虞傳

《醫學正傳》~ 卷之六 (2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六 (22)

1. 瘡瘍

十六味流氣飲(局方)治奶岩。

人參,黃耆,川歸(各一錢),川芎,肉桂,厚朴,白芷,甘草(各五分),桔梗(三分),防風,烏藥,檳榔,芍藥,枳殼,木香(各五分),紫蘇(一錢五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或加青皮一錢,水二大盞,煎至一盞服。

單煮青皮湯(丹溪)治婦人百不如意,久積憂鬱,乳房內有核,如鱉棋子。

每服用青皮四錢細切,以水一盞半,煎至一盞,日二服。以上二方間服,至核消住藥。

橘葉散(丹溪)治證如前。

青皮,石膏(煅),沒藥,甘草節,當歸頭,金銀花,蒲公英(各五分),栝蔞子(一錢),皂角刺(一錢五分,去尖,略炒出汗)

上細切,作一服,加青橘葉一小握,以酒一盞半,煎至一淺盞,食後或臥時服。

丁香散(丹溪)治乳頭破裂,或因小兒吹乳,血乾自裂開多痛。

丁香(不拘多少)

上一味為末,干敷裂處。如燥,唾津調敷。

囊癰方法

丹溪曰:囊癰者,濕熱下注也,有作膿者,此濁氣順下,將流入滲道,因陰道或虧,水道不利而然,膿儘自安,勿藥可也,惟在善於調攝耳。又有因腹腫漸流入囊,腫甚而囊自裂開,睪丸懸掛,水出,以輔炭末敷之,外以紫蘇葉包裹,仰臥養之。

癰疽入囊者,曾治數人,悉由濕熱入肝經處治,而用補陰藥佐之。雖膿潰皮脫、睪丸懸掛者,皆不死(丹溪)。

一方(錄驗)用野紫蘇葉(面青背紅者是也)焙乾為細末敷之。如燥,以香油調敷。囊脫無皮者,外以青荷葉包之,其皮自生。

丹溪便毒方法

便毒是厥陰經濕熱,因勞倦而發,用射干三寸,同生姜煎,食前服,得利二三行效。射干,開紫花者是,紅花者勿用。

一方丹(溪)用破故紙、鼠黏子微炒黑、牽牛炒、大黃酒蒸焙乾,各等分為末,每服一兩,酒調下。

又方(丹溪)已結成膿者,用大黃(酒蒸)、連翹(各五錢)、枳實(三錢)、厚朴、甘草節(各三錢)、桃仁(二十一個)、生薑三片,分三服,水煎服之。

石香程氏曰:便毒一名跨馬癰,此奇經衝任為病,而癰見於厥陰經之分野,其經多血,又名血疝,或先有疳瘡而發,或卒然起核疼痛而發,皆熱鬱血聚而成也。初發宜疏利之,即散。變腫後,如常用托裡內補之藥。

蘇方木散(瘡瘍集)治便毒。

木鱉子(去殼),當歸尾(酒浸),芍藥,白芷,粉甘草,川芎,射干,忍冬藤(即金銀花),大黃(銼碎,酒浸濕紙包煨),穿山甲(糠火煨炒黃脆),沒藥(另研),蘇方木(各六錢,一作六分)

上細切,作一服,水酒各一盞,煎至一盞,食前服。

玉燭散(瘡瘍集)治便毒。

川芎,當歸,生地黃,赤芍藥,朴硝,大黃(依前制),甘草(炙,各八分)

白話文:

十六味流氣飲(出自《局方》)治療乳房腫塊(奶岩)。

藥方組成:人參、黃耆、當歸(各3克),川芎、肉桂、厚朴、白芷、甘草(各1.5克),桔梗(0.9克),防風、烏藥、檳榔、芍藥、枳殼、木香(各1.5克),紫蘇(4.5克)。

用法:將上述藥材切碎,加水兩大碗,煎煮至剩下一碗,一次服用。有時可加青皮3克。

單煮青皮湯(出自《丹溪》)治療婦女諸多不順,長期憂鬱,乳房內有硬塊,形狀如鱉棋子。

藥方組成:青皮12克,切碎。

用法:加水一碗半,煎煮至剩下一碗,每日服用兩次。可與上述「十六味流氣飲」交替服用,直至硬塊消失為止。

橘葉散(出自《丹溪》)治療與上述相似的病症。

藥方組成:青皮、煅石膏、沒藥、甘草節、當歸頭、金銀花、蒲公英(各1.5克),栝蔞子(3克),皂角刺(4.5克,去除尖端,略炒至出汗)。

用法:將上述藥材切碎,加入新鮮青橘葉一小把,以酒一碗半,煎煮至剩下一小碗,飯後或睡前服用。

丁香散(出自《丹溪》)治療乳頭破裂,或因嬰兒吸吮導致乳頭裂開,血乾結痂而疼痛。

藥方組成:丁香(不拘多少)。

用法:將丁香研成細末,乾敷於裂開處。若太乾,可調和唾液敷用。

陰囊癰腫的處理方法

朱丹溪認為:陰囊癰腫,是濕熱下注所致。若形成膿液,是濁氣向下流注,將進入滲道。如果陰道或水道功能受損,就會發生此症。膿液排出後自然痊癒,無需用藥,只要注意調養即可。另外,也有腹部腫脹,逐漸向下流注至陰囊,腫脹嚴重後陰囊自行裂開,睪丸懸掛在外,流出液體的情況。此時可用輔炭末敷於傷口,外用紫蘇葉包裹,仰臥休養。

丹溪曾治療過多例癰疽流注至陰囊的患者,這些患者的病因都是濕熱侵入肝經,治療時使用清熱利濕藥物,並佐以滋陰藥。即使膿液潰破、皮膚脫落、睪丸懸掛在外,最終都能痊癒。

一方(驗方)使用野紫蘇葉(葉面青色,背面紅色)焙乾,研成細末敷於傷口。若太乾,可用香油調和後敷用。若陰囊脫落無皮膚,外用青荷葉包裹,皮膚會自行長出。

丹溪治療便毒的方法

便毒,是足厥陰肝經濕熱所致,因過度勞累而發。可用射干9克,同生薑煎煮,飯前服用,若腹瀉兩三次即可見效。射干以開紫花的為佳,紅花者不可使用。

一方(出自《丹溪》):用補骨脂、鼠黏子(微炒黑)、牽牛子(炒)、大黃(酒蒸後焙乾),各等份研成細末,每次服用30克,用酒調服。

又一方(出自《丹溪》):若已形成膿腫,可用大黃(酒蒸)、連翹(各15克)、枳實(9克)、厚朴、甘草節(各9克)、桃仁(21個)、生薑三片,分三次煎煮服用。

程石香認為:便毒又名跨馬癰,是奇經衝任二脈的病變,而癰腫出現在足厥陰肝經的部位。肝經多血,所以又名血疝。有的患者可能先有疳瘡,然後發病;有的患者則突然出現硬塊疼痛。這些都是熱邪鬱結、血瘀所致。初發時應疏散、利導,使邪氣散去。若腫脹已成,則應使用托裡補氣的藥物。

蘇方木散(出自《瘡瘍集》)治療便毒。

藥方組成:木鱉子(去殼)、當歸尾(酒浸)、芍藥、白芷、粉甘草、川芎、射干、忍冬藤(即金銀花)、大黃(切碎,酒浸後以濕紙包裹煨)、穿山甲(用糠火煨炒至黃脆)、沒藥(另研)、蘇方木(各18克,或用1.8克)。

用法:將上述藥材切碎,加水和酒各一碗,煎煮至剩下一碗,飯前服用。

玉燭散(出自《瘡瘍集》)治療便毒。

藥方組成:川芎、當歸、生地黃、赤芍藥、朴硝、大黃(依上述方法炮製)、甘草(炙,各2.4克)。