胡、甘草、黃連、玄參、炒神麯、桑椹膏。

石香程氏說:瘰癧這種病,內經稱之為結核。結核有大小像大豆、銀杏,連串生長的。形狀大如馬刀的,稱為馬刀瘡。從經絡分類屬於火類,火氣過旺,必須用水來制約,所以結核堅硬。凡是瘰癧的發生,最初都從耳朵後面的足陽明經、少陽經開始,逐漸蔓延到太陽經,然後隨著經絡流注到腋下、脅肋、手足等處。治療方法,用火針刺入結核之中,不要刺穿底部,在裡面放入蟾酥膏,外面用綠雲膏貼敷,三天後取出結核中的濃稠膿液,膿液排盡後取下結核外面的薄膜。先刺破剛開始長出來的結核一枚,以斷絕其來源,服用藥物後新長的也會痊癒。

有的結核不肯消散,像銀杏一樣的,把這些全部切開,用藥取出。那些自行潰爛的,就像木瓜腐爛一樣,肉爛了但核還在,所以膿水淋漓,很久都無法痊癒,治療的人用燒紅的鐵烙去除潰爛的核,以及周圍潰爛的肉。然後使用金寶膏、龍珠膏等藥物,去除深層的腐爛組織,就能長出新肉而痊癒。同時根據經絡和症狀,服用祛風熱的藥物,並加入引經藥,去除病根,就可以完全治好。

蟾酥膏

蟾酥(像大豆那麼大一點),白丁香(十五枚),寒水石(一點點,煅過),巴豆(五粒),寒食麵(一點點)。將以上各藥分別研磨,混合在一起再研磨,用煉過的蜂蜜做成藥丸,像綠豆大小。每次用一丸或二三丸,放入針孔中。如果膿液未排盡,可以再用數丸,直到膿液排盡為止。

綠雲膏

黃連、大黃、黃芩、玄參、黃柏、木鱉子(去殼,各一錢)。將以上藥材切細,用香油一兩一同煎至焦色,去除藥渣,加入乾淨松香五兩,再次煎熬成膏,濾入水中,拉扯成金黃色,放入鍋中再熬,放溫後加入以下藥材:豬膽汁(三個),銅綠(三錢,用醋浸泡一晚,用棉花去除殘渣)。用竹片趁溫攪勻,然後像平常一樣攤在布上貼敷。也可以治療瘡口不癒合的情況,如果加入乳香、沒藥、輕粉效果更佳。

金寶膏:去除腐爛的肉,不傷害好的新肉。

桑柴灰(五碗,用沸水十碗淋過取汁,用草紙一層,皮紙二層,放在篩子底部,然後將灰放在上面淋),穿山甲(二兩,煨熟),信砒(二錢,另外研磨),杏仁(七枚,去皮,和信砒、穿山甲一同研細),生地黃(二兩),辰砂(一錢,另外研磨),粉霜(另外研磨),麝香(各五分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